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班主任是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中職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 中職學生 班主任 角色定位
引言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在你有意無意地關注一個學生的時候,你會情不自禁地想:哪個班的?班主任是誰?接下來的反應可能就是: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
一、中職學生的特點
中職學生是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共性為大多在學習能力方面確實比以后上大學的學生差些,不愿意學習或是不喜歡學習;在以往的學習經(jīng)歷中是被批評的對象,是被冷落的群體,由于得不到表揚,自我成就感得不到滿足,很多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卑、逆反心理。這個群體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是非觀念淡薄,盲從、焦慮,不清楚“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怎樣才能優(yōu)秀點?”有些教育者把中職學生定義為學習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行為上的“差生”。中職生所處年齡階段在15歲—19歲,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青春期加上以往教育經(jīng)歷使得這些學生群體有以下行為特點:
1.行為意識差。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意志為出發(fā)點,不考慮行為后果,追求自我滿足,有的甚至把個人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表現(xiàn)形式:損壞公物、破壞環(huán)境、擾亂秩序、打架、抽煙酗酒,甚至賭博、比吃穿、拉幫結派等。
2.自由懶散、紀律性差。不少學生特別強調自由、隨便,淡化時間觀念,無視校紀校規(guī)。表現(xiàn)形式:遲到、早退、曠課,生活習慣不好,不講究公共衛(wèi)生,隨便亂扔等。
3.禮儀交往方面。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禮儀常識,不會使用禮貌用語。表現(xiàn)形式:不尊敬師長,不尊重他人,與異性的交往行為上有偏差。根據(jù)我校每年新生健康教育專題調查發(fā)現(xiàn)有近一半學生存在性困惑;不少學生對教師有一種條件反射式的疏離感或壓抑感。
4.情感意志方面。情緒控制能力差,具有明顯的情緒兩極性,容易出現(xiàn)高強度的興奮、激動或是極端的憤怒、悲觀。情緒變化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發(fā),出現(xiàn)偏激情緒和極端的行為方式,沖動性強,理智性差。
5.責任意識差。不懂得感恩,時常出現(xiàn)出走、打架、斗毆、自殘、輕生甚至犯罪行為,不懂得關心他人,冷漠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心理上處于“三無”狀態(tài):無動于衷,謂之無情;缺乏活力,謂之無力;漠不關心,謂之無心。
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查
中職教育是一種管理教學型的教育,育人為先,為引導學生適應從普通教育向職業(yè)教育轉變,由升學為主向就業(yè)為主轉變,我校近年來對入校新生開展了學現(xiàn)狀調查分析,新生調查分成三項內容開展:
1.學生入學分數(shù)情況及學習習慣調查。該項調查旨在分析判斷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我校2012新生調查數(shù)據(jù)看出新生整體素質不高,沒有參加中考及往屆生占近8%,五年制高級班有25%學生成績沒有達到我校400分的錄取分數(shù)線,甚至有10%的學生中考成績低于200分。
2.學生與父母親情關系調查。旨在了解學生與父母的親密程度及學生對父母教育的認同情況,便于班主任在今后班級管理中根據(jù)學生與家長關系發(fā)揮家庭教育作用,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與父母關系和睦的學生比例不超過三分之一,有近十分之一家庭存在離異、貧困等問題。
3.學生入學教育調查問卷。我們設置了8道選擇題,對學校規(guī)章制度教育、學?;顒印⒕蜆I(yè)期望、學生交際等方面展開調查,希望通過調查了解學生關注問題、困惑的問題。該項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規(guī)章制度沒有敬畏心理,半數(shù)以上學生抱著混日子的想法。
三、班主任的工作職責
2010年10月,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加強中等職業(yè)學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見》,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中等職業(yè)學校班主任在學生思想工作、班級管理工作、組織班級活動、職業(yè)指導工作、溝通協(xié)調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職責。通過教育部文件,我們清晰地看到班主任的職責是:教育學生、做好學校、家庭和用人單位等方面的溝通工作,管理班級,做學生身心健康的引路人。但在現(xiàn)實德育工作中,僅僅是教育和管理還不夠,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除了是班級的教育者、管理者外,還應該是學生道德行為的示范者,良好學習習慣的引領者,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心理障礙的疏導者,地位平等的對話者,文明生活的指導者,這樣才能管理好學生。班主任在工作中應根據(jù)不同需要,扮演好教師、朋友、家長等不同的角色。
四、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的素質要求班主任不僅有健康的身體和完善的人格,還要有科學的人生觀和強烈的責任感,正確的學生觀和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對一個班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負全面責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不僅僅扮演好領導者、組織者及引路人和精神關懷者角色,還要扮演好班集體的設計者和管理者角色,是活動組織者、班級管理者、學生父母代理人、學生的朋友與知己、學生人際交往指導者、學生心理咨詢師等角色,歸納起來,班主任主要角色有:
1.良師益友。夸美紐斯說:“教師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苯處煹男袨榕e止、處世態(tài)度、道德品質會深深感染學生,在學生的心靈里打下深深的烙印,甚至會影響學生的終生。在教育管理學生的過程中,班主任首先要扮演的角色應當是良師益友,做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在開展班級工作中首先要以人為本,發(fā)展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條件。
2.協(xié)調管理者。教育管理是班主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在學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要體現(xià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學生整體上對班主任作為管理者角色的期望值相對較低,但是,這并不等于管理者的角色要從班主任角色組合中消失,而是班主任作為管理者應適應環(huán)境變化:一方面是把過去經(jīng)常性運用的管理手段更多地轉變?yōu)榉盏?、咨詢的方式,從而達到更好的輔導效果,另一方面是逐步降低管理者在班主任角色組合中的顯要位置,不斷改善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樹立班主任在學生中的親和形象。
3.精神成長的引領者。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的重要宗旨就是“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不應只是關心學生的成績,而要做好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引導工作,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身心健康,參與學生精神世界的構筑,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學生精神成長的歷程,是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整合成型的過程,是一個充滿酸甜苦辣的過程。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碰到許多困惑:如何在學業(yè)的沉浮中煉就不驕不餒的鎮(zhèn)定?如何在與同學的交往中贏得普遍的贊譽?如何與父母保持流暢的溝通?這些困惑,會導致學生情緒失落,心智低迷。如果我們對此不加以關注,就很可能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挫傷,進而導致人生觀、價值觀的錯位。在構筑學生精神世界過程中要變灌輸型為引導型。“重道德規(guī)范灌輸、輕選擇能力培養(yǎng)”是長期以來德育模式的特征。這種傾向偏離德育的培養(yǎng)目標,缺乏道德選擇能力。在德育教育過程中,以平等的目光和心靈面對學生,珍視學生的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重視他們誠實、坦蕩、率性等寶貴的心靈品質。不是只灌輸一種道德規(guī)范和標準,而是要提供兩種以上的可能性,引導學生自主地分析、判斷和選擇。
4.服務指導者。教育產業(yè)化發(fā)展,使學生是教育的消費者的觀念逐漸為人們普遍接受。轉變觀念,服務學生,在服務中育人,在服務中指導,是當前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需的觀念。樹立服務意識,竭誠服務青年學生,把實現(xiàn)和維護青年學生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工作中圍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體現(xiàn)團結人。工作中要把握服務育人的原則,避免包辦現(xiàn)象。服務的內涵實際上是幫助,而幫助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助人自助。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班主任工作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消滅班主任,同理,服務學生最終是為了讓學生獨立。因此,班主任在服務學生的過程中除了要有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外,還要在服務中加強理性指導,使學生在辦成事情的同時能提高認識、學會生存與發(fā)展。
5.家長的角色。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生活問題,班主任不僅僅是“警察”,還是“家長”,工作中要仔細觀察學生。關心學生的喜怒哀樂,像家長一樣關心學生,給學生以學習和生活上的幫助。通過生活中的小事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例如:每天都聽天氣預報,有天氣變化時,提前通知學生做好準備,讓他們不會因為離家在外而有背井離鄉(xiāng)的感覺。剛入學時,我班有很多學生從未做過家務:洗衣、掃地且不說,甚至連刷碗都沒有干過。入學之后,我通過在班級開展內務整理比賽指導學生學會自理,通過教學生記錄生活日記,幫助他們管好生活費,引導學生學會生活。
班主任在引導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常常扮演不同的角色,發(fā)揮著不同的職能作用。一個班主任如果能在各種角色中處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那么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素質、能力,而且增長了學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