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在課改走進深水區(qū)的背景下,如何靜下心來尋找一條合適的高效教學之路是每個老師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分析了有效教學的三個立足點。
關鍵詞: 語文課堂 立足點 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在課改走進深水區(qū)的背景下,如何靜下心來尋找一條有效的教學之路是每個老師迫在眉睫的問題,下面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談談有效教學的三個立足點。
一、有效教學應立足校情,以校為本
在目前升學考試制度沒有根本變革的前提下,每個學校都在通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相應地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逐步把課后時間還給學生。我校也逐步開展了國防教育、科技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頗具特色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充分發(fā)展自己的特長,實施真正的素質教育,形成獨樹一幟的校本教育。學科教育與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學校辦學理念指引著學科教育,學科教育推動著整個學校教育這艘大船往素質教育的彼岸前進。
例如我校作為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教學實驗學校,把語文教學放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理念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有助于為學生構建一個和諧的、文明的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健全人格。在平時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們注意三點。一是以課文為訓練素材,通過《背影》、《回憶我的母親》弘揚傳統(tǒng)孝道;通過《論語》、《詩經》等名篇傳播傳統(tǒng)文化精髓;通過唐詩宋詞傳播古代詩詞的文化內涵。二是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校本教材為閱讀素材,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三是充分結合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等傳統(tǒng)佳節(jié),舉辦語文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講座等,幫助當代學生改正對傳統(tǒng)文化的忽視和冷漠。在語文教學中注入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語文教學變得更豐富、更多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變得更加主動、更加積極,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的。
二、有效教學應立足生情,以生為本
當前,國內外學者對有效教學的研究很多,但更多的是關注學生顯性的學習結果即分數(shù)的提高,而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興趣、情感、精神、態(tài)度、價值觀、審美等隱性的生命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教學研究較少涉及師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沒有真正關照學生生命活動的多面性、整體性與體驗性等,可以說這是沒有抓住有效教學的本原與靈魂。
我校每個班幾乎都有一半以上是外來工子女,因為成長生活環(huán)境因素相對而言大多數(shù)人較自卑、自閉、敏感,加上青春期常見的茫然、叛逆、多愁善感等,表現(xiàn)出來的復雜性就是復雜型的“新”學生。教學對象的變化,注定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因材施教。課堂課余,我們應不嗇給他們贊許的眼神、微笑。應不失時機,結合教材組織開展“我們是一家人”“他真棒,我想和他做朋友”等類似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或寫作,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同學們學會團結,懂得欣賞他人,同時也能在這些外地生心里播下愛的種子。
下面通過一段學生習作片段《愛的天空有你也有我——一個外地生的真情告白》列舉有效教學過程:那一天第二節(jié)課時,忽然聽到同學們竊竊私語:那是誰的家長?。课乙埠闷娴赝巴庖煌?,只見一位母親穿著一件洗得泛白的襯衫,褲管還是挽起來的,估計是從工地上過來的,且她腳上還踩著一雙拖鞋,當時,我真恨不得找個地方躲起來。念頭一起,我也旋即把頭深深地埋進了課本,這一刻,我真希望媽媽找不到我……極不耐煩地打發(fā)她回去。下課后,我被林老師帶到了辦公室,當時的一席話語至今還回響在我的耳畔:“同學,可能你剛才覺得因為媽媽感到難過、丟臉,甚至委屈,對吧?但,知道嗎?媽媽黯然離去的眼神和背影,告訴我她內心可能比你更難過,難道你忘了剛學過的小說《小巷深處》那被無知虛榮所蒙蔽的女兒疏遠盲人母親了嗎?忘了盲人母親拄著拐杖,執(zhí)著地、殷切地盼望女兒‘歸來’的故事當時如何深深地感動你我了嗎?難道你也已經想不起你母親平時為家奔波勞累、為你無怨付出的點點滴滴了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聽著聽著,我的良心受到了譴責,當即流下了羞愧的眼淚。慶幸有林老師您,在我人生歧途中善良及時地拉了我一把,才使我免于“誤入歧途”。
慶幸我們的教學沒有脫離生活,沒有脫離學生,通過這個教學過程(《小巷深處》課堂教學及課外延伸應用教學),學生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建構起了健康人格,凈化了心靈情感,提升了生命質量,實現(xiàn)了生命教育大背景下,關注的不是教師教了多少,而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真正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三、有效教學應立足師情,以師為本
教師是學生生活學習中重要的互動者,學生的思想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以教師的道德素養(yǎng)為標桿。教師的言談舉止、學識修養(yǎng)、道德情操通過知識的傳授潛在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和行為變化。教師處于主導者的地位。教師對教育內容的選擇、對教育活動的調節(jié)、對教育過程的控制、對教育手段的改造等,都體現(xiàn)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西施皺眉,千嬌百媚,東施效顰,丑態(tài)百出。教師因為興趣愛好、特長強項、感情態(tài)度、性別差異等因素必然存在很多個性差異,如一定教育情境的控場駕馭能力;履行自己角色任務所具備的表演能力;對教材、文本、教育環(huán)境的理解表現(xiàn)能力等都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就決定了在有效教學過程中,因為情況的差異,每個教師將采取不同的適合自己也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手段。例如教授詩詞《虞美人》,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擅長,可說,可畫,可唱,可誦,從不同的視聽角度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只要能幫助學生進入詩歌意境,則殊路也同歸。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善歌者使人繼其聲”。教師在發(fā)展自己的個性的同時也將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總之,教學就像是品茶,育人應該“潤物細無聲”,這是公認的道理,大家在尋找教書育人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時切勿急躁和盲目,追求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而應腳踏實地,立足實際,立足學校,立足師生情況,如此教育的路才能越走越寬廣。
參考文獻:
[1]唐海波.生命視野下語文有效教學過程的維度.高中語文教與學,2011.1.
[2]張國林.以師為本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光明日報,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