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榮與辱——思孟學派與亞里士多德價值取向之比較

2013-04-11 02:28:04崔麗萍
社科縱橫 2013年9期
關鍵詞:告子大度亞里士多德

崔麗萍

(寶雞文理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13)

一、思孟學派與亞里士多德的榮譽觀

思孟學派非常注重榮譽,如孟子說:“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1]《告子上》如果自己有好的名聲,就不羨慕別人的花衣裳了。功名利祿,光耀門楣是許多儒者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思孟學派追求的是一種道德榮譽觀,如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盵1]《告子上》即天爵和人爵都是人想要的,但是應該追求天爵即仁義禮智等德性而獲取人爵即功名利祿,而不是為了人爵而追求天爵。而且,子思也認為不管能不能獲得人爵,即功名利祿,我們都應該堅持道德修養(yǎng),即“窮達以時,德行一也”[2]《窮達以時》。此外,思孟學派也反對虛榮和名過其實,如“聲聞過情,君子恥之”[1]《離婁下》,君子以名聲過其實情為恥。

亞里士多德說:“我們會把我們愿意奉獻給神的,把有地位的人們最為追求的,以及我們指定給最高尚[高貴]的行為的那種善,視為最大的外在善。這種善也就是榮譽。榮譽是最大的外在善”[3](1123b18-21)①,也就是說,榮譽是最能與高尚的行為相匹配的外在善,而這種善是與政治生活密切相關的,或者是政治生活的關注對象,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喜愛榮譽、獲得榮耀本身是有一定價值的,但是要保持適度和中道,過度的愛榮譽就成了虛榮,而不愛榮譽就容易趨向卑微。

此外,亞里士多德也堅持一種道德榮譽觀,即榮譽的獲得和授予應該以人的德性為標準,具有完滿德性的人應該授予最高的榮譽,如亞里士多德認為沉思是最高的德性,因此沉思的生活是最崇高、最榮耀的生活,而真正的勇敢,即在戰(zhàn)場上為了國家的利益和榮譽無所畏懼的人也應該授予最高的榮譽,而且,大度德性也是與重大榮譽相關的德性,大度的人是因為德性的完善而配得上重大榮譽的人。但是,亞里士多德同時也看到,榮譽不僅是一種外在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授予者和整個社會價值系統(tǒng),因此,雖然沉思、勇敢、大度等德性配得上重大的榮譽,但是沉思、勇敢和大度本身并不取決于榮譽,或者說,真正的沉思者、勇敢者和大度者并不是因為榮譽而沉思、勇敢和大度,而且在許多時候他們會表現(xiàn)出超越榮譽、超越世俗的特性。

二、思孟學派與亞里士多德的羞恥觀

羞恥是與榮譽相對立的范疇,獲取榮譽往往會避免恥辱,儒家和思孟學派都非常強調羞(恥)的重要性。孔子認為“恭近于禮,遠恥辱也”[4]《學而》恭敬之德接近禮,可以遠離恥辱,而“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4]《子路》如果自己有羞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夠不辱君命完成任務,就可以稱為“士”了,也就是說,羞恥之心是為政的必備條件,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為政》是將“知恥”作為人們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為政以德的基礎。

思孟學派進一步強調羞恥的重要性,認為羞恥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是人的本性之一,如“羞惡之心,人皆有之”[1]《告子上》、“無羞惡之心,非人也”[1]《公孫丑上》、“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1]《盡心上》;而且認為羞惡之心是義的發(fā)源地,正義產(chǎn)生于對邪惡的羞恥和厭惡,如“羞惡之心,義也”[1]《告子上》,而義是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和準則,這就將羞惡(羞恥)提到了道德底線的位置上,即一個人有沒有羞恥心是其是否具備德性的基礎和前提。

此外,義也就是羞恥之心,也是其他德性成為其德性本身的內(nèi)在憑借。如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4]《子罕》、“勇而無禮則亂”[4]《泰伯》、“見義不為,無勇也”[4]《為政》。也就是說,孔子認為勇敢的表現(xiàn)形式是無懼,但真正的勇者并不是不學無術、無懼于任何事物,而是遵守義與禮的規(guī)范,該勇時就勇,該仁時就仁,真正的勇是義之勇。子思曰:“知恥近乎勇”[5]《中庸》,知道什么事物和行為會招來恥辱,就離勇敢不遠了,注重從人的內(nèi)部探討勇的發(fā)源,認為勇敢是避免恥辱而激發(fā)的德性。孟子提出了“養(yǎng)”勇,即涵養(yǎng)勇氣,將勇德內(nèi)在化,注重從心志的角度闡釋勇氣,認為真正的勇就是配道與義的浩然正氣,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滕文公下》的“大丈夫”人格,也注重義德,即羞恥之心在勇德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此外,思孟學派認為應該對有違于德性的事感到羞恥,而對于外在較差的生活境遇應該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即“君子固窮”,也就是說,思孟學派堅持一種道德羞恥觀。

但是,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羞恥是一種感情而不是一種品質,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羞恥不能算是一種德性。雖然作了壞事不感到羞恥是一種惡,但并不意味著作了壞事而感到羞恥是一種德性,我們只能說,具有羞恥感的人,如若作了壞事,就會感到羞恥。而且亞里士多德認為羞恥僅適合于年輕人,年長的人不應該去做感到羞恥的事情。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強調對羞恥的超越,羞恥是惡的事情引起的感情,而好人不會為惡,所以好人就不會、也不應感到羞恥。換而言之,羞恥是德性修養(yǎng)過程中應該具備的情感,是獲得德性的有效手段。

思孟學派與亞里士多德之所以對羞恥的認識如此不同,緣于雙方倫理學本身構建不同:思孟學派以情感作為德性的基礎和導向,亞里士多德以理性作為德性的依靠和憑借;思孟學派重視以情感為基礎的人的內(nèi)在精神動力,即意志力,反對過多的生理需求和物質需求對精神力量的滯后,而亞里士多德在情感、意志、理性中更加注重理性的力量,并且以理性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即法律,作為人的最為基本的行為準則。所以,羞恥之心作為一種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在思孟學派的整個道德體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在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中,只是作為一種有效的情感和手段而存在。

總之,思孟學派與亞里士多德都堅持一種道德榮辱觀,對世俗的榮辱得失和功名利祿是一種開拓和超越②,而且都認為榮譽是一種與政治和整個社會體系相關的外在善,應該積極追求,但不應過度和名實不符。所不同的是:思孟學派不僅將羞恥作為一種基礎的道德情感,也認為其本身就是一種德性,而且是對整個社會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礎德性,更加重視羞恥之心,即內(nèi)在的反思和戒懼在德性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而亞里士多德更加強調榮譽的外在作用和積極的引導作用,強調對羞恥的超越,只是將羞恥作為一種德性形成過程中的有效情感和手段。

注釋:

①亞里士多德也說過“朋友似乎是最大的外在善”,這應該是類比意義上的說法,因為,真正的友愛是德性之愛,而德性是內(nèi)在善,亞里士多德說朋友是外在善應該是基于朋友在實體上是外在于人的這個角度上說的,而榮譽是最大的外在善應該更符合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理路。

②謝陽舉教授在其《論超越的榮辱觀及其文化創(chuàng)新功能》(《西安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07年1月)中將榮辱觀分為世俗的榮辱觀、道德的榮辱觀和超越的榮辱觀三類,并認為道家的榮辱觀是一種典型的超越榮辱觀,而儒家追求“道”和“天爵”等道德榮辱觀也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1]焦偱.孟子正義(全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猜你喜歡
告子大度亞里士多德
浩然之氣
月讀(2024年1期)2024-01-22 09:14:23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車薪
學會大度
告子眼里的人性
幸福(2018年32期)2018-11-30 02:21:34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給你一封畢業(yè)的情書
給你一封畢業(yè)的情書
職場“性?!敝笖?shù)
新民周刊(2015年7期)2015-07-14 09:02:48
解析亞里士多德的“修辭術是辯證法的對應物”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8
涟水县| 新津县| 区。| 凤山市| 定结县| 巫溪县| 南召县| 南投市| 沾化县| 承德市| 岑溪市| 城市| 江西省| 乳山市| 隆德县| 油尖旺区| 肥乡县| 包头市| 鞍山市| 出国| 会宁县| 巴里| 新营市| 闸北区| 仙居县| 深州市| 若尔盖县| 黎川县| 双江| 通州市| 皮山县| 浙江省| 西平县| 米泉市| 平远县| 台南市| 兰西县| 定远县| 武汉市| 吉水县|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