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晚清時期《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翻譯為例,對福爾摩斯在晚清中國傳播的社會歷史背景進行了闡述,然后針對譯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譯策略分別從社會文化因素方面進行解釋和分析,以說明社會文化制約對翻譯策略的影響。
關(guān)鍵詞:社會文化制約,翻譯策略,福爾摩斯
一、福爾摩斯在晚清中國傳播的歷史背景
晚清時期,中國時局動蕩不安,正經(jīng)歷著巨大的社會和文化變革。為了滿足當時中國社會對變革的需求,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科學技術(shù),社會制度等以尋求自我發(fā)展成為一股社會熱潮, 翻譯也就成了必要的途徑。19世紀中葉,翻譯主要集中在科學、法律、歷史、經(jīng)濟等方面;到了19世紀末頁,文人志士提出救國必先強民的看法,要教育群眾,實行根本的改革。小說的普及性使之被選作變革工具,通過翻譯小說來作為啟發(fā)民眾的工具。
“如果說當時翻譯小說有千種,翻譯偵探要占五百部上?!保ò⒂ⅲ?996:217)孔慧怡稱:“此20年中翻譯的各類小說,又以偵探小說數(shù)量最多,……在云云翻譯與創(chuàng)作的偵探小說中,最著名而又最具影響力的是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 1895-1930)的作品”(孔慧怡,1999:22-23)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展現(xiàn)了近代英國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各個領(lǐng)域以及各個社會階層的各種人物,因此也就成為了人們了解西方社會的一條捷徑。此外,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中涉及到的一些自然科學知識、科學的推理和縝密的分析以及為工作孜孜不倦、為正義勇于獻身的精神都是當時中國社會改良政治家認為值得借鑒而大加贊揚和提倡的。
二、文化制約對翻譯策略的影響
勒菲弗爾曾指出:“譯作本身的質(zhì)量對譯作讀者的影響不及主流目標文化的威望和權(quán)威對其影響大?!保˙assnett & Lefevere, 2002: 41-56)。某種程度上來講,通過將讀者注意力從譯作對原文的忠實度轉(zhuǎn)移到譯作接受語境的能動性,而使偵探小說的翻譯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也可以歸功于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很多翻譯策略,如改譯、增譯等都是受到文化制約影響的。
1. 譯者對福爾摩斯使用毒品情節(jié)的改譯
清末鴉片遺害被認為是中國萎靡不振,貧窮積弱的主要原因,中國人對吸食注射毒品是深惡痛絕的,而吸食鴉片的人也往往以健康不佳或需要提神為借口,為自己辯護。以下筆者就針對原文里關(guān)于毒品的情節(jié),將原文與1916年中華版《福爾摩斯全集》的譯文做一下對比:
原文:
“Which is it to-day,” I asked, “morphine or cocaine?”
He raised his eyes languidly from the old black-letter volume which he had opened.
“It is cocaine,” he said, “a seven-per-cent solution. Would you care to try it?”
“No, indeed,” I answered brusquely. “My constitution has not got over the Afghan campaign yet. I cannot afford to throw any extra strain upon it.”
He smiled at my vehemence. “Perhaps you are right, Watson,” he said.
“I suppose that its influence is physically a bad one. I find it, however, so transcendently stimulating and clarifying to the mind that its secondary action is a matter of small moment.”
-- The Sign of Four (Arthur Conan Doyle,1981:89-90)
譯文:
卒而問曰:“君所注者,馬非耶,亦哥加因耶?!贝藭r福方首舊書一卷,且讀且語余曰:“哥加因耳。此為余百分之七十之溶液。君盍試之?!庇嘣唬骸胺?,此惡可試者。余體尚健,用之不當,適足自害?!备T唬骸熬砸嗔夹?,固知藥性過尅用之滋病,但以體既羸瘦,非此殆不能振刷神緒,用之既久,遂忘其害,正如飲鴆自甘耳。”
——佛國寶(劉半農(nóng):《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第2冊,1916,P2)
原文中福爾摩斯戲語華生也該試點嗎啡,華生則回答自己尚未完全康復(fù),受不了刺激,而福爾摩斯則贊同華生的說法,稱嗎啡對身體有害,只是他本人需要靠嗎啡刺激清醒大腦。譯文在翻譯時則成了福爾摩斯勸華生試用嗎啡,華生斷然拒絕,說自己身體健康,無需使用嗎啡,而福爾摩斯則說自己正是由于健康狀況不好,必須要用嗎啡來“振刷神緒”,故注射嗎啡是“飲鴆止渴”之舉。如果照原文直譯,就等于是在向讀者宣揚吸毒行為,福爾摩斯作為正義的化身,竟然去注射毒品,這嚴重損害了清末讀者對英雄人物的印象。所以對此一小節(jié),譯者獨辟蹊徑,采用了改譯的手法,使福爾摩斯吸毒的問題納入了清末中國的社會常規(guī)。最終使讀者在讀譯本的時候,不會產(chǎn)生突兀、難以理解、難以接受的感情。
2. 譯者對《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中女性形象的增譯和改譯
柯南·道爾原著當中的一些女主人公外形美麗,性格堅強。然而中國清末的讀者卻對美有著不同的品味,因此譯者就需要在翻譯時采取措施以縮小不同審美觀之間的差距。以下筆者將通過對比原文和譯文之間的不同,來說明目標語的社會文化制約對譯作讀者期望的影響,以及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采用的增譯的翻譯策略。
原文:
She was a striking looking woman, a little short and thick for symmetry, but with a beautiful olive complexion, large dark Italian eyes, and a wealth of deep black hair.
-- The Adventure of the Naval Treaty ((Arthur Conan Doyle,1981:449)
譯文:
安娜貌頗昳麗,膚色雪白,柔膩如凝脂,雙眸點漆,似意大利產(chǎn)。斜波流媚,輕盈動人,而鬢發(fā)壓額,厥色深墨,狀尤美觀。性體略短削,微嫌美中不足。
——《海軍密約》(程小青:《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第7冊, 1916:56)
原文當中描寫小說人物膚色為橄欖色,并無“雪白”之意,“柔膩如凝脂”也是譯者自行增加上的,而且原文只描寫人物略矮,但并不嬌弱,至于額前劉海也是譯者通過增譯后所賦予的中國式美麗女性的形象。傳統(tǒng)意義上來講,中國女性以纖弱,白凈為美,由于原文當中對美的描述與中國傳統(tǒng)美截然不同,所以為了強調(diào)原文當中這位女性的美貌,譯者在此采用了改譯和增譯來描述這位英語文化里的佳人,以便讓譯作讀者也達到同樣的觀感。
三、結(jié)語
不同時期的翻譯是為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需要而應(yīng)運產(chǎn)生的,因此必然會受到當時社會文化的制約。清末福爾摩斯偵探小說的翻譯被中國的社會文化賦予了時代特征,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也難免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約和限制。在面對這樣的情況下,譯者需要能動的采用一些翻譯策略來解決文化沖突帶來的問題,以做到合理翻譯,建立有效的溝通。
參考文獻
[1] Arthur Conan Doyle, The Complete Stories of Sherlock Holmes. [M] Penguin, 1981.
[2] Bassnet &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3] 阿英. 晚清小說史[M].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4] 程小青等.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C]. 上海:中華書局,1916.
[5] 孔慧怡. 翻譯·文學·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徐芳(1987-),女,河南省西華縣人,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 2010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