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怡,肖望兵
(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大學生志愿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探討
劉 怡,肖望兵
(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近年來,隨著奧運會、世博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的成功舉辦,志愿者活動獲得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支持。在志愿者隊伍中,大學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們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活動的各個領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已經(jīng)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弘揚大學生志愿精神也逐漸成為了推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針對弘揚大學生志愿精神,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探討,以期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新思路。
大學生;志愿精神;志愿活動;校園文化
國外很多高校在志愿者工作效能方面都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如美國的志愿者服務體系建設貫穿于整個教育體系,學生在中學階段經(jīng)常參與志愿活動,而這些志愿者服務的經(jīng)歷也已經(jīng)成為其進入大學的必備條件之一。大學招收新生時,將本校的志愿服務精神與志愿活動的開展等相關內(nèi)容作為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因素。與此同時,校園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也將志愿者活動的開展作為一項主要內(nèi)容,為學生更多參與社會志愿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
我國的志愿服務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學雷鋒活動,大規(guī)模出現(xiàn)是在1993年底團中央開始實施志愿者行動以后,開展時間并不長,但是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所起的作用卻不容忽視。志愿服務在傳播社會主流思想、強化社會服務精神等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志愿者隊伍也成為了當今社會上一支具有龐大人員隊伍和巨大精神力量的隊伍。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當前我國參與社會志愿者隊伍的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3000萬人,而在政府部門正式注冊的高校志愿者服務機構(gòu)也將近2000個。近幾年來,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事件中,大量志愿者參與其中,提供志愿服務,他們的付出得到了國內(nèi)公眾及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這些志愿者中,有一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群體,那就是大學生志愿者,他們的奉獻精神和專業(yè)知識使他們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大學生志愿者團隊。大學生志愿者在參與社會活動,奉獻愛心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精神文化層次的不斷提升。志愿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充分利用大學生志愿精神這一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對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校園文化是一種隱性文化,指在學校的特定環(huán)境中,由師生員工所共同創(chuàng)造享有的集體文化環(huán)境和氛圍。校園文化由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礎和核心文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zhì)、價值取向、學習風氣等都可以從不同程度體現(xiàn)出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1]
“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體,其素質(zhì)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水平。而志愿服務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盵2]志愿服務是志愿者秉承志愿精神從事的活動,志愿精神是指在不為任何物質(zhì)報酬的前提下,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資源、技能、精力等,為他人提供援助行為的精神,其核心理念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精神作為精神文化建設中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逐漸成為了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區(qū)服務、公益事業(yè)、扶貧支教、環(huán)境保護等諸多領域里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始終堅持以“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為指導思想,秉承助人為樂的精神,無私地奉獻自我,這樣的付出既能夠準確的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不圖名、不圖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還能帶來一種被需要、被認可的精神上的滿足。正是這種滿足能促進個人潛能的充分發(fā)揮,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自身的精神世界更豐富。
課堂上的灌輸式教育缺乏對學生實際行為的指導,社會是最好的課堂,志愿活動是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新途徑,也是促進大學生職業(yè)能力發(fā)展、增強社會服務本領的重要手段。志愿者活動的開展針對不同的人、事、環(huán)境等進行不斷的調(diào)整,所以志愿服務的范圍和對象也在不斷的變化,志愿服務過程中,志愿者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親身體驗各種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將理論付諸實踐,用自己的所學和所長服務于社會。這一過程中,學生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上麡O變?yōu)榉e極,把高校德育工作落到了實處,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對拓寬大學生的精神領域,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增長服務社會的本領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大學校園文化對塑造大學生人格、培養(yǎng)大學生素質(zhì)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堂上灌輸給學生的主流文化,需要通過相應的校園文化才能鞏固和深化。從一定意義上說,自學成才與正規(guī)大學教育之間最大的差別在于校園文化的熏陶。”[2]志愿服務活動是一種具有榜樣特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圖報酬、不畏辛苦,這種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中對周圍的師生員工也會產(chǎn)生積極影響。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縮影,體現(xiàn)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奉獻、友愛、互助的精神,這也正是志愿精神的基本內(nèi)涵,因此弘揚志愿精神,能夠極大地調(diào)動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使他們在參與志愿者服務的過程中形成道德認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互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消除學生的不良心理情緒,有利于校園和諧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圍的形成。
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都需要以社會這一大環(huán)境為基礎,所以要促進人的精神成長,就必須在環(huán)境建設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環(huán)境影響人的功能,促進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培養(yǎng)。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校園網(wǎng)絡、報刊、廣播、宣傳櫥窗等媒體,宣傳報道志愿者服務,讓更多的師生了解志愿精神,增強志愿者的榮譽感。[1]同時,利用社會資源和媒體的作用,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充分肯定和弘揚志愿精神,使他們感受到志愿活動是受到社會關注和認可的,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以此激發(fā)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促進志愿精神的培養(yǎng)。
志愿服務應該是自愿的、積極的和持續(xù)的,如果讓志愿者參與一些形式主義的活動,必然會對志愿者的積極性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所關注的應該是具有實質(zhì)意義的活動,如關注留守兒童、環(huán)境保護、扶貧支教等活動,只有參與這樣的活動,才能讓大學生志愿者充分的接觸社會和關注社會,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有力的、高效的組織是影響志愿者行為重要的因素之一,為此,學校職能部門對于志愿者組織的扶持、推動、監(jiān)管至關重要。首先,要完善志愿者組織的規(guī)章制度,促進志愿者組織井然有序地開展活動。[1]其次,要建立統(tǒng)一的志愿者信息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志愿者服務信息的系統(tǒng)化,記錄每個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的次數(shù)、服務時間的長短、服務對象的評價等信息,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志愿者后備隊伍,以便有效擴大志愿者隊伍的影響力。只有不斷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機構(gòu),豐富志愿服務活動的內(nèi)涵,讓學生參與更多有意義、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才能激發(fā)他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志愿者活動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推動力。
弘揚大學生志愿精神,就要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但志愿服務活動不是光憑熱情就能做好的,它需要各種能力,而志愿者缺少服務知識和技能已成為影響學生志愿服務效果的重要瓶頸。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志愿服務領域的擴大,我們應該摒棄形式主義等服務方式,由原來的主要提供基礎服務,提高到到注重專業(yè)技能的層面,建立起一支專業(yè)化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如開設心理輔導、醫(yī)療救助、法律援助、專業(yè)維修等培訓課程,有助于學生學到專業(yè)技能方面的知識與能力,避免由于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不足影響志愿者服務的質(zhì)量,以至影響志愿者的積極與持久性。同時,志愿服務能力的提高也可提高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程度,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志愿服務的價值,充分調(diào)動志愿者的積極性。
在組織行為學中,激勵是指激發(fā)人的內(nèi)在動力、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和使人向著既定目標努力的辦法。志愿服務中提出的口號能鼓舞人心,但是口號畢竟是空泛的,時間長了,志愿者的服務熱情難免有所下降,所以激勵機制對于保證志愿服務長期而穩(wěn)定地進行是非常必要的?!敖⒓顧C制才能保證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長期深入地開展下去,客觀上也必然促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規(guī)范化、制度化,進而穩(wěn)步推進、有效開展。”[3]
對于大學生志愿者來說,需要有多種激勵機制來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比如,讓志愿者從事與所學專業(yè)及與興趣愛好相關的工作來滿足志愿者專業(yè)實踐能力提高及豐富生活的需要;通過舉辦表彰典禮、頒發(fā)榮譽證書等來滿足優(yōu)秀志愿者渴望獲得認同的需要;通過一年一次或者一學期一次的志愿者聚會活動來滿足學生人際交往的需求等等??傊?,合理、恰當?shù)募顧C制對志愿活動的鼓勵、服務項目的持續(xù)都是至關重要的。
“大學精神文化是深層次的校園文化,一種內(nèi)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精髓、靈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盵4]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需要物質(zhì)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不斷完善,同時也需要加強學生精神文化領域的建設。弘揚志愿精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身價值,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同時弘揚社會正氣,促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相比發(fā)達國家,我國的志愿組織、志愿活動等都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待發(fā)展。因此,充分利用這一新生力量,使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fā)揮積極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1] 虢劍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互動[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31-32.
[2] 張紅霞,張耀燦.論校園文化建設視閾中的大學生志愿服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128-131.
[3] 孔偉紅,艾楚君.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的調(diào)查與研究[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41-143.
[4] 周文宣,武傳君.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精神培育[J].大學教育科學, 2008,(1):16-17.
On Student Volunteer Spiri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LIU Yi, XIAO Wang-bin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208, Huna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Olympic Games, World Expo and a series of major events successfully being held, volunteer activities have gained universal acknowledgement, an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support. Of all the volunteers,college students are a very important force. They adher to the dedication, fraternity, mutual helpful, and progressive spirit of volunteerism,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various fi elds. Volunteer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culture.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volunteerism students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current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ism; campus culture; voluntary activities
G417
A
1673-9272(2013)05-0125-03
2013-08-23
2011年機械工業(yè)高職與中專教育思政研究會重點課題:“高職學生志愿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關聯(lián)性研究”(編號:SZ11A010)。
劉 怡(1985-),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助理講師,長沙理工大學碩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與學生管理。
[本文編校:李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