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班有五十多個學生,他們的稟賦、家庭條件、知識基礎等各不相同。教學時,不但要考慮到他們的共性,也要照顧他們的差異。本文就信息技術課中的“差異教學”作出探討。
關鍵詞:學生差異;信息技術;差異教學;策略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7-095-01
新課程標準認定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技能為非零起點。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復雜多變的,由于受不同的環(huán)境和不同教育的影響,使得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以及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上呈現(xiàn)了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學總會面臨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在差異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實施有差異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是廣大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
一、差異的情況分析
學生身心發(fā)展在一定年齡階段上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個人的心理素質(zhì)、所處環(huán)境、教育影響及個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使各年齡階段中每個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以及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上呈現(xiàn)出其特殊性和差異性。
1、學習經(jīng)歷差異
我校學生組成結構復雜,既有來自城市對計算機操作很熟練的學生,也有來自偏遠山區(qū)從來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學生知識結構、操作能力都存在很大差異。通過對四、五、六年級共442位學生開展“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現(xiàn)狀調(diào)查”,結果如下:學過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的有106人,占23.99%,從沒學過的336人,占76.01%。對信息技術感興趣的429人,占97.06%,用電腦寫過文章的106人,占23.98%,用電腦繪過畫的168人,占38%,用電腦聽過音樂或看過影視的195人,占44.12%,用電腦上網(wǎng)的92人,占20.81%,用電腦做過網(wǎng)頁的0人,占0%,家里有電腦的學生141,占31.9%,有電腦的家庭已經(jīng)上網(wǎng)的90人,占已有電腦家庭的63.83%,能正常開機的學生308人,占69.68%,每分鐘能打15~40個漢字的學生16人,占3.6%,對文字進行簡單編輯處理的89人,占20.13%,能安裝卸載應用程序的8人,占1.8%,能上網(wǎng)查看信息的118人,占26.7%,能上網(wǎng)下載有用信息的13人,占2.94%,能收發(fā)電子郵件的0人,占0%,能制作幻燈片作品的23人,占5.2%。學生經(jīng)常上網(wǎng)的25人,占5.66%。通過調(diào)查得出,我校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差異突出。另外還有學習興趣差異、學習能力差異、學習態(tài)度差異、學習環(huán)境差異等等。
二、差異教學的概念
對于差異教學的定義,我國華國棟教授認為“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教學?!保ā丁安町惤虒W”實質(zhì)謅議》中指出“差異教學”是在班集體教學中,利用和照顧學生個體差異,建立在教育測查和診斷基礎上、“保底不封頂”,促進學生最大發(fā)展為教學目標,多元化彈性組織管理的教學。
三、差異教學的實施
學生之間諸多的差異性使信息技術學科采取差異教學手段勢在必行。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術教學現(xiàn)狀,全面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那如何開展差異教學,采取怎樣的教學手段來促進差異教學呢?
1、靈活的教學方法
不同學生往往對不同教學方法適應程度各有差異。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類別與層次劃分,綜合使用講授、談話、討論、演示、參觀、練習、欣賞等教學方法。
2、多樣的學習形式
(1)小組互助學習。 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組的組長由信息技術基礎較好的學生來擔任,組員在做練習、作業(yè)時遇到困難可以找組長來幫忙解決,這會讓他們原本覺得索然無味的信息技術課變得有成就感。
(2)任務分層,按層達標。布置選做作業(yè),讓能很快完成課堂作業(yè)的學生另外加做選做作業(yè),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提高自身知識、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避免出現(xiàn)基礎好的學生無事可做的情況。
3、分類輔導
學生做訓練的時候,教師要做好課堂巡視,及時反饋信息,加強對學生的輔導。對基礎差的學生課后盡可能進行面對面的輔導,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開展信息技術知識講座,或信息技術各項比賽活動,如:繪畫、速錄等競賽活動。組織成立信息技術各個方面的興趣班等,這樣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計算機知識。
4、差異評價
評價是信息技術的靈魂和精彩之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體現(xiàn)差異性的原則,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綜合地、客觀地、真實地評價,多鼓勵,少批評,使他們產(chǎn)生自我超越意識,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學習潛能。實行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老師評價互相結合。這樣,可以更加客觀實際地反應學生的真實情況。
參考文獻
[1] 華國棟. 差異教學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
[2] 孫建國. 課堂差異分層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報2002.9.20第4版.
[3] 黃榮懷. 信息技術與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年.
[4] 費爾普斯.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 [M]費奧斯坦[美] 王建平等譯. 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