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 莉(江蘇省海門市實驗高中)
“下輩子再也不做語文老師了。”這是許多語文教師的口頭禪。這并非語文教師不負責不敬業(yè),更多的體現(xiàn)了當今語文課堂尷尬現(xiàn)狀。教師精心準備每一堂課,課堂上講得滿面緋紅、熱情似火,可學生卻聽得眼神游離、思維渙散。年輕教師遇到這樣的場景,可能會出離憤怒,稍不留意便演變成師生對立事件;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則采取“貌似平靜,實則放縱;好像和諧,實則漠然”的態(tài)度。
對于上述現(xiàn)狀,許多教師把原因歸結(jié)于語文本身和學生的無知。固然,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沉默不是語文教師唯一的選擇,等待不是最佳的辦法。我們每位教師都應(yīng)該切實努力,用實際行動構(gòu)筑心中的理想課堂。
真正理想的語文課堂應(yīng)是怎樣的呢?
大多數(shù)學生對語文學科不重視,是因為從內(nèi)心深處認為語文課多聽一節(jié)少聽一節(jié)并沒有太多區(qū)別。語文課與數(shù)學不同,做錯一道題不至于離線十幾分;它也不像英語,只要勤背勤記總會見成效。它需要的是點滴的積累和廣泛的閱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付出和熱愛。所以,基礎(chǔ)不好的學生,早就沒了耐心,索性破罐子破摔;基礎(chǔ)一般的,儼然沒了目標;基礎(chǔ)薄弱的,更是失去了信心。
著名學者布魯納曾說:“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他感到這個學科值得學習?!弊鳛檎Z文教師的我們,如果每節(jié)課都能精心地安排一個學習重點,與學生的基礎(chǔ)考點、寫作技巧甚至生活態(tài)度等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就根本不需要擔心學生在語文課上懨懨欲睡了。如教授《沁園春·長沙》的上闋,就著重讓學生學會分析寫景順序的變化:遠近結(jié)合、高低并舉、動靜交錯、總分有序,這既能用來解答詩歌鑒賞的寫景角度題,又能讓學生學會有條理、有層次、多角度地描寫景物;學習《想北平》,側(cè)重體會作者選取酸棗、嫩蜻蜓、綠葦葉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物來表達大主旨的手法,并當堂讓學生描寫最熟悉的家鄉(xiāng)風物,香沙芋、山羊肉、青甘蔗、麥芽糖等事物在學生的筆下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教授《前赤壁賦》時,除了切實掌握文言文的各個知識點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關(guān)注用描寫、議論等手法推動情感變化的寫作特點,體會主人公的情感線索,并在寫作記敘文《溫暖》時明確要求學生以情感變化作為文章的內(nèi)在線索,其后學生的作文構(gòu)思果然精巧了許多。同樣,對于《鄉(xiāng)土情結(jié)》引用詩句的作用,《我心歸去》孤寂心理的渲染,《拿來主義》的比喻論證,《我的四季》中的人生哲理句等,均可采用類似于此的教學方式。
顯而易見,與教師常用的字音字義、作者作品背景介紹、段落把握、內(nèi)容分析四步走等方式相比,這樣的語文課如同枝繁葉茂的大樹一樣,讓學生既感覺到每節(jié)課的生氣與鮮活,又能從中汲取到各有側(cè)重的豐富營養(yǎng),由點到線、由線及面,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yǎng)自然有所提高,放棄聽課的現(xiàn)象就更為少見了。
學生敢于在語文課上懈怠,除了教學程序的僵化,更因為教學模式的單調(diào)。好多教師為了在規(guī)定時間里完成教學任務(wù),索性一直奉行傳統(tǒng)的“大滿貫”教學方法,整堂課如同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絲波瀾。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彼?,真正的語文課堂必須切實從學生出發(fā),把教本變成學本。沒有一節(jié)課是可以復制的,或個體泛讀,或整體誦讀,或單個回答,或小組合作,不同的課文應(yīng)該通過靈動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如教授《相信未來》,適合用齊讀的形式,因為學生高亢激昂的聲音更能激發(fā)出他們對未來的堅信、對生命的熱愛;教授《我心歸去》時,文中有這一句“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如果教師能在其間播放一首趕車謠,學生自然就會陶醉在樂曲奮進的旋律中,而這恰是趕車謠所蘊含的精神愉悅的含義;教授《秋水》時,可以引進于丹《莊子的智慧》;講授《虞美人》時,可以試著親自演唱;教授《登高》,可以讓學生先畫出詩中的畫面;講授《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時,可以讓幾位學生進行小品表演;教授《我有一個夢想》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演講比賽;教授《我與地壇》時,可以聯(lián)系讀本內(nèi)容品讀。
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只要用心走近學本、走近學生,每堂課必定與眾不同、靈動多姿。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我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翻來覆去地誦讀、默記、思考。當讀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了文章的妙處,思考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比绻Z文教師在每一篇文章里思考出自己的驚喜后才走進課堂,又何嘗需要擔心學生不會從課堂中得到驚喜呢?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lǐng)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边@樣的語文課堂教無定法,如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學生時時都充滿期待,享受著靈動、變化帶來的喜悅和快樂。
有教師設(shè)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可又不想過于費力地從學生口中淘出答案,就會讓學生齊答一些不問也知道的問題;還有一些教師精通多媒體技術(shù),將課上可能涉及的一切步驟和所有內(nèi)容都固定在課件上,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每個問題的答案都被格式化了,整堂課學生都受到教師和課件的牽制,一節(jié)課結(jié)束,學生的書本上和腦海里什么都沒有。
羅杰斯指出,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必須要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理想的語文課堂,最需要能給學生帶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開放、民主、包容。在一堂講授《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的課上,討論到詩中對“驚”字的理解,教師先后叫了兩位學生,都一致回答了“驚喜”,教師馬上就不耐煩地打斷說:“請按照我的思路去思考,這是詩人不得志時寫的?!痹囅?,不得志時所有的情感就都必須是悲傷的嗎?如果是這樣,我們教育學生要笑對生活,不就都付諸空談了嗎?我在聽課間已然意興全無,更何況是課課深陷其中的學生呢。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闭n堂更是如此,以學生為主體的最高境界,就是學生在課堂上講自己所想講,甚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我在講授《十八歲和其他》的公開課時,討論到“學習的苦樂”這個話題時,按照一開始的設(shè)想,應(yīng)該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是苦的,一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是樂的,兩方就此展開辯論??烧嬲险n時,學生全部認為學習是苦的。這確實是作為90后學生的心里話,我沒有否定他們,只是引導著他們?nèi)ニ褜た鞓返氖虑?克服難題的時候,成績進步的時候,偶爾放假的時候,幫助他人的時候……在體會的過程中,他們發(fā)覺,學習也是一件苦中作樂、先苦后樂的事情。有這樣寬松、包容的課堂氛圍,學生自然愿意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教授《勸學》時,對“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中的“焉”,我根據(jù)下文的注釋“由此”講解為兼詞,可學生在討論時發(fā)現(xiàn)前兩句解釋為“風雨從山上興起,蛟龍在淵中產(chǎn)生”是合適的,而“圣人的心境因為品德也就具備了”卻是比較牽強的,因此不如把這個兼詞直接理解成句末語氣詞。我個人認為,學生的看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會讓學生有用武之地,真正做到動手、動口、動腦,長期積累,必然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資料:
1.〔美國〕布魯納著,邵瑞珍譯《教育過程》,文化教育出版社。
2.于永正《論語文對話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