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勝
品位是指精神氣質(zhì)、品性和德行之類,而風骨則是靈魂,是氣質(zhì)之上的一種骨氣。散文如果缺少了風骨,就如同人得軟骨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專篇論及“風骨”,在劉勰看來,文章風骨者,“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jié)言端直,剛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散文的定義眾說紛紜。與其進行定義,不如在與其他文學門類相比較中認定。散文是文學園林中一株奇花異樹,如果把小說比作牡丹,雍容華貴;雜文比作玫瑰,瑰麗冷艷;詩歌如同月季,妖嬈靈動;而散文就可視為桂花,不事張揚,多是暗香浮動,其氣清雅,其味濃郁,其形高潔。而這蓋源于其風骨與靈魂。
讀一篇好散文,我們不滿足于其知識的豐富、文獻的廣博,不止步于其語言的華麗彩飾,不流連于情感的充塞。我們更為看重的是它的思想的分量和題旨的深摯。我們從盎然詩意中看到人文精神,我們從鮮活的紀實場景中看到文化源流的磅礴氣象,我們從人物故事中看到了生命精神的傳承蘊涵,我們從游走行旅中看到了自然與人生的牽連融會,或者,我們在文本中,得到的是精神指向上的感悟。我們喜歡這類散文,是因為作者超越語言和故事之上,有深刻的精神生發(fā)和意義表達。我們從中得到了關于自然、人生、文化、情感以至生命,諸多方面的形而上的精神滋潤。這就是文字的力量,這就是文章的精神氣度和思想的分量。
散文創(chuàng)作是沒有題材限制的。所謂花鳥蟲魚,世上萬物,無所不包。親情、歷史、生態(tài)以及游歷、讀書之類,成為散文題旨的幾大方面。在時下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親情感悟、歷史回思、對思想者精神世界的描繪,以及關注日常生活與現(xiàn)代化發(fā)展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成為散文創(chuàng)作當下性的重要內(nèi)容。當然,散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寫作形式上,也有不少作者進行多方試驗和理論言說,如新散文寫作、大散文的試驗,以及在場主義等理論歸納。只是,與散文創(chuàng)作的風火強勢相比,這些試驗和理論主張沒有得到更多的呼應,也因為沒有文本上相應的變化和出新,而呈現(xiàn)出自說自話、自生自滅的狀況。
檢視散文近年的創(chuàng)作,我以為,散文恒定的幾大類題旨延續(xù)了散文創(chuàng)作的基本狀態(tài)。我們可以為許多書寫親情和逝去的人生、過往的歷史的回憶之作擊節(jié)贊嘆;我們可以追尋散文家們游歷天下名勝,傾情于抒寫者的見聞才情以及獨到的感發(fā),為那些華美飛揚的文字而傾倒;我們也可以觸摸一些讀書思考者闊論天下、縱橫時事的一顆真誠火熱的文心,為那些勇于進取、敢于擔當?shù)娜宋牧贾腿宋那閼讯d奮。所以,散文的高下,首先是在思想內(nèi)涵上、在品位和風骨上,見出特色和斤兩,這些也成就了當下散文的標格和氣象。
作為時下文學多產(chǎn)戶,散文作品的鋪天蓋地,業(yè)界對散文的寬容,讀者對散文的渴求,種種因素使得散文在這個風云際會的時代有著無限可能。在一個一切都在變異與發(fā)展的時代,散文是幸運的。然而,我們也應該警惕散文過度泛化,過度散漫而隨意的輕唱淺吟,或小題大做、無病呻吟,這些會導致散文創(chuàng)作的誤區(qū)和讀者的冷漠。同時,我們也不必為抒寫風云而硬性地高蹈升華,以宏大敘事為能事,從另一面隔膜讀者。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好時下散文紀實、紀事的真切、直面和赤誠。這種非虛構(gòu)類的作品受人關注,也許正是散文精神和風骨高揚的一個佐證。
在眾多的文化散文中,我們看到,無論考察地域、抒寫故鄉(xiāng)、描繪記憶,還是關于親情母愛或家國人生,這類紀事寫實的文字,形成了一種風潮。但我以為,只有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元素,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揭示,對于所寫的內(nèi)容不虛夸,不矯情,不炫耀,這樣的散文才是最有品位和風骨的。比如,在賈平凹的《定西筆記》這個較長的文本中,廣袤而開闊的地域方位、廣大而粗獷的精神視野,結(jié)合真實而流動的生活場景,使我們看到一個既邊遠遼闊又沉靜而滯遲的生活,其間,有黃土地上的人們堅韌中的固執(zhí),有底層生活中的放蕩而正直的秉性,有自由生命狀態(tài)下的無奈與渴求,也有原生態(tài)文化的粗鄙、結(jié)實與淳樸。重要的是,作者在描寫這一方有著特殊文化意義的山地風貌、人文景象時,采用了瀟灑淳樸的筆調(diào)和幾近田野筆記式的寫實文字,成為時下散文的一大景觀。多年前這類散文被當作大文化散文風靡一時,也許已經(jīng)見慣不怪、了無新意了,而賈平凹此次不憚重復、再續(xù)此道,表明作家的自信。他遮蔽了許多主觀情緒的表達,以細致的描摹證實了他心中的定西——這塊文化、生命、自然的大地上,活躍著無限可親可愛的自由精神因子,也為我們現(xiàn)代化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較為特殊的鄉(xiāng)土文化標本。而這可能是散文最需要與大地、與人生、與自由生命對接共生的東西。另外,老作家袁鷹的《發(fā)熱年代的發(fā)熱文章》從另一方面直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精神狂熱者們的行為,反省作為參與者的過錯,并進行精神救贖。一代過來人對于當年種種熱昏作為的自覺與自省,讀來令人扼腕。歷史的進步和精神自強者的自省,成為散文家思想層面的可貴表達,使這類紀實回憶的文字平添了分量。此外,劉亮程的《樹倒了》以及馮唐的一組寫日常生活的散文,都是在對生活真實的描繪上,顯示其性情,雖細瑣但不低靡,雖是日常小事,卻也有微言真諦,有著別一樣的精神內(nèi)涵。
散文這個文學品種業(yè)已有了既定的寫作路數(shù),即對于生活和人事的真誠描繪和書寫,因而難以在寫作上有多么新的變化。所以,當我們試圖在總體上找尋一個年度、一個時段的散文創(chuàng)作特色時,即便是有些微的發(fā)現(xiàn),我們也會欣喜,也會著重地舉薦。若當如是,散文的風骨就是我們對過去一年散文精神品質(zhì)的認定。
楊劍龍
賈平凹在談到散文創(chuàng)作時說:“好散文,意密體疏。俗散文,體密意疏。須:平淡中有奇創(chuàng),清空中有濃厚?!辟Z平凹的游記呈現(xiàn)出意密體疏的特性,具有平淡中有奇創(chuàng)、清空中有濃厚的韻味。
賈平凹注重散文創(chuàng)作在真情表達中的趣味,這種趣味在賈平凹的游記中呈現(xiàn)出如下幾方面:探險獵奇的趣味、民俗風情的趣味、內(nèi)心感受的趣味。賈平的游記中常常呈現(xiàn)出探險獵奇之趣,或獨自夜游見奇境遇奇人,或與友朋探險陷絕處而逢生,讀者會隨作者探險獵奇過程而驚、而憂、而恐、而樂,其中趣味令人身臨其境、跌宕起伏。賈平凹的游記中常常描寫民俗風情之趣,或在探尋奇異的民俗風情,或探究奇特景觀的文化內(nèi)蘊,讀者在其所描述的淳樸生動民俗風情中,了解了一個地方一種景觀,其中情趣讓人難忘。賈平凹的游記中常常關注內(nèi)心感受的趣味,或在游覽山水中吐露內(nèi)心感悟,或在親身體驗中敘寫切身感受,讀者在其游記的“有我之境”中產(chǎn)生共鳴,領略其筆下的真趣味。
在賈平凹的游記中,他常常在水到渠成中表達某種寓意,或者闡發(fā)人生的哲理,或者表達獨到的見識,從而使其游記在對平易事物的描述中,總具有新意和深意。在賈平凹的游記中常?;蛞宰晕腋形虮磉_寓意,或常常以他人言語闡發(fā)寓意,或常常開掘事物內(nèi)蘊之寓意。他認為散文必須內(nèi)涵深厚、整體渾然,賈平凹的游記通過自我感悟、他人言語、開掘內(nèi)蘊呈現(xiàn)作品的寓意,融入了人生哲理的闡發(fā)和人生況味的感悟,使其游記在極平易的事物里見出深厚內(nèi)涵、渾然整體。
孫犁道出了賈平凹散文細而不膩、注意含蓄、山野樸訥等特點,這些特點也呈現(xiàn)在賈平凹的游記中,賈平凹常常在細致的描繪中呈現(xiàn)所見之境,常常在含蓄的表達中營造自然意境,常常在樸野的言語中顯現(xiàn)文化內(nèi)蘊。賈平凹的游記常常在細致的描繪中呈現(xiàn)所見之境,真切傳神的描寫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常常在含蓄的表達中營造自然意境;常常在樸野的言語中顯現(xiàn)文化內(nèi)蘊,這成為他的游記獨到之處,他常常會插入一些俚語俗語,充滿著一種樸野之氣。
在游記創(chuàng)作中,賈平凹努力追求張揚大度、力度的游記,棄去俗氣、小氣的作品,潛心探索游記的結(jié)構(gòu)、形式、文字等。在賈平凹的游記創(chuàng)作中,注重真情和趣味,強調(diào)赫然的寓意,強調(diào)語言的特性,使賈平凹的游記具有平淡中有奇創(chuàng)、清空中有濃厚的韻味,賈平凹已成為當代游記創(chuàng)作中別具一格的大家。
何 平
《文藝風賞》和它依托的《最小說》、《鯉》以及出刊一期即告終刊的《獨唱團》四本刊物的主編分別是笛安、郭敬明、張悅?cè)缓晚n寒——“八○后”作家的四員干將。將四本刊物放在一起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文藝風賞》有《最小說》的“流行”、《鯉》的“同人”、《獨唱團》的“思想”。即便雜取諸多他刊元素,《文藝風賞》首先是一本先鋒性的文學期刊。《文藝風賞》才出六期,但我的基本判斷是它正在成為當下中國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如果假以時日,不致像《獨唱團》、《大方》這樣半途夭折,《文藝風賞》是可以對中國文學有所成就的。
《文藝風賞》有文學野心,有笛安個人的風格印記。笛安的文學自覺更多的則體現(xiàn)在《文藝風賞》的“青梅煮酒”這個作家訪談欄目。應該說,雖然有金理、黃平、楊慶祥這些“八○后”學院批評家出現(xiàn),文學批評中的“八○后”聲音在我們今天的文學傳播中還很微弱。也因為此,笛安的個人閱讀可以作為一個批評個案來觀察?!鞍恕鸷蟆辈粌H在“寫”上已經(jīng)成為當下文學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讀”上也顯示出不俗的眼力和見識。和我們習見的“弒父”式的不買賬的對抗性閱讀不同,笛安的個人閱讀史展示了父輩在“我”心中的另外一種想象,它是充滿尊重、感恩和領受的氣息。這提醒我們注意在代與代之間以“斷裂”與“造反”斗爭思維為常態(tài)的文學代際更替中事實上存在著文學傳統(tǒng)綿延和承傳的“和平演變”。緣此,笛安和她的《文藝風賞》不僅可以作為一本新銳文學刊物的樣本,還可以作為一個文學宗譜學的一個典型案例。
笛安對寫作有種近乎宗教的會心和虔敬,這在以游戲和消遣相招引的當下中國文學是稀缺資源。比起前輩,甚至同輩作家,動輒數(shù)百萬字的寫作數(shù)量,笛安不算高產(chǎn)作家。四五本不“巨大”的長篇,十數(shù)篇中短小說,而且她的這些有貌似流行元素的小說進入也不算有難度。除了《圓寂》、《莉莉》、《迷蝴蝶》、《宇宙》、《塞納河不結(jié)冰》等很少幾篇小說,笛安的小說基本上是中學、大學生活,或者是從中學大學生活溢出、延伸出來的。笛安的小說迷戀有缺陷的家庭家族生活和帶著恨意生活的“壞”人,特別是“壞”女人。從《姐姐的叢林》開始,笛安小說的家庭有著隱秘、曖昧的私情,或者干脆就是殘缺不堪的。
至少到現(xiàn)在笛安不是“絕望”意義的作家。笛安的寫作其實是為“仇恨”、“暴力”、“奉獻”、“慈悲”等少數(shù)幾個詞在講故事,這幾個詞構(gòu)成了笛安理解世界的基本元素。應該看到的是笛安的個人閱讀不只是前面說到的這樣父輩作家。我在她的閱讀目錄中看到了日本動漫等等屬于他們這一代人的東西。笛安的小說也經(jīng)常會寫到一些電影。之所以指出這些,我想說的是,動漫、影像這些藝術(shù)形式可能對笛安小說帶來的影響,比如小說的人物、結(jié)構(gòu)、主題等等的“類型化”。像日本動漫常常就是用一些簡潔的人物、結(jié)構(gòu)類型來表達人類普適的主題。“類型化”也可能是個人風格成熟的一種重要標志。所以,我不回避指出笛安小說的“類型化”傾向。如果我們通讀笛安所有的小說,她貌似征用差不多的人物、場景、結(jié)構(gòu)在講差不多的故事,而且這些這些故事往往又指向差不多的主題。笛安寫我們的世界齷齪、骯臟和仇恨,其基本前提是承認“那個真實生活中卑微的自己”。笛安小說的毀與被毀者都是卑微者。從個人的趣味上看,我也謹慎地認為笛安對卑微者的體恤之心。如同“仇恨”、“暴力”、“奉獻”、“慈悲”這些詞中微妙的平衡與和解,笛安也維持著小說結(jié)構(gòu)的平衡與和解。
值得一提的是,笛安的小說動力很多基于“鄉(xiāng)愁”。不過遺憾的是“鄉(xiāng)愁”目前在笛安的小說僅僅作為布景和情調(diào)太靡費了,它在笛安的小說中應該像其他的詞一樣生長得更為飽滿,成為主題,成為結(jié)構(gòu)。而當有一天笛安真正地這樣去寫“鄉(xiāng)愁”,那她的寫作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呢?我們期待又一座城在紙上的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