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嫻婷,晁 瑞
(淮陰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江蘇淮安 223300)
彈詞,是流行于我國南方地區(qū)說唱相兼的曲藝形式。在語言方面,以七言句為主,三字句為輔。彈詞主要分為國音和土音。國音彈詞就是用普通話寫的,而土音彈詞則是用方言、或是夾雜有方言,其中以吳音彈詞居多。《筆生花》的作者邱心如,生卒年月以及生平已經(jīng)無從考證,但是根據(jù)葉德均的《彈詞女作家小記》、丁志安的《作者邱心如家世考》等資料所載,我們大致可以推論出邱心如生活在清道光、咸豐年間,生活地區(qū)大致在今天的淮安、淮陰一帶?!豆P生花》的韻腳字所反映的語音問題是我們探討的中心。我們所依據(jù)的版本是江巨榮校點(diǎn)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彈詞七言之尾,平聲字都是韻腳字位置,個別用仄聲。一韻之內(nèi),中間所雜三言(亦或七言),如或押韻,一般不出韻,但不避仄聲?!豆P生花》押韻研究只有一篇文章[1],但這篇文章顯然沒有全面統(tǒng)計(jì)《筆生花》韻腳字,也沒有逐個核對每個韻腳字在《廣韻》中的音韻地位,因此歸類不正確。據(jù)我們的研究,《筆生花》通篇共53 742個韻腳字,依據(jù)押韻情況分作14部:陽聲韻包括東鐘、庚青、真文、山咸、江陽5部;陰聲韻衣齊、灰堆、支思、皆來、魚模、歌戈、蕭豪、家麻、尤侯9部(以下韻腳字依拼音排序,分號前為平聲字,后為仄聲)。
東鐘部所用韻腳字:驄、從、沖、忡、蟲、崇、寵、重、匆、蔥、聰、叢、悰、冬、東、逢、風(fēng)、豐、楓、封、瘋、峰、烽、鋒、蜂、蒙、濛、朦、懵、蓬、篷、工、弓、公、功、攻、宮、恭、躬、供、轟、弘、紅、宏、虹、洪、鴻、哄、空、龍、嚨、瓏、朧、櫳、聾、籠、隆、農(nóng)、儂、噥、濃、秾、窮、穹、瓊、戎、絨、容、蓉、溶、镕、榮、融、忪、松、通、同、桐、銅、僮、曈、瞳、童、統(tǒng)、筒、翁、兇、兄、胸、雄、熊、傭、庸、慵、喁、忠、終、盅、鐘、衷、中、宗、蹤;拱、共、送、痛、慟、甕、永、詠、種、踵、奉、夢。共116字。
這些字絕大部分是《廣韻》中“通攝”字,有幾個是梗攝的:榮、轟、宏、瓊、兄、永、詠。曾攝1個:弘。這些字在《中原音韻》中除了“瓊”都已經(jīng)歸入“東鐘”韻。
庚青部所用韻腳字:柄、層、曾、稱、撐、成、呈、誠、承、城、乘、程、燈、登、丁、仃、釘、耕、羮、更、行、亨、哼、橫、衡、京、經(jīng)、荊、旌、驚、晶、睛、兢、精、扃、冷、伶、拎、靈、鈴、凌、陵、菱、蛉、翎、綾、零、齡、萌、盟、名、明、鳴、茗、冥、能、寧、嚀、獰、烹、朋、平、評、憑、屏、瓶、萍、青、輕、傾、卿、清、情、晴、擎、僧、升、生、聲、笙、甥、繩、勝、盛、疼、騰、謄、廳、聽、廷、亭、庭、停、婷、霆、星、惺、腥、刑、邢、形、英、鶯、嬰、媖、纓、櫻、迎、塋、盈、營、楹、蠅、贏、瀛、應(yīng)、增、爭、征、睜、錚、箏、蒸;并、病、蹬、等、定、耿、井、景、徑、凈、竟、敬、靜、境、鏡、領(lǐng)、令、命、請、慶、磬、省、圣、醒、幸、性、姓、悻、影、映、憎、贈、整、正、證、政、癥。共160字。
這些字在《廣韻》中分屬“曾攝”和“梗攝”,它們在《中原音韻》中同屬于“庚青”部。
真文部所用韻腳字:奔、賓、彬、濱、鬢、嗔、臣、塵、辰、陳、宸、晨、春、椿、純、唇、蠢、村、存、墩、恩、分、芬、紛、氛、墳、焚、根、跟、痕、昏、閽、婚、渾、魂、巾、斤、津、筋、軍、均、君、鈞、筠、坤、昆、鄰、鱗、麟、掄、侖、倫、淪、綸、輪、門、們、民、噴、盆、貧、頻、嬪、顰、蘋、親、芹、勤、裙、群、人、仁、申、伸、身、娠、神、孫、飧、吞、溫、瘟、文、聞、蚊、雯、辛、欣、新、薪、勛、薰、曛、醺、旬、巡、循、因、姻、殷、銀、暈、云、勻、紜、珍、真、臻、診、迍、諄、尊、遵、樽;本、忖、頓、份、忿、滾、狠、恨、緊、謹(jǐn)、盡、進(jìn)、近、俊、郡、駿、論、悶、敏、忍、認(rèn)、任、哂、順、紊、穩(wěn)、問、信、釁、訓(xùn)、訊、馴、遜、引、隱、允、殞、運(yùn)、慍、韻、陣、振。涔、沉、忱、今、金、衿、襟、禁、林、臨、淋、凜、品、欽、侵、衾、琴、禽、擒、寢、參、深、心、尋、陰、蔭、音、吟、崟、淫、針、斟、箴;稟、錦、任、審、甚、飲、枕。矜、拼、禎、貞、馨;肯、聘、孕。共203字。
真文部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廣韻》“真攝”,這部分在《中原音韻》中是“真文”部。第二部分是《廣韻》“深攝”,這部分在《中原音韻》里屬于“侵尋”部。第三部分是《廣韻》的“梗攝”或“曾攝”,這部分在《中原音韻》中屬于“庚青”部(少數(shù)如肯、孕歸入“真文”部)。真文部的歸類說明:《筆生花》韻腳字陽聲韻韻尾已經(jīng)大大簡化,基本等同現(xiàn)代北京音。所不同的是“真文”部與“庚青”部混押,這一證據(jù)足以證明作品有江淮方言特點(diǎn)。
山咸部所用韻腳字:安、鞍、班、般、頒、斑、搬、邊、編、鞭、餐、殘、嬋、禪、纏、蟬、潺、川、穿、傳、船、椽、丹、單、彈、顛、癲、端、番、藩、翻、煩、繁、蘩、肝、竿、桿、干、關(guān)、觀、官、棺、冠、還、寒、歡、環(huán)、桓、奸、堅(jiān)、間、肩、艱、箋、煎、韉、捐、涓、娟、鐫、蠲、寬、蘭、攔、欄、闌、瀾、連、憐、蓮、漣、聯(lián)、欒、鸞、鑾、圞、蠻、瞞、眠、綿、棉、難、年、攀、盤、偏、篇、翩、千、芊、遷、牽、鉛、慳、愆、搴、前、虔、錢、乾、圈、權(quán)、全、詮、泉、拳、痊、筌、然、燃、三、山、刪、珊、搧、膻、閂、拴、栓、痠、酸、癱、壇、天、田、填、闐、團(tuán)、摶、彎、灣、丸、紈、完、玩、頑、仙、先、掀、躚、鮮、閑、賢、弦、涎、嫻、軒、宣、揎、萱、喧、暄、煊、儇、翾、懸、旋、胭、煙、焉、嫣、延、言、妍、沿、研、顏、鳶、鴛、冤、淵、元、園、員、垣、原、圓、援、媛、緣、猿、源、轅、臜、氈、旃、邅、專、磚;按、案、板、辦、半、伴、變、便、遍、辯、產(chǎn)、顫、串、釧、攢、誕、典、鈿、殿、短、段、斷、緞、返、飯、趕、館、管、慣、灌、罐、漢、汗、翰、緩、幻、宦、換、喚、患、剪、簡、蹇、見、件、餞、薦、賤、健、箭、卷、倦、眷、看、款、亂、滿、幔、漫、慢、熳、免、娩、面、暖、泮、盼、叛、畔、片、騙、淺、遣、綣、勸、軟、散、訕、扇、善、擅、膳、袒、嘆、挽、晚、碗、顯、縣、現(xiàn)、線、羨、獻(xiàn)、選、咽、筵、衍、眼、宴、燕、遠(yuǎn)、苑、怨、院、愿、趲、贊、盞、綻、轉(zhuǎn)、囀、撰、饌。庵、諳、參、慚、慘、攙、讒、蟾、擔(dān)、眈、耽、帆、凡、甘、酣、憨、含、函、涵、尖、監(jiān)、兼、緘、龕、堪、奩、簾、廉、男、南、喃、拈、謙、簽、潛、三、芟、衫、貪、談、痰、潭、添、恬、甜、纖、銜、嫌、懨、嚴(yán)、炎、鹽、檐、沾、瞻、鉆;暗、貶、懺、淡、點(diǎn)、店、敢、感、喊、檢、減、劍、漸、鑒、檻、覽、臉、捻、念、欠、染、毯、探、險(xiǎn)、陷、掩、黤、艷、驗(yàn)。共388字。
山咸部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廣韻》中的“山攝”;第二部分是“咸攝”?!吧綌z”屬于《中原音韻》的“寒山”、“先天”、“桓歡”三部;“咸攝”屬于“鹽咸”、“廉纖”兩部。這只是大致的說法,從《中原音韻》起,已經(jīng)有一部分[-m]韻尾的字開始?xì)w入[-n]尾,但還僅限于少數(shù)。從《筆生花》“真文”、“山咸”歸類可以看得出來,陽聲韻尾的合并過程已經(jīng)全部完成。
江陽部所用韻腳字:昂、邦、幫、梆、蒼、艙、藏、昌、娼、長、腸、嘗、常、償、場、窗、床、當(dāng)、珰、方、坊、芳、防、妨、房、仿、訪、舫、剛、綱、缸、釭、光、行、杭、航、肓、荒、慌、皇、黃、凰、隍、遑、徨、惶、煌、潢、簧、江、將、姜、漿、僵、韁、疆、康、糠、匡、筐、狂、郎、狼、廊、良、涼、梁、糧、粱、量、芒、忙、茫、囊、娘、龐、旁、傍、槍、戕、腔、鏘、蹌、強(qiáng)、墻、嬙、傷、殤、商、觴、裳、雙、霜、孀、湯、唐、堂、棠、塘、膛、尪、汪、亡、王、鄉(xiāng)、相、香、廂、湘、箱、襄、鑲、詳、庠、祥、翔、央、殃、鴦、揚(yáng)、陽、楊、佯、徉、洋、張、章、彰、嫜、璋、妝、莊、樁、裝;榜、謗、悵、擋、黨、放、廣、幌、講、獎、降、況、框、浪、兩、亮、嚷、讓、喪、賞、上、爽、往、惘、忘、旺、望、響、想、向、仰、養(yǎng)、怏、樣、恙、葬、掌、丈、帳。共172字。
江陽部是《廣韻》中的“江攝”、“宕攝”字,在《中原音韻》中屬于“江陽”部。
歌戈部所用韻腳字:阿、陂、波、瘥、搓、磋、蹉、鹺、多、俄、訛、娥、蛾、戈、哥、歌、個、鍋、訶、呵、何、和、河、荷、苛、柯、科、疴、窠、可、坷、羅、蘿、鑼、螺、么、摩、磨、魔、挪、哦、坡、頗、婆、莎、唆、梭、挲、脧、拖、陀、跎、窩、我、靴;過、賀、禍、坐、座。共60字。
這一韻部的字都是《廣韻》中的“果攝”。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韻部往往和魚模部通押。用于通押的字,如:波、多、俄、娥、蛾、何、和、禍、蘿、羅、唆、梭、脧、磨、靴,說明在清末的淮安方言中這些字韻母的讀音與魚模部非常接近。
魚模部所用韻腳字:初、除、廚、鋤、雛、躇、幮、楮、儲、處、粗、都、阇、夫、膚、敷、扶、符、撫、府、腑、沽、孤、姑、辜、乎、呼、狐、胡、壺、湖、糊、枯、蘆、廬、謨、摹、模、奴、孥、如、儒、濡、襦、汝、書、姝、殊、梳、舒、疏、攄、輸、蔬、蘇、酥、圖、徒、途、涂、土、污、巫、誣、無、蕪、吾、吳、朱、誅、珠、株、豬;步、部、肚、妒、婦、鼓、故、顧、戶、苦、庫、爐、臚、路、露、母、慕、暮、怒、鋪、譜、數(shù)、訴、素、吐、忤、武、誤、主、住、祖。拘、居、駒、裾、閭、女、區(qū)、嶇、驅(qū)、軀、趨、劬、渠、癯、衢、吁、須、胥、虛、墟、需、噓、歔、徐、迂、紆、余、臾、魚、諛、娛、隅、逾、愉、榆、虞、愚、輿;具、俱、懼、慮、取、娶、去、覷、許、敘、絮、婿、語、圄、與、諭、愈、譽(yù)、豫。共161字。
魚模部除了《廣韻》中的“遇攝”字,還有少數(shù)幾個來源于“流攝”的,如:母、婦,它們在《中原音韻》已經(jīng)歸入“魚?!辈?。魚模部,如初、呼、疏、模、奴、扶、廬、圖、誣,與歌戈部通押;魚、軀、覷、娶、具、臾、拘,與衣齊部通押。這說明清末的淮安方言魚模部是區(qū)分[-u][-y]的。
皆來部所用韻腳字:哀、埃、挨、猜、才、材、財(cái)、裁、采、睬、衩、差、釵、柴、豺、呆、該、荄、乖、孩、懷、徊、淮、槐、階、皆、街、解、戒、開、揩、咳、來、萊、埋、排、牌、陪、腮、篩、釃、衰、胎、臺、抬、苔、歪、偕、諧、鞋、厓、災(zāi)、哉、栽、齋;愛、礙、拜、菜、帶、待、黛、改、拐、怪、骸、海、駭、害、楷、快、賴、乃、奈、耐、太、態(tài)、外、在、債。共 80 字。
這一韻都是《中原音韻》的“皆來”部。清末的淮安方言里沒有“乜斜”韻,階、皆、街、解、戒、諧、鞋,這些字韻母都與“來”同。
灰堆部所用韻腳字:杯、卑、悲、吹、炊、垂、捶、錘、催、摧、堆、肥、歸、規(guī)、皈、閨、灰、詼、揮、恢、暉、輝、麾、徽、回、虧、盔、窺、奎、魁、睽、雷、罍、枚、眉、梅、媒、楣、醅、陪、培、賠、裴、誰、隨、推、頹、危、威、偎、隈、煨、巍、韋、為、違、圍、幃、闈、桅、唯、帷、惟、維、追、錐;狽、備、輩、誹、貴、會、愧、淚、美、妹、水、睡、退、位、味、慰、墜、罪、配。共84字。
這一韻都是《中原音韻》的“齊微”部,但是從《筆生花》押韻來看,“齊”與“微”分類而居,類似于今天北京話十三轍“一七”、“灰堆”的區(qū)分。
衣齊部所用韻腳字:低、堤、飛、妃、非、菲、緋、扉、霏、譏、饑、璣、機(jī)、肌、磯、雞、笄、姬、基、箕、稽、畿、羈、虀、貍、離、漓、璃、黎、罹、籬、迷、泥、倪、擬、批、披、砒、皮、疲、羆、妻、棲、凄、期、欺、蹊、齊、其、奇、歧、祈、騎、棋、旗、啟、起、梯、提、啼、題、蹄、微、兮、西、希、晞、欷、稀、溪、嘻、嬉、谿、曦、攜、伊、衣、醫(yī)、依、欹、漪、儀、夷、飴、怡、宜、貽、姨、移、遺、頤、疑、彝;比、彼、庇、婢、避、詆、底、地、弟、帝、誹、幾、計(jì)、技、忌、際、妓、嚌、禮、李、里、娌、理、麗、例、你、氣、棄、泣、體、喜、系、細(xì)、些、已、以、矣、蟻、倚、椅、義、議、異、易、誼、裔、意。共140字。
這一韻部來源于《廣韻》的“止攝”以及“蟹攝”四等的“齊”韻。從押韻情況看,清末淮安方言唇齒音“飛、非、菲、緋、扉、霏、微”,韻母與“衣”同;但“肥”在韻腳中出現(xiàn)5次,均與“灰堆”部押?!皵y”、“些”在當(dāng)時的淮安方言中丟失韻尾,只保留了主元音,因此韻母也與“衣”同。
支思部所用韻腳字:差、鴟、嗤、癡、魑、池、馳、遲、持、墀、疵、詞、祠、辭、慈、雌、兒、爾、尸、師、詩、獅、施、時、匙、司、絲、私、思、斯、撕、嘶、澌、椸、之、支、卮、芝、枝、知、肢、脂、孜、咨、姿、茲、資、緇、髭、滋;恥、此、次、二、史、使、士、氏、示、世、似、事、試、視、是、死、嗣、止、旨、紙、至、志、治、致、置、子、姊、訾。共 77 字。
這一韻部絕大多數(shù)是《廣韻》“止攝”,在《中原音韻》中為“支思部”,也就是說早在元代已經(jīng)獨(dú)立。
家麻部所用韻腳字:茶、查、搽、槎、差、車、爹、花、劃、華、嘩、加、佳、枷、家、嘉、嗟、夸、媽、麻、拿、那、葩、沙、紗、奢、賒、他、它、哇、蛙、娃、蝦、瑕、暇、霞、邪、斜、鴉、牙、芽、涯、衙、雅、訝、呀、耶、爺、喳、遮、抓;罷、叉、話、假、嫁、價、怕、耍、下;拉。共60字。
這一韻部多為《廣韻》的“假攝”字。在《中原音韻》中“車、爹、嗟、奢、賒、斜、耶、爺”都是“車遮”部,與“家麻”分立。但從《筆生花》來看,清末淮安方言“車遮”部不獨(dú)立,仍保留其在《廣韻》中的讀音。來源于“咸攝”的入聲字“拉”處在平聲韻腳位置,這不符合淮安方言事實(shí)。直到今天淮安方言入聲仍是一個獨(dú)立的聲調(diào),并不派入四聲。說明邱心如在創(chuàng)作中對入聲字有意處理,盡量按照北京音,歸入陰聲韻。
蕭豪部所用韻腳字:熬、鰲、坳、包、胞、標(biāo)、鑣、操、曹、嘈、抄、超、巢、朝、嘲、潮、刀、叨、忉、舠、刁、凋、貂、皋、高、膏、糕、蒿、毫、豪、壕、嚎、交、郊、澆、嬌、驕、膠、椒、蛟、焦、跤、皎、撈、勞、牢、癆、醪、遼、聊、僚、寥、撩、寮、留、貓、毛、茅、旄、錨、髦、冒、貌、苗、描、撓、惱、拋、庖、袍、跑、漂、飄、嫖、蹺、敲、喬、橋、憔、瞧、饒、嬈、橈、擾、搔、騷、燒、梢、艄、韶、濤、滔、韜、咷、逃、桃、啕、淘、醄、佻、挑、祧、條、迢、調(diào)、窕、梟、枵、驍、逍、消、宵、綃、蕭、銷、簫、瀟、霄、囂、淆、幺、夭、妖、腰、邀、爻、堯、肴、窯、謠、搖、徭、遙、瑤、杳、遭、糟、招、昭;報(bào)、抱、表、草、倒、到、道、翿、告、好、號、轎、較、教、靠、了、料、妙、廟、鬧、巧、翹、繞、掃、嫂、臊、少、套、小、曉、孝、哮、笑、效、咬、要、皂、召。共176字。
尤侯部所用韻腳字:抽、瘳、仇、儔、幬、酬、稠、愁、籌、裯、幬、丟、兜、浮、勾、溝、鉤、侯、喉、猴、吼、揪、口、溜、劉、留、流、旒、騮、柳、樓、陋、漏、謬、繆、矛、侔、眸、謀、牛、謳、漚、甌、丘、坵、秋、囚、求、逑、球、遒、裘、柔、揉、收、手、守、首、搜、偷、頭、投、休、修、庥、羞、饈、優(yōu)、攸、憂、幽、悠、尤、由、郵、游、猷、友、舟、州、謅、周、洲;丑、瞅、斗、否、后、候、久、酒、救、就、舅、宿、袖、繡、有、又、皺、奏。共99字。
蕭豪部均來源于《廣韻》“效攝”、尤侯部則來源于“流攝”。是漢語中較為穩(wěn)定的韻部。
前文說過,邱心如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意注意了入聲字的處理。她所標(biāo)榜的“國音”創(chuàng)作,也主要體現(xiàn)在這一點(diǎn)上。全書入聲韻腳字計(jì)91個,除了前面說過的“拉”出現(xiàn)在平聲位置,其他均屬于句中押韻,不避仄聲的情況。入聲字歸入相應(yīng)的陰聲韻,如:白、宅、窄,皆來部;畢、壁、璧、激、積、及、吉、極、急、疾、集、嫉、跡、力、靂、逆、匹、泣、息、悉、惜、習(xí)、揖、益、溢,衣齊部;卜、出、讀、服、福、復(fù)、腹、骨、局、哭、碌、漠、目、仆、屈、曲、入、屬、述、物、續(xù)、玉、獄、囑、足、族,魚模部;叱、日、失、識、室、執(zhí)、侄、職、質(zhì)、騭,支思部;達(dá)、答、發(fā)、乏、伐、法、哈、頰、洽、殺、塌、狹、鴨、雜,家麻部;閣、格、國、落、墨、迫,歌戈部;黑,灰堆部;肉,尤侯部。
將我們分出的14部,與北京話十三轍相比:北京話“東鐘”部與“庚青”部可以通押,而《筆生花》則分列清晰;北京話“庚青”部與“真文”部絕不混同,而《筆生花》則完全混押。如此看來,雖然邱心如在入聲字的處理上煞費(fèi)苦心,她還是不能掩蓋自己的江淮方音。《筆生花》的韻腳字能反映清末淮安方音與今天淮安話有差異,這種差異能反映淮安音在150年之間發(fā)生了何種語音演變趨勢,這將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內(nèi)容。
[1] 王進(jìn)安.長篇彈詞《筆生花》陰聲韻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bào),2003(2).
[2] [宋]陳彭年.廣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M].四庫全書本.
[4] 丁聲樹.古今字音對照手冊[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58.
[5] 鮑明煒.江蘇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
責(zé)任編輯:劉海寧
淮陰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