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chǎn)黨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主題,希望能夠通過全民族的共同努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凝聚人心,形成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這次會議提出的使命,從本質(zhì)上講是教育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用文化的視野關照教育,用教育的視角反思文化,用教育與文化的眼光打量我們自己。
文化,是一個社群曾賴以生存、借以輝煌的模式,記錄了這個社群自古至今的愛憎、企求、失敗和榮耀。
文化,既有在特定歷史中與具體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式部分(如中國文化中的禮樂、習俗、古代法律),也有超越時代的精神實質(zhì)部分(如仁、義、愛、自強不息、逍遙自然)。
文化即教育,教育即文化。文化和教育的這種高度的同一,正是人類完全不同于、超越于其他生物的最大特征。人之成為人,人類之成為人類,其本質(zhì)乃是文化,乃是教育。
文化是一條流動不息的河流,每一個人都是某一文化河流中的水滴。沒有水滴的河流會迅即干涸;而沒有河床,歷史將失去方向,每個個體將陷入生物性的本能中簡單重復。
我們(任何社群和個體)藉文化而擁有語言、擁有自我;文化藉我們而得以延續(xù),并獲得創(chuàng)生、更新的可能性。
創(chuàng)生、更新文化的,就是文化中的英雄、榜樣、先知、楷模,他們創(chuàng)作的或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詩篇、傳統(tǒng)、故事、傳奇,成為一個文化最明亮、最動人的部分。
于是我們的先人,為我們留下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道法自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最珍貴的精神珍品,留下了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留下了龍飛觀舞的中國書法,留下了黑白之間天地宛然的中國畫,留下了四大發(fā)明和無數(shù)歷史景觀,留下了石猴成佛的神話傳說……
教育的過程也是文化“選編”的過程。一種合宜的教育,在這個意義上,就是梳理自身的文化,對文化進行辨別、抉擇,把文化中的創(chuàng)造部分、開放包容部分,傳授給下一代,讓文化成為他們的生存方式,讓文化藉他們而得以更新、重新顯現(xiàn)上述的這些根本精神。
好的教育應該有文化的自覺與自我省察。教育的真諦乃是文化的自我創(chuàng)生。愛歷史不是愛歷史中的罪惡與挫??;愛英雄與榜樣但不是依樣在新時代畫不合時宜的舊葫蘆;愛詩篇是要寫出這個時代的新詩篇;愛傳奇是要寫出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的傳奇,和“我們”的傳奇;愛中國文化,就是要讓它在我們身上顯現(xiàn)其根本的創(chuàng)造精神。
非道弘人,人能弘道。新教育人的使命,就是自覺地把中國文化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作為我們教育的根基和創(chuàng)造之源;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來推動文化的自我創(chuàng)生,讓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我們這個時代重新顯現(xiàn)并煥發(fā)青春。作為教師,我們可能由于各種原因不能成為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這樣的文化重建者,但我們應該努力做到,通過我們每一個新教育人的文化自覺,通過我們自己這個湍急的隘口,讓中國文化這條河流奔涌前行。
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行動起來,用自己的真誠和信念,把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我們身上真正地活出來,為培養(yǎng)面向世界的中國人,為建設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