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山本景子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 200234)
作為文化上長期受到中國影響且同樣使用漢字的國家,“詩學”在日本是經(jīng)常令人困惑的詞語和概念。在古代日本,詩學專指研究“漢詩”的學問。近代之前的日語中,“詩”一直專指中國的詩,也包括日本人寫的漢詩。到了近代,現(xiàn)代日語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以后,“詩學”作為“poetics”的翻譯詞而被普遍使用。在當代的日本學術界,“詩學”指代文藝理論的概念已逐漸被接受。但是在日本文學領域,“詩學”一詞的指代范圍,可以說尚未得到明確的定位。
先來看日本的辭典里對詩學的定義:
詩學:詩の原理や作詩法などについて研究する學問。(詩學:研究詩的原理或詩歌創(chuàng)作法的學問。)(旺文社《國語辭典》1981年重版,第463頁)
詩學:①詩を研究する學問。②詩の作り方。(詩學:1.研究詩的學問。2.詩的創(chuàng)作方法。)(三省堂《新明解國語辭典》第四版,1997年,第513頁)
詩學:広義の《詩》に関する理論的考察の稱。英語poetics(ポエティクス)などはすべてギリシア語に由來し、アリストテレスの《詩學》(原題ポイエティケについて))が源泉。(詩學:關于廣義的詩的理論性考察的名稱。英語的poetics等都源于希臘語,其源泉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百科事典My Pedia》)
詩學:《詩》あるいは《詩》の創(chuàng)作にかかわる研究·分析·論考をさす言葉。ただしここでいうところの《詩》とは、狹い意味でのいわゆる詩ばかりではなく(このような比較的狹い範囲のものを扱う場合には、《詩法》、《詩論》の用語もしばしば用いられる)、文學一般、さらにロシア·フォルマリズムの登場以後の現(xiàn)代においては、全く違う視座から、蕓術全般、文化全般をも含むものとなっている。そのような意味での今日における詩學とは、文化の、あるいは文化の創(chuàng)生にかかわる構造、あるいは《內在的論理》とでもいうべきものの解明の學になっているといってもよかろう。(詩學:指關于詩或詩的創(chuàng)作的研究、分析、論述的詞。不過這里所說的詩,不僅指狹義的所謂詩[如果指狹義的詩,也經(jīng)常用詩法、詩論等的詞],還包括文學總體。又,俄國形式主義出現(xiàn)后的現(xiàn)代,從完全不同的觀點,詩學一詞是包含藝術總體、文化總體概念的詞。擁有這種意思的今日詩學,可以說是解開文化或關于文化創(chuàng)造的構造,或者解開所謂的“內在理論”的學問。)(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第二版,第六卷,1985年,第672頁)
再看在日本出版的冠以“詩學”題名的著作,除了像建筑詩學、音樂詩學之類作為文藝理論而用的稱謂以外,文學理論方面冠以“詩學”的論著所闡述的大多數(shù)是西方文學的詩歌理論。1947年在日本設立的“詩學社”,是專門出版現(xiàn)代詩集、詩歌論的出版社,其出版的《詩學》一直是牽引現(xiàn)代日本詩壇的雜志之一(詩學社直至2007年才停業(yè))。這一現(xiàn)象也反映出日本出版業(yè)界也普遍認為“詩學”只指關于詩歌方面的學問。查閱在日本近年題目中有“詩學”一詞的博士論文,這一概念有的是作為詩歌理論而用,有的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方式而用,還包括運用語言的規(guī)則、原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shù)是在論述西方著作理論時使用“詩學”概念,如《××的詩學》。也有極少數(shù)論述具體的日本文學作品里的“詩學”,但是沒有以日本文學總體作為詩學研究對象的論述。
可以看出,與大量出版題目為《中國詩學×××》的中國學界相比,盡管日本吸收西方概念的時間較早,但是將詩學的概念套在自己固有文學上的意識遠不及中國明確,日本學界在“詩學”概念的運用上顯得相對保守。究其原因,其一,在古代日本,詩就是指漢詩,不包括日本固有的歌。日本一直有“詩學”和“歌學”的區(qū)分,沒有用“詩學”來概括兩種不同文體的指稱習慣。其二,日本人也沒有綜合性論述文學理論的傳統(tǒng),古來只有對具體文體(比如和歌、連歌、俳諧等)的分論。因此傳統(tǒng)日語中,沒有一個合適的概念詞可以統(tǒng)括各種文體和文學總論。以“詩學”一詞來統(tǒng)稱日本文學理論研究,與“詩學”在日本的習慣性用法及概念指稱容易產(chǎn)生理解上的混亂和沖突。
經(jīng)過一百多年來的西學洗禮,用詩學一詞來指稱文藝理論的觀念,在現(xiàn)代的日本已經(jīng)基本上被接受。盡管如此,如果把詩學這個概念用在日本固有的文學理論上,特別是用在古代日本文獻上,就必須先作充分的解釋和清晰的定義,以防止套用西方概念詞語所產(chǎn)生的理解歧義及概念混亂。
日本詩學的起點在于詩歌創(chuàng)作,西方亞里士多德詩學的發(fā)生基于戲劇活動,日本詩學基于詩歌,尤其是日本的“和歌”。了解日本詩學的起源與特征,須從最早出現(xiàn)的用日語寫的和歌論——《古今和歌集序》的時代、文化背景啟程。日本詩學是在中國文化基礎上產(chǎn)生的,并且長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詩學的特殊性在于:第一,日本沒有固有的文字,起初,日本人以漢字作為表音文字記錄自己民族的詩;第二,其他國家叫作“詩”的,在日本卻稱為“歌”。因為近代之前,在日本,“詩”這個詞一直專指中國的詩,可見和歌概念的成立與日本詩學起源和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扼要講一下和歌概念出現(xiàn)前的日本文學情況。
8世紀初,日本皇室為了記錄其起源和歷史,編了《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這兩本書基本上都用中文寫。不過編撰過程中,到底用中文寫還是用日語寫,編者曾為此傷過腦筋。《古事記》的序里,編撰者安萬侶描述其用心(下面引文皆保留原貌):
上古之時、言意並樸、敷文構句、於字即難。已因訓述者、詞不逮心。全以音連者、事趣更長。是以今、或一句之中、交用音訓、或一事之內、全以訓錄。即、辭理叵見、以注明、意況易解、更非注。[1](P236)
如果都用中文來書寫(訓述),其漢字文辭和原來的日語意思不會完全一致,表達不出來其本意;如果都用音來表示(其意思是用日文的發(fā)音),則顯得冗長。最后決定采用中日文混雜的寫法。但是記錄日本歌謠的部分,兩本書都把漢字作為表音文字來寫音。先看一下《古事記》:
此八千矛神,將婚婚高志國之沼河比賣,幸行之時,到其沼河比賣之家,歌曰:
夜知富許能 迦微能美許登波 夜斯麻久爾 都麻麻岐迦泥弖 登富登富斯 故志能久邇邇 佐加志賣遠 阿理登岐加志弖 久波志賣遠 阿理登伎許志弖 佐用婆比爾 阿理多多斯 用婆比邇 阿理加用婆勢……[1](P255)
前面兩行,雖然“沼河比賣”(人名)是按照發(fā)音寫的,但是總體的文章結構符合中文語法?!案柙弧币院髣t不同,如果用文字意義來試讀,完全看不懂。因為這只是將漢字作為表音文字而寫的。以羅馬字表示其音則如下(斜體是用現(xiàn)代日語的寫法):
夜知富許能 迦微能美許登波 夜斯麻久爾 都麻麻岐迦泥弖 登富登富斯 故志能久邇邇
Yachihokono/kaminomikotowa/yashimakuni/tsumamakikanete/tohotohoshi/koshinokunini/
八千矛の/神の命は/八島國/妻枕きかねて/遠遠し/高志の國に
佐加志賣遠 阿理登岐加志弖 久波志賣遠 阿理登伎許志弖 佐用婆比爾 阿理多多斯
Sakashimewo/aritokikashite/kuwashimewo/aritokikoshite/sayobahini/aritatashi
賢し女を/ありと聞かして/麗し女を/ありと聞こして/さ婚ひに/あり立たし/
用婆比邇 阿理加用婆勢……
Yobahini / arikayohase
婚ひに/あり通はせ…
(意思為:八千矛神,在八島國里娶不到妻,聽到在遙遠的高志國有聰明、美麗的女人,經(jīng)常去……)
再看《日本書紀》:
于時,彥火火出見尊,乃歌之曰:
飫企都鄧利 軻茂豆勾志磨爾 和我謂禰志 伊茂播和素邏珥 譽能據(jù)鄧馭鄧母[2](P473)
“彥火火出見尊”是神(尊)的名字。第二行是歌謠部分,還是以音寫的:
飫企都鄧利 軻茂豆勾志磨爾 和我謂禰志 伊茂播和素邏珥 譽能據(jù)鄧馭鄧母
Okitsutori/kamozukushimani/wagawineshi/imowawasuraji/yonokotogotomo
沖つ鳥/鴨著く嶋に/我が率寢し/妹は忘らじ/世の盡も
(意思為:在鴨子去的那個島上,帶去而一起睡覺的女子,我終生忘不了)
8世紀后半葉到9世紀初,日本最早的歌集《萬葉集》問世,所載歌曲的年代從4世紀到8世紀,長達400年?!度f葉集》里用的文字叫作萬葉假名,也把漢字作為表音文字使用。當時,表示一個日語的音,可以用不同的漢字。比如,表示Shi的發(fā)音,用了“之”、“志”、“斯”、“寺”、“思”、“四”、“事”、“式”等漢字。有趣的是,《萬葉集》里的歌,并不是全用漢字來記錄表音,也用了漢字表意,就如《古事記》的敘述部分一樣,中日文混雜的和歌較多。往往一首歌,一部分以漢字表意,一部分以漢字表音,如:
籠毛與 美籠母乳 布久思毛與 美夫君志持 此岳爾 菜採須児 家吉閑 名告紗根[3](P52)
Komoyo/mikomochi/fukushimoyo/mibukushimochi/konookani/natsumasuko/iekikana/nanorasane
籠もよ/み籠持ち/ふくしもよ/みぶくし持ち/この丘に/菜摘ます児/家聞かな/名告さね
(大意為:持有美麗的籠子和刮刀,在此丘摘菜的女兒,問家在哪里,告訴我你的名字)
劃線的漢字(籠、持、此岳、菜、採、児家、名告)用原來的漢字字義。如忽略其他漢字,只追尋這些漢字表示的意思,也大體上可以理解這首詩的意思。
由于漢字表音與表意的混雜,使得《萬葉集》中的有些歌至今還沒有被讀懂。正是因為有些文字難以判斷到底是表示發(fā)音還是表示意思,如果是表意的話,又不知道當時該怎么讀。
還應該看到的是,日本和歌長期受到中國詩的影響, 雖然唱起來完全是日語歌,但是要寫出文字,還是會模仿中國的詩。到《萬葉集》的時代,和歌已經(jīng)定型化。日本的歌不押韻,只有音節(jié)限制,絕大多數(shù)句式是五個音節(jié)和七個音節(jié)組合起來的。關于和歌的五音節(jié)及七音節(jié)的來源,一說是符合日語原有的節(jié)奏而自然定下來的;另一說法還是認為受到了中國的五言、七言體詩的影響。
8世紀末的794年,日本首都遷都到平安京(現(xiàn)在的京都),從此開始平安時代。日本把積極吸收當時最先進的中國文化作為一項國家政策,學習和使用漢文成為當時及后來日本知識分子(官僚)的必修課。朝廷里的所有正式文件都用漢文書寫,同時漢詩文也非常流行,在朝廷舉辦的各種文化聚會中,漢詩文取得了正統(tǒng)地位。9世紀,日本皇室陸續(xù)編撰了三本欽定漢詩集(《凌云詩集》,814年;《文華秀麗集》,818年;《經(jīng)國集》,827年)。到唐朝留學歸來的和尚空海,撰寫了《文鏡秘府論》,里面收錄中國南北朝直至中唐諸多詩歌作法、詩歌理論著作,作詩作文的規(guī)則等。平安時代中的知識分子好像忘了自己國家也有“歌”那樣的東西,都在拼命地學中國的詩,大量地寫漢詩。如此重視中國大陸文化,實際上是文化上的從屬。漢詩文鞏固了“公”的地位,而日本固有的歌,雖然在百姓生活中一直存在,但沒有受到官方的重視,只好作為“私”及“民族風俗”存在著。
日本和歌發(fā)展的轉折點,還是與中國有關。894年,隨著唐朝的衰退,日本取消了遣唐使制度。日本人開始意識到需要發(fā)展自己國家固有的文化。905年,奉醍醐天皇之令,政府有關人員編撰了第一個敕撰(欽定)和歌集:《古今和歌集》?!肮沤瘛钡囊馑际侵甘占瘡摹度f葉集》以前的古代到當代的歌?!昂透琛边@個名稱,也從此開始(《萬葉集》里也出現(xiàn)過“和歌”一詞,但以“和”為動詞用,不是作為“日本”的意思而用)。將日本固有的歌叫作“和歌”,這是針對“漢詩”的概念。其意圖是以和歌升到與漢詩一樣的“公”的地位,同時,用“和”字說明這是對外的概念。因此,和歌是一個富有政治性的詞。
這篇歌集有兩個序言:一個是用中文寫,叫作真名序(因為當時將漢字叫作真名);另一個用日語寫,叫作假名序。假名序用平假名寫?!豆沤窈透杓防锏母瓒加闷郊倜麜鴮?。
在此順便交代日本平假名的出現(xiàn)。有了平假名,日本人的書寫方式有所改變。書寫日語,不用再中日混雜,而是可以全用表音文字的平假名寫。之前,日本人已經(jīng)把漢字作為表音文字使用,但是表示一個日語的音,往往用幾個漢字。后來,一個日語的音用一個固定的漢字,再后來,這些固定漢字變成草書,再變成沿用至今的平假名。平,平易;假,假借?!罢婷眲t表示漢字。有了平假名以后,日語書寫上的音節(jié)數(shù)和文字數(shù)都一致了。平假名的出現(xiàn),使得日本人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更自由地表達,在書寫上也從漢字體系中得到部分解放。雖然公事行文方面仍然使用中文寫漢字,但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詠歌時候則用平假名書寫,日本人從而能夠更自由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感情。平假名又稱“女文字”,不過并不是女人專用,從其用法來看,應該理解成“私文字”或“生活文字”。《古事記》編撰者安萬侶所擔憂的“已因訓述者、詞不逮心。全以音連者、事趣更長”的問題,到了當時的日本人那里,至少在詠歌時,用平假名的方式得到了解決。
《古今和歌集》的兩篇序言,被認為是日本最早出現(xiàn)的和歌論。特別是其中的假名序,是日本人第一次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日本固有文學(和歌)的詩學論。上述的《文鏡秘府論》是針對漢詩文寫法的理論,8世紀后期(772年)藤原濱成編的《歌經(jīng)標式》,雖然是日本第一本針對和歌體式和理論方面的論述,但一來是用漢語寫,二來只是套用中國的詩論,把中國的聲韻理論套在和歌體式上,難免牽強。另外,藤原濱成經(jīng)歷的時代(724年—790年)是漢詩文特別流行的時期,雖然他有意識地提升和歌理論,但其和歌意識沒有《古今和歌集》那么明顯。
《古今和歌集》序言的出現(xiàn)是官方為了發(fā)展日本固有的文化,開始重視日本固有的歌的啟程。編者在序言里講述和歌的起源、和歌的精神,都是為了讓和歌在日本文化里獲得一個正式堂皇的位置。這篇歌集,當初起名為《續(xù)萬葉集》,但最終改為《古今和歌集》,可以看出當時編者對“和歌”這一新概念的重視。《古今和歌集》問世后的500年間,日本陸續(xù)編撰欽定和歌集,共有21種。這21種歌集的名稱,都叫作《××和歌集》。對日本來說,和歌就是自己國家最重要的文學表現(xiàn),并且有意識地用和歌來與漢詩競爭。
不過,看《古今和歌集》的序言,雖然編者意在和歌是日本固有文化的觀點而講述和歌理論,但很快發(fā)現(xiàn)其描述都離不開中國詩論的影響。如:
動天地,感鬼神,化人倫,和夫婦,莫宜于和歌。[4](P261)
這是模仿《詩經(jīng)》大序的“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又:
和歌有六意,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4](P262)
這是完全模仿《詩經(jīng)》六義。這也可以理解為,因為日本剛剛開始意識到和歌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但理論沒有成型,只能借助中國的理論裝飾自己。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不用“詩”字表示自己固有的詩,而始終用“歌”字表示,并且“歌”前面加了個“和”字,與外來的中國詩作區(qū)分。
有趣的還有一點,到19世紀后半葉接觸西方文化之前,日本人除了作漢詩以外,一直專作和歌中的一種形式“短歌”,后來出現(xiàn)的俳句也是由短歌延伸而產(chǎn)生的?,F(xiàn)在審視日本古代詩學,主要須探討日本吸收中國詩歌的形式以及和日本和歌的互相影響及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日本和歌創(chuàng)作,除了有大量的歌集、歌論以外,在歷代日本文學的代表性作品中都一直顯赫存在并起著重要作用。日本各個時代的主要文學概念也都會出現(xiàn)在當時的和歌創(chuàng)作及論述中,可以說,通過以和歌為中心的日本古代詩學研究,最能直接接近和體現(xiàn)日本文學的傳統(tǒng)精髓。
[1] 古事記[M].日本:巖波文庫, 2010.
[2] 日本書紀[M].日本:巖波文庫, 2010.
[3] 萬葉集[M].日本:巖波文庫, 2013.
[4] 古今和歌集[M].日本:巖波文庫,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