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鄭玄的注經(jīng)思想及其體系

2013-04-07 04:03:13錢榮貴
山東社會科學 2013年9期
關(guān)鍵詞:未聞儀禮鄭玄

錢榮貴

(南通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市)人,東漢后期經(jīng)學大師。據(jù)史料所載,鄭玄少為鄉(xiāng)嗇父,不樂為吏。于是入太學,從第五元先學《公羊春秋》、《九章算術(shù)》,從張恭祖學《禮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后在盧植的舉薦下,西入函谷關(guān),師從扶風經(jīng)學大師馬融。七年后辭歸,馬融喟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①范曄:《后漢書》卷三十五《張曹鄭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207頁。鄭玄游學周、秦之都,往來幽、并、兗、豫之域,凡十余年。四十歲歸于故里,教授生徒達“數(shù)百千人”。其間,遭黨禁14年,隱修經(jīng)業(yè),杜門不出。黨錮事解后,鄭玄雖受大將軍何進、袁紹等禮遇,但一心向?qū)W,累拒征辟。

鄭玄轉(zhuǎn)益多師,淹貫古今,遍注群書?!逗鬂h書·鄭玄傳》云:“凡玄所注《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jīng)》、《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歷》,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禘袷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jīng)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余萬言?!雹诜稌希骸逗鬂h書》卷三十五《張曹鄭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212頁。事實上,鄭玄注釋的古籍遠不止這些。據(jù)清儒鄭珍考證,鄭玄著述約有60種。今人楊天宇考其著述,亦得54種,其中注書31種(經(jīng)書15種,緯書10種,雜注6種),著書23種。③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5頁。唐文編《鄭玄辭典》,僅引用的鄭氏佚著就達68種。④唐文:《鄭玄辭典·前言》,語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頁。而耿天勤主編《鄭玄志》,錄鄭玄著述84種,其中“可定為鄭玄著作者74種,偽托7種,存疑3種”⑤耿天勤《鄭玄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147頁。。各家考索結(jié)果雖不一致,但著述之豐毋庸置疑,惜多亡佚。完整保存至今者,惟《周禮注》12卷、《儀禮注》17卷、《禮記注》20卷、《毛詩箋》20卷和《戒子益恩書》(存于《后漢書》本傳)。值得注意的是,鄭玄不惟注經(jīng),亦注緯、注律。注經(jīng)自不必說,注緯如上述《中候》,即為一部專言符命的緯書。鄭玄注律情況,見于《晉書·刑法》。

鄭玄注書,于訓詁、校讎、考據(jù)等領(lǐng)域,均卓有建樹。僅就校讎言,張舜徽曾總結(jié)出鄭玄十二條成就,即“辨章六藝”、“注述舊典”、“條理禮書”、“敘次篇目”、“廣羅異本”、“擇善而從”、“博綜眾說”、“求同存異”、“考辨遺編”、“校正錯簡”、“補脫訂偽”、“審音定字”。[注]張舜徽:《鄭學叢著·鄭氏校讎學發(fā)微》,齊魯書社1984年版,第39-73頁。來新夏將鄭玄圖書校讎法概括為六種,即“備致多本,擇善而從”、“注明錯簡,指出誤字”、“考辨遺漏,審證真?zhèn)巍?、“敘次篇目,重新寫定”、“條理禮書,普加注說”、“辨章六藝,闡明體用”。[注]來新夏等:《中國古代圖書事業(y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55頁。鄭玄的最大成就是注釋了“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四庫全書總目》有云:“元于三禮之學本為專門,故所釋特精?!盵注]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經(jīng)部》,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49頁。史有“禮是鄭學”之說。

一、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齊

鄭玄一生致力于注述舊典,雖遭黨禁,猶初衷不改,愈發(fā)精進。這種向一而終的品格和意志,來源于鄭玄的人生價值觀。鄭玄《誡子益恩書》云:“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齊”。鄭玄把闡述先圣之言的本原意義、整齊百家之語,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和終結(jié)目標。鄭玄畢其一生,大多從事“括囊大典,網(wǎng)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的注書工作?!笆鱿仁ブ?,整百家之不齊”可以說是鄭玄遍注群書的主導思想。與許慎不同,許慎是想通過編纂《說文》來捍衛(wèi)古文經(jīng)學的地位,鄭玄雖也以古文為宗,但其思想具有開放性,他不是為了捍衛(wèi)古文經(jīng)學的地位,而是想通過遍注群書,通過闡發(fā)經(jīng)書的本原意義,以達到消弭分歧、整齊百家的目的。

鄭玄遭黨禁期間,曾與何休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論爭。這是有漢一代第四次激烈的今古文之爭。何休乃今文經(jīng)學大師,于《公羊春秋》用力尤勤,曾“作《春秋公羊解詁》,覃思不窺門,十有七年”[注]范曄:《后漢書》卷七十九《儒林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538頁。。何休自以為《公羊春秋》義不可攻,遂與其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二傳,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以難二傳”就是向《左氏春秋》、《穀梁春秋》發(fā)難。不料,鄭玄隨即作《發(fā)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予以駁斥。結(jié)果鄭玄大獲全勝,不堪一擊的何休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注]范曄:《后漢書》卷三十五《張曹鄭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207-1208頁。這場論爭初步結(jié)束了今古文經(jīng)之爭的局面,融合今古文經(jīng)學的“鄭學”漸為學界所宗。

二、博綜眾說,會通今古

鄭玄注書,立足于古,博通于今,兼采今古文之長。皮錫瑞論之頗詳:“注《易》用廢氏古文;爻辰出廢氏分野,今既亡佚,而施、孟、梁丘《易》又亡,無以考其同異。注《尚書》用古文,而多異馬融;或馬融從今而鄭從古,或馬從古而鄭從今。是鄭注《書》兼采今古文也。箋《詩》以毛為主,而間易毛字。自云:‘若有不同,便下己意。’所謂己意,實本三家。是鄭箋《詩》兼采今古文也。注《儀禮》并存今古文;從今文則注內(nèi)疊出古文,從古文則注內(nèi)疊出今文。是鄭注《儀禮》兼采今古文也。《周禮》古文無今文,《禮記》亦無今古文之分,其注皆不必論。注《論語》,就《魯論》篇章,參之《齊》、《古》,為之注,云:‘《魯》讀某為某,今從古?!青嵶ⅰ墩撜Z》兼采今古文也。注《孝經(jīng)》多今文說,嚴可均有輯本?!盵注]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96頁。鄭玄的這種博綜兼采、會通今古的注書思想,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兼采今文、古文?!秲x禮》有今古文之別。漢初魯人高堂生所傳《士禮》17篇為今文經(jīng)(《儀禮》初名《士禮》),《漢書·藝文志》所載《禮古經(jīng)》56卷為古文經(jīng)(多出《士禮》39篇,故稱《逸禮》)。鄭注《儀禮》兼采今古文經(jīng),有兩種情形,一是“從今文則注內(nèi)疊出古文。如:“贊者盥于洗西,升,立于房中,西面,南上?!编嵶ⅲ骸邦蚂断次?,由賓階升也。立于房中,近其事也。南上,尊于主人之贊者。古文盥皆作浣?!盵注]《儀禮注疏》卷二《士冠禮》,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52頁。這里經(jīng)文“盥”取自今文,“盥”之古文“浣”于注中疊出。再如“贊者奠纚、笄、櫛于筵南端?!编嵶ⅲ骸百澱?,賓之贊冠者也。奠,停也。古文櫛為節(jié)?!盵注]《儀禮注疏》卷二《士冠禮》,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52頁。這里經(jīng)文中的“櫛”仍為今文,注中復出古文“節(jié)”。又如:“賓盥,卒,壹揖,壹讓,升。主人升,復初位。”鄭注:“揖讓皆壹者,降于初。古文壹皆作一。”[注]《儀禮注疏》卷二《士冠禮》,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52頁。經(jīng)文中“壹”為今文,古文為“一”。二是“從古文則注內(nèi)疊出今文”。鄭玄所注《儀禮》,其經(jīng)文大多取自古文。如“賓揖,冠者就筵,筵西,南面。賓受醴于戶東,加柶,面枋,筵前北面?!编嵶ⅲ骸皯魱|,室戶東。今文枋為柄?!盵注]《儀禮注疏》卷二《士冠禮》,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52頁。再如“加皮弁,如初儀。再醮,攝酒,其他皆如初?!编嵶ⅲ骸皵z猶整也。整酒謂撓之。今文攝為聶?!盵注]《儀禮注疏》卷三《士冠禮》,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980頁。又如:“始加元服,兄弟具來。孝友時格,永乃保之?!编嵶ⅲ骸吧聘改笧樾?,善兄弟為友。時,是也。格,至也。永,長也。保,安也。行此乃能保之。今文格為嘏。凡醮者不祝?!盵注]《儀禮注疏》卷三《士冠禮》,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57頁。從這里“今文枋為柄”、“今文攝為聶”、“今文格為嘏”可知,其經(jīng)文取自古文,其相應經(jīng)文,在鄭注中疊出。像這種今古文經(jīng)互見并存的情形,在鄭注《儀禮》中俯拾即是。甚至可以說,一部鄭注《儀禮》實際上就是今文《儀禮》和古文《儀禮》的集成。《禮記》亦有今古文之別。鄭玄注《禮記》如同注《儀禮》,也是兼采今古文的。從今文,則于注中復出古文;從古文,則于注中復出今文。前者如:“賓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陰陽也。三賓,象三光也。讓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時也。”鄭注:“陰陽,助天氣養(yǎng)成萬物之氣也?!e,象天三光’者,系于天也。古文《禮》‘僎’皆作‘遵’?!盵注]《禮記正義》卷六十一《鄉(xiāng)引酒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82頁。后者如:“盥洗揚觶,所以致絜也。”鄭注:“揚,舉也,今《禮》皆作騰。”[注]《禮記正義》卷六十一《鄉(xiāng)引酒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82頁。鄭玄《禮記注》注明是今文、古文的并不多見,更多的情況是間存異文,此乃鄭玄注書,廣備眾本之故。

那么,鄭玄從古或從今的依據(jù)是什么呢?唐賈公彥云:“《儀禮》之內(nèi),或從今,或從古,皆逐義強者從之。若二字俱合義者,則互換見之。”[注]《儀禮注疏》卷一《士冠禮》,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46頁。可見,“逐義強者從之”是鄭玄取舍今古的標準。所謂“義強者”,當指較為貼近經(jīng)義的注文。清阮元在《儀禮注疏》??庇浿性赋鲟嵶ⅰ秲x禮》疊出今古的三種文例:一是“辭有詳略則疊之”,二是“義有乖互則疊之”,三是“字有通借則疊之”。[注]《儀禮注疏》卷一《士冠禮》,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48頁。賈公彥、阮元雖是就鄭注《儀禮》而言的,其實均適用于鄭玄注經(jīng)的普遍情況,不惟《儀禮注》如此。

二是兼采故書、今書?!吨芏Y》無今文、古文之別,卻有故書、今書之分。鄭玄注《周禮》以今書為本,亦往往疊出故書。如,“以九貢致邦國之用:一曰祀貢,二曰嬪貢,三曰器貢,四曰幣貢,五曰材貢,六曰貨貢,七曰服貢,八曰斿貢,九曰物貢” 。鄭注:“嬪,故書作賓?!盵注]《周禮注疏》卷二《天官》,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48頁。再如,“以官府之八成經(jīng)邦治:一曰聽政役以比居,二曰聽師田以簡稽,三曰聽閭里以版圖,四曰聽稱責以傅別,五曰聽祿位以禮命,六曰聽取予以書契,七曰聽賣買以質(zhì)劑,八曰聽出入以要會” 。鄭注:“……傅別,故書作‘傅辨’?!盵注]《周禮注疏》卷三《天官》,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54頁。又如:“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財用,治其施舍,聽其治訟?!编嵶ⅲ骸捌呤?,謂先四、如之者三也。施舍,不給役者。七事,故書為‘小事’?!盵注]《周禮注疏》卷三《天官》,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54頁。從中可以看出,鄭玄注《周禮》也是博綜兼采,古今俱收的。

三是不拘門戶,時出己意。漢代經(jīng)學不僅有古文、今文之分,也有師法、家法之別。鄭玄淹貫今古文經(jīng)學,通曉緯候術(shù)數(shù),故能突破今古文之藩籬,沖破師法家法之壁壘,兼收并蓄,擇善而從。比如《周禮》,在鄭玄之前就有諸多注家。[注]鄭玄《周禮注序》云:“世祖以來,通人達士大中大夫鄭少贛,名興,及子大司農(nóng)仲師,名眾,故議郎衛(wèi)次仲、侍中賈君景伯、南郡太守馬季長,皆作《周禮解詁》?!币姟吨芏Y注疏·序周禮廢興》,阮元??獭妒?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36頁。鄭注《周禮》兼存鄭司農(nóng)(鄭眾)、杜子春、鄭少贛(鄭興)三家注,并時出己意,增其成義。僅舉一例,《周禮·天官冢宰下》云:“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皆有酌數(shù)。唯齊酒不貳,皆有器量?!编嵶ⅲ骸白闷鳎米⒆鹬姓?,數(shù)量之多少未聞。鄭司農(nóng)云:‘三貳,三益副之也。大祭天地,中祭宗廟,小祭五祀。齊酒不貳,為尊者質(zhì),不敢副益也?!抛哟涸疲骸R酒不貳,謂五齊以祭不益也。其三酒,人所飲者,益也?!兜茏勇殹吩唬骸苄E,唯嗛之視?!^:‘大祭者,王服大裘、袞冕所祭也。中祭者,王服鷩冕、毳冕所祭也。小祭者,王服希冕、玄冕所祭也。三貳、再貳、一貳者,謂就三酒之尊而益之也?!抖Y運》曰:‘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澄酒是三酒也。益之者,以飲諸臣,若今常滿尊也。祭祀必用五齊者,至敬不尚味,而貴多品。”[注]《周禮注疏》卷三《天官冢宰》下,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69頁。這條經(jīng)注說的是祭祀所用“五齊三酒”的情況。鄭玄首先實事求是地指出“酌器,所用注尊中者,數(shù)量之多少未聞”,繼而列出鄭司農(nóng)注、杜子春注,最后并出己意,對大祭、中祭、小祭所用服飾、酒數(shù)等進行注解,以補鄭注、杜注之不足。這種注經(jīng)方式,類似后世“集注”,不同的是鄭注在并出他人注解時,融入了自己的觀點。不僅如此,鄭玄還能突破師法。鄭玄少時學的今文《韓詩》,后來注《詩》,用的卻是作為古文的《毛詩》。鄭玄師從古文經(jīng)學大師馬融,但在不少注解中,并沒有囿于師說,盲從師說。

正是因為鄭玄注經(jīng)博綜兼采,網(wǎng)羅眾家,不拘門戶,會通今古,才使得漢代“經(jīng)有數(shù)家,家有數(shù)說,學者莫之所從”的經(jīng)學局面漸被打破。

三、舉綱張目,凡說不解

章句之學出自子夏,本有助于經(jīng)義傳承,但至漢代,已墮入“繁瑣寡要”泥潭。《漢書·藝文志》載:“古之學者耕且養(yǎng),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jīng)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jīng)立也。后世經(jīng)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后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盵注]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23頁。這說的是西漢末期的情況。五字經(jīng)文,鄙儒注解竟達兩三萬字,讀書人畢其一生,方解其中一藝。這種“破壞形體”的章句之學,自然是“學者之大患”。降至東漢,章句繁瑣寡要之弊依然存在,學界認識趨同,并開始做一些“瘦身”工作。漢初,伏黯“以明《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說》九篇”,其子伏恭認為父黯“章句繁多”,乃“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注]范曄:《后漢書》卷七十九《儒林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571頁。光武帝中元元年詔書有云:“《五經(jīng)》章句煩多,議欲簡省”。[注]范曄:《后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39頁。汝陽鐘興,從丁恭習《嚴氏春秋》,光武帝善之,“詔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復重,以授皇太子”[注]范曄:《后漢書》卷七十九《儒林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579頁。。沛郡桓榮,從朱晉學《尚書》章句四十萬字,深感“浮辭繁長,多過其實”,入授顯宗,刪削成二十三萬字,其子桓郁復作“刪省,定為十二萬言”[注]范曄:《后漢書》卷二十七《桓榮丁鴻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256頁。。大將張奐,少從朱寵習《歐陽尚書》,對“浮辭繁多,有四十五萬余言”的《牟氏章句》頗為不滿,“減至九萬言”[注]范曄:《后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138頁。。

兩漢章句,大體以兩漢之際為分水嶺,前漢由簡至繁,后漢由繁至簡。這種變化是與今文經(jīng)學與古文經(jīng)學兩派勢力的消長相一致的。東漢今文經(jīng)學的地位走弱,古文經(jīng)學地位日隆。古文經(jīng)學注經(jīng)務求簡省,鄭玄尤其如此。鄭玄在《詩譜序》闡明了他的注經(jīng)思想:“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于力則鮮,于思則寡?!睘檫_到這一目標,鄭玄采用了“凡說不解”的方法?!对娮V序》云:“文義自解,故不言之,凡說不解者耳。眾篇皆然?!苯?jīng)文明白曉暢、文義自解之處,鄭玄不再像章句之徒那樣逐字逐句加以注解,枉費筆墨,而是只對“不解之處”進行注釋,這樣就大大節(jié)省了經(jīng)注的篇幅。故鄭玄注經(jīng),往往“注”少“經(jīng)”。如《儀禮·少牢饋食禮》,經(jīng)2979字,注2787字;《有司徹》,經(jīng)4790字,注3456字。《禮記》之《學記》、《樂記》二篇,經(jīng)6495字,注5532字;《祭法》、《祭義》、《祭統(tǒng)》三篇,經(jīng)7460字,注5523字,“皆注少于經(jīng)”[注]皮錫瑞:《經(jīng)學通論》,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8頁。。故鄭注具有“于力則鮮,于思則寡”的特征,易被讀者接受,以至于鄭注一出,學界獨尊,其他注本不復行世?!逗鬂h書·鄭玄傳》云:“括囊大典,網(wǎng)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盵注]范曄:《后漢書》卷三十五《張曹鄭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213頁。皮錫瑞論說尤詳:“于是鄭《易注》行而施、孟、梁丘、京之《易》不行矣;鄭《書注》行而歐陽、大小夏侯之《書》不行矣;鄭《詩箋》行而魯、齊、韓之《詩》不行矣;鄭《禮注》行而大小戴之《禮》不行矣;鄭《論語注》行而齊、魯之《論語》不行矣?!盵注]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49頁。這里皮錫瑞沒有談到鄭玄注釋刑律的情況。事實上,鄭玄注律同樣如此,其《刑法》云:“漢承秦制,蕭何定律,……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數(shù)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余言,言數(shù)益繁,覽者益難。天子于是下詔,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余家。[注]房玄齡等:《晉書》卷三十《刑法》,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22-923頁。魏明帝詔令天下,只用鄭氏章句,可見鄭玄注律是明顯優(yōu)于其他注家的,務求簡省,恐怕也是一因。

四、疑以傳疑,不知蓋闕

鄭玄注經(jīng)繼承了“多聞闕疑”的著述傳統(tǒng),疑以傳疑,不知蓋闕。鄭注博采眾長,會通古今,“多聞”情形已如上述,而“闕疑”之處,亦有明顯表現(xiàn)。鄭注中常有“未聞”、“未之聞”、“未可盡聞”、“未得盡聞”、“未聞孰正”、“未聞孰是”之語,這些都體現(xiàn)出鄭玄注書“疑以傳疑,不知蓋闕”的思想。鄭玄經(jīng)注的“闕疑”情況,張舜徽在《鄭氏經(jīng)注釋例》中歸納為22種,依次為:“不知其禮”、“不知其制”、“不知其義”、“不知其辭”、“不知其故”、“不知其人”、“不知其服”、“不知其物”、“不知其牲”、“不知其名”、“不知其用”、“不知其地”、“不知其遠近”、“不知其長短”、“不知其廣狹”、“不知其厚薄”、“不知其大小”、“不知其輕重”、“不知其疏密”、“不知其異同”、“不知其形象”、“不知其法式”、“記載異辭,未聞孰是”[注]張舜徽:《鄭氏經(jīng)注釋例》,見《鄭學叢著》,齊魯書社1984年版,第142-147頁。。這23例,實分兩類,前22例是“闕”例,后1例是“疑”。

先看“闕”例。如《禮記·禮器》云:“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nèi)壺,君尊瓦甒?!编嵶ⅰ皦卮笠皇?,瓦甒五斗,缶大小未聞也?!编嵭恢T內(nèi)壺和君尊瓦甒的大小,而不知門外之缶的大小,故明言“缶大小未聞也”?!吨芏Y·職方氏》云:“河內(nèi)曰冀州,其山鎮(zhèn)曰霍山,其澤藪曰楊紆,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鄭注:“霍山在彘,楊紆所在未聞?!盵注]《周禮注疏》卷三十三,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863頁。這里鄭玄注出霍山所在位置,但未能注出冀州之澤藪“楊紆”所在的地理位置。又如:《儀禮·鄉(xiāng)飲酒禮》:“樂南陔、白華、華黍?!编嵶ⅲ骸澳馅?、白華、華黍,皆小雅篇也。今亡,其義未聞?!边@里,只注出了《南陔》、《白華》、《華黍》均為《小雅》篇什,因已亡佚,其具體內(nèi)容不得而知,故鄭玄實事求是地說“其義未聞”。

再看“疑”例。如《儀禮·既夕記》:“既正柩,賓出,遂、匠納車于階間?!编嵶ⅲ骸败?,載柩車?!吨芏Y》謂之蜃車,《雜記》謂之團,或作輇,或作摶,聲讀皆相附耳。未聞孰正。”[注]《儀禮注疏》卷四十一,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164頁?!峨s記》中的讀法雖然相近,但畢竟不同,究竟哪一個是正確的,鄭玄不能作出判斷,故直言“未聞孰正”。再如:《禮記·月令》:“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编嵶ⅲ骸敖杂洉r候也。螻蟈,蛙也。王瓜,萆挈也。今《月令》云‘王萯生’,《夏小正》云‘王萯秀’,未聞孰是。”[注]《禮記正義》卷十五《月令》,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365頁。是“萯生”,還是“萯秀”,鄭玄不得而知。此二例,都是鄭玄直言“未聞孰正”、“未聞孰是”的例子。其實,鄭注中還有不少雖未明言,實為“傳疑”之例。這類釋例,鄭玄多用“似”、“蓋”、“或”、“乎”等表示不確定意思的詞語來表示。如《周禮·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山鎮(zhèn)曰沂山,……其民二男三女?!编嵶ⅲ骸岸卸瑪?shù)等似誤也。蓋當與兗州同,二男三女?!盵注]《周禮注疏》卷三十三,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863頁。再如《周禮·大司寇之職》:“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于朝,然后聽之。以兩劑禁民獄入鈞金,三日,及致于朝,然后聽之?!编嵶ⅲ骸肮耪咭还偈?,束矢其百個與?”[注]《周禮注疏》卷三十三,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870頁。如此等等。

五、聲近義通,因聲求義

訓詁方法有三:義訓、形訓和聲訓。聲訓之法,起源于先秦,成熟于漢末。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序》云:“流求、佴貳,例啟于周公;乾健、坤順,說暢于孔子。仁者人也,誼者宜也,偏旁依聲以起訓。刑者侀也,侀者成也,展轉(zhuǎn)積聲以求通。此聲訓之大凡也。侵尋乎漢世,間見于緯書。韓嬰解《詩》,班固輯《論》,率用斯體,宏闡經(jīng)術(shù)。許、鄭、高、張之倫,彌廣厥恉。逮劉成國之《釋名》出,以聲為書,遂為經(jīng)說之歸墟,實亦儒門之奧鍵已。”[注]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頁。王先謙這里所說的“鄭”即指鄭玄。鄭玄繼承發(fā)展了前人的聲訓法,明確提出了就聲求義、考據(jù)秘逸的訓詁主張。其《周禮注序》云:“玄竊觀二三君子之文章,顧省竹帛之浮辭,其所變易灼然如晦之見明,其所彌縫奄然如合符復析,斯可謂雅達廣攬者也。然猶有參錯,同事相違,則就其原文字之聲類,考訓詁,捃秘逸。”[注]鄭玄:《周禮注序》,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36頁。鄭玄之所以能提出“就其原文字之聲類,考訓詁,捃秘逸”的方法,源于鄭玄對漢字孳乳過程和音義關(guān)聯(lián)規(guī)律的深刻體認。他說:“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字?;蛞砸纛悾确郊俳铻橹?,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鄉(xiāng),同言異字,同字異言。于茲遂生矣?!盵注]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敘錄》引鄭康成語,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頁。

鄭玄經(jīng)注中有大量的“讀為”、“讀曰”、“讀如”、“讀若”之語,均為鄭玄“聲訓”所用的標準術(shù)語?!白x為”、“讀曰”與“讀如”、“讀若”的用法不同,“讀為”、“讀曰” 是以探求詞源的方式來訓釋其義,即“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注]耿天勤:《鄭玄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頁。,這種訓釋之例,在鄭玄《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中有109例。[注]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20頁。如《周禮·地官·均人》:“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職,均人民、牛馬、車輦之力政。”鄭注:“政讀為征。地征謂地守、地職之稅也?!盵注]《周禮注疏》卷十四,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730頁。政與征,音近可通。征為本字,政為通假字。征者,稅也。這里是以本字來訓釋通假字。相同的例子《周禮》中還有《地官·遂人》:“以土均平政?!编嵶ⅲ赫x為征。土均掌均平其稅”[注]《周禮注疏》卷十五,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740頁。;《地官·土均》:“土均掌平土地之政?!编嵶ⅲ骸罢x為征。所平之稅,邦國都鄙也?!盵注]《周禮注疏》卷十六,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746頁?!白x如”、“讀若”之語用以為字注音,兼釋其義。這些訓釋之例,在鄭玄《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中有109例。[注]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57-558頁。如《周禮·天官·大宰》:“六曰主,以利得民?!编嵶ⅲ骸靶^利讀如‘上思利民’之利,謂以政教利之?!盵注]《周禮注疏》卷二《天官》,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48頁。蓋漢世“利”字有數(shù)音數(shù)義,利民之“利”與財利之“利”音義不同。鄭玄以“上思利民”之“利”讀之,既正音,又釋義。再如:《周禮·春官·大卜》:“掌三夢之法:一曰《致夢》,二曰《觭夢》,三曰《咸陟》?!编嵶ⅲ骸跋蹋砸?。陟之言得也,讀如‘王德翟人’之德。言夢之皆得,周人作焉?!盵注]《周禮注疏》卷二十四,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803頁。蓋漢世“得”既有“得到”之義,又通假“德”字,義為“感恩”。此時“得”字與《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王德狄(翟)人”[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云:“夏狄伐鄭,取櫟,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后”。翟與狄原為一姓,后有分化,北方讀“狄”,南方讀“翟”。之“德”義同?!巴醯碌胰恕敝暗隆保恰俺卸鳌敝x,“荷其恩者謂之德”[注]《春秋左傳正義》卷十五,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818頁。?!摆熘缘靡病?,是說“咸陟”之“陟”為“得”之義,后說“讀如‘王德翟人’之德”,是把“陟”之義界定在“承恩”之上,既為“陟”字注音,又兼釋其義。

在鄭注中還有許多雖未使用“讀為”、“讀曰”、“讀如”、“讀若”之語,實亦為聲訓的例子。如,《禮記·禮器》:“設(shè)祭于堂,為祊乎外?!编嵶ⅲ骸暗p祭,明日之繹祭也。謂之祊者,于廟門之旁因名焉?!盵注]《禮記正義》卷二十四《禮器》,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441頁。這里鄭玄同樣運用了聲訓法來訓釋“祊”。祊與旁,音近義通?!暗p”這種祭祀方式之所以稱為“祊”,就是因為是在廟門之旁進行的。

鄭玄的注經(jīng)思想具有明顯的層級關(guān)系和體系特征。高居其上的是“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齊”,這是鄭玄遍注群經(jīng)的主導思想,也是鄭玄的人生價值取向。鄭玄一生不屑為官,專心向?qū)W,雖遭黨錮,仍癡心不改,窮且彌堅,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齊”。在“經(jīng)有數(shù)家,家有數(shù)說”的形勢下,要達到這一至高目標,惟有“博綜眾說,會通今古”,沒有這樣的膽識和才智,是決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為力避今文經(jīng)學“繁瑣寡要”之弊,鄭玄確立了“舉綱張目,凡說不解”的注經(jīng)思想。如果還是如今文經(jīng)學家那樣,一經(jīng)訓釋成百萬言,就難以被學界廣為接受,“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齊”的注經(jīng)宗旨也就得不到彰顯?!耙梢詡饕?,不知蓋闕”思想也是由注經(jīng)宗旨催生的,是必須堅守的基本準則。臆測過多,可信度就會削弱,就不可能實現(xiàn)注經(jīng)宗旨。至于“聲近義通,因聲求義”思想,既來源于鄭玄對漢字音義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也是鄭玄找到的解決“同事相違”問題的重要方法論?!耙蚵暻罅x”使鄭注更具創(chuàng)新品質(zhì)。鄭注一出,曠日持久的今古文之爭宣告結(jié)束,鄭學由此行于天下。直至今日,鄭注仍然是我們理解經(jīng)籍要義、研究先秦兩漢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徑。

猜你喜歡
未聞儀禮鄭玄
玄機
從官場到書房
楊復《儀禮圖》明清版本考——兼論《儀禮圖》的版本源流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2
黃文軍
鄭玄“文王受命”問題考論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36
鄭玄:做官不如讀書
百家講壇(2019年2期)2019-07-18 13:56:04
動漫?!段绰劵贰阋蚝味錅I?
日防衛(wèi)相“未聞”廢除文官統(tǒng)制反對聲
未聞夢音,夢卻臨近
朱鼎煦與顧校《儀禮注疏》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铜鼓县| 宣汉县| 留坝县| 波密县| 乌海市| 屏边| 兴海县| 松桃| 上蔡县| 崇义县| 福海县| 江达县| 吉安县| 和田县| 拉孜县| 武强县| 海盐县| 昌宁县| 宁晋县| 商水县| 耒阳市| 姚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安新县| 聊城市| 海口市| 阳东县| 定安县| 福鼎市| 闸北区| 海宁市| 大兴区| 芒康县| 靖西县| 汤阴县| 明水县| 时尚| 洱源县| 敦煌市| 公主岭市| 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