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房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fā)展,網絡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到中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它無論對中學生當前的學習及今后的發(fā)展都將產生積極的、極其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各種各樣的網絡道德問題也接踵而來。這些問題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我們應該積極面對,充分利用,正確引導,科學管理,提高網絡環(huán)境下德育工作的實效。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根據教學質量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運行目的、作用和要求,對其信息元、信息點做出了改進,并提出了一種信息元能夠自動在教學實施體、教學對象與教學管理體三者之間流動的反饋型流動模式。
一、目前中學生上網狀況調查
為了深入了解網絡對中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影響,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我們在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隨機抽樣,開展較為廣泛的問卷調查及學生座談會,被抽樣調查的學生共260名,調查結果如:在260名學生中有183名占69.8%的同學家里擁有計算機,其中l(wèi)50人占57.3%的學生經常上網,從不上網的學生有65人,占24.8%。被問及上網地點的時候,有155人占59.2%的學生在家里上網;在校內與網吧上網的學生各占17.9%和22.9%,學生上網選擇的內容首選文化娛樂方面占45.8%,時事新聞類只占19.8%,游戲類和聊天各占16.4%和14.l%,只有9.9%的學生選擇上校園網,許多學生很實在地說:當初上網的目的只是追逐時尚,滿足好奇心,但是最終都幾乎被互聯(lián)網上大信息量的優(yōu)點所吸引。
高一有位學生在談到自己為了解決一個歷史學科的知識問題,在網上查了大量的資料;高二有一位學生為了學好生物課上關于激素這一節(jié),在互聯(lián)網上查了大量有關激素的資料,分析比較激素的作用,并且查閱了大量奧運會上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的事例,說明激素的利弊。從調查中發(fā)現,有31.4%的學生是在互聯(lián)網上獲得時事新聞進行學科教育類的學習。學生認為,能從網上“找到所需要的資料”、“得到各種知識”、“完成研究性學習”是上網的最大目的。
互聯(lián)網上獲取知識的方便、快捷和全面的特點,給學生求知帶來極大的方便,網絡是把“雙刃劍”,在看到網絡發(fā)揮積極作用時,更為擔憂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家長、教師一談上網首先想到的是負面影響:網上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勢必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對自已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產生動搖,進而動搖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網上虛擬化的交流,弱化了學生現實交往的能力,并助長了對虛擬的成就感的追求;長時間上網易導致視力下降和神經衰弱,影響了身心健康成長;等等。網絡世界打破了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構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間——網絡世界。模糊了人們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是與非的明確界限。
二、如何加強網絡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網絡德育,是指在局域網或廣域網上開展一系列德育活動。這種活動必須圍繞現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來開展,它與學校德育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補充,也是德育現代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網絡德育通過德育課堂、虛擬社區(qū)、網上咨詢、在線討論、網上家長學校、網上德育基地等途徑來實現學校德育目標 。學校網絡德育目標除了德育大綱規(guī)定的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總體的德育目標外,還有網絡特色的德育目標,包括網絡道德、信息素養(yǎng)、網絡倫理、自我管理學習、網絡人格等。網絡德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開放性:網絡德育是一種開放性德育。未來的學校將趨于一種沒有明顯的校園界限,以數據庫為中心,通過互聯(lián)網連通學校、家庭、社會的開放式德育將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
②交互性:交互性是網絡德育的一大特點,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網上論壇”或“在線指導”上發(fā)表自己的思想觀點,大家一起討論。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針對某一專題預先設計好問題與答案,當受教育者訪問該專題時,實現人機對話。由于這種交互的不可見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說出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是傳統(tǒng)教育無法比擬的。
③趣味性: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和影視于一身的多媒體技術,給我們的網上課堂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樂趣。網絡德育使學生變得輕松起來,學生可以通過德育課件來了解德育內容,甚至可以通過游戲來體驗。
三、網絡環(huán)境下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在網絡學科教學中,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輔導者。其教學思路貫穿在軟件的設計過程中,包括擬定教學目標,重組教學內容,設計啟發(fā)性提問和變式自測題等。教師在制作網絡多媒體課件時要主動考慮如何展示德育內容,使學生既學到文化知識,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數學中的漸開曲線、對稱圖形,可點擊北京立交橋、中華世紀壇、南浦大橋等標志性建筑,用數學美激發(fā)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教化學中的氟利昂性質、臭氧空洞、地球溫室效應,可虛擬一個災難畫面,喚起同學的環(huán)保意識。教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時,可以組合百團大戰(zhàn)、香港回收、澳門回歸等畫面,讓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教師的主導作用除表現在軟件制作過程之中,還表現在對課堂教學的組織過程,課堂中的啟發(fā)引導以及教學進程的調控。
網絡世界對于未成年人有極強的誘惑力,他們需要專家的指導,廣大未成年人面臨著網絡化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需要良好的網絡內容,需要優(yōu)秀的網絡技能培訓,需要安全的上網場所,需要優(yōu)良的機器,需要體驗網絡生活,需要社會各界為他們提供網絡世界中的陽光與營養(yǎng)。因此,我們既要凈化網絡內容,嚴格執(zhí)行網法,更要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網絡法制教育,倡導網德,高舉法律之劍,激濁揚清,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既寬松和諧又穩(wěn)定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
(河北省衡水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