胡滿基 陳圣祺 伍 毅 姜 超 王 鵬 顧逸民 孫 明
近20 年來,國內(nèi)麻痹性癡呆(general paralysis of the insane,GPI)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多。由于少見,診療機會很少,誤診率高,如及早診斷,對其預后有積極的意義。筆者借鑒了病例薈萃的方法,綜合分析了1990~2010 年期間國內(nèi)醫(yī)學文獻報道的394 例麻痹性癡呆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94 例中,男329 例(83.5%),女65 例(16.5%),男女比為5.06:1。年齡29~70 歲,平均年齡(45.02 ±6.49) 歲。病程7 天~5年,平均(12.91 ±9.50) 個月。潛伏期1~25 年,平均(11.36 ±3.93) 年。85 例有職業(yè)記錄,其中經(jīng)商21 例,工人16 例,干部13 例,司機13 例,農(nóng)民12 例,打工10 例。142 例有起病形式記錄,其中慢性124 例(87.3%),急性及亞急性18 例。
1.2 病因 394 例中曾有冶游史188 例(47.7%),其中男性178 例,女性10 例,男女比為17.8:1;配偶有冶游史11 例(2.8%),均為女性;未提及冶游史或不詳179 例(45.4%) 。有吸毒史4 例,HIV 檢測陽性1 例。
1.3 首發(fā)臨床癥狀和體征
1.3.1 精神癥狀 患者首發(fā)癥狀比率較高的為記憶下降239 例(60.7%),情感障礙195 例(49.5%),人格改變171 例(43.4%)等,(見表1)。
1.3.2 軀體癥狀 有軀體癥狀188 例(47.7%),其中神經(jīng)系統(tǒng)體征139 例(35.3%),(見表2) 。
1.3.3 實驗室檢查 394 例均作血清梅毒抗體試驗及腦脊液梅毒抗體試驗,結(jié)果均為陽性。257例(65.2%) 頭顱電腦斷層掃描儀(the computer tomograph,CT) 或頭顱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 of brain,MRI) 檢查為異常,其中75 例頭顱 CT 檢查顯示,腦萎縮59 例(15.0%),其他變化6 例(1.5%),如輕度腦白質(zhì)脫髓鞘改變,顱內(nèi)血管硬化等;無異常10 例(2.6%) 。229 例頭部MRI 檢查顯示,腦萎縮153例(38.8%),腦缺血性改變24 例(6.1%),其他改變29 例(7.4%),無異常23 例(5.8%) 。167例腦電圖檢查為輕度異常63 例(16.0%),中度異常63 例(16.0%),重度異常9 例(2.3%),無異常27 例(6.9%) 。
1.3.4 診斷及誤診 394 例均符合神經(jīng)梅毒的診斷標準[1],血液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PPA) 陽性,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試驗RPR 或性病實驗室實驗(VDRL) 陽性或腦脊液TPHA 陽性,符合麻痹性癡呆的診斷標準[2]。200 例(50.8%) 誤診依次為情感障礙75 例(37.5%),精神分裂癥43 例(21.5%),各類癡呆38 例(19%) 等,(見表3) 。
1.3.5 治療及預后 347 例治療資料顯示,1 例(0.3%) 拒絕驅(qū)梅治療,346 例(99.7%) 接受驅(qū)梅治療,其中3 例接受反復多次療程驅(qū)梅治療。治療后療效不詳或無效22 例(6.4%),癥狀改善278 例(80.3%),顯著進步10 例(2.9%),好轉(zhuǎn)31例(9.0%),死亡5 例(1.4%) 。
20 世紀50 年代后期到60 年代初期我國的GPI 發(fā)病率較高,建國以后大力開展驅(qū)梅的防治工作,該病在我國曾一度消失。近十年來國內(nèi)文獻報道GPI 病例逐年增多,薈萃394 例GPI 中有393 例為2001~2010 年的病例,提示GPI 近10 年在國內(nèi)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3],結(jié)合GPI 的發(fā)病潛伏期5~25 年分析,與20 世紀80 年代后期以來,梅毒感染在國內(nèi)一些地區(qū)增多趨勢相一致[5]。
薈萃資料結(jié)果顯示,麻痹性癡呆患者中男性較女性多見[4,6],為女性的5 倍之多,發(fā)病年齡平均為45 歲左右,與國內(nèi)外相關(guān)文獻報道接近[3,4,7,8],潛伏期平均為11 年左右,麻痹性癡呆的潛伏期一般為5~25 年,亦有長達30 年者[9]。GPI 常隱襲起病,發(fā)展緩慢[10],薈萃結(jié)果顯示,87.3%的患者慢性隱襲起病,進行性加重。近一半的患者曾有冶游史,4 例有吸毒史,1 例人類免疫缺隱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檢測陽性,有文獻報道神經(jīng)梅毒與HIV 在流行病學上具有共同的特點:即高風險性行為、病程的相互作用等,神經(jīng)梅毒會增加HIV 易感性,或HIV 會提高神經(jīng)梅毒的病變進程[11]。
表1 精神癥狀比較(n=394)
表2 軀體癥狀比較(n=394)
表3 誤診分析(n=200)
其次,GPI 臨床表現(xiàn)可與任何功能性和器質(zhì)性精神病相類似,根據(jù)臨床特征,該病早期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神經(jīng)衰弱,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wěn)、易激惹、焦慮、抑郁及人格的改變;中期癥狀主要為記憶力、定向力、自知力、理解判斷力進一步下降,以及欣快、類躁狂、類精神分裂癥癥狀等臨床不典型癥狀群,個人生活自理能力損害;晚期癥狀主要為癡呆繼續(xù)加重,個人生活自理能力完全喪失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害(痙攣性癱瘓、構(gòu)音困難、共濟失調(diào)、癲,甚至出現(xiàn)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病理反射等改變) 。本組薈萃結(jié)果還顯示,近一半的麻痹性癡呆患者在疾病早期發(fā)生非特異性人格改變[4],其中2/3 以上的患者表現(xiàn)為孤僻少語,近1/3 的患者表現(xiàn)為脾氣暴躁。認知能力及智能障礙中最突出的是記憶力下降(60.7%),依次是計算力下降,反應遲鈍,認知能力下降及自理能力下降。精神病性癥狀發(fā)生率最高的為情感障礙,包括情緒興奮、消極或焦慮情緒、情感淡漠及情感反應不協(xié)調(diào)。其次是紊亂哭鬧行為、各類妄想癥狀、睡眠障礙、猜疑、幻覺等。發(fā)生率相對較少的癥狀為定向障礙、重復語言、自語、緘默、欣快感及呆滯。隨著GPI 病情的進展,患者較常發(fā)生的癥狀有眼部癥狀(包括阿-羅氏瞳孔,視力下降),構(gòu)音不清,頭痛,癲發(fā)作,腱反射亢進,尿潴留等。
三是在各種實驗室檢查中,血清學檢查是首要的、最便捷的診斷梅毒的方法,腦脊液檢查對于診斷麻痹性癡呆更為重要,其中腦脊液梅毒螺旋體TPPA試驗陽性是診斷GPI 的重要依據(jù)[4,5,12]。GPI 的腦電圖變化對定性診斷意義不大,僅作為損害程度的輔助參考[8],薈萃結(jié)果顯示,32%的GPI 患者腦電圖一般以輕~中度異常為主。GPI 患者顱腦CT 或MRI均有不同程度腦萎縮,多表現(xiàn)為彌漫性腦萎縮,早期以額顳部皮質(zhì)萎縮、血流量明顯下降為主[4,13],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腦實質(zhì)多發(fā)散在異常信號,考慮該影像學改變與大腦皮質(zhì)細胞壞死或肉芽腫形成有關(guān)[14]。本文薈萃結(jié)果顯示共有257 例實施顱腦CT 和MRI檢查,其中201 例(78.2%)為腦萎縮??紤]到GPI 影像學改變無特異性,但腦萎縮發(fā)生率高,對于診斷及預后判斷還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輔助作用[15]。若發(fā)現(xiàn)與年齡不符的腦萎縮患者,年輕患者更應高度警惕[8]。
四是本文薈萃結(jié)果顯示50.8%以上的GPI 發(fā)生誤診,主要被誤診為情感障礙、分裂癥、各種病因的癡呆、病毒性腦炎、腦梗死及酒精中毒性腦病等。分析GPI 誤診的原因,其一,患者以精神癥狀為首發(fā)癥狀而就診于精神科門診,該病起病初缺乏神經(jīng)系統(tǒng)體征及軀體特異性體征,在使用過多種抗精神病藥治療后,效果不理想,且病情不斷發(fā)展;其二,就診時家屬不知情或隱瞞冶游性病史;其三,對于起病時伴有軀體癥狀的患者實施頭顱CT 或MRI 檢查后,2/3 以上患者結(jié)果顯示異常,以至于被誤診為腦血管性癡呆或其他腦器質(zhì)性疾??;其四,未能及時進行血清梅毒抗體的檢測,部分精神科??漆t(yī)院尚未開展相關(guān)的檢查項目;其五,對于當前梅毒流行的嚴峻形勢,許多人包括部分醫(yī)師尚不了解,對GPI 認識不足。
五是麻痹性癡呆患者接受系統(tǒng)的驅(qū)梅治療后,80%以上患者精神癥狀可改善或好轉(zhuǎn)?;颊咴诮Y(jié)合抗菌素驅(qū)梅治療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癥狀接受小劑量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郁藥或心境穩(wěn)定劑藥物治療,病情可明顯控制[4,16]。近年來,麻痹性癡呆病例報道越來越多,臨床醫(yī)師應重視對患者病史的全面收集,精神科門診對初診患者進行梅毒血清學篩查,將有利于麻痹性癡呆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及軀體狀況,促進患者康復。
1 韓國柱,蔣明軍,張心保.神經(jīng)梅毒的診斷和治療[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33(3) :205~207.
2 范肖冬,汪向東,于欣,等翻譯.ICD-10 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1~48.
3 戴志萍,王偉勇.不同時期麻痹性癡呆臨床對照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8,18(4) :238~240.
4 Sanchez FM,Zisselman MH.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neurosyphilis[J].Psychosomatics,2007,48(5) :440~450.
5 沈漁邨.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367~371.
6 吳志華,樊翌明.神經(jīng)梅毒的研究進展與現(xiàn)狀[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5) :313~315.
7 鄒蓉,李洵樺.神經(jīng)梅毒6 例臨床分析[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2,28(6) :375~376.
8 曾紅梅,鄧麗影,徐麗君,等.麻痹性癡呆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0,11(7) :22~24.
9 劉江華,鄭錦志.麻痹性癡呆[J].國外醫(yī)學神經(jīng)病學神經(jīng)外科學分冊,2001,28(2) :87~89.
10 江開達.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79~80.
11 Salami AK,lsa MB.HIV-associated neurosyphilis:report of a fatal case due to fear of work-place stigma[J].Ann Afr Med,2009,8(3) :192~195.
12 彭福華,胡學強,邱偉,等.麻痹性癡呆的MRI 表現(xiàn)[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9) :956~958.
13 Kayal AK,Goswami M,Das M,et al.Clinical spectrum of neurosyphilis in North East India[J].Neurol lodia,2001,59(3) :344~345.
14 張海鷗,林志堅.神經(jīng)梅毒12 例臨床特征及影像學分析[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8,25(5) :600~602.
15 靳彪,趙康仁,張渭芳,等.麻痹性癡呆的臨床特征和診斷[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07,20(4) :307~308.
16 羅蘭珠,林力,余銀亮,等.曾被誤診的麻痹性癡呆23 例分析[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17(6) :39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