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國,林湫泠,王立生,師瑞月,姚 君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累及多系統(tǒng)的慢性復發(fā)性疾病,好發(fā)于20~50歲的中青年,男女發(fā)病比例為1.4∶1,主要的病理改變?yōu)檠苎?,可累及全身大、中、小各級血管,以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外生殖器潰瘍和眼葡萄膜炎為主要表現(xiàn),其中伴消化道損害的白塞病又稱為腸白塞病,但關于腸白塞病臨床特征及內鏡特點的報道較少。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7例腸白塞病患者的病歷資料,總結腸白塞病的臨床特征和內鏡特點,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7例腸白塞病患者中男10 例,女7例;年齡28~71歲,平均46.4歲;病程3個月~6年;白塞病診斷均符合2006年國際白塞病研究小組制定的國際診斷標準(ICBD標準)[1],共有6個診斷項目,即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皮膚損害﹙假性毛囊炎、結節(jié)性紅斑﹚、眼部病變﹙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視網膜血管炎﹚、血管病變﹙淺靜脈炎、深靜脈血栓形成、大靜脈血栓形成、動脈血栓形成、動脈瘤﹚及針刺試驗,其中生殖器潰瘍和眼部病變每項計2分,其他4項每項計1分,總分≥3分者可診斷和﹙或﹚歸類為白塞病。
1.2 方法 17例患者均行胃鏡及結腸鏡檢查,并對病灶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特征、內鏡特點、病理組織學檢查及治療情況。
2.1 臨床特征 17例患者均出現(xiàn)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其中12例(71%)以復發(fā)性口腔潰瘍?yōu)槭装l(fā)癥狀。隨病情進展,出現(xiàn)皮膚受累和生殖器潰瘍11例(65%),關節(jié)炎5例(29%),眼部病變2例(12%)。消化道癥狀出現(xiàn)于白塞病癥狀后的2個月~10 年,以腹痛最為常見(13/17,77%),右下腹疼痛10例(59%),腹瀉5例(29%),便血或黑便4例(24%),胸骨后疼痛3例(18%),吞咽困難2例(12%),反酸、噯氣2例(12%);并發(fā)消化道出血3例(18%),腸穿孔1例(6%)。
2.2 內鏡特點 17例患者病變部位以回盲部最為多見,有11例(65%),其次為食管及升結腸各5例(29%),回腸末端4例(24%),吻合口3例(18%),直腸及降結腸各2例(12%),乙狀結腸1例(6%);病變累及多個部位者7例(41%),以回盲部和回腸末端同時受累最為多見,有5例(29%)。內鏡下主要表現(xiàn)為潰瘍形成,共15例(88%),潰瘍可單發(fā)或多發(fā),以孤立深大圓形潰瘍?yōu)樘卣餍员憩F(xiàn),也可表現(xiàn)為阿弗他樣淺潰瘍或不規(guī)則潰瘍,其他內鏡下表現(xiàn)包括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結節(jié)樣增生、息肉形成等(見圖1)。
注:A和B為同一患者,A為術前,回盲部見一巨大潰瘍,病變累及回盲瓣,底披厚白苔,周圍見多個息肉樣隆起;B為術后復發(fā),回-結腸吻合口見一圓形深部潰瘍;C為食管中段多個類圓形潰瘍,互不融合,底披白苔;D為全食管連續(xù)性黏膜糜爛,大量息肉樣增生及縱行的黏膜橋
圖1 腸白塞病內鏡特點
Figure1 End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
2.3 病理組織學檢查及治療情況 17例患者抗酸染色均為(-),病理組織學檢查主要表現(xiàn)為非特異性慢性炎癥,4例(24%)提示血管炎改變,表現(xiàn)為血管壁淋巴細胞浸潤、管壁增厚、纖維素樣壞死等。17例患者初始均進行對癥治療及糖皮質激素治療(潑尼松 0.5 mg/kg),其中5例聯(lián)合免疫抑制劑治療,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內鏡下顯示黏膜愈合14例。1例并發(fā)消化道出血者和1例腸穿孔者進行手術治療,其中1例術后2年出現(xiàn)復發(fā),經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后達到臨床治愈;1例累及食管者表現(xiàn)為食管多發(fā)潰瘍,反復出現(xiàn)黑便,治療中多次輸血,糖皮質激素及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有效,停藥后復發(fā),且不能耐受免疫抑制劑,目前仍在隨訪中。
白塞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累及多系統(tǒng)的慢性復發(fā)性疾病,1937年由Behcet首次報道,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外生殖器潰瘍和眼葡萄膜炎三聯(lián)征,同時也可累及關節(jié)、血管、消化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基本病理改變?yōu)檠苎?,發(fā)病年齡為20~40歲,老年人和兒童少見,男性多于女性,病程較長,病程呈周期性遷延性。白塞病存在顯著的地域分布和人種差異,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現(xiàn)象,又稱“絲綢之路病”。目前,白塞病尚無公認的實驗室及病理診斷標準,臨床診斷較困難,特別是當患者不具備“三聯(lián)征”時多采用ICBD標準。以消化道損害為主要表現(xiàn)的白塞病稱為腸白塞病,發(fā)病率較低,Sakane等[2]報道,3%~16%的白塞病患者有胃腸道受累;Wang等[3]回顧性分析了170例白塞病患者,結果顯示10%的白塞病患者有消化道受累,且較少出現(xiàn)眼部病變和生殖器潰瘍。本組17例患者中僅2例(12%)出現(xiàn)眼部病變。
腸白塞病的消化道病變可累及從口腔到肛門的全消化道[4],潰瘍可為單發(fā)或多發(fā),深淺不一,可見于食管下端、胃部、回腸遠端、回盲部、升結腸,以回盲部多見。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飽脹、噯氣、吞咽困難、中下腹脹滿、隱痛、陣發(fā)性絞痛、腹瀉、黑便、便秘等,嚴重者可伴有潰瘍穿孔,甚至可因大出血等并發(fā)癥而死亡。本組17例患者的消化道病變均出現(xiàn)在口腔、外陰潰瘍以后,以回盲部病變最多見(65%),內鏡下主要表現(xiàn)為潰瘍形成,潰瘍可單發(fā)也可多發(fā),且可在多部位發(fā)生,反復出現(xiàn),嚴重者可發(fā)生腸腔狹窄、出血、穿孔等,回盲部孤立深大圓形潰瘍?yōu)樘卣餍员憩F(xiàn)。本組17例患者有5例發(fā)生食管受累,但位置相對較高或病變延續(xù)廣,單純抑酸效果差,這一點可與反流性食管炎相鑒別。消化道癥狀包括腹痛、腹瀉、腹脹、便血、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難等,腹痛是最常見的消化道癥狀(77%),疼痛部位以右下腹為主。消化道出血及腸穿孔是腸白塞病手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本組17例患者中2例采用手術治療的患者1例并發(fā)消化道大出血,而另1例則并發(fā)腸穿孔。盡管白塞病的本質是血管炎,但本組17例患者中僅4例病理學檢查提示血管炎改變,其他均為非特異性慢性炎,提示白塞病的診斷應主要是根據臨床表現(xiàn)而不是組織病理學檢查。
目前尚無公認的有效根治白塞病的方法,多種藥物可能有效,但停藥后易復發(fā),治療的目的在于控制現(xiàn)有癥狀,減緩疾病進展,防止臟器損傷。因患者臨床表現(xiàn)多樣,主張采取個體化治療方案。胃腸道穿孔和大出血是白塞病預后不良的一個表現(xiàn),且術后易復發(fā)。Iida等[5]報道,9例腸白塞病患者術后有7例出現(xiàn)腸道潰瘍復發(fā);韓國的一項研究對72例經手術治療的腸白塞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術后復發(fā)率為58.3%,其中30.6%的患者需要再次手術,術后2年及5年累積復發(fā)率分別為29.2%和47.2%,累積再手術率分別為12.5% 和22.2%[6]。
2008年,歐洲抗風濕病聯(lián)盟(EULAR)的臨床專家委員會根據循證醫(yī)學證據提出了有關白塞病的分類治療建議[7],建議指出:針對腸白塞病,除了在緊急情況下需要手術外,治療上應首先嘗試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或沙利度胺,術后繼續(xù)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可減少復發(fā)。Yuriko等[8]研究顯示,英夫利昔單抗可有效治療腸白塞病。本組17例患者初始均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其中5例聯(lián)合免疫抑制劑治療,最終14例患者取得滿意效果。1例并發(fā)消化道出血者和1例腸穿孔者進行手術治療,其中1例術后2年出現(xiàn)復發(fā),經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后達到臨床治愈;1例治療中多次輸血,糖皮質激素及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有效,停藥后復發(fā),且不能耐受免疫抑制劑,目前仍在隨訪中。
腸白塞病的消化道癥狀一般在白塞病發(fā)病4~5年以后出現(xiàn),由于病程遷延,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早期診斷較困難,易誤診為炎癥性腸病、消化道腫瘤、闌尾炎等,臨床上有反復口腔潰瘍、外生殖器潰瘍、皮膚損害患者如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及早進行消化道內鏡檢查有助于早期診斷,減少誤診。
1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for Behcet′s Disease.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Behcet′s disease[J].Lancet,1990,335(8697):1078-1080.
2 Sakane T,Takeno M,Suzuki N,et al.Behcet′s disease[J].New Eng J Med,1999,341(17):1284-1291.
3 Wang LY,Zhao DB,Gu J,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hcet′s disease in China[J].Rheumatol Int,2010,30(9):1191-1196.
4 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白塞病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3,7(12):762-764.
5 Iida M,Kobayashi H,Matsumoto T,et al.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J].Dis Colon Rectum,1994,37(1):16-21.
6 Jung YS,Yoon JY,Lee JH,et al.Prognostic factors and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for surgical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J].Inflamm Bowel Dis,2011,17(7):1594-1602.
7 Hatemi G,Silman A,Bang D,et al.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ehcet disease[J].Ann Rheum Dis,2008,67(12):1656-1662.
8 Yuriko M,Tadakazu H,Katsuyoshi M,et al.A case of 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 treated with infliximab monotherapy who successfully maintained clinical remission and complete mucosal healing for six years[J].Intern Med,2012,51(16):2125-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