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對語言的一種直覺思維能力,即通過語言的表層意義迅速而準確地捕捉到語言的深層意義。語文教學以語言實踐能力訓練為中心,而語言實踐能力的訓練又以語感訓練為中心。語感直接體現(xiàn)學生閱讀文章和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語感敏銳者在聽、讀時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說、寫時能以豐富的語言準確地傳遞信息。因此,對學生加強語感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了加強語感培養(yǎng)的幾種方法。
一、加強語感實踐訓練
語感實踐就是讓學生接觸和使用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聽、讀、抄、背、講和寫,對學生的感官反復進行言語刺激,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逐漸形成牢固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這種聯(lián)系系統(tǒng)的熟練化、技能化、自動化,就形成了敏銳、準確、豐富的語言感受能力,它是獲得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加強語感實踐訓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示范美讀:重在以情感人,讀出情趣。葉圣陶認為:“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彼貏e指出,教師在范讀的時候,要“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diào)里曲曲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濟南的冬天》、《紫藤蘿瀑布》等課文,教學時我們完全可以或由老師范讀,或播放配樂詩朗誦代替教師范讀,目的是引導學生進入與作者神氣相通、心靈感應的境界。
2.理解朗讀:重在體會。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語言對象的內(nèi)容。如溫庭筠的《望江南》,筆者在教讀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借助豐富的想象,使學生體會到這樣一種境界:一位女子獨自在樓上,憑欄遠眺,盼望所愛的人歸來,望眼欲穿,而太陽落山,思念的人兒不見蹤影,水脈脈,思悠悠,面對江水斜陽,更是愁腸寸斷。學生們也能體會到女子對親人思念的款款深情。事實證明,教師在緊要處稍加點拔,學生往往體會得更深,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指導誦讀。誦讀時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發(fā)揮多種感官功能,這樣對語言材料的感受就會準確、細膩、真切,從而獲得審美感受。教師在誦讀中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有感情、有語調(diào)、有節(jié)奏地投入誦讀。
二、從對名篇的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
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名篇詞句優(yōu)美,生動形象,加強對這些文章的誦讀,是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多讀、熟讀、讀后深思,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diào)的就是這點。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誦讀中的語調(diào)、節(jié)奏、語流反復刺激,使學習者在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nèi)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我在教學李白《行路難》一文時,針對文中描寫李白在面對仕途坎坷而對前途倍感茫然的重點詞句,先指導學生朗讀,采用分讀、齊讀、輪讀等多種形式,讓他們推敲、品味“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引導他們想象宴會時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猶豫彷徨,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體會主人公空懷豪情壯志的惆悵無奈。只有通過誦讀,學生才能悟出語言材料中人物的真實思想感情:雖然對前途滿腹憤懣,但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最終讓他發(fā)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姥詨颜Z。
在學生通過讀獲得感知之后,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必要的練筆,鞏固閱讀成果,如此,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積累,在寫中發(fā)展。
三、創(chuàng)設情景,加深對語感的領(lǐng)悟
加深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我積極創(chuàng)設語感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在充分感知的基礎(chǔ)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語言材料的內(nèi)涵及語言組織形式深層把握,使主客一體,讓讀者與作者達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如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中,我精心制作課件,搜集了許多關(guān)于杜甫、安史之亂的資料,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聽其聲、感其形,在音樂、畫面、解說中身臨其境,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再引導學生分析、推敲,讓學生獨立思考,用心用情體驗、感悟、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由淺入深,從迷茫走到開朗再到頓悟。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立體化的教學,學生終于深刻理解了杜甫吟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時心懷天下蒼生的崇高情懷。
四、多途徑參與實踐,升華語感
“語感要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去感知”。我還鼓勵學生進行多途徑的語感實踐、語感分析。它的完成需要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和積累的知識來獲得,需要他們聯(lián)系實際,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借助思維和審視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與鑒賞。這是學生與作者在生活體驗上的一種溝通。它需要學生不僅充分領(lǐng)會語言文字的字面意義,還領(lǐng)會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我在教學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文時這樣引導:作者仕途受挫,多次被貶,經(jīng)歷過“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還能夠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對未來充滿理想,同學們,你們經(jīng)歷過困難嗎?挫折嗎?不幸嗎?你又是如何做的呢?很多同學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暢談了感受,一位同學因自己的家庭困窘而痛苦,通過學習這首詩后,他表示要通過努力學習,長大后用自己的本事改變現(xiàn)狀;一位同學因自身的殘疾而自卑不已,通過學習后,表示要向張海迪、保爾等楷模學習,身殘志堅,走成才之路。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學習,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總之,語感絕不是不可知的東西,它完全可以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訓練為人們所掌握。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它對于改革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