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青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羅伯特·韋爾在《分析馬克思主義新論》一書的“序言”中這樣陳述:“分析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一種現(xiàn)象,把它看做是一個運動或?qū)W派就是錯誤的了。把它看做是一種理論甚至一種‘范式’(不管這一負載過多含義的術(shù)語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同樣是錯誤的。對這種現(xiàn)象還有其他幾種稱謂,這本身就表明了研究是分裂的。除了‘分析馬克思主義’外,還有‘博弈論馬克思主義’、‘新古典馬克思主義’以及‘理性選擇的馬克思主義’等幾種叫法?!盵1]國內(nèi)知名的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段忠橋教授也認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不是嚴格意義的學派”,他并認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特征“爭議頗多并且把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2]。由此可見,對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界定問題以及對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主要特征的定義問題,的確是需要弄清楚且必須加以闡述的兩個問題。
在被正式稱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之前,柯亨將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組織形式“九月小組”稱為“非胡說的馬克思主義小組”(the non-bullshit Marxism group)??潞噙@樣陳述:“在別人告訴我我們正在搞的東西被稱做‘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之前,我在自己的實踐中把我們正在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稱做為‘非胡說的馬克思主義’。這是一個引起頗多爭議和確實多少有些狂妄的說法。因為人們可以想象,稱一些人所搞的東西為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同時也就認為其他類型的馬克思主義也具有正統(tǒng)性,而當你把你所搞的東西稱作是胡說的馬克思主義時,你是在暗示其他的馬克思主義都是胡說的馬克思主義,因而,只有你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才是唯一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盵3]不過,柯亨對他的陳述做了這樣解釋:“事實上,存在著一種既不是分析的,也不是胡說的馬克思主義,但是,這種(我們可以稱它是)前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一旦遇到分析的馬克思主義,那它必然要么成為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要么成為胡說的馬克思主義。在化學發(fā)展為物理化學之前,你可以是一個受人尊敬的整體主義的化學家,然而,一旦這一進步已經(jīng)完成,再堅持整體主義的態(tài)度就是一個蒙昧主義者。”[3]埃爾斯特則最早將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作為芝加哥大學開設(shè)的一門課程名稱,直到1981年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才被正式作為這一學派特定的稱呼[4]。
國內(nèi)學者在使用“Analytical Marxism”的漢譯時也沒有特別的規(guī)范,如:國內(nèi)最早從事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者之一余文烈就先后使用了《‘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簡述》、《分析派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評析》和《什么是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本質(zhì)特征?——兼答段忠橋教授》作為文章的標題;曹玉濤博士、閆薇博士采用《分析馬克思主義》為標題,陳偉博士、呂梁山博士等采用“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為標題。段忠橋教授則普遍規(guī)范性地使用了《分析的馬克思》作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統(tǒng)一稱謂[2]。在維基百科的解釋中,“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用英文“Analytical Marxism”表述,在中文翻譯中形容詞analytical可以翻譯成“分析的”、“分析學的”等,由此可見,這一學派在漢譯中出現(xiàn)“分析馬克思主義”、“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混亂就不足為怪了。
在“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是不是一個學派”的問題上學界存在比較大的爭論。段忠橋的態(tài)度是“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學派”,他認為:“一個學派通常是以持有某些共同的主張為特征,而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一致性卻只體現(xiàn)在他們都主張以分析的方法去重構(gòu)馬克思主義,至于以哪種分析的方法去重構(gòu)和重構(gòu)一種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他們之間的分歧甚多?!盵2]羅伯特·韋爾也認為:“分析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一種現(xiàn)象?!盵1]柯亨早期是承認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是以學派形式存在的,他于1995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講學時在談到這一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時就這樣陳述:“這三個創(chuàng)立者除了學習分析的方法以外,各自都還學過馬克思主義,因為很顯然,在他們創(chuàng)立這一學派之前,還不存在可供他們學習的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盵3]可見,柯亨是承認“他們”創(chuàng)立了“這一學派”。但根據(jù)對他后期的訪談,“柯亨明確地表明,最初他們的‘九月小組’是可以被稱為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學派,但后面就不可以這么認為了。至于具體的分界時間,他也很難說清楚”[3]。余文烈對段忠橋的看法提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他根據(jù)《辭?!穼W派的解釋——學派是指一門學問由于師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別,認為“‘學派’這一名詞可以指較嚴格意義上的不同派別,也可以指較為松散意義上的派別”,余文烈進而認為,將“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看作一個學派,理由有三:“一是所有的‘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都用‘分析’的方法——不論他用何種分析方法——去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命題;二是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成員;三是‘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僅對馬克思理論的價值評價有某些共同的看法,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大體一致的‘共同主張’。”[5]羅默則指出:“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誕生于1978年,標志是G.A.柯亨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和J.埃爾斯特的《邏輯和社會》這兩本書的出版。”[6]羅默對這一組織以學派形式存在是持非??隙ǖ膽B(tài)度。
我們客觀地承認,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確是一個比較松散的學派組織,單從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共性的研究方法看他們的研究路徑,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有非常大的差異性,更不用說他們在政治主張、學術(shù)觀點等方面的差異性了。在研究路徑上,柯亨的研究工作限定在“明晰和嚴密這一使20 世紀分析哲學與其他哲學相區(qū)別的標準”上(Cohen,1978),米勒也試圖表明“英語圈哲學那種細致、抽象以及富有想象的分析傳統(tǒng)可以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做出巨大貢獻”(Miller,1984),但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家對“分析”仍很“隔膜”,他們強調(diào)“工具與模型”[1]。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以一個松散學派的形式存在,這種松散的形式恰恰體現(xiàn)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在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多元化”趨勢更加明顯。這一方面是學術(shù)與政治逐漸剝離、學術(shù)研究氛圍愈加寬松的結(jié)果與體現(xiàn),另一方面也是學術(shù)研究者在研究領(lǐng)域、研究方法、研究志趣上的交叉和“多元化”的明顯體現(xiàn)。
所謂“正名”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將“正”理解為形容詞性,意為“真正的”、“確切的”,另一種理解則是將“正”作為動詞來看,意為“修正”、“糾正”。本文姑且不去討論對“學派”進行界定或劃分進行統(tǒng)一標準是否具有意義,同時筆者也客觀承認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在學派形式上不如法蘭克福學派那樣具有共同的學術(shù)觀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將Analytical Marxism以“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來進行“正名”,至少有利于突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本身弱的學派特征,這對國內(nèi)外進一步加深對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對采用新方法、新視角、新維度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有很好的倡導(dǎo)意義,也不會對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造成理解上的大礙。
關(guān)于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特征問題,國內(nèi)外學者從分析學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方法、研究領(lǐng)域、學術(shù)主張等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歸納和總結(jié),不同學者間的觀點有較大的差異,甚至有過較為熱烈的爭論。這一方面說明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特征問題是我們能夠清楚了解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前提性問題,也是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一問題是一個不太容易厘清的問題。
羅默在其1986年主編出版的《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一書的導(dǎo)論中,從分析學馬克思研究對象及研究原則出發(fā),歸納了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主要特征:一是致力于抽象原則,“坦然地承認抽象的必要性”;二是致力于對馬克思主義基礎(chǔ)的探索,即“探索基礎(chǔ)”;三是致力于“非教條式地探討馬克思主義”,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并不單純地對馬克思說過什么進行注解,而更多地關(guān)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內(nèi)在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7]。國內(nèi)學者余文烈引用了羅默有關(guān)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特征的歸納,在1989年《教學與研究》第2期上撰文《“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簡述》,這也是當前可以查到的國內(nèi)有關(guān)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介紹性的最早的文獻之一,從余文烈的闡述及其后來與國內(nèi)另一學者段忠橋的爭論看,余大體是贊同羅默有關(guān)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主要特征的歸納,即所謂的“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三特征說”的。
關(guān)于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三特征”說,國內(nèi)學者段忠橋和余文烈展開了長達數(shù)年的爭論。段忠橋教授在其著述《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特征及其三個代表性成果》(《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12期)一文中進一步堅持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兩個主要特征,即:(1)推崇分析哲學的方法,反對辯證法。(2)推崇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反對整體主義[2]。這也是國內(nèi)學術(shù)界比較認可的“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兩特征說”。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奠基者柯亨并沒有明確地歸納這一學派的主要特征,但在《信奉而不恭維:對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反思》(《馬克思主義研究》1996年第1期)一文中,柯亨隱約談到他對這一學派特征的說明:“我先來談?wù)劇治龅鸟R克思主義的含義,然后再通過介紹它的三個創(chuàng)立者各自的一些研究成果來闡明它的特征?!盵2]柯亨這樣闡述:“就廣義的理解而言,所有的分析的馬克思主義都是分析的,就狹義的理解而言,大部分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是分析的。無論從廣義上講還是從狹義上講,只要是‘分析的’,就意味著它是同一種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組成部分的思維方式相對立的:分析的思維,就廣義的‘分析的’而言,是同所謂‘辯證的’思維相對立的,就狹義的‘分析的’而言,是同所謂的‘整體主義’的思維相對立的?!盵2]柯亨進而明確地表明了對“辯證法”和“整體主義”的態(tài)度。針對辯證法他指出:“一些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擁有一種被稱為‘辯證的’方法。但我們認為,雖然‘辯證的’這個詞在被使用時并不總是含義不清,但它卻未能明確用來指稱一種同分析的方法相匹敵的方法。因為根本就不存在一種能向分析和推理形式挑戰(zhàn)的辯證的推理形式。對辯證法的信仰只存活于思想不清醒的狀態(tài)下?!盵2]柯亨對整體主義是這樣論述的:“當這種‘整體主義’被斷言為一種原理時,所有的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會加以反對。”[2]柯亨雖然沒有像羅默那樣明確地總結(jié)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特征,但通過他的闡釋可以看出,柯亨也隱約歸納了同段忠橋教授在此之后所歸納的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兩個相似的主要特征,柯亨的論述也成為段教授總結(jié)歸納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主要特征的重要論據(jù)之一。
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另一杰出代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系埃里克·奧林·懷特將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四種承諾作為它的主要特征,懷特在美國《馬克思主義論叢》(瑪格麗特·利瓦伊主編,愛德華·埃爾加出版有限公司)第1卷上發(fā)表了一篇有關(guān)分析學馬克思主義興起的過程、基本特征、利弊得失等方面的文章。懷特教授在文中指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有四種承諾:(1)在闡述理論和從事研究過程中對常規(guī)的科學規(guī)范的信奉。(2)對有計劃的概念化的重要性的強調(diào),重點針對那些構(gòu)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核心的概念。這涉及仔細地考慮概念的定義及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概念的邏輯連貫性。(3)在聯(lián)系概念進行理論辯護過程中對說明是否條理清晰表示關(guān)注。無論是解釋性理論還是規(guī)范性理論的論點都應(yīng)條理清晰。(4)無論在解釋的理論還是規(guī)范的理論中都強調(diào)個人的有目的的行動的重要性。國內(nèi)學者何增科堅持并辯護了懷特教授有關(guān)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四特征說”。何增科認為,在理論上,“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內(nèi)部幾乎對所有問題都存在著不同意見,他們的政治立場也相當多樣化。在這種既定的政治和理論背景下,結(jié)合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內(nèi)核的共性,可以以四種承諾來概述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特征。何增科進而用更簡練的語言對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四種承諾進行了闡述與堅持,即:對常規(guī)的科學規(guī)范的信奉、概念化、精心制定清晰的模型、選擇的重要性等[8]。
此外,國內(nèi)還有學者從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內(nèi)容這一角度歸納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特征,認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與之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其他派別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在研究的重點上,分析學馬克思更多地關(guān)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而之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派別更為重視對人的研究,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研究、人的價值的重要意義研究,極少涉足對唯物史觀這一根本問題的研究[9]。后起的國內(nèi)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如曹玉濤博士、陳偉博士等就分析學馬克思主義與傳統(tǒng)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異同進行了對比,這也不失為一種概述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本質(zhì)特征的另一種方法。
總體而言,柯亨及段忠橋教授的“二特征說”與羅默及余文烈教授的“三特征說”盡管在表面上存在較大的爭議,但如果單純從歸納的角度來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種歸納法客觀上存在一些交集。“二特征說”的歸納角度源自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即推崇分析哲學的方法、反對辯證法,源自學術(shù)立場,即推崇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反對整體主義?!叭卣髡f”也同樣源于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抽象原則、研究對象,致力于對馬克思主義基礎(chǔ)的探索、學術(shù)立場,致力于“非教條式地探討馬克思主義”。比較而言,“二特征說”在表述上更加特征鮮明、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共性特征。此外,懷特及何增科所推崇的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四種承諾說”作為這一學派的特征也不無道理,況且,從這四種承諾的內(nèi)涵和外延看,這四個特征從根本上講也都是從方法論的角度進行的歸納。
就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研究領(lǐng)域和學術(shù)主張等三個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學派的特征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基本可以很好地把握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本質(zhì)特征。但如果要將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特征概括完全,另外兩個角度不容忽視,即從這一學派的組織形式和這一學派的政治立場出發(fā),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應(yīng)該具有上述特征以外的另外兩個本質(zhì)特征,即:(1)組織結(jié)構(gòu)松散,學術(shù)觀點分歧;(2)政治立場飄搖,理論與革命實踐相脫離。
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組織松散的學派組織(甚至連是否能夠被稱為一個學派也存在比較大的爭議),這在前文已經(jīng)做過論述。但我們可以考證的是,作為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活動的重要載體,“九月小組”在早期的活動彼此聯(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20多年來,這一組織幾乎堅持每年召開一次會議,有比較強的組織性,成員也相對固定,每年一度的會議時間和地點也比較固定。但自20 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組織形式就比較松散了。根據(jù)陳偉博士2005年對柯亨教授的訪談,柯亨也明確表示“最初他們的‘九月小組’是可以被稱為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派,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學派,但以后就不可以這么認為了。至于具體的分界時間,他也很難說清楚”[4]。在筆者與威廉姆·肖教授的通信中,肖教授也明確傾向認為,“分析學馬克思是上個世紀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一批有分析哲學文化背景的哲學家尋求一種新方法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的研究,至于當前是否還存在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并不確定,但我認為它已融入到更大的哲學文化的洪流之中,就這個意義而言,當今的哲學或政治學領(lǐng)域,不會再有學者回到運用分析方法之前的方式解讀馬克思了”。從柯亨和肖教授的陳述來看,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無論是否可以作為學派,其組織結(jié)構(gòu)松散這一特征都是非常明顯的。至于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內(nèi)部學術(shù)觀點存在分歧也是不爭的事實。英國約克大學的亞歷克斯·卡里尼科斯就認為:“不能認為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形成了一個有共同學說聯(lián)合而成的學派,因為他們的歷史包含了重大的分歧?!盵10]羅伯特·韋爾也這樣陳述:“埃爾斯特的《理解馬克思》這本著作博大精深,很容易使人誤以為他的觀點代表了一個學派。其實并非這樣。甚至在每年聚會并出版那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理論研究叢書的學者之間,也存在很大分歧??潞嗪桶査固仃P(guān)于功能主義和方法論個人主義問題的爭論可能已廣為人知。泰勒也向埃爾斯特的方法論個人主義發(fā)出了挑戰(zhàn)(《探索》,1986,3—10)。普澤沃斯基挑戰(zhàn)了埃爾斯特對階級沖突的解釋(Przeworski,1985,223—238)。當你更多地參閱手邊文獻時,就會看到這種差別是非常巨大的。”[1]由此可見,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組織結(jié)構(gòu)松散、學術(shù)觀點分歧巨大應(yīng)該作為這一學派的本質(zhì)特征之一。
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著名學者佩里·安德森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資本主義先進地區(qū)無產(chǎn)階級革命失敗的產(chǎn)物,它是在社會主義理論和工人階級實踐之間愈益分離的情況下發(fā)展起來的?!盵11]英語國家的歐洲自西方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從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標志的群眾運動,與其他非英語的歐洲國家及亞洲國家相比,英語國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很少直接參與重大的政治運動。就分析學馬克思主義而言,它是法國“五月風暴”失敗后新興的馬克思主義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基本都是高等學校的知名教授或研究型學者,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學術(shù)化、非政治化”的傾向是非常明顯的。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許多學者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的身份問題上看法差異頗大。安德魯·萊文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在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一直爭論不休,分析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馬克思學對分析馬克思主義來說也很重要。但是,對大多數(shù)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馬克思本人的觀點并沒有什么神圣之處,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并不一定必須是馬克思本人的理論?!盵12]羅默在對馬克思剝削理論的重建和對剝削概念的一般化論述時,就明確表明“馬克思本人所曾經(jīng)說過的關(guān)于剝削的概念是錯誤的”;埃爾斯特也曾公開宣稱“否定、反對馬克思的主要理論原則”;柯亨和威廉姆·肖則是“欣賞、贊同馬克思的主要理論原則,特別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原則”;萊文對“分析馬克思主義是最友善的”,他認定“對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是馬克思主義議程中的核心問題,而將理論問題認為是可以發(fā)展的”;塞耶斯和曼德爾“對分析馬克思主義的評價都不好”,塞耶斯批評分析哲學“割裂、歪曲、篡改了馬克思主義”;曼德爾認為“埃爾斯特未能成為一個革命的社會主義者”;亨利·萊科比則“挑戰(zhàn)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但卻沒有質(zhì)疑勞動價值理論”等。安德魯·萊文在談到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特征時這樣總結(jié):“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政治特征的重要性根據(jù)環(huán)境的不同而變化,而且也只能從特定歷史形勢的角度對峙進行評價……因此,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特性而不是理論信仰的時候,分析馬克思主義者回避了自由主義,相反倒全部承認同馬克思所開創(chuàng)的這一傳統(tǒng)相關(guān)的各種親密關(guān)系……馬克思主義就僅僅變成了一種持不同政見的符號,它傳達著歷史的聲音,卻最終沒有什么實際的內(nèi)容。分析馬克思主義似乎支持的就是這樣一種觀點,但這卻不是我們必須接受的結(jié)論?!盵12]由此可見,分析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飄搖、理論與革命實踐相脫離是客觀事實,這也的確應(yīng)該作為這一學派的重要特征之一。
[1][加]羅伯特·韋爾,凱·尼爾森.分析馬克思主義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段忠橋.理性的反思與正義的追求[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
[3]秋華.信奉而不恭維:對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反思[J].馬克思主義研究,1996,(1):53—62.
[4]陳偉.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批判——以柯亨的歷史理論為中心[D].復(fù)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
[5]余文烈.什么是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本質(zhì)特征——兼答段忠橋同志[J].馬克思主義研究,1997,(5):69—75.
[6]Roemer,John E.Foundations of Analytical Marxism[M].Vol.I,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1994.
[7]John E.Roemer.Analytical Marxis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8]何增科.什么是分析的馬克思主義[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7,(1):71—73.
[9]王維,龐君景.20世紀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思潮[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10]Alex Callinico.The Marxist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1][英]安德森.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2][美]安德魯·萊文.什么是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者?[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