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對基本概念掌握難度較大,本文通過制作模型的方法,讓學生深入了解基本概念。褶皺模型的制作讓學生了解其成因,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關鍵詞:背斜;向斜;模型制作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7-219-01
出門旅游,常??梢钥吹角ё税賾B(tài)的地形:一望無際的平原、高大連綿的山脈,在山區(qū)河谷或公路兩旁的裸巖峭壁上,經(jīng)??梢钥吹降貙觾A斜、彎曲,甚至是斷裂的情形。這些現(xiàn)象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我們可能沒有去認真思考過其成因,在高中的課堂中,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制作簡單的背斜和向斜模型,且實驗材料方便取得,實驗過程簡單,可操作性強,使學生在簡單的模型中獲得地質(zhì)構造的基礎知識,并體驗制作過程,提高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學生的實驗研究能力。
一、活動的具體目標
1、在饒有興趣的模型制作中獲得地質(zhì)構造的基礎知識。2、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應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3、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討論等能力。
二、活動實施的具體過程
1、確定活動主題————褶皺的模型制作。
2、選定班級,劃分活動小組。全班60名學生,分為10個小組,每組6位同學,并且有明確的分工。
3實施活動任務布置。首先安排各小組同學通過教材學習、網(wǎng)絡查詢和生活經(jīng)驗,制定出本組的制作方案。
4、材料準備:橡皮泥、海綿、紙片、剪刀、膠帶、杯子(盛水)等。
5、活動實施(1)根據(jù)準備的實驗材料,要求各小組自主設計制作褶皺——背斜、向斜模型,教師可給予幫助。(2)從新老關系角度,觀察背斜、向斜的巖層特點,記錄其結論。(3)各組取等量的兩杯水,在背斜、向斜的同一高度上慢慢向下倒水,觀察水的去處,作好記錄;五分鐘后,在觀察水的變化,小組討論后,分析其原因。(4)課后拓展:若想驗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同學們自主設計實驗步驟。(可以自己選擇材料)
6、各小組寫出實驗報告。
三、活動結果展示
1、學生結果展示
(1)各小組展示制作的模型,并由組長講述制作思路,教師注意觀察指導交流。
(2)學生從新老關系分析得出的結論與所學的課本知識比較,驗證是否正確。
(3)通過在兩個模型上倒水的實驗,學生總結結論背斜可以儲存地下水。
(4)設計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實驗的小組,講述其思路及具體步驟,分析出主要原因是外力的作用。
(5)學生撰寫實驗報告。
2、教師總結
這次實踐活動中,我們主要實踐了課本上學習的背斜、向斜相關知識,知識總結如下表所示:
四、活動評價
完成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學生對背斜、向斜知識形成了一定的認識。在幾次交流討論、分析整理資料的基礎上,我們得出正確結論,還探討出一些實驗的新方法。
這次活動和其他課程的評價方法不同,由老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以學生自評為主。在評價中,學生充分地暢談自己參與活動的體會、經(jīng)驗和教訓,自由地交換意見。這種集體和個人的綜合評價讓我學生感受到健康民主的氣氛,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綜合素者有所提高。
五、注意事項
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應注意實驗的可行性,如在制作模型時要注意巖層的順序安排,不同的順序實驗的結果不同。在背斜可以儲存地下水的實驗中,注意要保證高度相同、速度相同、水量相同,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可能對結果有影響。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實驗我個人認為需要重新選擇實驗材料,比如材料為小石塊、砂粒、細土,實驗就會簡單一些。整個實驗還不是很完善,還望大家多多提出寶貴意見。學生還可以思考背斜、向斜的其它相關知識的實驗制作,如隧道、鐵路等選址問題;儲油、儲天然氣構造的模型;利用向斜、背斜確定鉆井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