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雯
(上海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306)
19世紀女性作家筆下的澳洲
張 雯
(上海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306)
19世紀的澳大利亞經(jīng)歷了很多方面的變革,來自歐洲的白人移民者第一次開始了對這片土地的探索。畜牧業(yè)在這一時期蓬勃發(fā)展,澳洲開始為英國提供最優(yōu)質(zhì)的羊毛。淘金熱的開始使黃金取代羊毛成為整個社會的核心,澳洲經(jīng)濟發(fā)展和城市建設在此期間突飛猛進。本文所介紹的幾位白人女性作家作為這一時期的親身經(jīng)歷者脫穎而出,采用自己各自的方式用文字吸引讀者關注其對澳洲殖民地的描繪,她們的文字涵蓋了這片大陸瑰麗的風景和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群體,還有具有開拓性,欣欣向榮的經(jīng)濟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城鎮(zhèn),以及不斷改良和完善的社會結(jié)構和法律政治文化。
19世紀;移民;淘金熱;動植物群
“以1788年第一批船隊的到來為開端的澳大利亞白人歷史幾乎一直與移民問題有關。在澳洲歷史的不同階段,其移民狀況具有不同的特點。隨著澳洲社會從流放地過渡為殖民地,隨著畜牧業(yè)的繁榮,淘金的進行,澳聯(lián)邦的建立及此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fā)生,澳大利亞的移民政策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吳禎福,倪衛(wèi)紅,沈江帆.澳大利亞的歷史1788-1942,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108頁.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自由的英國殖民者開始被鼓勵移居到澳洲殖民地的新南威爾士和南澳地區(qū)。在此期間,白人的入侵也打擾了已經(jīng)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數(shù)千年的土著居民的傳統(tǒng)生活以及飲食起居。土著們對他們的到來一直在抵抗和報復,但是力量薄弱,于是當文化沖突爆發(fā),白人殖民者和土著人民之間永遠是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
這一時期較為著名的作家有伊麗莎白·芬東,路易莎·梅雷迪斯,凱瑟琳·柯克蘭以及安妮·貝克斯特·達彬。這四位女作家都是以記敘體的形式記錄自己在澳洲殖民地的旅行生活,通過旅行,作者們可以描繪殖民地的自然景色和社會生活,旅行者作為一個客觀的觀察者,能夠永久記錄下轉(zhuǎn)瞬即逝的風景。而同時作為女性,她們的印象形態(tài)往往和充滿冒險以及考驗體力的旅行活動不相符合。這一階段的白人女性,大多是中產(chǎn)階級,她們的生活原本安全而安逸,旅行對于她們其實是具有一定危險,需要具備探索無畏的精神。換句話說,選擇了這種顛簸生活的女性其實本身代表了堅忍不拔的品質(zhì),而他們的到來,對于澳洲殖民地這個荒蕪之地而言象征著文明的降臨。
伊麗莎白·芬東出生于1803年,是一名來自愛爾蘭的新教教區(qū)牧師。1826年,她與第13輕步兵團尼爾上尉結(jié)婚,并和他一起來到印度,當時他的部隊在此駐扎。數(shù)月后,新婚燕爾的尼爾死于霍亂,一年后,24歲的伊麗莎白在加爾各答改嫁給尼爾的朋友邁克·芬東上尉。不久,邁克的事業(yè)遇到瓶頸,軍隊里的仕途遇到阻礙,夫妻倆便想到了另一個人生抉擇,他們向往在一片富饒而氣候宜人的土地生活,故鄉(xiāng)英國的鄉(xiāng)村固然誘人,但并不是那片夢想之地,何況伊麗莎白此時已經(jīng)懷孕,不再能承受漫長的航海旅行。在芬東的一位律師朋友的強力推薦下,他們選擇了澳洲作為自己的下一站。伊麗莎白在印度的兩年半時間里寫了一本日記,記錄了在毛里求斯的一年,以及在法國島和塔斯馬尼亞之間船舶上經(jīng)歷的生活。同時她也將一些家庭通信內(nèi)容記錄在日志中。直到1829年,伊麗莎白·芬東第一次抵達霍巴特。雖然她之前從未踏足這片土地,但是越是靠近越讓他感覺到一種親密感。面對霍巴特這樣一座小鎮(zhèn),總是充滿難以捉摸的“英國感”。他們購買了霍巴特往西北方向20公里的一處新諾??饲f園,開始了安詳?shù)亩ň由?,從此后便停止了這本日志的寫作。她接下來的生活就是生養(yǎng)6個子女,料理家庭事務,一直到1875年她去世后,這本日志都無人知曉。這本日志作為她早期旅行歲月的記錄,充滿了生動地殖民地風景描寫,社會風土的介紹,能夠吸引讀者們對英國以外世界的興趣,于是她的一個女兒在1901年,她去世后的第25年,安排這個作品出版,旨在激發(fā)讀者對80年前,在印度生活過的英國人的情況的懷舊情愫。
路易莎·梅雷迪斯出生于1805年,年幼成為孤兒,為了生存她在伯明翰從事過各種職業(yè),同時堅持寫作,出版了很多書,還給這些書畫一些插圖。到19世紀30年代,她成為伯明翰文學藝術圈里很活躍的一員,其實她并未曾認真考慮過要在澳洲定居。19世紀20年代,她的叔叔喬治·梅雷迪斯在塔斯馬尼亞是一名地主,想要雇傭她為家庭教師,教導她在第二次婚姻中生育的孩子。其實在當時年代,家庭教師對于一名未婚女性親戚是一個合適的職位。然而,路易莎憤怒地拒絕了,理由是:我的文學之路在澳洲將從此夭折。這樣一片荒蕪的原始之地,怎么能夠幫助她實現(xiàn)自己的文學夢想?隨后的事情具有絕對戲劇性,1838年,喬治的大兒子查爾斯來到英國,遇到了路易莎,向她求婚,兩人成婚后,路易莎跟隨丈夫來到了澳洲料理家庭,照顧家人。路易莎因此陰差陽錯地在一個一開始不愿意來的土地生活了一輩子,最初在新南威爾士,后來是塔斯馬尼亞,于1895年在墨爾本去世。
和伊麗莎白不同,在澳洲生活期間,路易莎仍然筆根不輟,她的寫作也為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雖然她之前曾鄙視過為鯨魚和海豚寫作,而她也逐步開始專門寫以澳洲植物群和野生動物為主題的作品,大部分體裁是散文和詩。那是她已經(jīng)小有名氣,而英國本土讀者對澳洲殖民地也是興趣盎然,期待獲得更多信息,于是她描寫自己在新南威爾士的經(jīng)歷?!?839年到1841年間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生活的記錄》一書對殖民地一切事物都抱以批評性的態(tài)度,無論是人、氣候還是建筑物。而隨后出版的《我在塔斯馬尼亞的生活》是以她早些時候在塔斯馬尼亞的生活經(jīng)歷為寫作素材和基礎。這本書隨后以《澳大利亞的9年生活》為名在美國再次出版。此外她的代表作還有1860年出版的《我在塔斯馬尼亞的一些叢林朋友》,1861年,她的一本記錄自己對維多利亞州經(jīng)歷的書《穿越海峽》也出版了。還有1880年《塔斯馬尼亞的朋友們和敵人們,有羽毛的,有皮毛的以及有魚翅的》,這本書于1881年第二次出版。除此之外,路易莎寫作了兩本小說,分別是《菲比的母親》,出版于1869年,還有《內(nèi)莉:或者尋找漂亮的珍珠》出版于1882年。同時她還寫作和為其他很多書畫了插圖,大部分都是關注塔斯馬尼亞的動植物群。
凱瑟琳·柯克蘭1808年出生于格拉斯哥,1836年4月她和肯尼斯·威廉姆結(jié)婚,她是從巴拉臘特地區(qū)到墨爾本西北部的第一批白人定居者之一。1838年30歲的凱瑟琳離開倫敦,和很多家庭成員一起移民澳洲,其中有丈夫、女兒和兩個兄弟。他們這個大家庭從英國格拉斯哥出發(fā),到達霍巴特,再經(jīng)由陸地到達朗塞斯頓。從朗塞斯頓開始,他們繼續(xù)乘船航行到菲利普港灣,接下來于1839年到達基朗附近。凱瑟琳的所有作品都是記錄自己在澳洲旅行和生活的經(jīng)歷,大部分分布在日記以及寄回給蘇格蘭家人的信中。她的代表作是《錢伯斯的雜錄》,這本書反映了在一個女性作家視野中澳洲叢林生活的困難、苦痛、麻煩以及愉悅。男人們的一些行為使她感到悲痛,因為這些男人們希望女人們的穿著和行為舉止都具有和自然環(huán)境相符合的粗糙和樸素特質(zhì)。她還有一部作品記錄了她這兩年在澳洲生活的經(jīng)歷,書名為《叢林生活》。
安妮·貝克斯特·達彬于1816年出生于英國德文郡。她是一位擁有杰出個性的女士,天資聰穎,受過良好的教育。1834年,17歲的安妮·貝克斯特·達彬剛剛與20歲的丈夫安德魯·達彬完婚,便陪伴丈夫抵達塔斯馬尼亞,在這里居住的4年時光應該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隨后這對夫妻又搬到新南威爾士,安德魯決定離開原先的工作單位,打算重新在這片土地上尋找自己的機遇。到了18世紀70年代,在經(jīng)過了十幾年打拼后,安妮終于有了經(jīng)濟支持匿名出版了自己作品《對逝去時光的記憶——一位澳洲女性的獨白》,和伊麗莎白死后出版的那本書類似,這本書也是布滿懷舊思緒,她和凱瑟琳、路易莎一樣都明白,旅行者小說對讀者們是有較大吸引力的。這部作品是她這樣一位軍官妻子對自己經(jīng)歷和情感的真實表白,她是一位先驅(qū)殖民者,一名旅行者同時也是一位社會事務參與者,她在1834年到1865年這30年間對澳大利亞殖民地城市和鄉(xiāng)村的社會生活有自己獨特而深刻的洞悉和闡述。
這些女作家的作品主題中的關鍵詞是“旅行”和“定居”,歷經(jīng)艱辛,通過旅行到達了目的地,接下來就是面臨生活的現(xiàn)實。在她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四個女作家是如何穿越叢林抵達他們的新家,她們面對眼前的狀況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反應,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比如從英國帶來生活用品,并且自行種植花草和蔬菜。
1851年之前其實在新南威爾士州也發(fā)現(xiàn)過金礦,也引發(fā)了一段時期的淘金熱,但是隨著1853年維多利亞州的金礦發(fā)現(xiàn),這一地區(qū)憑借自身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吸引了最大數(shù)量的移民者。這些淘金者來自世界各地,一些是之前在美國加州淘金過的人群,但是大多數(shù)來自英國。金礦的連帶效應就是使墨爾本這個小村莊發(fā)展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城市,造成了1851年到1861年間澳洲殖民地人口迅速增長的一個顯著因素。但是同時金礦發(fā)掘和開礦也引發(fā)了對自然風景的破壞,維多利亞州土著人群被大批驅(qū)逐。
1851年在澳洲東部殖民地發(fā)現(xiàn)了黃金的存在,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前往這片大陸移民的人群的類型和目的。逐漸地涌入澳洲大陸的人群越來越多,以前的移民只有通過農(nóng)業(yè)和種植業(yè)來維持自己的生活,而現(xiàn)如今金礦到底能夠給這片未知之地帶來什么樣的憧憬,無人可以預測,但是每個人似乎都有屬于自己的一份期待。隨著淘金熱的開始,女性作家的創(chuàng)作似乎面臨了一個挑戰(zhàn),她們必須要將注意力予以轉(zhuǎn)移。19世紀上半期女性作家關注自然風光和動植物種群,19世紀50年代淘金熱使社會迅猛發(fā)展,一些十年前的小城鎮(zhèn),逐步發(fā)展為規(guī)模不可小覷的城市。更多地女作家涉足淘金主題的寫作。
艾倫·凱萊希最初也是由于黃金的誘惑來到澳洲,與前面四位女作家不同,她的創(chuàng)作視角并不是關注農(nóng)業(yè),而是直指維多利亞的采礦業(yè),期待為那些貪婪的英國讀者提供有關金礦的信息。其實當時有不少作品也是關注類似內(nèi)容,但艾倫是少見的女作家之一。1852年,艾倫·凱萊希和哥哥離開倫敦前往維多利亞金礦。雖然剛到達時她也適應不了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但是她迅速調(diào)整自己,投入到協(xié)助哥哥淘金的工作中。她需要做飯,看守帳篷,浣洗金子,同時空出時間記錄日記,寫下自己的冒險經(jīng)歷。1853年,艾倫·凱萊希的作品《一位女士拜訪澳洲金礦挖掘業(yè)》得以出版,這本書一經(jīng)出版就獲得了巨大的反響,評論家一致好評,并且迅速售罄。這本書的寫作源于她和哥哥來到位于巴拉臘特和卡斯爾梅恩的金礦體驗生活,這段經(jīng)歷為她提供了足夠的素材資料,她的作品也同時為那些有意前往澳洲淘金的人們提供了指南,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在這本書中,艾倫·凱萊希展現(xiàn)了自己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女性在殖民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一切,對于她在這一片陌生的疆域所經(jīng)歷的冒險采用幽默而詳盡的寫法予以表達。她的寫作不僅僅關注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及其附近城鎮(zhèn)在淘金熱時期的發(fā)展,更將視角瞄準金礦人們的生活, 尤其是站立在男人背后的那些女人的經(jīng)歷和軼事。同時她也運用很多篇幅關注了澳大利亞的野生動物,比如大螞蟻。
艾倫·凱萊希的寫作可以說是雜糅性的,一開始會包括一些關于旅行經(jīng)歷的記錄,同時會給讀者一些關于墨爾本的基本印象描寫,隨后會包含很多實際性的信息和建議,這些正是那些新移民所期待的部分。她的作品呈現(xiàn)出關于金礦尋找的濃縮型寫照,包括對新南威爾士和南澳殖民地的獲取金礦后的經(jīng)濟狀況的概述,對一些專門的淘金裝備設施的說明,還有這一切活動的經(jīng)濟開銷。同時她的作品還會站在一個有經(jīng)驗者的角度分析哪些人更適合移民,而哪些人就是最好不要移民。這些帶有指南性質(zhì)的文字是艾倫對她自己冒險生涯的記錄,通過女性作家獨特而細膩的語言文字表露出其心聲。同時她自己也十分明白,一些讀者會因為她的年齡和性別而質(zhì)疑她的作品,對此她很有自信,并且認為這一點恰恰是讀者們應該閱讀她的作品的一個賣點。她宣稱自己雖然在金礦居住的時間不長,但是很有優(yōu)勢,因為她與很多經(jīng)驗豐富的礦工親身交流溝通,獲得了很多一手的信息和實例。
在19世紀50年代這十年中,和艾倫同時期還有其他幾位女性作家,他們努力挑戰(zhàn)自我,將寫作視角轉(zhuǎn)向金礦的發(fā)現(xiàn)對殖民地的影響和改變。除了艾倫·凱萊希可以說還有三位女性作家的作品成為淘金熱寫作的代表,她們是伊麗莎白·拉姆塞雷,代表作《澳洲的社會生活和方式:對8年居民生活經(jīng)驗的記錄》,克拉拉· 阿斯皮諾爾,代表作《在墨爾本的三年》,路易莎·梅雷迪斯,作品《跨越海峽:對維多利亞的訪問》。這些書都是由于淘金熱激發(fā)而生的,而它們得到出版的原因也是大量的讀者期待通過這些作品打開一扇了解淘金真實寫照的窗戶。然而,在19世紀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淘金熱已經(jīng)漸漸消退,淘金這個話題已經(jīng)慢慢失去了引發(fā)大批讀者興趣的魅力。和艾倫·凱萊希有所不同,這三位作家的作品里并不存在一些指南性知識,即并未提及任何關于金礦挖掘歷史以及挖掘設施準備的建議。她們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通過金礦的話題拉近和讀者之間的關系,但是往往講述的是一些對當時復雜紛繁社會的各種觀察,呈現(xiàn)了一些真實軼事。他們關注由于淘金而引發(fā)的殖民社會的變化,人們對自然景色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同時對種族和社會發(fā)展的理解也有所改變。同時墨爾本這個城市也有了顯著改變,在此期間不斷發(fā)展成為一個現(xiàn)代的“英式”城市,規(guī)模達到了利物浦的水平?!笆紫?,由于淘金引起的大規(guī)模移民,澳洲人口劇增。1862年,澳大利亞總?cè)丝谝堰_120萬,是1850年的三倍。同時,淘金時期的移民中手藝人、商人以及有專門職業(yè)的人所占比例很大;與早期移民相比,50年代的移民在獨立和經(jīng)營方面都略勝一籌。他們給澳大利亞帶來了新技術、新思想和新能量。也為提高澳大利亞整體的文化教育水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852年和1854年悉尼大學和墨爾本大學相繼成立。1853年,悉尼正式建成了澳大利亞博物館;1856年,墨爾本的公共圖書館正式開放。其他各大城市也紛紛建立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機構。但人口的陡增并沒有改變黃金發(fā)現(xiàn)以前來自聯(lián)合王國的人口與來自歐、美等洲的人口的比例關系。1862年,英國移民和澳洲本地出生的人數(shù)之和占澳洲總?cè)丝诘?2.5%。此外,黃金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澳大利亞各殖民區(qū)力量對比的變化。作為淘金中心的維多利亞在十年間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到1854年,維多利亞在人口上超過了母殖民區(qū)新南威爾士;墨爾本成了澳大利亞最大最富裕的城市。在以后的年代,墨爾本一直是悉尼的強勁對手。另一方面,由于沒有發(fā)現(xiàn)金礦,塔斯馬尼亞開始落后于其他殖民區(qū)。自由移民指望把霍巴特發(fā)展成為南太平洋的雅典的夢想徹底破滅。”*吳禎福,倪衛(wèi)紅,沈江帆.澳大利亞的歷史1788-1942,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172頁.同時這些作家也試圖將淘金的主題進一步拓展,由于淘金,整個社會隨即引起了巨大的焦慮感,包括由于對一夜暴富的向往所導致的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社會倫理背景的改變以及由于分離而導致家庭破裂的可能等等。
如果對于19世紀80年代的英國訪問者而言,澳洲殖民地和他們土生土長的英國大地具有一定的相似和熟悉度,那么對于美國訪問者呢?情況卻有所不同。杰西·阿克曼是一名美國女性,她接受過教育,但是卻未受過系統(tǒng)性地社會學訓練。澳洲對于她而言其實是一個未知之地。同時作為一個社會調(diào)查者,她關注所謂的“社會開拓者”,尤其對中產(chǎn)階級社會改革者的經(jīng)歷很感興趣,這一點使她對澳洲的觀察以及記錄下的文字具有特殊性。
杰西·阿克曼1857年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但是在19世紀90年代,她重新更正自己的出生地是波士頓,出生時間是1860年。她在芝加哥長大,隨后搬到加州,1880年她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但是沒有畢業(yè)。1888年她加入基督教婦女禁酒聯(lián)合會,從此作為傳教士在英屬哥倫比亞和阿拉斯加從事傳教工作。1892年到1906年間她來過澳洲很多次,最長的一次待了6個月,她在澳洲的主要職責是一名環(huán)游世界傳教士,目的是促進基督教婦女禁酒聯(lián)合會在澳洲的建立和進一步影響。
在前往澳洲之前,阿克曼的事業(yè)就已經(jīng)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她的第一本書是在芝加哥出版,第二本書在倫敦出版。她曾去過很多國家,分布在世界幾大洲,她親身體驗到這些國家的社會中存在鮮明的文化沖突,但是澳洲卻不是這樣,澳洲就如同一塊清潔的白布,從歐洲來的白種人可以在這里很好地繁衍生息,比他們的歐洲故鄉(xiāng)更加具有優(yōu)勢。阿克曼在澳洲生活的時間比在其他地方都要長,并且往返了很多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她的事業(yè)發(fā)展在此較為順利,人們對基督教婦女禁酒聯(lián)合會的接受意識比較強烈,她在所到之處的演講和會議都受到了積極的響應和歡迎。阿克曼逐漸在這片熱土上積攢了自己的知名度,積累了一些觀眾群。
隨后阿克曼對澳洲的寫作熱情開始高漲,因為她親身感受到這個社會的進步歷程,尤其是女性在19世紀開始進入議會,獲得了政治權利。她運用自己新鮮的眼睛看待澳洲殖民地,并不是看它與英國相比的不同或短處,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新興的國家,其他一些作家在寫作澳洲這樣一個新殖民地時都會流露出優(yōu)越感,以及對殖民血統(tǒng)的焦慮感,例如和阿克曼同一時期幾位作家路易莎·梅雷迪斯、克拉拉·阿斯皮諾爾、伊莎貝拉·伯德,她們都表達了自己對新殖民地的驚奇和喜悅之情,但是在她們的作品中還是存在一種優(yōu)越感,認為殖民地的地位相比英國還是會低一等,并且殖民地人民即使不懈努力也無法獲得和英國人民一樣平等的社會地位。可是阿克曼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她一直在很興奮地期待澳洲接下來的變化,對它的贊賞永遠十分慷慨。在19世紀初期的女性作家作品中,旅行是一個主要成分,來訪者一般都是為了休閑而到達殖民地,并不是尋求永久性的定居。然而到了19世紀末期,澳洲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一個清晰的白人社會,白人文明也是可以被觀察和評論,同時政治意識和女性覺悟不斷增長,中產(chǎn)階級的白人婦女可以有權利享受之前從未獲得過的社會、政治以及司法權力。
在她環(huán)游世界的旅行中,澳洲對于她而言最具有吸引力,她的《從一名女性視角看澳洲》于1913年出版,這本書是她寫作生涯中的一座巔峰,詳細記錄了自己在澳洲的旅行和為基督教婦女禁酒聯(lián)合會在澳洲所做的貢獻,同時在書中針對20世紀初期澳洲女性的地位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此書第一章開頭曾經(jīng)寫道:“澳洲,對于大多數(shù)人,仍是一個未被發(fā)現(xiàn)的國家。”*Ackermann,Jessie.Australia from a woman's point of view[M].North Ryde:Cassell Australia,1981.她在此書中關注家庭生活、宗教、政治、婦女地位、女童狀況等等。婦女作為公民,她們的工資待遇、教育程度以及生活狀況還有未來是怎么樣的。她有別于其他來自英國的女性作家,她是第一位強調(diào)澳洲社會女性獨特性的一位作家,將女人和男人第一次在這個新大陸上用社會學的視角明顯地區(qū)分開來。但是阿克曼也還是直言不諱地指出了澳洲社會的缺點:認為澳洲民眾都是模仿者,不具備原創(chuàng)性的能力。這種國民性表現(xiàn)在社會生活和國家建構的各個方面,包括法律制定、憲法構成、建筑、服飾和工業(yè)等方面,這意味著由于自身缺乏原創(chuàng)性,導致一切事物都是對已有事物稍加修改后的復制?!翱偸菑耐獠繉ふ倚碌姆绞剑麄兪侨椭贫皇峭ㄟ^自己創(chuàng)作而逐步形成;缺乏原創(chuàng)性的確是全體國民一個顯著的特征。他們似乎缺乏這種形式的天才?!雹俚沁@部作品也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作為一本社會學研究作品,組織不夠詳盡,內(nèi)容不夠連貫,雖然仔細閱讀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的邏輯性所在,但是總體感覺還是結(jié)論比較概括,具體可參考的例子較少,較缺乏案例研究或其它可靠證據(jù)。作為一個政治組織者,她一直在為女性地位和權力事業(yè)付出不懈的努力。1910年5月,她回到澳大利亞,這一次她的職責是西澳澳洲女性國家社團的政治組織者。她鼓勵澳洲女性實踐自己的選舉權。1911年10月她所代表的自由黨政府在選舉中敗給工黨政府。隨后她辭職并于同年12月最后一次離開澳大利亞。她的其它代表作品有1896年出版的《一位女性眼中的世界》,還有1913年出版的《女性利用選舉做了些什么》。
除了阿克曼,還有一位女作家從社會學的視角通過文字對澳洲進行了記錄。1898年,英國社會調(diào)查者和改革者碧翠斯·韋勃和丈夫西德尼·韋勃一起來到澳洲,呆了三個月。碧翠斯后來的作品很多都是來自于這段時期的日記,這些日記可以說對她眼中的澳洲殖民地做出了細致的勾勒。碧翠斯和阿克曼不同之處是,她并不是對女性政治狀況,生活狀態(tài)以及女性進步感興趣,她對女性是報以同情的態(tài)度,但是卻并不贊成女性獲取選舉權這一事實。但是和阿克曼相同的是,她們的作品中都忽視了土著人的存在,這種沉默的方式其實潛在反映了土著文化在那時已經(jīng)被白人文化所破壞,并且土著人口在19世紀末,在澳洲東南部地區(qū)以及附近僅僅占人口總量的十分之一。在她們眼中,澳洲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他的缺點是完全沒有發(fā)展,荒蕪一片,然而她的優(yōu)點是沒有歷史,沒有沖突,充滿希望,白人可以在這里實施更好、更民主的生活方式,擺脫舊世界的犯下的錯誤,一切都是從頭開始。
19世紀的澳大利亞經(jīng)歷了很多方面的變革,澳洲大陸從以前的罪犯流放地轉(zhuǎn)變?yōu)橹趁竦兀瑏碜詺W洲的白人移民者第一次開始了對這片土地的探索。本文所介紹的幾位白人女性作家作為這一時期的親身經(jīng)歷者脫穎而出,采用自己各自的方式用文字吸引讀者關注其對澳洲殖民地的描繪,她們的文字涵蓋了這片大陸瑰麗的風景和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群體,還有具有開拓性,欣欣向榮的經(jīng)濟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城鎮(zhèn),以及不斷改良和完善的社會結(jié)構和法律政治文化。
[1] 胡文仲.澳大利亞文學論集[M].北京: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1994.
[2] 唐正秋.澳大利亞文學評論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3] 楊洪貴.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主義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4] Ackermann,Jessie.The World Through a Woman’s eyes[M].Chicago:1896.
[5] Clacy,Ellen. A Lady’s Visit to the Gold Diggings of Australia in 1852-1853[M].Waiheke Island:Floating Press,2010.
[6] Dawbin,Annie Baxter. Memories of the Past by a Lady in Australia[M].Melbourne:W.H. Williams,1873.
[7] Fenton,Elizabeth. Mrs Fenton’s Australian Journal 1829-1830[M].Adelaide:Sullivan’s Cove,1986.
[8] Fenton,Elizabeth.The Journal of Mrs Fenton:A Narrative of her life in India, the Isle of France(Mauritius), and Tasmania During the Years 1826-1830[M].London:Edward Arnold,1901.
[9] Meredith, Louisa.An Autumn Ramble by the Wye[M].London:Charles Tilt,1839.
責任編輯:毛正天
2013-07-11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2BZW018);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資助項目(項目編號:B-5409-12-0029);上海海洋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項目編號:A-2400-12-0000370);上海海洋大學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A-0209-13-070077)。
張雯(1983- ),女,安徽安慶人,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英語文學和文學理論。
I11
A
1004-941(2013)05-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