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蓓(中國政法大學 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 100088)
中國地方志的源頭可遠溯至 《尚書·禹貢》 及《山海經》 中對史地風物的描述。至漢代,班固修《漢書·地理志》,開正史 《地理志》 之先河。此后,學者們越發(fā)注重對當時全國史地狀況的整體把握,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志的編修已蔚為可觀。據(jù)《隋書·經籍志》 “史部·地理類”著錄,這一時期編修的方志多達139部,1432卷。這些志書不僅數(shù)量可觀,種類亦頗為多樣,大體可分為總志、區(qū)域志和專志三大類。其中專志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異物志、都邑志、行記、山川志、寺觀志等小類??傊?、區(qū)域志和專志的大量涌現(xiàn),無疑為中國方志學叢書的誕生奠定了必要的文獻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編纂的方志學叢書中,任昉《地記》 堪稱集前代方志學大成之作,是書多達252卷,卷帙浩繁,收書甚眾,集中體現(xiàn)出魏晉南北朝志書宏富而高邁的編修水平,在中國方志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然而據(jù)筆者所知,目前中國大陸學界對任昉《地記》一書研究頗為寥落,尚無專題研究論著。事實上,中國大陸學界對魏晉南北朝地方志的編纂情況關注甚少,研究成果也極少,論文主要有趙榮《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地理學研究》(載《自然科學史研究》,1994,1期),此文提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編纂的方志,并論述了這一時期地理學發(fā)展的原因;潘晟《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目錄學考察(二)——漢唐時期目錄學中的地理學》(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1期),此文論述了漢唐間歷史地理學發(fā)展的背景,并表列《隋書·經籍志》所載陸澄、任昉所錄志書。此外,關于這一時期志書的編纂情況,雖常零星見于一些地理學史及方志類書籍的個別章節(jié),但所敘多極為籠統(tǒng)概括,流于常識性簡介,且類多重復。
本文以魏晉南北朝時期任昉《地記》編修個案為中心展開研究,首先通檢相關的目錄、序跋、史書、詩文集、類書、叢書、筆記、札記、檔案類編等研究資料,在此基礎上,對相關資料展開細致的梳理與分析,并進而從《地記》一書之編纂背景、編纂時間、內容、評價等角度盡可能全面地探討《地記》之編纂情況。筆者以為,這種探討具有方志學、地理學及歷史學的多重學科意義。
一
任昉(460~508年),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歷任中書侍郎、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秘書監(jiān)等職。任昉一生著述頗豐,其方志學成就集中體現(xiàn)于《地記》一書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志大量涌現(xiàn),如《史通》卷三所云:“自沈瑩著《臨海水土》,周處撰《陽羨土風》,厥類眾伙,諒非一族。是以《地理》 為書,陸澄集而難盡;《水經》 加注,酈元編而不窮?!保?]這首先與當時戰(zhàn)亂頻仍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為避戰(zhàn)亂,許多北方士族知識分子被迫南遷,客觀上帶動了當時州郡志、異物及述征類志書的創(chuàng)作。其次,受玄學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士人們多喜作林澤之游并作山川志以娛情明志。另外,這一時期佛教的發(fā)展興盛,亦促進了佛教行記及寺觀志的創(chuàng)作。上述州郡志及異物、山川、寺觀、行記等專志的大量涌現(xiàn),無疑為任昉編纂 《地記》 這樣的大型方志學叢書奠定了基礎。
關于《地記》之編纂時間,《隋書·經籍志》言之甚簡:“《地記》二百五十二卷。梁任昉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以為此記?!保?]984從《隋志》的記載推斷,《地記》似應纂于蕭梁時期,至于更為具體的編纂時間,《隋志》則并未言及。因此,筆者只能從其他書籍中尋找線索。《冊府元龜·國史部》言:“任昉為秘書監(jiān),著《地記》二百五十二卷?!保?]據(jù)此推測,《地記》應纂于任昉秘書監(jiān)任上。那么任昉究竟何時任職秘書監(jiān)呢?對此,羅國威《沈約任昉年譜》一文考證如下:“案《梁書》及《南史》本傳皆謂其‘尋轉御史中丞,秘書監(jiān),領前軍將軍’,四年昉官御史中丞(詳前),六年又出為新安太守(詳后),則官秘書監(jiān)當在天監(jiān)五年(506年)。”[4]既然任昉任職秘書監(jiān)是在天監(jiān)五年,則其編纂《地記》亦應在是年。另外,筆者認為,任昉編《地記》意在增廣陸澄《地理書》,而這絕非易事。陸澄素有“碩學”、“書櫥”之稱,讀書極博,其編纂150卷之《地理書》,廣搜眾書,許多不足一卷的書籍,都難逃他的“火眼金睛”,被他從浩瀚書海中挑選出來并編入《地理書》。所以陸氏《地理書》已堪稱巨細,但任昉還要增廣它,自然要查閱更多的文獻資料。盡管任昉擁有大量私人藏書,但私人藏書能力畢竟遠不及國家,而秘書監(jiān)一職則為任昉閱覽國家藏書提供了極大便利。梁天監(jiān)元年(502年),武帝蕭衍曾下詔向民間求書,經過一番努力,梁初藏書大增,當時宮中除秘閣外,文德殿、華林園、東宮等地均有藏書。任昉任職秘書監(jiān)后,對這些圖書進行整理編目,撰成《四部目錄》。與此同時,任昉也從國家的豐富藏書中搜集材料,編纂《地記》。任昉天監(jiān)六年(507年)出任新安太守,天監(jiān)七年(508年) 即卒于新安官舍,據(jù)此推斷,《地記》的編纂工作應主要是其在天監(jiān)五年秘書監(jiān)任上完成的。
《地記》 大約亡于梁末。清代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史部十一》:“案陸、任二家所合二百四十四家之書,梁時皆在焉,自江陵覆沒,悉為煨燼。以迄于隋,僅存五十四部,今惟見五十二部?!保?]5387姚振宗認為,陸、任之書,梁時曾被完整地保存于元帝藏書之東閣竹殿。但承圣三年(554年)十一月辛亥,西魏軍隊攻破梁都江陵時,二書均毀于元帝焚書之火。因此至唐初編修《隋志》 時,“陸、任二家所合二百四十四家之書”,唯余五十四部,而且這些書都是憑借單行本才得以劫后余生。至清代姚振宗編撰《隋書經籍志考證》 時, 《地記》 所收 《地理書》 又有零失,見 《隋書經籍志考證·史部十一》 姚案:“四十二家,今惟見三十九家,尚有一百二十一家,其書名、撰人皆在陸書,今不可見矣?!保?]5387
《地記》既久佚,今筆者查考諸書,輯得《地記》佚文一條:“《史記·晉世家》,《索隱》引任昉《地記》曰:‘皮氏縣汾水南耿城,是故耿國也?!保?]
二
任昉從公私藏書中采擇出增補陸澄《地理書》所需的84部志書,與陸澄《地理書》匯為一編,定名《地記》,共計252卷。任昉《地記》是繼陸澄《地理書》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部方志學叢書。
關于《地記》 所收陸澄 《地理書》 書目,可參見《隋書·經籍志》 的著錄:“《山海經》二十三卷(郭璞注)、《水經》三卷(郭璞注)、《黃圖》一卷、《洛陽記》四卷、《洛陽記》一卷、《洛陽宮殿簿》一卷、《洛陽圖》一卷、《述征記》二卷、《西征記》二卷、《婁地記》一卷、《風土記》三卷、《吳興記》三卷、《吳郡記》一卷、《京口記》二卷、《南徐州記》二卷、《會稽土地記》一卷、《會稽記》一卷、《隨王入沔記》六卷、《荊州記》三卷、《神壤記》一卷、《豫章記》一卷、《蜀王本記》一卷、《三巴記》一卷、《珠崖傳》一卷、《陳留風俗傳》三卷、《鄴中記》二卷、《春秋土地名》三卷、《衡山記》一卷、《游名山志》一卷、《圣賢冢墓記》一卷、《佛國記》一卷、《游行外國傳》一卷、《交州以南外國傳》一卷、《十洲記》一卷、《神異經》一卷(張華注)、《異物志》一卷、《南州異物志》一卷、《蜀志》一卷、《發(fā)蒙記》一卷。”[2]982
《隋書·經籍志》 亦對任昉增廣 《地理書》 之書目有明確著錄:“《三輔故事》二卷、《湘州記》二卷、《吳郡記》二卷、《日南傳》一卷、《江記》五卷、《漢水記》五卷、《居名山志》一卷、《西征記》一卷、《廬山南陵云精舍記》一卷、《永初山川古今記》二十卷、《元康三年地記》六卷、《司州記》二卷、 《并帖省置諸郡舊事》 一卷?!保?]983-984
從上述 《隋志》 現(xiàn)存的52部 《地記》 書目推測,《地記》 主要保存了從漢代至南朝蕭齊時期的方志。這些志書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分布情況大致為漢代6部、三國4部、晉代19部、劉宋11部、北朝3部,另有9部著作年代未詳。
這52部志書按內容可劃分為總志、區(qū)域志和專志三大類??傊揪C記全國史地,如《山海經》《水經》;區(qū)域志專記各州、郡、縣史地,如《陳留風俗傳》《婁地記》《三巴記》《吳郡記》《荊州記》《豫章記》 等。區(qū)域志所記多細碎駁雜,具體包括建置沿革、山水亭邑、物產民俗、歷史文物等。在現(xiàn)存《地記》 書目中,區(qū)域志共計24部,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呈現(xiàn)出由漢至齊逐代遞增的趨勢。專志又可分為異物、都邑、行記、山川、冢墓、地名、寺觀等子目。異物志專記奇異物產風俗,如《神異經》《南州異物志》《發(fā)蒙記》 等;都邑志專記都城建筑景觀,如《洛陽記》《洛陽宮殿簿》 等;行記專述沿途地理風物,如《述征記》《西征記》《游行外國傳》 等;山川志專記山川景色物產,如《游名山志》《衡山記》 等;冢墓志、地名志、寺觀志存量較少,僅各存1部,分別為《圣賢冢墓記》《春秋土地名》《廬山南陵云精舍記》。
今存《地記》書目中,以書名推測,多數(shù)書籍應以文字描述為主,但亦有題名圖經者,如晉懷州刺史楊佺期所撰《洛陽圖》,此書早佚,今唯余佚文數(shù)條,但據(jù)書名推斷,其原書當是圖文并茂。由此可知,陸澄、任昉編纂?yún)矔鴷r,應是圖文并收,可惜其所錄地圖已盡皆亡佚。
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一書輯錄大量《地記》所收志書佚文,這些佚文多為簡碎條目,彼此無甚關聯(lián),不成體系。一般每條佚文記一事,篇幅數(shù)字至百余字不等。由此推測,陸澄、任昉所收之書應以雜記體居多。
任昉編纂《地記》,意在增廣陸澄之書,其修志觀可謂與陸澄一脈相承。任昉編纂《地記》時,收書極廣,大凡記載地表人文、自然地理現(xiàn)象的書籍,統(tǒng)統(tǒng)收錄。這其中,不但包括總志和區(qū)域志,還包括專述異物、都邑、行記、山川、冢墓、地名、寺觀等的專題志書。由此可知,任昉的修志觀已相當寬泛。他認為凡是“系之于地”,對特定地理區(qū)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現(xiàn)象進行記述的圖文,都可歸諸方志學范疇。然而,任昉修志觀亦有強烈的唯心性,即神話傳說和現(xiàn)實記載尚未分離。《地記》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其中,《山海經》號稱“中國神話之淵府”。[7]除此之外,《地記》所錄他書亦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如圈稱《陳留風俗傳》:“雍丘有夏后祠,有神井,能致霧雹。古來享祠,至今不輟?!保?]8萬震《南州異物志》:“交州丹淵有神龍,每旱,州人以芮草置淵上流,魚則多死。龍怒,實時大雨?!保?]47庾仲雍《湘州記》:“零陵山有石燕,遇風雨則飛,而止還化為石?!保?]124盛弘之《荊州記》:“湘東有雨母山,山有祠壇。每祈禱,無不降澤,以是名之?!保?]214此類神話傳說為數(shù)眾多,散見于《地記》所收諸書中。
三
《地記》一書的價值突出體現(xiàn)在對中國古代地方志的保存和傳布上。《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三十四》言:“古無以數(shù)人之書,合為一編,而別題以總名者,惟《隋志》載《地理書》一百四十九卷,《錄》一卷。注曰:‘陸澄合《山海經》以來一百六十家,以為此書。澄本之外,其舊書并多零失,見存別部自行者,惟四十二家?!州d《地記》二百五十二卷,注曰:‘梁任昉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以為此記。其所增舊書,亦多零失,見存別部行者惟十二家,是為叢書之祖?!保?]又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經部十》:“陸澄、任昉集合雜傳、地記之書,叢書家之濫觴?!保?]5168《地記》這部方志學叢書,對于方志保存有重要意義。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書,大多篇幅簡短,以《隋志》觀之,尤以一卷之書最多,百卷之書,已屬罕見。而《地記》卻多達252卷,如此卷帙浩繁,在資料保存方面,自然遠非單行本能及。這里不妨將《地記》與《水經注》略作對比:酈道元《水經注》,亦以該博著稱,但清人孫星衍于《孫淵如先生全集·岱南閣集卷二》評其:“止記川流經過,其于郡縣故跡不能備載?!保?0]《地記》則不僅收錄《山海經》等全國性總志,還收錄大量地方州郡縣志、山川圖記、都邑志、異物志、外域傳奇等,從中可以全面了解漢代至南朝蕭齊時期中國及外域諸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物產、民俗、外交等情況。針對《地記》在文獻保存方面的價值,明清學者曾給予高度評價,如明代胡維霖《胡維霖集·墨池浪語卷一》稱:“地志昉自《山海》,陸澄、任昉浸盛?!保?1]清代徐乾學《憺園文集》卷三十五稱:“晉宋齊梁,載籍雜岀,惟陸澄《地理書》一百四十卷,任昉《地記》二百五十二卷,號稱專家?!保?2]焦循《雕菰集·豫章沿革考序》亦稱:“嘗考《隋書·經籍志》地理之書,自摯虞《畿服經》之后,齊陸澄著《地里書》一百四十九卷,梁任昉著《地記》二百五十二卷,于地理之學為最詳?!保?3]
需要特別提及的是, 《地記》 尤其有利于小部頭志書的保存和傳布。姚振宗曾于《隋書經籍志考證·史部十一》 中案曰:“澄合百六十家之書而編卷,止于百四十有九,知其中零雜小部,不盈一卷者多矣?!保?]5387查考 《 隋志》 中 《 地記》 所收志書,其卷數(shù)多不過三,且以一卷之書最多,這些書都有單行本,而如姚振宗所述“零雜小部,不盈一卷者”則已盡皆亡佚。由此可知,當時篇幅不足一卷的小部頭志書,大多沒有單行本,而且這些書又常常不為時人重視,因而流傳不廣,極易散失。而這些小部頭志書一旦被收入《地記》 這樣的大部頭叢書,受叢書規(guī)模和編者名氣的影響,往往更易為人重視,因而也更易于保存和傳播。
關于《地記》 之不夠完善處,清代學者焦循《雕菰集·豫章沿革考序》 中曾言:“然澄之書 (《地理書》) 則合一百六十家而后成, 昉之書 (《地記》) 則增八十四家而后成,向非一郡一邑各有所述,二君之著焉取斯,且儒者之學,非身親而心入之,其說不精。”[13]焦循認為陸、任之書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兩點:第一,兩書記郡邑雖多,但并非對每個郡邑都有所記錄,因而存在許多漏記之地,造成兩書所記內容不夠全面完整;第二,兩書收書雖眾,但均是合并諸家之說而成,非為陸、任親身實踐考察而成,因而存在諸多虛妄疏誤之處。
除此之外, 《地記》 在編排上亦不夠精審,見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史部十一》:“案陸、任二家所集,但依其前后遠近,編而為部,有如今之叢書,重復互見,時所恒有?!保?]5387筆者認為正是由于任書內容上存在諸多重復,才有了日后的節(jié)抄本——《地理書抄》。①《地記》 成名后,任昉嫌其鄭帙繁多,且多重復,又從中抄出九卷,定名 《地理書抄》。
另外,任昉增廣陸澄《地理書》 時,收書雖眾,卻缺乏考辨,導致與陸書時有重復,如《地理書》 有“《西征記》 二卷, 戴延之撰”,《地記》 有“《西征記》一卷,戴祚撰”,清人章宗源考證后認為“延之”實系戴祚之字,故戴延之與戴祚本為一人,見《隋經籍志考證》 卷六:“按 《隋志》 有戴延之 《西征記》 二卷,此又著戴祚 《西征記》 一卷, 《唐志》 惟有戴祚,無延之。他書所引多稱延之,惟開封見鴿事《御覽》 同作‘戴祚’。據(jù)封氏言,祚晉末從劉裕西征姚泓。 《水經·洛水注》 言:‘延之從劉武王西征’,是祚與延之本一人,祚乃其名,而以字行?!保?4]類似又如 《地理書》 有“《吳郡記》 一卷, 顧夷撰”, 《地記》 有“《吳郡記》 二卷,晉本州主簿顧夷撰”。
筆者認為,盡管《地記》 存在上述局限,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其在文獻保存和流傳方面的價值,正所謂瑕不掩瑜。
[1]( 唐) 劉知幾.史通 [M]. 《四部叢刊》 影明萬歷刊本.
[2](唐) 李延壽.隋書卷33經籍志 [M].北京:中華書局,1973:984.
[3](宋) 王欽若.冊府元龜 [M].清文淵閣 《四庫全書》 本.
[4]范子燁,劉躍進.六朝作家年譜輯要[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439
[5](清) 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 [M]//二十五史補編本.上海:開明書店,1936
[6](清) 吳士鑒,劉承干.晉書斠注 卷14上地理上[M].民國嘉業(yè)堂刻本.
[7]袁珂.中國神話的源與流 [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9(1) : 273-277.
[8]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9](清) 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0](清) 孫星衍.孫淵如先生全集 [M].《四部叢刊》 影清嘉慶蘭陵孫氏本.
[11](清) 胡維霖.胡維霖集[M].明崇禎刻本.
[12](清) 徐乾學.園文集[M].清康熙刻冠軍山堂印本.
[13](清) 焦循.雕菰集 [M].清道光嶺南節(jié)署刻本.
[14](清) 章宗源.隋經籍志考證 [M]//二十五史補編本.上海:開明書店,1936: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