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絲毫不掩飾對行書的偏愛,甚至溺愛。
人心潦草的人世間,好行書是清澈詩意的生活——是恩愛夫妻沏一杯普洱茶,唱一段戲,聽一段書。鋪開發(fā)黃的宣紙,如果現(xiàn)在寫字,他寫,她看,一定是行書。
草書還有形式化和噱頭,如那著華衣烈艷的女子,必以異服取人,國畫里,是重彩,在京劇里,是快三眼或者流水板,一眼看上去,突然就炸裂,心里就翻滾、撲騰,草書有太多放縱。像年輕人,逢著點事就買醉,形式的隆重超過內心。
篆書是穿了旗袍唱評彈的女子。高高端坐著,不能動——一切都是緊緊的,腿搭得很不舒服,那高凳上是梳著愛司頭、噴了頭油的女子和男子,都端麗得一動不動。絲綢必須是云綿緞,或者是蜀錦、湘繡。嚴絲合縫的緊,稍微用力,可以看得到起伏的胸脯——我在杭州楊麗萍的“孔雀窩”淘了一件衣服,上衣是老繡片,一條巨龍纏繞,下身是寶藍的艷烈長裙。實在驚艷,但上衣緊,緊得呼吸有些困難,但到底舍不得。猶豫再三,三千塊錢買下,不為穿,只為歡喜——篆書就是這樣。
行書卻是素衣女子,或許只著一件家常白襯衣,搭一條寬松藍裙子——暗底里是驚艷,表面看上去,一臉的平常與市井。它知道稍縱即斂,那樣的克制與放縱——克制是放縱的克制,放縱是克制的放縱。亦有颯爽之姿,亦有纏綿之態(tài),點染之余,只覺得生活是這樣小橋流水、清澈詩意。
少年時,喜歡蘇軾的《寒食貼》,每每羨慕那一筆一畫里的氣質,多少也稍帶對蘇軾的嫉妒。他的《寒食貼》那樣的大膽和濃墨,恰似一腔的幽怨。吹花嚼蕊的少年,自然最喜歡。
中年時,不知與何人說。常常是一個人獨行,多少話,更與何人說?一個人行走在陌生的街巷,坐在公交車上,聽著陌生的方言,看著高大的法桐樹或者香樟樹掠過頭頂,聞著濃稠得有些過分的桂花香,亦無風雨亦無晴。此時,與天、與地、與山河、與水光瀲艷說,那綠妖藍花,那桂花秋色,都與自己說。再看《蘭亭序》,生出歡喜心。王羲之寫得如此曼妙和隨意,自然天成。與生活化干戈為玉帛,可以聞得到花香、流水、茶香,可以傾聽那鳥語、人聲,甚至蘭亭臭鮭魚的味道,香米的味道……那都是蘭亭,絕非只是筆墨蘭亭。那行書的纏綿還在,卻有了可親可懷的民間纏綿。
秋夜里,翻看那些冊頁,那些舊人的筆墨一一泛于眼前。那些行云流水的行書,如此飄逸又如此淡泊地出現(xiàn)——它是白襯衣藍裙子,是紅棗小米粥,是雪中的綠燈籠。
行書是昆曲里《驚夢》那一折,在最美的光陰里,紙和墨相遇,又驚又喜。一挑眉:原來你也在這里。那艷紅的芍藥花知道,不早不晚的相遇,正是人間好芳華。
行書還是:過盡千帆,愛錯了人,不敢再愛的人,突然又遇到——驚喜之后,是執(zhí)子偕老。最美的相遇不怕晚,遇不到才是惋惜,如果能遇到,再晚也是美的相遇。
行書又是:淡然在日記中寫“我亦是,中年后……”又如何?人總是中年后才會有這樣淡然的心情——不再爭那花紅柳綠,《鎖麟囊》中大小姐薛湘靈出閣日嫌薛良準備的是素白白的帕子,嗔怪丫頭:“吉日良辰,就用這素白白的帕子么?”如果中年后,她一定也喜那素白白的帕子,只因素白,才是人生的底色。
杭州偶遇沙孟海故居,進得廳來,看他寫的條屏,蘇軾的詩,行書。
呆呆地看了半天——剎那之間了悟為何我如此偏愛行書,只有行書了解生活如行云流水。你疼也罷,喜也罷,光陰一天天變老,有一天,“隔座聽歌人似玉”,聽董湘昆的京東大鼓和盛小云的評彈時,都會無端落淚——盡管唱的是這情愛世界的美與好,可是我明明知道,這世上本是千瘡百孔,沒有這么多的美與好,所以,他們唱給我們聽。
就像行書,它明知人世坎坷,仍然一意孤行地飄逸著自己的風華絕代,演繹著生活的橙黃橘綠——它從來不動聲色,但內心里,水波蕩漾,那綠窗下,有一個女子,嫣然地笑著。
[送你一杯茶]
在雪小禪靈動而雋永的筆下,行書猶如一種簡素、淡然且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形象而生動地立于我們的面前。相比草書的濃烈放縱,篆書的緊致細密,行書宛如一素衣女子,暢然行走,有內斂也有颯爽,飄逸而又淡泊地行走于人世間——這是何等素凈而又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寫作手法,雪小禪的文字一向清麗恬淡,特別善于將抽象的事理化為具象的描述。本文即是如此,在與行書的對比中,把草書比喻為華衣烈艷的女子,將篆書比作穿旗袍唱評彈的女子,而行書則是素衣清澈的女子;在把行書作為一種可贊賞的處世態(tài)度的細描中,又比喻成各種事物:行書是紅棗小米粥、是雪中的綠燈籠、是過盡千帆后最美的相遇、是中年時在日記中淡然的記述……形象的比喻,靈動的筆觸,不禁令人心生贊嘆。
【文題延伸】行書中的人生態(tài)度、生活中的感觸、從 里看人生(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