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平衡語義學:引進與詮釋*

2013-03-18 15:56:27
外語學刊 2013年4期
關鍵詞:語義學語義話語

姜 濤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150080)

1 引言

美國日常語言哲學家波爾·格賴斯(Grice)發(fā)表《邏輯會話》,認為“所言”屬于語義學范疇,“所含”屬于語用學范疇,并利用“修改了的奧克姆剪刀”原則(principle of Modified Occam's Razor)(Grice 1989:47),將“所言”和“所含”截然分開,同時又將指稱確定、索引成分確定、時態(tài)和歧義消除等語用意義歸入“所言”,從此語用意義等于意義總和減去真值條件的觀點開始動搖(姜濤2011)。

20世紀70年代阿特拉斯(Atlas)和肯普森(Kempson)關于否定不確定性(underspecification)論斷,即阿特拉斯 -肯普森命題(Atlas-Kempson thesis)(Atlas 1977/1979/2005,Kempson 1975/1979/1986)表明:意義中并無語義模糊現(xiàn)象,句法生成語義不確定表征(semantically underdetermined representation),在語境中,該表征通過語用加工被進一步豐富。命題突出語境在語義-語用界面問題中的作用,并最終形成后格賴斯語用學(post-Gricean pragmatics)語境論(contextualism)流派,認為語義分析只確定部分意義,在此基礎上的語用推論使話語意義完整,不確定性和語用推論在話語意義解釋過程中相互聯(lián)系,句子只有結(jié)合語境才能表達完整、確定的內(nèi)容。本文擬引進語境論平衡語義學(Equilibrium Semantics),詮釋其內(nèi)涵及其對意義研究的積極影響。

2 平衡語義學

語境論認為命題內(nèi)容由話語承載,而非句子,句子的語義信息不能決定真值條件內(nèi)容?!安豢蓪ⅰ浴c語用因素決定的話語意義進行對比,因為‘所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語用因素決定的。會話含義和其他非規(guī)約性話語意義參與‘所言’的生成”(Recanati 1989:98)。語境論代表人物、關聯(lián)理論者卡斯頓(Carston)、斯珀伯(Sperber)和威爾森(Wilson)認為顯性含義①(explicatures)由語用推論得出,利柯那提(Recanati)提倡“所言”由語用充實得來,雅茲寇爾特(Jaszczolt)的默認語義學認為并和表征(merger representation)的首要意義由語義因素和語用因素共同作用得出,以上3種語境論觀點均承認“所言”生成過程中語義因素與語用因素的結(jié)合及相互作用。針對以上問題,普拉尚·帕米克(Prashant Parikh)在《語言與平衡》一書中提出平衡語義學(Parikh 2010),對語境論提出全新的看法。

帕米克反對傳統(tǒng)的格賴斯“管道意義觀”(the pipeline view of meaning)(Parikh 2010:123),即確定語言意義涉及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語義因素生成不確定性的、不受語境影響的字面意義;第二階段,字面意義在語境中通過語用因素被確定。該觀點認為人們根據(jù)語言知識對話語意義進行加工,當語義加工難以繼續(xù)時,才會考慮情境。帕米克否定存在語義-語用界面問題,倡導極端語境論觀點,認為意義是主體(agent)所作的情境化選擇,選擇過程自始至終受到語境影響,即使詞匯意義的確定亦與語境相關,從而提出平衡語義學理論,構建平衡語義意義解釋框架,形成語言與意義的新范式(paradigm)?!胺妒襟w現(xiàn)‘平衡’的主導思想——多個相互作用力之間的平衡。利用博弈論(Game Theory)和情境理論(Situation Theory)搭建意義解釋框架,因為二者是目前在語境中使語言與意義實現(xiàn)平衡的最佳工具。博弈論和情境理論中涉及的約束條件促使話語意義生成”(Parikh 2010:1)。

2.1 平衡語義意義解釋框架

博弈論思想最早在柏拉圖(Plato)所著關于蘇格拉底(Socrates)對話的《論勇氣》(Laches)和《會飲篇》(Symposium)中體現(xiàn)。1928年,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應用數(shù)學分支——博弈論基本原理,用于明確經(jīng)濟學、統(tǒng)計學、邏輯學和數(shù)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構建。目前,博弈論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現(xiàn)象研究中,指在平等對局中,如何通過分析對方的選擇和策略來調(diào)整自己的應對方式。作為策略交互理論,博弈論對語言分析的價值逐漸凸顯,用來揭示語言意義、語言起源和語言變化。

博弈是人類行為模式,語言與交際是人類行為的具體化,因此,語言與交際中存在博弈現(xiàn)象?!拔覀儽仨殞⒉┺膮^(qū)分為兩個層面:第一,作為研究語言意義本質(zhì)和起源的理論框架;第二,實際交際情境下的理性人類行為模式”(Pietarinen 2007:2)。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關注第一層面,針對語義和邏輯提出語言游戲說(Language Games),系統(tǒng)闡釋了語言哲學中博弈思想功能及其對語言意義解釋的促進作用。他認為詞匯受到“游戲”這一非語言行為的作用生成意義,例如發(fā)出命令并遵從命令、描述物體、報道事件、形成并測試假設、用圖表呈現(xiàn)實驗結(jié)果等?!坝螒颉痹诟拍钌蟽?yōu)先于語碼符號,是語言意義生成的行為和實踐。

構成平衡語義意義解釋框架的第二個理論是美國著名邏輯學家巴威斯(Barwise)和邏輯學家、語言學家佩里(Perry)提出的情境理論。情境理論是支撐情境語義學(Situation Semantics)的信息理論數(shù)學本體論,情境語義學是相對19世紀50年代可能世界語義學提出的,不考慮全部可能世界,將部分世界稱之為情境,研究部分世界中的語言意義。情境的部分屬性(partiality)使情境理論和情境語義學擁有靈活的框架,將自然語言中句子信息和基于語境的意義模式化?!笆澜绮粌H由物體、特征和關系構成,而是由有特征且處于相互關系中的物體構成。世界由部分組成,這些世界的組成部分被稱之為情境。事件和一段情節(jié)是時間上的情境,場景是視覺獲得的情境,變化是情境的連續(xù),事實是被語言豐富的情境”(Barwise&Perry 1980:1-55)。帕米克認為只有話語才有意義,“符號本身幾乎不承載信息,只有考慮符號所發(fā)生的環(huán)境,才能得到推論意義。同樣,句子本身也沒有意義”(Parikh 2010:20)。話語在時間、地點和話語參與者等方面是情境化的,自然語言的話語環(huán)境不可被忽視,如果句子及其構成成分不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便不具有任何意義。

情境只提供部分性信息,情境本身是有限的世界組成部分,主體通常只能經(jīng)歷世界的某些部分,而非整個世界;人們只能將情境部分地描述清楚,不能將所有真實情境均闡述詳盡;主體總是部分地觸及信息,主體首先觀察情境,識別出情境的一些信息特征,最終提取信息成分關系。情境是世界的組成部分,主體在任意時刻從已知情境中獲得的信息只是理論上存在的所有信息的一部分,強調(diào)部分性使情境語義學有別于其他可能世界語義學理論。

平衡語義學分析對象是話語,而非句子,帕米克將話語與情境理論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部分信息的作用,通過博弈論給出計算復雜表達的方法,形成平衡語義意義解釋框架——部分信息的情境化博弈(situated games of partial information)。

2.2 “平衡”范式

范式是某一科學研究群體共同遵守的世界觀與行為方式。平衡是物質(zhì)系統(tǒng)在不斷運動和變化情況下的宏觀平衡,是物質(zhì)內(nèi)部要素相對作用后達到的一種整體效果。同樣,語言展現(xiàn)的靜態(tài)表象是因為語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其內(nèi)部組成范疇所做的相對運動,即產(chǎn)生的變化在相互抵消后所產(chǎn)生的綜合變化并不明顯。

帕米克認為“平衡”范式應為語言與意義、語義-語用界面研究者公認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實現(xiàn)。帕米克從博弈論應用中看到語言與意義的平衡,認為平衡性是語言與意義系統(tǒng)的固有部分。平衡狀態(tài)意味著多個相互作用因素之間的平衡,除了確定這些相互作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性質(zhì)外,更要清楚達到多個交互平衡所需的條件。

語言通過選擇達到平衡,說話人選擇自己所說的話語,聽話人選擇如何解釋該話語,以上選擇達到平衡時產(chǎn)生話語意義。說話人和聽話人在一個話語的多個層面上進行博弈,例如詞匯層面、短語層面和句子本身,因此交際中存在多個平衡狀態(tài)。“不僅每一個平衡狀態(tài)涉及聽話人和說話人選擇與策略之間的平衡,多個平衡狀態(tài)本身也是一種平衡:平衡狀態(tài)的平衡”(Parikh 2010:26)。語義的平衡性是動態(tài)平衡,是相對的、不斷運動的。語義具有動態(tài)性,語義隨時間不斷進行演化,這種演變緩慢,且沒有明確分界點,新義項出現(xiàn)和舊義項消失均是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在語義演變過程中,某一義項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并不代表該義項處于靜止狀態(tài),而是影響語義改變的諸多因素達到了一種內(nèi)部平衡,該語義仍然隨著語言進化而運動,因此是一種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

2.3 約束條件

話語意義具有完整性和組合性,擁有多個構成意義的相互作用成分和層次。個體按照其交際意圖選擇構成意義的部分,進行整合,得出意義。擁有不同交際目的的個體對構成意義的成分和層次進行不同的選擇,從而得出差異性意義。

平衡語義學框架受到句法、規(guī)約、信息和流動(flow)4個因素的約束,即SCIF約束(the SCIF constraints)。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有不同句法,語言作為符號系統(tǒng),擁有最為復雜和確定的句法。句法與意義相互作用,意義受句法約束,句法約束(S)促使生成語法分析樹(parse tree),在意義生成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規(guī)約約束(C)將句中詞匯與其規(guī)約意義或字典中意義對應,規(guī)約意義獨立于語境,“無論哲學家還是語言學家怎樣解釋語言的規(guī)約性,但討論的前提是普遍承認語言規(guī)約性的存在”(張紹杰2010:76);信息約束(I)通過聯(lián)系話語語境,將詞匯規(guī)約意義與句子可能傳遞的內(nèi)容相對應;流動約束(F)是平衡語義學框架的核心,使句子可能傳遞的多種內(nèi)容之間實現(xiàn)博弈。4組約束在每組約束中和各個約束之間形成平衡狀態(tài),使意義在語法系統(tǒng)和話語語境之間達到平衡。話語意義是提供給主體的全部信息內(nèi)容,主體觸及交際中的相關約束,結(jié)合自己識別出的情境,生成個體話語意義,該意義是所有信息內(nèi)容的一部分。

帕米克為揭示語言意義本質(zhì)和語義學與語用學關系構建平衡語義學,通過觀察交際語境中話語如何發(fā)揮作用來研究語言意義,運用形式化分析方法博弈論(game theory)構建話語意義解釋模式,試圖在部分信息構成的相互依存、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復雜結(jié)構中建立意義平衡狀態(tài)。該模式對形式語義學(Formal Semantics)和語言形式與意義研究的傳統(tǒng)觀點均有所貢獻。

3 理論詮釋

3.1 哲學淵源平衡

語義-語用界面研究的主要思想源于20世紀理想語言哲學和日常語言哲學兩大語言哲學流派。前者以弗雷格(Frege)、羅素(Russell)和早期維特根斯坦為代表,源于數(shù)學和邏輯,認為數(shù)學不是情境化行為,具有抽象的、形式化的特征,因此該流派忽視使用的維度,秉承指稱觀,認為語言反映世界,注重形式邏輯,尤其是將自然話語轉(zhuǎn)換為邏輯語言;后者以后維特根斯坦、奧斯汀、格賴斯和斯特勞森(Strawson)為代表,強調(diào)使用和交際行為思想,認為自然語言天生就是情境化行為,交際中的語言使用應成為研究中心,自然語言對形式化方法不適用。二者的對立在語義-語用界面研究中體現(xiàn)明顯,語義學主要研究意義的指稱方面,是形式化的、規(guī)約性的,受理想語言哲學影響,語用學研究意義的使用和交際,是非形式的、語境化的,受日常語言哲學影響。

帕米克認為理想語言哲學的優(yōu)勢在于其對數(shù)學方法的使用,理性研究方法可以避免對個體性差異較大的語言使用現(xiàn)象進行研究,有利于建立標準意義解釋模式。日常語言哲學雖然也致力于探究語言意義本質(zhì),但數(shù)學方法的缺乏使得該學派往往面臨論述模糊、不嚴密的窘境?!皬墓畔ED起,哲學家就為‘追求統(tǒng)一的真理’開創(chuàng)形而上學哲學觀,且將其視為‘科學的皇后’,因為它關心普遍的、最少物質(zhì)性和客觀性的問題,從而才使得哲學成為一門基礎科學”(王寅 2012:4)。因此,帕米克將理想語言哲學和日常語言哲學觀點統(tǒng)一,融合語義和語用意義加工過程,認為意義生成是信息的流動,通過分別計算話語發(fā)生時和話語結(jié)束時的情境化信息特征,生成初始信息和最終信息,初始信息向最終信息的流動即為意義的產(chǎn)生。帕米克通過運用博弈論思想和情境理論觀點融合理想語言哲學理性研究方法和日常語言哲學語言使用的優(yōu)勢。

3.2 說話人-聽話人關系平衡

“大體上,在主流語義學中,聽話人沒有被考慮,至多是說話人行為的被動接受者”。(Parikh 2010:27)自格賴斯起,人們認為交際是有意圖的活動,對說話人意圖的識別是正確詮釋說話人意義的必要條件。格賴斯將“所言”定義為說話人的意思,并且“與話語的規(guī)約含義關系緊密”(Grice 1989:25)。格賴斯對于合作的定義以說話人為取向,并未提及真實、復雜的解釋過程,同時,忽視了說話人和聽話人在交際過程中信息傳遞的即時性,聽話人需要在推論說話人真正交際內(nèi)容前,先推論其交際意圖。

關聯(lián)理論通過語言信息最大化和認知加工最小化倡導策略性推理,從而發(fā)展認知心理話語解釋模式。在交際關聯(lián)原則中,話語傳遞最佳關聯(lián)(optimal relevance)。也就是說,任何給定的話語可以被假定認為具有足夠相關性以保證聽話人有能力加工話語,并且與說話人目前知識、個人喜好和目標相一致。在語言系統(tǒng)中,聽話人理解說話人的一般過程是按照可及性的次序測試可能的解釋,當滿足最佳關聯(lián)預期時,聽話人理解過程結(jié)束。關聯(lián)理論與格賴斯合作原則相比,更強調(diào)聽話人主動參與作用,重視說話人和聽話人交際過程中的互動,但關聯(lián)理論不解決說話人如何、為什么說出所說的話語,也忽視了聽話人在話語解釋中自認為與話語相關這一現(xiàn)象。

平衡語義學強調(diào)說話人和聽話人的主體性(agency)。語言人類學家認為語言是社會行為、文化來源和一系列社會文化實踐的形式,口頭和書面語言均嵌入在密不可分的社會文化關系網(wǎng)絡中。語言中沒有中性詞,“所有詞語都有職業(yè)、體裁、旨趣、政黨、個體、年齡、日期等方面的‘喜好’。每個詞語在社會掌控下的語境中體現(xiàn)意義”(Bakhtin 1981:293)。主體性是語言使用中的社會文化介入能力,能夠把握自己的語言,影響他人語言,生成值得他人評價的語言??ㄆ?Karp 1986:137)認為,行為者(actor)指其行為受規(guī)則掌控或以規(guī)則為取向的人;而主體(agent)具有為世界帶來影響或重構世界的實踐能力。因此,語言交際主體的實踐不但影響交際對象的話語選擇和意義理解,對交際信息內(nèi)容重構也會產(chǎn)生積極作用。

帕米克認為語言交際中,聽話人和說話人均為擁有社會文化介入能力的語言主體,在理解說話人話語意義過程中,聽話人假定說話人想讓自己這樣理解,這是話語參與者之間的協(xié)調(diào)與博弈,涉及策略交互,而非日常的認知過程。在正常情況下,交際雙方在話語交際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對稱,合作性平衡。由此,帕米克不僅將語義學與語用學融合,更將交際雙方的博弈融合,解釋語言意義本質(zhì),同時通過部分信息博弈的理論機制,構建真實情境下的人類交際模式。

3.3 話語意義加工過程平衡

格賴斯認為“所言”由真值條件意義成分構成,“所含”通過對句子命題推論得出,因此命題加工在先,所言加工依靠命題內(nèi)容,是后命題的(post-propositional)。含義的后命題加工建立在對命題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因此是意義加工整體觀(globalism)。隨著后格賴斯研究對話語加工心理的關注,意義加工整體觀被質(zhì)疑,因為后命題意義加工強調(diào)整體性,對說話人和聽話人已經(jīng)明了的命題信息內(nèi)容仍然進行加工,造成意義加工重復,與格賴斯提高話語理解有效性的初衷相違背。尤其列文森(Levinson)的一般會話含義理論(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GCI)和假定意義(presumptive meaning),認為假定意義是話語理解過程中先于語境產(chǎn)生的“優(yōu)先解釋”意義,其推導受引發(fā)性原則(Q-原則、I-原則、M-原則)制約。列文森強調(diào)話語意義生成過程中,詞組、單詞,甚至是詞素可以局部引發(fā)含義,該含義的得出不依靠句子命題的完整性,即局部觀(localism)。但局部引發(fā)有時會讓話語理解變得更為復雜,句子各構成成分均可能在觸發(fā)的同時產(chǎn)生含義,在繼續(xù)加工中,須將之前產(chǎn)生的大量含義逐一取消,就像雅茲寇爾特指出的,“在話語意義理論中,我們所需要的不僅是對那些更顯著、更普通的解釋保留直覺,同時還要避免那些消除率高的意義擴充”(Jaszczolt 2008:24)。

平衡語義學將語義意義因素與語用意義因素融合,不強調(diào)命題與含義生成的先后問題,將句子命題與含義生成同步化,在說話人和聽話人交際過程中達到信息平衡。說話人和聽話人所傳遞的意義是信息的流動,是從一個語境向另一個語境的信息流動,說話人說出話語,聽話人根據(jù)本人對語境的了解和個人語言交際能力對話語進行加工,得出命題內(nèi)容或含義,并及時反饋說話人,說話人根據(jù)反饋重新調(diào)整即將說出的話語,形成新語境,繼續(xù)傳遞信息。從而避免了整體觀意義的重復加工和局部觀對觸發(fā)含義的取消問題。

4 結(jié)束語

語義學的核心問題是“話語意義生成過程中,先生成意義,再將話語的多重意義縮減至單一交際內(nèi)容”(Parikh 2010:212)。在句子成分語義價值和整體會話語境的作用下,句子可能擁有多個可能意義。說話人、聽話人和旁觀者均需將話語多個可能意義縮減至單一意義。平衡語義學在論證中得出兩個結(jié)論:第一,意義確定過程是一種情境化選擇,情境是嵌入式結(jié)構,交際者需要在單個詞匯、整句和言外語境等情境層面作出決定;第二,各層面的情境化選擇在部分信息的博弈中達到平衡。

注釋

①關聯(lián)理論者提出的顯性含義、利柯那提提出的“所言”和雅茲寇爾特提出的首要意義都是針對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中的“所言”這一術語提出的,是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解釋。

姜 濤.漢語將來時助動詞的默認語義學解釋——后格賴斯語用學視角[J].外語研究,2011(2).

李洪儒.西方語言哲學批判[J].外語學刊,2008(6).

王 寅.中國后語哲與體驗人本觀[J].外語學刊,2012(4).

張紹杰.語法和語用:基于語言使用的互動視角[J].外語學刊,2010(5).

Atlas,J.D.Negation,Ambiguity,and Presupposition[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977(1).

Atlas,J.D.How Linguistics Matters to Philosophy:Presupposition,Truth,and Meaning[A].In D.Dinneen &C.K.Oh(eds.).Syntax and Semantics 11:Presupposition[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

Atlas,J.D.Logic,Meaning,and Conversation:Semantical Underdeterminacy, Implicature, and TheirInterfa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Bakhtin,M.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Barwise,J.& Perry,J.The Situation Underground[A].In J.Barwise & I.Sag(eds.).Stanford Working Papers in Semantics[C].Stanford:Cognitive Science Group,1980.

Grice,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Jaszczolt,K.M.Semantics and Pragmatics:the Boundary Issue[A].In K.von Heusinger,P.Portner & C.Maienborn(eds.).Semantics: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Natural Language Meaning[C].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8.

Karp,I.Agency and Social Theory:A Review of Anthony Giddens[J].Am.Ethnol,1986(13).

Kempson,R.M.Presupposition and the Delimitation of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Kempson,R.M.Presupposition,Opacity,and Ambiguity[A].In D.Dinneen& C.K.Oh(eds.).Syntax and Semantics 11:Presupposition[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

Kempson,R.M.Ambiguity and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Distinction[A].In C.Travis(ed.).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C].Oxford:B.Blackwell,1986.

Parikh,P.Language and Equilibrium[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0.

Recanati,F(xiàn).The Pragmatics of What is said[J].Mind and Language,1989(4).

Pietarinen,A.V.An Invitation to Language and Games[A].In A.V.Pietarinen(ed.).Game Theory and Linguistic Meaning [C].Oxford:Elsevier Science,2007.

猜你喜歡
語義學語義話語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條約演化解釋:合法性、語義學分析及近似概念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16
語言與語義
哈特的語義學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財產(chǎn)權概念的語義學考察
阳城县| 乌海市| 东至县| 绥棱县| 乌鲁木齐县| 达拉特旗| 永胜县| 南京市| 安龙县| 积石山| 奉化市| 措美县| 萨迦县| 吉木乃县| 海原县| 铁岭市| 庆元县| 周口市| 田阳县| 西峡县| 扬州市| 绥棱县| 新竹县| 揭阳市| 左权县| 祁连县| 虹口区| 呼图壁县| 灌阳县| 敖汉旗| 胶南市| 宁夏| 黄冈市| 东辽县| 冷水江市| 连南| 东港市| 赣州市| 余干县| 伊川县|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