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概念隱喻恒定性原理中的“彰”與“障”問題*

2013-09-05 02:39:20楊成虎
外語學刊 2013年4期
關鍵詞:跨域源域隱喻

張 征 楊成虎

(中南大學,長沙410083;寧波大學,寧波315211)

1 引言

Lakoff確定概念隱喻跨域映射的恒定性假設(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和恒定性原理(the Invariance Principle),將建立在體驗哲學基礎上的、以具體隱喻抽象地從始源域向目標域映射用恒定性原理固定下來(Lakoff 1990,1993)。在恒定性原理中,Lakoff把概念隱喻的始源域、目標域以及跨域映射的特性明確下來。始源域的具體性就是意象圖式,而目標域的抽象性指時間、狀態(tài)、事件、動作、目的、手段、原因等認知域概念。在這些域里,概念的認知靠對始源域里部分特征的推理進行,這種推理就是跨域映射。Lakoff由此認為,隱喻推理基本上建立在意象圖式上。但是,在始源域中,究竟是哪一部分意象圖式被映射到目標域,哪一部分沒有被映射,Lakoff沒有具體說明,只是以相似性把兩個域的若干共同部分聯(lián)結起來。Lakoff首先在映射是部分的這一前提下提出,被映射的始源域那一部分具有認知拓撲學性質(zhì),恒定性原理就是為保證被映射的始源域的那一部分的拓撲學性質(zhì)而提出的(Lakoff 1990)。

2 Lakoff和Johnson對“彰”與“障”的論述

Lakoff和Johnson根據(jù)概念隱喻的始源和目標的一致性提出“彰”與“障”的問題(Lakoff&Johnson 1980:10-13)。他們認為,讓我們憑借一個概念來匯通另一個概念(如憑借戰(zhàn)爭來匯通爭論的某一方面)的[隱喻的]系統(tǒng)性是必障蔽該概念的其他方面的意義。一個隱喻概念在使我們集中關注該概念的某一個方面的意義的時候,就無法使我們集中精力關注該概念與隱喻不一致的其他方面的意義。他們把人們在概念隱喻認知中始源和目標在一致性上的匯通叫做“彰”(highlighting),把兩者不一致的其他方面的意義的不匯通叫做“障”(hiding)。比如,我們與對手論爭時彰顯戰(zhàn)爭的爭斗性一面,而障蔽互相求得理解的合作性一面。他們在Reddy傳導隱喻的基礎上提出,隱喻概念會障蔽我們經(jīng)驗的某一方面的意義。

Lakoff和Johnson在討論隱喻的系統(tǒng)性問題時提出“彰”與“障”的概念,把它視做隱喻系統(tǒng)性的一大特征(Lakoff&Johnson 1980),也就是說,隱喻系統(tǒng)性里存在著“彰”與“障”的問題。他們認為,隱喻實際上是隱喻概念,隱喻的系統(tǒng)性實際上就是隱喻概念的系統(tǒng)性,簡稱隱喻的系統(tǒng)性。比如,在ARGUMENT IS WAR(爭論就是戰(zhàn)爭)這一隱喻概念中,我們使用在該概念下的成系統(tǒng)的詞匯attack a position(攻擊陣地),indefensible(不可抵御的),strategy(戰(zhàn)略),new line of attack(新一輪攻擊),win(贏),gain ground(占領陣地)等,這些詞匯用于爭論絕非偶然,表示戰(zhàn)爭的詞匯網(wǎng)絡在特征上部分與爭論概念相通,語言便是這種相通的體現(xiàn)。日常語言及其使用正是建立在隱喻概念基礎上的,隱喻概念是系統(tǒng)地反映在語言里的(Lakoff&Johnson 1980:7-9)。既然我們的語言憑借始源概念跨域映射,隱喻的系統(tǒng)性就必然障蔽概念的其他方面的意義。概念的意義是多方面的,而我們在隱喻中只抽取其中與始源一致的方面匯通。這樣,一致方面得到彰顯,而不一致方面被障蔽。隱喻跨域映射只是部分利用始源概念的跨域映射,被跨域映射的部分被彰顯,沒有被跨域映射的其余部分被障蔽。因此我們說,“彰”與“障”既是隱喻也是語言的根本問題。Lakoff和Johnson在討論“隱喻系統(tǒng)的部分性”問題時,論及“彰”與“障”的辯證關系:障蔽部分可以化為彰顯部分(Lakoff&Johnson 1980)。他們以THEORIES ARE BUILDINGS(理論是建筑物)為例,人們一般彰顯建筑物的基礎和外形,使用construct(建造)和foundation(基礎)等詞匯,但在建筑物這一隱喻概念中障蔽的部分也有被彰顯的可能。例如:

①His theories have thousands of little rooms and long,winding corridors.

②His theories are Bauhaus in their pseudofunctional simplicity.

③He prefers massive Gothic theories covered with gargoyles.

④Complex theories usually have problems with the plumbing.

這里,把建筑物的 room(房間),corridor(走廊),Bauhaus(鮑豪斯式建筑),gargoyle(滴水嘴),plumbing(管件)等詞匯置于彰顯意義中。我們可以換個概念作為始源,例如:

⑤Classical theories are patriarchs who father many children,most of whom fight incessantly.

由此可以得出隱喻概念CLASSICAL THEORIES ARE PATRIARCHS.根據(jù)“彰”與“障”的辯證關系,Lakoff和Johnson把隱喻概念彰顯的部分分為常用部分(如“建造”、“基礎”)、非常用部分(如“房間”、“走廊”、“滴水嘴”等)和創(chuàng)新部分(如“patriarchs”,“家長”)。他們把后兩類當做個人創(chuàng)造的隱喻,沒有系統(tǒng)化,把第一類當做群體使用的隱喻,已經(jīng)系統(tǒng)化了,成為群體的認知心理,這一類隱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方式(Lakoff&Johnson 1980:52-55)。我們知道,Lakoff和Johnson理解的“彰”與“障”的辯證性以第一類為前提。

人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進行隱喻跨域映射并表達意義,當聽話者來自于與說話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時,隱喻的“彰”與“障”問題呈現(xiàn)為另一番景象。在隱喻使用中,彰顯的應是雙方共同經(jīng)驗能理解的部分,障蔽的應是雙方由于不同經(jīng)驗不能理解的部分。由于經(jīng)驗和文化背景不同,有可能出現(xiàn)一方彰顯的部分正是另一方障蔽的部分,所以隱喻的意義最后由雙方協(xié)商而得,而不是一方硬派給另一方。同時,新隱喻是“彰”,舊隱喻是“障”;把舊隱喻翻新成新隱喻又是“彰”(Lakoff&Johnson 1980:231-233),這說明“彰”與“障”是相對關系。由于Lakoff和Johnson在隱喻概念跨域映射的日常語言中談“彰”與“障”,語境的背景已經(jīng)化為一個民族群體的經(jīng)驗,并且化為概念結構,語言從根本上就是“彰”與“障”關系調(diào)節(jié)的結果,所以“彰”與“障”問題便有語言跨域映射的本質(zhì)意義。

3 Lakoff對“彰”與“障”的理論深化

自Lakoff和Johnson后,“彰”與“障”的概念已經(jīng)深化為新的理論表述,最終表述為基于認知拓撲學結構的恒定性原理。

Lakoff指出,隱喻包含“始源域”、“目標域”和“從始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source-to-target mapping)3個要素(Lakoff 1987:276)。這是Lakoff第一次明確用這3個術語分析概念隱喻的具體運行原理。概念隱喻以身體經(jīng)驗為動因,是建立在意象圖式基礎上的跨域操作。Lakoff認為,始源域的結構由命題模式或意象圖式模式?jīng)Q定,隱喻映射通常來說具有部分性,這一映射將始源域中理想化認知模式(ICM)的結構映射到目標域(Lakoff 1987:288)。為了證明隱喻具有自然性,Lakoff提出3個問題:(1)選擇某種可能的、結構完整的始源域的決定因素是什么;(2)始源域與目標域匹配的決定因素是什么;(3)什么決定從始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細節(jié)。下面,以MORE IS UP,LESS IS DOWN為例進行說明。

⑥The crime rate keeps rising.

⑦The number of books publishe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

⑧Our sales dropped last year.

在以上概念隱喻中,始源域是垂直位置(verticality),目標域是數(shù)量(quantity)。前者為具體概念,后者為抽象概念。垂直位置來源于人類站立的身體功能,數(shù)量為人類須要認知的對象。我們正是通過身體站立的功能作為經(jīng)驗來認知數(shù)量的。站立的空間位置是上下垂直的,而在這種隱喻中,本非垂直的抽象概念——數(shù)量也得到垂直化了的空間位置:數(shù)量大或多者位于上,數(shù)量小或少者位于下。Lakoff對以上3個問題的回答分別是:(1)如果一個域要充當始源域,它必須具有理解上的獨立性。之所以能以“垂直位置”作為這一概念隱喻的始源域,是因為人們因重力作用非常熟悉“上-下圖示結構”,因而能理解該圖示結構的內(nèi)涵。(2)之所以能以“垂直位置”作為始源域來理解目標域“數(shù)量”,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經(jīng)驗上的匹配性。(3)映射細節(jié)由上面指出的“匹配性”細節(jié)指引。每個概念隱喻的細節(jié)都由我們的身體功能確定(Lakoff 1987:276-7)。

Lakoff提出恒定性假設:隱喻映射能保存始源域的認知拓撲學結構(動態(tài)意象圖式結構)(Lakoff 1990:54),因此,所有基于認知拓撲學結構的始源域推理在映射中都將保存,這一假設意在為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和語言系統(tǒng)的規(guī)范性提供一個通用原理。它認為,所有的隱喻映射都是部分映射,因而向目標域映射的那一部分始源域結構具有認知拓撲學性質(zhì)。由于意象圖式的認知拓撲學性質(zhì)決定它們的引申類型,所以恒定性假設認為,通過隱喻映射,意象推理模式映射到抽象思維模式中。

Lakoff以“愛是旅程”(LOVE IS A JOURNEY)為例來分析這種恒定性假設。Lakoff(1990:48)指出,這個隱喻涉及兩個域:一個是帶有抽象性的經(jīng)驗域:愛;另一個是與其非常不同的經(jīng)驗域:旅程。這個隱喻可理解為從始源域(旅程)向目標域(愛情)的映射。這種映射的結構非常緊湊,兩個域之間的映射具有本體對應性,這種對應性建立隱喻的認知拓撲學結構,即從旅程概念域向愛情概念域的映射(見下表)。在這一映射過程中,雖然始源域中的“旅行者”、“交通工具”等老項目變成目標域中的“愛人”、“戀愛關系”等新項目,項目中的結構發(fā)生變形,如“旅行者”變成“愛人”等,但映射項目的對應關系恒定不變,保持形狀發(fā)生變化而質(zhì)量不發(fā)生變化的拓撲學原理。

始源域 跨域映射 目標域旅行者 →■■■■ 愛人交通工具 →■■■■ 戀愛關系在同一交通工具中旅行 →■■■■ 處在戀愛關系中在交通工具中的身體接觸親密度 →■■■■親密的戀愛關系旅程中的共同目的地 →■■■■ 愛人的共同目標旅程中的阻礙 →■■■■戀愛關系中的困難

兩域中不對應的各項目不被映射。對此,Lakoff后來的研究雖不否認項目對應的動態(tài)性與辯證性,但在理論中不再表述這些不被映射的被“障”項目。1993年,他又將恒定性假設發(fā)展為恒定性原理(Lakoff 1993)。他指出,隱喻映射能保存始源域的認知類型(意象圖式結構),保存方式與目標域內(nèi)在結構一致(Lakoff 1993:211)。比如,恒定性原理能確保容器圖式中的內(nèi)部(要素)映射到內(nèi)部(要素)、外部(要素)映射到外部(要素)、邊界映射到邊界。恒定性原理涉及到的映射不是起始于始源域概念結構,終止于目標域概念結構的算法過程。對于映射的這一錯誤理解會導致對恒定性原理的誤解,即認為說話人首先選取始源域中的意象圖式結構,然后將其復制到目標域,除非目標域具有干預性。相反,說話人應該從固定一致性方面思考恒定性原理:如果說話人考慮存在的一致性,他會發(fā)現(xiàn)恒定性原理成立。也就是說,“始源域的內(nèi)部與目標域的內(nèi)部一致,始源域的外部與目標域的外部一致等。結果是,人們發(fā)現(xiàn)目標域中的意象圖式結構不會被破壞。

至此,恒定性原理解釋為從始源域到目標域的若干共同項目映射的固定一致性。在恒定性原理中,Lakoff強調(diào)他當初提出的“彰”,即被映射的共同項目,而對被“障”的沒有映射的兩域非共同項目沒有再作理論闡述。

4 后人對相關問題的進一步研究

關于Lakoff和Johnson“彰”與“障”的理論觀點,國內(nèi)外學者已有進一步的闡釋。首先是討論“彰”與“障”的認知心理機制。Bottini et al.找到大腦處理概念隱喻時被激活的部位,即右腦前葉、右腦顳葉和右腦鍥前頁(Bottini,et al.1994)。在這樣的大腦物質(zhì)基礎上,周榕研究時間隱喻的目標域和始源域的認知域映射,認為認知域的映射具備心理現(xiàn)實性(周榕2001)。而對“彰”與“障”的認知心理機制,Glucksberg等人提出“先提取模型”來進行解釋(Glucksberg et al.1997)。該模型認為,隱喻理解加工開始于始源域,并經(jīng)歷3個步驟:(1)從始源域找到和抽取關聯(lián)意義;(2)將始源域的該意義映射到目標域;(3)通過把抽取的意義與目標域特征相匹配來核實目標域意義。概念隱喻理解通過指派給目標域一個與始源域有關的抽象類別來實現(xiàn),這一類別要么預先存在于始源域本身,要么是在加工過程中臨時從始源域推導產(chǎn)生出的特定類別,目標域可繼承該類別特征。概念隱喻具有類包含性質(zhì),其認知心理機制是把目標域化歸為始源域所屬的這一類別的一個成員,目標域便具有始源域的部分特征。但Glucksberg等的“先提取模型”以及Glucksberg和Keysar的屬性歸類模型(Glucksberg&Keysar 1990)都認為,意義性與相關性可決定從始源域提煉出的語義特征范圍,該框架卻認為與始源域無意義、無關的語義特征不會出現(xiàn)?!罢谩迸c“障”實際上與大腦神經(jīng)活動最基本的工作機制——興奮與抑制有關?!罢谩笔巧窠?jīng)興奮的結果,“障”則是神經(jīng)抑制的結果。Gernsbacher的結構建造框架把抑制機制引入到概念隱喻的研究中(Gernsbacher 1990)。在該框架中,語言理解的目的是建造一個連貫的心理表征結構,可分為奠基、映射和轉(zhuǎn)移等3個過程:第一,利用最初輸入信息建造一個基礎結構,即奠基;第二,當后繼輸入信息與原結構一致時,就把該信息映射到原結構上,從而使其不斷發(fā)展,即映射;第三,如果新信息與原結構不一致,則建立新的子結構,即轉(zhuǎn)移。建造過程的基本單位是記憶單元(memory cells),信息一旦輸入,記憶單元便自動激活,同時傳遞加工信號,記憶單元的激活水平要受強化和抑制兩種機制的調(diào)節(jié),具體表現(xiàn)為:已激活的單元一方面強化相關單元的激活,另一方面抑制其他無關單元的激活,強化與抑制機制在心理表征跨域映射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隨后,他又和別的學者繼續(xù)研究,認為理解隱喻須從始源域提煉與目標域一致的語義特征,該特征要受到強化,而不一致的語義特征被抑制(Gernsbacher et al.1995)。抑制是語言理解中的一種重要的認知加工機制,其實就是認知心理學的選擇性注意。一個始源域概念有多種特征,大腦在抑制機制的作用下,選擇始源域里與目標域相似的特征,這樣,相似特征的語義就得到加工處理,形成隱喻概念結構,不相似的特征被排除。

其次是“彰”與“障”的社會文化機制問題。認知心理機制只解決概念隱喻“彰”與“障”的工作條件,而人們在概念隱喻的“彰”與“障”中對許多特征的不同選擇造成對概念隱喻的不同理解還受社會文化機制的制約。雖然Lakoff確立概念隱喻跨域映射的恒定性原理,但始源域的復雜性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Lakoff和Johnson也認識到始源域的復雜性,在LOVE IS X(愛情是X)的隱喻概念中,他們一下子就舉了5種:LOVE IS A PHYSICAL FORCE,LOVE IS A PATIENT,LOVE IS MADNESS,LOVE IS MAGIC,LOVE IS WAR(Lakoff& Johnson 1980:49).季廣茂一口氣舉了18個“婚姻是X”的例子(季廣茂2002:15)。來自不同經(jīng)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始源域相似性的認知和使用顯示出差異性。季廣茂舉了一個對始源域相似性不同認知的例子:一個5歲的小姑娘說姑姑的臉長得像水蜜桃,姑姑高興地抱著她左親右親,然后問:“是怎么像的?”小姑娘回答說:“上面都有細細的毛?!惫霉么鬄閽吲d(季廣茂2002:47)。小姑娘彰顯的是相似性“細細的毛”,而姑姑或大人在這種隱喻里一般彰顯形狀、顏色等美麗的相似性。關于隱喻概念使用的“彰”與“障”問題,Lakoff和Johnson(1980:54-55)以 A MOUNTAIN IS A PERSON為例,說英語日常語言中只有the foot of the mountain,而 head,shoulders,trunk 都被障蔽,而在日常漢語中,我們除了“山腳”外,還有“山頭”、“山頂”、“山脊”、“山腰”、“山口”、“山嘴”等,彰顯的人體部位特征比英語多。在隱喻中,人們實際上把各自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事件化為經(jīng)驗作為隱喻概念,不同的社會文化生活會產(chǎn)生不同的事件,給人們不同的經(jīng)驗,因此,不同語言或方言的隱喻概念應有所不同(楊成虎2006),因而“彰”與“障”的方面也就不同,人們以所在社會文化為限制條件創(chuàng)造隱喻概念。雖然 Lakoff和Johnson舉出人類語言中許多共同的隱喻概念,但已有學者指出各語言隱喻概念不同的問題,如胡壯麟指出關于時間的隱喻概念的矛盾(胡壯麟2004:85)和林書武討論漢語關于憤怒的隱喻概念也與英語有別(林書武1998)。漢語有“憤怒是氣”,而英語沒有ANGER IS GAS這種隱喻概念,因為“氣”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概念,而英語沒有。正因為隱喻概念因社會文化不同而不同,所以各種語言才有不同的跨域映射。

再次是“彰”與“障”中隱喻概念相似性的不同識解問題。對在目標域和始源域之間建立起來的相似性特征的識解自然不止一個,作為認知范疇,無論目標域還是始源域,其特征應該是一組,而不是一個。上文的“愛情”、“婚姻”作為目標域范疇,其特征已經(jīng)認知出來的分別是5個和18個,始源域范疇也一樣。Lakoff和Johnson提到MONEY既可作TIME的始源域也可作IDEAS的始源域,WAR既可作ARGUMENT的始源域,也可作LOVE的始源域,這說明始源域不止一個特征。前舉小姑娘“臉與水蜜桃”的隱喻,在目標域和始源域之間的相似性上,大人的識解和小姑娘就不一樣。在相似性識解中,人們彰顯什么,障蔽什么,可以用注意側重點不同解釋。小姑娘側重兩者的“細細的毛”,而大人側重兩者的“美麗”。同樣的隱喻概念在識解問題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5 結束語

概念隱喻跨域映射的恒定性原理在心理機制、社會文化機制以及不同側重點識解等因素的影響下運作,這些因素決定跨域映射的始源域中被映射的那一部分的拓撲學性質(zhì)。也就是說,跨域映射的恒定性原理指彰顯的那一部分的恒定性,而障蔽的那一部分則不在恒定性原理的范圍內(nèi)。由上面的討論可知,“彰”與“障”是交替的,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但無論怎么交替,無論彰顯的內(nèi)容有何不同,作為以意象圖式為特征的始源域都以相似性原理映射到目標域,因此恒定性原理都以其拓撲學性質(zhì)進行映射操作。

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林書武.“憤怒”的概念隱喻——英語、漢語語料[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2).

季廣茂.隱喻理論與文學傳統(tǒng)[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周 榕.隱喻認知基礎的心理現(xiàn)實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

Bottini,G.,R.Corcoran,R.Sterzi& P.Schenone.The Role of Their Hemispher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gurative Aspects of Language: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ctivation Study[J].Brain,1994(2).

Gernsbacher,M.A.Language Comprehension as Structure Building[M].Hillsdale:Erlbaum,1990.

Gernsbacher,M.A.,B.Keysar& R.R.Robertson.The Role of Suppression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Z].Paper Presented at the 3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Los Angles,1995.

Glucksberg,S.,M.S.McGlone,& D.Manfredi.Property Attribution in Metaphor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7(36).

Lakoff,G.Women,F(xiàn)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Lakoff,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 Schema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

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Ma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Reddy,M.J.The Conduit Metaphor:A Case of Frame Conflict in Our Language about Language[A].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1993.

猜你喜歡
跨域源域隱喻
多源域適應方法綜述
跨域異構體系對抗聯(lián)合仿真試驗平臺
基于多標簽協(xié)同學習的跨域行人重識別
為群眾辦實事,嶗山區(qū)打出“跨域通辦”組合拳
讀報參考(2022年1期)2022-04-25 00:01:16
G-SRv6 Policy在跨域端到端組網(wǎng)中的應用
科學家(2021年24期)2021-04-25 13:25:34
基于參數(shù)字典的多源域自適應學習算法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可遷移測度準則下的協(xié)變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新竹市| 罗甸县| 大兴区| 张家口市| 巩留县| 临泉县| 县级市| 廊坊市| 景德镇市| 西乌| 赤峰市| 进贤县| 湖南省| 昭觉县| 西昌市| 孝感市| 崇阳县| 临安市| 赞皇县| 宁晋县| 平泉县| 昌平区| 天全县| 中山市| 浦东新区| 黎城县| 弥勒县| 武平县| 广河县| 元江| 凤冈县| 句容市| 达州市| 黄浦区| 从江县| 黑河市| 恩施市| 平舆县| 肇源县| 兴隆县|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