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
(華東療養(yǎng)院康復醫(yī)學科,214065)
“膏肓”與“膏肓穴”淺探
劉曉東
(華東療養(yǎng)院康復醫(yī)學科,214065)
對“膏肓”相關內容進行探討,提出“膏肓”為“胰腺”,“膏肓穴”不同于“膏肓”的論斷。在中醫(yī)文獻閱讀中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唯書,不唯上。
膏;肓;膏肓;膏肓穴;膏肓腧
在古代文獻中,膏肓作為病證名、人體部位名,又作為腧穴名被記述,資料豐富[1]?!案嚯痢痹谥嗅t(yī)學界爭論已經(jīng)上千年了。當下中醫(yī)養(yǎng)生對“膏肓穴”非常重視,但常常有人將“膏肓”和“膏肓腧”混為一談,現(xiàn)據(jù)中醫(yī)經(jīng)典對“膏肓”進行如下探討。
1.1 “病入膏肓”的記載 “病入膏肓”是中國著名的成語,《左傳·成公十年》記載:公元前581年,晉景公生病,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y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這個部位既不可灸,又不能行針,藥力也達不到。
現(xiàn)在普遍認為“膏肓”為“心之下膈之上”這個觀點主要來源于《說文解字》[2]?!墩f文解字》作者是東漢許慎,完成于漢安帝建光二年(121年)?!墩f文解字》對“膏”字解釋為:“肥也,人脂。”對“肓”的解釋是“心下膈上”??梢酝茢噙@是現(xiàn)代對“膏肓”解釋的出處,但這一解釋不符合中醫(yī)經(jīng)典《黃帝內經(jīng)》的說法。
1.2 《黃帝內經(jīng)》關于“膏”和“肓”的論述
1.2.1 《黃帝內經(jīng)》中和“膏肓”相關的文字 “膏”相關有20處,一處為通假字,通“高梁”的“高”,其余有3種意思如下:《黃帝內經(jīng)·素問》第十篇——五藏生成:“白如豕膏者生”這里“膏”指的是“脂肪”?!饵S帝內經(jīng)·靈樞》第一篇——九針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脖一?!辈笔菤夂Qǖ膭e名,在臍下三寸位置。指“膈”[3]?!饵S帝內經(jīng)·靈樞》第五十九篇——衛(wèi)氣失?!包S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黃帝曰:別此奈何?伯高曰:肉堅,皮滿者,肥。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敝浮翱v腹垂腴”這樣的體型。
1.2.2 《黃帝內經(jīng)》中“肓”相關有12處基本和現(xiàn)代的腹部大網(wǎng)膜概念類似 《黃帝內經(jīng)·素問》第四十篇——腹中論:“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huán)臍而痛也。”《黃帝內經(jīng)·素問》第四十三篇——痹論:“衛(wèi)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腹”?!饵S帝內經(jīng)·素問》第五十二篇——刺禁論:“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jié)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薄饵S帝內經(jīng)·靈樞》第十九篇——四時氣:“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瓪馐t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p>
“膏肓”作為一個詞在《黃帝內經(jīng)》終未曾出現(xiàn)。也就是說“膏肓”一詞并沒有同時出現(xiàn)過?!蹲髠鳌分皇翘岢隽艘粋€空間位置,至于是否有器官只是后人的理解,但這個地方可以生病,而且當時的醫(yī)生沒法治療。所以對“膏肓”生病我們還是得從《左傳》入手分析。晉景公得的是什么?。繌牟∫?、病情、病程幾個角度后世醫(yī)家推測心臟的問題有一定的道理,很有可能是冠心病——情緒不穩(wěn)定、失眠、多夢,生了一年的病才猝死。
《左傳》為何不直接對心臟疾病進行論述而搞一個復雜的“膏肓”出來呢?從發(fā)病的細節(jié)我們也可以大膽推測是“胰腺炎急性發(fā)作”——晉景公是看見煮熟的麥子才腹痛、如廁、再掉入廁所死亡的,從這一點上有“胰腺炎急性發(fā)作”的樣子。古代對胰腺的認識是不夠的,《醫(yī)林改錯·臟腑記敘》中才有“胰子”的記載,背部腧穴中也沒有“胰腧”?!峨y經(jīng)·四十二難》:“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散膏”就是指胰臟[4]。有學者認為“膏肓”是十二指腸壺腹部[5],這個位置和胰腺接近,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晉景公就是得的胰腺炎,“膏肓”就是胰腺。“肥甘厚膩”也是胰腺炎發(fā)作的重要因素和“膏肓”的本意接近。
《針灸甲乙經(jīng)》在背部旁開3寸的穴位中沒有關于“膏肓穴”的記載[6]。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載有《灸膏肓俞法》[2]。對“膏肓穴”的具體描述如下:“膏肓穴,無所不治,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忘誤……昔秦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王唯一《明堂銅人灸經(jīng)》對“膏肓穴”的描述來源于《千金方》的相關內容,對體位和穴位的描述基本一致。孫王二人都把“膏肓穴”和“膏肓”認為是同一部位,對秦醫(yī)緩的醫(yī)療水平不屑一顧,其實質倒也未必如二人所想。
后世認為“膏肓穴”是“強壯穴”用于治療肩背疼痛和虛證。如:《資生經(jīng)》說“久嗽最宜灸膏肓穴,其次則宜灸肺腧等穴,各隨證治之?!薄毒姆貍鳌趥氛f:“凡有一切虛損勞瘵,及至形神大憊,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則無救矣?!爆F(xiàn)代使用磁共振技術對膏肓穴針刺深度進行探討,為臨床操作提供了準確的依據(jù)[7]。
綜上所述“病入膏肓”的“膏肓”應該是一個臟器——胰腺,“膏肓穴”的位置和功用歷來是確定的——T4棘突旁開3寸。我們對“膏肓”和“膏肓穴”應該分時段研究:“膏肓”應該往前看,對“膏肓”的認識應該從《左傳》和《黃帝內經(jīng)》去解釋或者只看《左傳》,就事論事?!案嚯裂ā睉撌呛笕嗣?,也經(jīng)過臨床檢驗的,其位置和功效應該是明確的。不可把“膏肓穴”和“膏肓”的功能等同,同時我們也不可把“膏肓”一詞拆開解釋?!案嚯痢焙汀案嚯岭颉敝g由于古人對胰腺的不了解,并不一定有功能聯(lián)系,否則秦醫(yī)緩也不會束手無策。“膏肓”位置的探討就解剖學其本身沒有太多的意義,但對我們中醫(yī)的學習有啟發(fā)作用。我們在中醫(yī)學研究中不能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在了解后世醫(yī)家的學說的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獨立思考,在經(jīng)典中探尋事物的真相。
[1]劉學春.膏肓圖文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5):150.
[2]李鼎.膏肓與膏肓俞[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2(6):43.[3]李鼎.何以膏肓一誤再誤[J].解文說字,2008(2):51.
[4]黃福發(fā),黃福忠.中醫(yī)對“胰”的認識[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24):142.
[5]高也陶,時善全.膏肓的解剖部位:十二指腸壺腹部[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22(1):31.
[6]傳世藏書·子庫·醫(yī)部[M].海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6495.
[7]李小陵,王豐,姚家琪,等.應用磁共振成像測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的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5):21-22.
1005-619X(2013)05-0475-02
201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