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富華
(復(fù)旦大學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玉臺新詠》所錄《行路難》考述
——兼論《行路難》的流傳演變情況
鄧富華
(復(fù)旦大學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玉臺新詠》收錄南朝時文人擬《行路難》詩共九首,在題材上均與女性有關(guān),主要反映了女性的生活遭遇和情感,在形式上以七言為主。作為最初流傳在民間的歌謠,《行路難》在產(chǎn)生之初顧名思義是感嘆道路難行之意,并非挽歌,在經(jīng)過袁山松的改造之后才作為挽歌在南朝廣泛流傳。鮑照是《行路難》發(fā)展史上一個承先啟后的重要人物,他的擬《行路難》組詩中既保留有挽歌的影子,又對《行路難》在題材與風格上進行了拓展,率先將女性題材融入《行路難》之中,用綺靡的筆調(diào)與華麗的詞采來抒寫女性的悲哀;此外,鮑照《行路難》中那些“發(fā)唱驚挺”的篇章則被唐代李白、駱賓王與王昌齡等人所繼承。
《玉臺新詠》;《行路難》;南朝;樂府;流傳
《行路難》為樂府古題,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中收有《行路難》歌辭五十九首,另有駱賓王《從軍中行路難》二首及王昌齡《變行路難》一首。《行路難》古辭今不存,南朝宋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樂府詩集》與宋本《鮑明遠集》題為十九首)是現(xiàn)存最早的作品。南朝時的詩歌總集《玉臺新詠》收錄《行路難》共九首。本文主要分析《玉臺新詠》所收《行路難》詩歌的特點以及《行路難》的產(chǎn)生流傳演變情況。
《玉臺新詠》作為一部詩歌總集,據(jù)徐陵《玉臺新詠集序》所云“選錄艷歌,凡為十卷?!盵1] (卷首)明胡應(yīng)麟說:“《玉臺》但輯閨房一體。”(《詩藪》外編卷二)清紀容舒則云:“蓋此集所錄,皆裙裾脂粉之詞,可備艷體之用?!保ā队衽_新詠考異》卷九)事實大致如此,全書專收與女性題材有關(guān)的作品,而且大都風格艷麗綺靡,文辭華美。《玉臺新詠》收錄鮑照《行路難》共四首: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陽春妖冶二三月,從風簸蕩落西家。西家思婦見之惋,零淚沾衣?lián)嵝膰@。初送我君出戶時,何時淹留節(jié)回換。床席生塵明鏡垢,纖腰瘦削發(fā)蓬亂。人生不得常稱意,惆悵徙倚至夜半。
剉蘗染黃絲,黃絲歷亂不可治。昔我與君始相值,爾時自謂可君意。結(jié)帶與我言,死生好惡不相置。今日見我顏色衰,意中索寞與先異。還君玉釵玳瑁簪,不忍見此益愁思。
奉君金卮之旨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葡萄之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zhuǎn)時欲沉。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折節(jié)行路吟。不見柏梁銅雀上,仍聞古時清吹音。
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繡戶垂綺幕。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蘊芳藿。春燕差池風散梅,開幃對影弄禽爵。含歌攬淚不能言,人生幾時得為樂。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別翅鶴。[1](卷九)
“中庭五株桃”寫陽春二三月時節(jié),獨居女子思念遠方的丈夫?!皠v蘗染黃絲”以年老色衰的棄婦口吻傾訴心中的愁怨。“璇閨玉墀上椒閣”則敘寫一位年輕女子渴望愛情的苦悶。值得注意的是“奉君金卮之旨酒”,從內(nèi)容上看,似乎是一首在宴會上的勸酒歌,但文辭綺麗,張蔭嘉評此詩曰:“勸人勿擾,先進以解憂之物,平排而起,氣達而辭麗?!盵2](P226)特別是“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zhuǎn)時欲沉”,感慨紅顏易逝,且對仗工整?!捌卟受饺刂饚ぃ湃A葡萄之錦衾”,鋪陳女性室內(nèi)之奢華,寫得香艷綺靡。這四首詩均以女性為表現(xiàn)對象,要么寫愁思,要么寫被拋棄的悲傷,要么寫紅顏易逝,感情基調(diào)大都比較低沉。鮑照有擬《行路難》十八首,《玉臺新詠》收錄的只有上述四首,其余的篇章,有的抒發(fā)世路艱難,有的感慨生命短暫,希望及時行樂,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不再描寫女性的生活與情感,基本無關(guān)思婦與閨怨。比如其五:“君不見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山去,明朝復(fù)更出。今我何時當?shù)萌?,一去永滅入黃泉。人生苦多歡樂少,意氣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數(shù)相就,床頭恒有沽酒錢。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委皇天?!盵3](卷八)詩人認為河邊的青草,冬去春來又會生長,而城上的落日,明朝也會復(fù)出,但人的生命卻是一條不歸路,即“一去永滅”,詩人借自然的永恒來反襯人生的短暫,在這種強烈對比中,表現(xiàn)出對生命流逝的無奈?!叭松喽鄽g樂少,意氣敷腴在盛年”,既然人生苦短,就當趁著大好年華及時享樂。再如其十:“君不見蕣華不終朝,須臾淹冉零落銷。盛年妖艷浮華輩,不久亦當詣冢頭。一去無還期,千秋萬歲無音詞?!盵3](卷八)詩人感慨生命如白駒過隙,盛年不永,繁華也最終歸于虛無。其七“愁思忽而至”、十六“君不見柏梁臺”、其十七“君不見水上霜”、其十九“諸君莫嘆貧”也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由對生命有限的體認而發(fā)出對生命不永的惋嘆。除此而外,還有部分詩作主要是針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公,抒發(fā)內(nèi)心的不平愁悶之氣。如其四“瀉水置平地”,王夫之評曰:“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無限,言愁不及所事,正自古今凄斷。”[4](P535)
《玉臺新詠》所錄吳均《行路難》兩首:
君不見上林苑中客,冰羅霧縠象牙席。盡是得意忘言者,探腸見膽無所惜。白酒甜鹽甘如乳,綠觴皎鏡華如碧。少年持名不肯嘗,安知白駒應(yīng)過隟。博山爐中清和香,郁金蘇合及都梁。逶迤好氣皆容貌,經(jīng)過青瑣歷紫房。已入中山陰后帳,復(fù)上皇帝班姬床。班姬失寵顏不開,奉帚供養(yǎng)長信臺。日暮耿耿不能寐,秋風切切四面來。玉階行路生細草,金爐香炭變成灰。得意失意須臾間,非君方寸逆所裁。
洞庭水上一株桐,經(jīng)霜觸浪困嚴風。昔時留心耀白日,今且臥死黃沙中。洛陽名工見咨嗟,一剪一刻作琵琶。白璧規(guī)心學明月,珊瑚映面作風花。帝王見賞不見忘,提攜把握登建章。掩抑摧藏張女彈,殷勤促柱楚明光。年年月月對君子,遙遙夜夜宿未央。未央彩女棄明箎,爭見拂拭生光儀。茱萸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樹枝。不學御山南嶺桂,至今千年猶未知。[1](卷九)
這兩首詩都采用了較為整齊的七言句式,其中第一首寫宮廷之中嬪妃失寵的悲傷;第二首寫桐木“由枯到榮”的一段經(jīng)歷,很顯然,詩人把桐木枯死后制成的“琵琶”作了擬人化的處理,從“帝王見賞不見忘,提攜把握登建章”,“年年月月對君子,遙遙夜夜宿未央”來看,隱約一位受到帝王寵愛的妃子。這首詩名為詠物,實則詠人,形象地表達了一位女性受到帝王的寵愛之后所獲得的一系列的殊榮以及心理變化。吳均另外兩首《行路難》沒有被《玉臺新詠》收錄,其中“青瑣門外安石榴”詩,寫游俠少年在長安不能得到重用的苦悶。另一首“君不見西陵田”則慨嘆人生短暫與生命無常的意蘊。
此外,《玉臺新詠》收錄釋寶月的《行路難》一首,寫幽閨思婦;收錄費昶《行路難》兩首,第一首“君不見,長安客舍門”寫名叫桃根的倡女,被選入宮侍奉皇帝,但宮廷生活寂寞凄涼,詩末有“薄命為女何必粗”的感嘆;第二首“君不見,人生百年如流電”寫宮怨,抒情女主人公最后唱出了“不如天淵水中鳥,雙去雙歸長比翅”,表達了對自由愛情的向往。王筠的《行路難》寫閨中思婦的癡情,“情人逐情可恨傷,畏邊路遠乏衣裳”,情人雖已另結(jié)新歡,但她仍在擔憂遠方的他缺少衣裳,“愿君分明得此意,勿復(fù)流蕩不如先”,還在希望對方能回心轉(zhuǎn)意。不難看出,《玉臺新詠》所選錄的九首《行路難》均不同程度地具有女性色彩,大都反映的是女性的生活和情感,揭示她們的不幸生活與遭遇。在形式上,這些作品采用以七言為主的雜言,而且其中有三首是整齊的七言詩。從《玉臺新詠》所收錄的情況來看,雖然鮑照擬《行路難》最多,但那些與女性無關(guān)的作品則一概不錄。有研究者認為“因為徐陵是從樂府的角度收錄古代詩歌,所以,《文選》中許多遺漏的重要詩歌得以入選,”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玉臺新詠》實際上是一部歌辭總集?!盵5](P97-98)
筆者以為,就《玉臺新詠》收錄《行路難》的情況而言,并非這一時期的每首歌辭都收,只有小部分收入,可見編選者的標準主要不是從歌辭的角度,而是重在題材上,也就是說它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表現(xiàn)女性、反映女性的生活。談蓓芳教授認為,《玉臺新詠》選錄標準體現(xiàn)的是女性特色,除個別作品之外的詩篇全都涉及女性,而且許多詩都寫了女性的痛苦。[6](P21)從《玉臺新詠》選錄《行路難》 的情況來看,正可證實上述的觀點。據(jù)統(tǒng)計,南朝文人樂府詩共1016首,其中女性樂府題材就有443首,占43%。[7](P13)而《玉臺新詠》 在選錄《行路難》時以女性題材為主,大致反映了當時樂府詩的創(chuàng)作情況,也顯示了《行路難》在此時期的寫作特點。章培恒先生認為,《玉臺新詠》的編者選了一部完整的“艷歌”集,這表明了此人公然承認其對“艷歌”的喜愛超過其他類型的詩篇,是我國文學思想史上的一種大膽的行為。[8]需要說明的是,現(xiàn)存的《行路難》,鮑照創(chuàng)作最早,數(shù)量也最多,但其中的題材也較為多樣,并非只有寫幽閨思婦的一類,前面已經(jīng)提到,他的《行路難》組詩中有不少是感慨人生的無常與世路的不平。但從他之后文人的擬作來看,至少在齊梁時代,文人關(guān)于《行路難》的擬作主要是以寫閨怨思婦為主。
關(guān)于《行路難》的演變情況,王小盾認為《行路難》作為民間說唱之曲,經(jīng)歷了由樂府曲流入民間,演為琴歌和歌謠的傳播過程。[9]而向回認為,《行路難》本是民間歌謠,在公元321年之前,《行路難》便已和《太山吟》、《梁父吟》、《幽州馬客吟》等曲調(diào)在今河北南部一帶以民間歌謠的形式流傳了。[10](P242)也有研究者認為《行路難》原為北方牧歌,有慷慨激昂之風。[11](P223)針對學界這些不同的說法,有必要探其究竟?!妒勒f新語·任誕》載:“袁山松出游,每好令左右作挽歌”;劉孝標注引《續(xù)晉陽秋》曰:“袁山松善音樂,北人舊歌有《行路難》,曲辭頗疏質(zhì),山松好之,乃為文其章句,婉其節(jié)制,每因酒酣,從而歌之。聽者莫不流涕。初,羊曇善唱樂,桓伊能挽歌,及山松以《行路難》繼之,時人謂之三絕?!盵12](下卷)袁山松為東晉人,王小盾認為《世說新語》中的這段記載是抄自晉裴啟的《語林》,而《語林》作于東晉隆和(362)之前,“可以說在公元361年以前,《行路難》已流入瑯邪、金城(今江蘇句容縣北)等地,用挽歌的方式歌唱了。這是不同于陳武所學唱的‘歌謠’的方式,但它卻是更早的音樂方式,因為它是漢代樂府風尚的遺存?!盵9]《藝文類聚》引《陳武別傳》云:“陳武字國,本休屠胡人。常騎驢牧羊,諸家牧豎十數(shù)人,或有知歌謠者,武遂學《太山梁父吟》、《幽州馬客吟》及《行路難》之屬。”[13](卷一九)可見在袁山松之前,《行路難》是流行于北方的民歌,作為在牧羊時歌唱的曲子,陳武所學唱的《行路難》是否為挽歌還存在疑問。王小盾認為用挽歌形式來歌唱的《行路難》是保持了其漢代樂府的最初狀態(tài),換言之,他認為袁山松之前的陳武所學唱的歌謠《行路難》已經(jīng)失去了其本來面貌。但這個結(jié)論是值得商榷的,一是現(xiàn)今已經(jīng)無法確認陳武所學唱的《行路難》的文本內(nèi)容與音樂形式,那么就不能說挽歌一定是《行路難》最早的音樂形式;二是據(jù)《續(xù)晉陽秋》所載,袁山松善音樂,而作為北人舊歌的《行路難》“辭頗疏質(zhì)”,也就是歌辭缺乏文采,比較質(zhì)樸,應(yīng)該還是保留了其產(chǎn)生之初的特點。而袁山松在此基礎(chǔ)上“文其章句,婉其節(jié)制”,可見他已經(jīng)對民間流傳的歌謠《行路難》在歌辭與曲調(diào)上進行了一番改造的。從現(xiàn)存的材料來看,袁山松在《行路難》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確實有很重要的作用,據(jù)《太平御覽》所引《俗記》曰:“宋祎死后,葬在金城南山,對瑯琊郡門。袁崧為瑯琊太守,每醉輒乘輿上宋祎冢,作《行路難》歌?!盵14](卷四九七)袁崧即袁山松,再結(jié)合《續(xù)晉陽秋》所載,袁山松根據(jù)北人舊歌已經(jīng)將《行路難》改制為挽歌。
對挽歌之入樂府,《樂府詩集》引崔豹《古今注》云:
《薤露》 、《蒿里》,并喪歌也,本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作悲歌?!翝h武帝時,李延年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謂之為挽歌。[15](卷二七)
根據(jù)這段記載,田橫門人為了寄托哀思,創(chuàng)作了挽歌《薤露》與《蒿里》,到漢武帝時,李延年對其進行加工改造,收入樂府。然而《樂府詩集》又引《樂府解題》 曰:“《左傳》云:‘齊將與吳戰(zhàn)于艾陵,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蓬A(yù)云:‘送死?!掇丁犯杓磫矢?,不自田橫始也?!盵15](卷二七)這又說明《薤露》作為喪歌產(chǎn)生的時代更早。挽歌始于何時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始于先秦,一種認為始于是漢代,吳承學認為:雖然這兩種說法各有道理與證據(jù),但它們的內(nèi)涵是有差異的,所謂挽歌始于先秦是指作為送葬歌曲的挽歌,所謂挽歌始于漢代,則是指作為正式送葬禮儀的挽歌,兩者沒有矛盾,只是前者比較原始而隨意,后者為官方所確認和規(guī)定,有比較正式的禮儀形態(tài)和音樂形式。到了漢代以后挽歌逐漸成風,并形成了有歌有辭的樂府挽歌形式。[16](P69-72)漢代挽歌盛行,已有很多相關(guān)文獻記載,如《風俗通義》載:“靈帝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續(xù)以挽歌??龣?,喪家之樂;挽歌,執(zhí)紼相偶和之者?!盵17](P568-569)《晉書·禮志中》也載:“漢魏故事,大喪及大臣之喪,執(zhí)紼者挽歌?!盵18](P626)《宋書》卷六九《范曄傳》載:“曄夜中酣飲,開北牖聽挽歌為樂?!盵19](P1820)可見,挽歌的流傳由來已久,《行路難》在產(chǎn)生之初是否即是挽歌呢?從現(xiàn)存的文獻資料來看,還沒有證據(jù)表明在《行路難》產(chǎn)生之初就是作為挽歌來歌唱的,且《行路難》究竟產(chǎn)生于何時也是一個未知數(shù),但袁山松對《行路難》進行加工改造,使之為挽歌的事實確實不容忽視的。換言之,在袁山松之后,《行路難》作為挽歌流行開來,當然這種對曲辭的改造也是有依據(jù)的,那就是《行路難》本為低沉感傷的曲調(diào),因此這種改制也就順理成章了?!稑犯蓬}要解》稱《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20](P11)這個看法對后世影響太大,以為《行路難》最初即為表達“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王運熙先生在《略談樂府詩的曲名本事與思想內(nèi)容的關(guān)系》一文中就指出樂府詩曲名與歌辭內(nèi)容吻合的作品大量存在,[21](P364-378)而樂府曲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經(jīng)過演唱者及文人的加工而逐漸擴大其內(nèi)涵,曲名與歌辭的聯(lián)系也不再那么緊密。李慈銘在《〈行路難五首〉》序中說:“古樂府有《行路難》者,皆言行役之苦,山水險惡,習俗變詐,所以戒遠游、重鄉(xiāng)里也?!盵22](卷戊)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很值得注意的,作為最初流傳在民間的歌謠,《行路難》在產(chǎn)生之初顧名思義是感嘆道路難行之意,只可惜現(xiàn)在不能看到《行路難》的古辭,《樂府古題要解》的看法很可能是根據(jù)現(xiàn)存最早流傳下來的鮑照的《行路難》而做出的結(jié)論。
本是北方民歌的《行路難》在經(jīng)過袁山松的改造之后,在南方的文人階層之中廣泛流行開來?!缎新冯y》在南朝有不少文人擬作,鮑照的《行路難》組詩是現(xiàn)存最早的作品,也很有名,但昭明太子編《文選》一首也沒有收錄。其原因,宋陳仁子《文選補遺》引鮮于侁云:“子美憶謫仙有‘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之句,又贈薛華云‘近來海內(nèi)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何劉沈謝力未工,才兼鮑照愁絕倒?!捊y(tǒng)所集,獨收五言,及觀《行路難》之作,托興幽遠,遣言豪放,李杜往往摭其意而為詞,則明遠之才蓋有過人者?!盵23](卷三四)可見這與《文選》的選錄標準有關(guān),《文選》選詩以五言為主,至于晉宋以來的許多優(yōu)秀七言詩,以其多為民歌風調(diào),不符合昭明所主張之雅正要求,故《文選》多不錄。相較于《文選》趨于雅正的選文標準,《玉臺新詠》則多收樂府民歌。
現(xiàn)存的漢樂府民歌中已有完整的七言詩句,比較成熟的七言樂府,最早的是曹王的《燕歌行》。但鮑照是第一個有意識地致力于樂府詩歌寫作的詩人,他寫了大量的七言樂府,其中的《行路難》就以七言為主,在他之后的《行路難》擬作,也是以七言為主,鮑照的《行路難》有七首均以“君不見”開頭,形成了后世較為固定的模式;更應(yīng)注意的是鮑照擬《行路難》在題材上的創(chuàng)新,《行路難》本為歌謠,其產(chǎn)生之初,顧名思義本是詠嘆道路之艱難的,后改造為挽歌,慨嘆人生的悲傷。但鮑照自出新意,將流行的挽歌《行路難》融入女性題材,重視對女性行為活動與心理的揣摩與描寫,用綺靡的筆調(diào)與華麗的詞采來抒寫女性的悲哀。這是鮑照在《行路難》發(fā)展史上的新的創(chuàng)造,許學夷《詩源辯體》云:“吳均樂府七言及雜言有《行路難》,本于鮑明遠,而調(diào)多不純,語漸綺靡矣。此七言之四變也,下流至梁簡文?!盵24](卷九)可見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之大。
需要指出的是,經(jīng)袁山松改造為挽歌的《行路難》,其歌辭已不能見到,但從鮑照的擬詩中我們?nèi)钥梢钥吹健缎新冯y》作為挽歌的一些影子,尤其是那些表現(xiàn)個體生命消逝之后,敘寫面對墳?zāi)箷r的哀傷與凄涼的詩篇,如其七:“舉頭四顧望,但見松柏園,荊棘郁蹲蹲。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边@里渲染的是一種凄涼的情境:放眼望去,只見松柏荊棘,而杜鵑的哀鳴聲縈繞耳邊,個體生命最終的歸宿都將是一個陰森的凄涼的世界。再如其十:“盛年妖艷浮華輩,不久亦當詣冢頭。一去無還期,千秋萬歲無音詞。孤魂煢煢空隴間,獨魄徘徊繞墳?zāi)埂5勶L聲野鳥吟,豈憶平生年少時?!蓖耙皇最愃?,該詩也是以“冢頭”為表現(xiàn)的場域,在敘寫孤魂、獨魄的同時,感慨生命的短暫與世事的無常。清代的宋長白謂:“鮑照年十八,賦《行路難》二十首,強半作墟墓中語。”[25](卷三)雖語涉夸張,但指出了鮑照的《行路難》中保留了此前作為挽歌的一些痕跡,結(jié)合《行路難》組詩的其它詩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鮑照在《行路難》題材演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樂府古題要解》稱《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盵20](P11)唐代文人擬作《行路難》,大多按照這個思路發(fā)揮,基本不再以描寫女性為主。也可以說唐代文人筆下的《行路難》從南朝的“閨怨”主體走向了更為廣闊的人生感慨。這些篇章雖然長短不一,但大多有“君不見”一類的固定模式。鮑照對唐代文人擬作《行路難》的影響仍然是巨大的,尤其是其中那些感情強烈、氣勢磅礴的篇章,如其六《對案不能食》等篇。蕭子顯論當時文章略有三體,其一“發(fā)唱驚挺,操調(diào)險急,雕藻淫艷,傾炫心魂,亦猶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wèi)。斯鮑照之遺烈也?!保ā赌淆R書·文學傳論》)將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與鮑照的《對案不能食》相比較: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迭燮垂羽翼。棄檄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cè)。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15](卷七十)
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26](卷三)
不難發(fā)現(xiàn),李白的這首詩明顯是繼承了鮑照“對案不能食”的題材與風格,氣勢豪邁。而鮑照還在《行路難》中融入邊塞題材,如第十四:“君不見少壯從軍去,白首流離不得還。故鄉(xiāng)窅窅日夜隔,音塵斷絕阻河關(guān)。朔風蕭條白云飛,胡笳哀急邊氣寒。聽此愁人兮奈何,登山遠望得留顏。將死胡馬跡,寧見妻子難。男兒生世轗軻欲何道?綿憂推抑起長嘆?!盵3](卷八)這類題材也在唐代得到繼承與發(fā)展,其中駱賓王所作的兩首長篇就以塞外行軍為主題,詩中有“昔時聞道從軍樂,今日方知行路難”,改題為《從軍中行路難》。王昌齡的一首為短篇,五言八句,也是以邊塞為主題,題為《變行路難》。而這兩種類型的詩歌成為唐代文人創(chuàng)作《行路難》的主流。可以說,《玉臺新詠》在選錄鮑照的《行路難》時,主要偏重于那些“雕藻淫艷”的詩歌,而在唐代,“發(fā)唱驚挺,操調(diào)險急”的一面被李白、駱賓王等人所繼承,成為《行路難》的重要代表。也就是說,唐代文人關(guān)于《行路難》的擬作中,相較于南朝時以“閨怨”為主題的《行路難》,此時期的作品中“哀傷、悲傷”的意味逐漸減少,“激憤”“慷慨”的意味逐漸增強,也可見此期作家的主體情感在詩歌中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與強烈。至此,《行路難》已經(jīng)脫離了思婦與閨怨的狹義范疇,在更為寬泛的領(lǐng)域抒發(fā)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不平而產(chǎn)生的憤激以及自我寬慰與解脫。
[1] 徐陵.玉臺新詠[M].四部叢刊影明活字本.
[2] 鮑照.鮑參軍集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鮑照.鮑明遠集[M].四部叢刊影宋本.
[4] 王夫之.古詩評選[M].船山全書: 第14冊[C].長沙: 岳麓書社,1996.
[5] 劉躍進.《玉臺新詠》研究[M].北京: 中華書局,2000.
[6] 談蓓芳.《玉臺新詠》選錄標準所體現(xiàn)的女性特色[A].中國文學古今演變論考[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 黎艷.南朝文人樂府詩的新變[D].陜西師范大學,2004.
[8] 章培恒.《玉臺新詠》的編者與梁陳文學思想的實際[J].復(fù)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9] 王小盾.《行路難》與魏晉南北朝的說唱藝術(shù)[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杜會科學版),2002,(6).
[10] 向回.《行路難》演唱方式流變及其對后世文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 [J].樂府學(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6.
[11] 胡大雷.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M].北京: 中華書局,2003.
[12] 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世說新語[M].四部叢刊影明袁氏嘉趣堂本.
[13] 歐陽詢.藝文類聚[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 李昉.太平御覽[M].四部叢刊三編影宋本.
[15] 郭茂倩.樂府詩集[M].,四部叢刊影汲古閣本.
[16]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tài)研究(增訂本)[M].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17]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M].北京: 中華書局,1981.
[18] 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 中華書局,1974.
[19] 沈約.宋書[M].北京: 中華書局,1974.
[20] 吳兢.樂府古題要解[M].《四庫存目叢書》影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津逮秘書本.
[21]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增補本)[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2] 李慈銘.白華絳柎閣詩集[M].清光緒十六年刻本.
[23] 陳仁子.文選補遺[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 許學夷.詩源辯體[M].明崇禎十五年陳所學刻本.
[25] 宋長白.柳亭詩話[M].清康熙天茁園刻本.
[26] 李白.分類補注李太白詩[M].四部叢刊影明本.
責任編輯:潘文竹
An Examination of Difficult to Walk: Its Dissemination and Evolution
DENG Fu-hua
( Research Centr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
Yutaixinyong (New Ode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cludes nine poems of Xinglunan (Difficult to Walk) composed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420-589),with its subjects related to females,and each line mostly consisting of seven characters.At the beginning,they were popular folk songs lamenting the difficult journey,as the name suggests.After Yuan Shansong's adaptation,they were widely circulated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s elegies.Bao Zhao not only preserved the original meanings,but also extended the theme and style of the poems entitled Difficult to Walk,which marked the first time the subject of females had been adopted in these poems,with an ornate style and gorgeous words to express their grief.In addition,the heroic style was inherited by Li Bai of the Tang Dynasty.
Southern Dynasties;Difficult to Walk; yue fu; circulation
I207
A
1005-7110(2013)03-0070-06
2013-04-11
鄧富華(1979-), 男,四川蒼溪人,復(fù)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