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楠,李佐祥,黃太華,張 箭,朱映濤夏雙紅,付 嘉,袁培川,王青平,方 琰
(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附屬醫(yī)院,貴州貴陽 550008)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有輕有重,有緩有急??梢娪诟鱾€年齡段,以青少年為多[1]。以氣候干燥的春、秋季多發(fā)。臨床上以鼻中隔利氏區(qū)黏膜糜爛合并鼻出血較常見。中醫(yī)辨證以肺經郁熱為多,我們依據中醫(yī)學理論,通過10多年的臨床觀察,總結篩選出涼血止衄湯,主要用于肺經郁熱型的鼻出血,于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我們應用涼血止衄湯與安絡血對照治療鼻出血 (鼻中隔利氏區(qū))在本院耳鼻喉科門診進行隨機臨床對照實驗,現將報道如下:
全部資料均來自于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12月耳鼻喉科門診患者,按本研究納入病例標準和排除病例標準 (包括不適應癥或剔除標準)進行病例篩選,選得的病例共計144例。其中男99例、女45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28.38歲;鼻出血病史1天-1年占59%,1年以上占41%;一側出血107例占74.3%,雙側出血37例占25.7%.出血部位均位于利氏區(qū)。
參照國家中醫(yī)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鼻衄》95.1執(zhí)行的標準[2]。
診斷依據:
①以鼻腔出血為主要癥狀。一般發(fā)病較急,出血嚴重者可致休克。②氣候干燥,惱怒,飲酒,鼻部外傷等所致或誘發(fā)。③鼻腔檢查有出血病灶。④盡可能作引起鼻衄疾病的有關實驗室檢查。⑤應與出血性疾病,腫瘤引起鼻衄相鑒別。
證候分類:
肺經熱盛:鼻衄點滴滲出,血色鮮紅,伴鼻塞,咳嗽,或有發(fā)熱。舌質偏紅,脈數。
胃火熾盛、肝火上炎、陰虛火旺、脾不統(tǒng)血型,不納入觀察范圍。
①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及對本藥過敏者。②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腫瘤病、精神病患者。③不符合納入病例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④血液常規(guī)分析 (計數+分類)和出凝血功能不在正常人群范圍以內的。
采用平行對照,隨機分組,治療組∶對照組=1∶1,觀察用藥單盲進行。并于治療前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間患者的一般情況及鼻腔有關檢查主要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病例數:共安排72例。
給藥方案:
治療組:給涼血止衄湯湯劑7付,方藥組成為:白茅根30g,側柏炭20g,藕節(jié)炭20g,夏枯草10g。桑白皮12g,焦山梔15g,懷牛膝9g,生地12g,丹皮12g給藥7d。鼻塞明顯加蒼耳子,鼻腔干燥加麥冬、沙參。每日1劑,水煎3次,取汁混合后分3次溫服,連用7d為1療程,治療一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對照組:安絡血片5mg口服 每日3次;維生素C 0.2g口服,每日3次;連續(xù)給藥7d。治療觀察期間,停用治療本病的其它類似藥物,在治療期間,若出現病情危重,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同時中止觀察。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鼻衄》95.1施行的標準。治愈:血衄停止、鼻腔內出血點或潰瘍、糜爛愈合。好轉:鼻衄量及發(fā)作次數減少。無效:鼻衄癥狀無改善。
按以上標準篩選得144列病例,按1∶1隨機分為2組。一組為對照組,另一組為治療組,按spss13.0軟件要求建立數據庫,經χ2檢驗,兩組藥物治療前指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計量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計數資料:性別、出血范圍、既往病史、此次發(fā)病時間積分、舌象積分、脈象積分等資料,經χ2檢驗,以上指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2),具有可比性。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計數資料比較
療效比較,對兩組療效情況進行配對χ2檢驗,其結果為:對照組治愈率為55.00%,治療組為91.67%,兩組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 (χ2=0.000,P<0.01),對照組有效率為80.56%,治療組為98.61%,兩組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 (χ2=0.001,P<0.01)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在本研究病例數下,治療組治愈率和有效率與年齡、每日出血量、持續(xù)時間、每次出血量、每年發(fā)作次數、出血范圍及既往病史等因素間,無明顯差異。
本課題研究觀察的鼻出血,是指以鼻中隔下方的Little(利氏區(qū))黏膜糜爛為主所致的、反復發(fā)作的頑固性鼻出血 (不包括腫瘤及血液病所致的鼻出血)。此類鼻出血大多發(fā)生在鼻中隔前部分即鼻中隔易出血區(qū),此處血管最豐富,也很表淺、吻合支多。遇外傷、挖鼻、感冒發(fā)熱、干燥、空氣刺激、局部慢性炎癥,極易使局部血管破裂而致鼻衄。此出血量不多,以輕、中度為主,占發(fā)病率的80%,青少年多見[3]。鼻出血證屬中醫(yī)“鼻衄”范疇,是因肺熱上蒸,逼血逆行,血液不循常道,鼻竅脈絡破損,血溢脈外或燥氣外襲所致。常因外感風熱邪毒、過食辛辣食物,肝郁火熱偏盛、勞倦傷睥等病因所致。治宜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為主。方中取白茅根為主藥,具有清熱涼血之功?,F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茅根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促進凝血功能的作用。夏枯草、桑白皮、焦山梔清熱瀉火、抗炎鎮(zhèn)靜[4]。生地、丹皮涼血止血兼以化淤。配以懷牛膝清熱降火,活血化瘀,引血下行。鼻衄是因氣血隨火熱上升所致,懷牛膝引其氣血或浮越之火下行,達止血的目的。全方共奏清熱降火,涼血止血之功效。
綜上所述,西醫(yī)治療本病多從局部著手,單純止血,這實際上是止血的一種主要治標方式,容易復發(fā)。而中醫(yī)治療此病,通過全身調理,加以止血,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從根本上消除致病因素,故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5],縮短鼻出血發(fā)作周期,降低復發(fā)率。
[1]李朝軍.鼻出血診斷與治療[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119-142.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5.
[3]郭蘭忠.現代實用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58,164,502,509.
[4]黃選兆.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24-137.
[5]嚴石林.中醫(yī)癥狀的辨證意義及辨識方法[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3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