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娜娜 王麗娟
【摘要】 穿刺點出血是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PICC)的常見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與穿刺手法、病人的基礎狀態(tài)及包扎換藥方法等有關。通過改進穿刺方法、包扎技術,并合理的使用凝血藥物,能有效地預防出血的發(fā)生,同時低溫止血、明膠海綿等新技術的使用有助于減少穿刺點出血的發(fā)生。病人出血后應及時評估出血情況給予個體化的處理。
【關鍵詞】 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出血;并發(fā)癥;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5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4841-01
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由外周靜脈(貴要靜脈、頭靜脈、肘正中靜脈)插入,導管尖端定于中心靜脈的靜脈通路建立技術。PICC穿刺技術于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首先開始應用,我國自90年代末引入該項技術,因其留置時間長、可由護士操作、可以輸入化療藥物及濃度較高的藥物、保護患者血管、感染率較低等優(yōu)勢,近幾年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由于PICC穿刺鞘直徑較粗,穿刺點血管損傷大,穿刺點血管滲血時有發(fā)生。因此,穿刺局部出血成為置管護理的關鍵問題之一[1-2]?,F(xiàn)將穿刺點出血的主要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方法綜述如下。
1 PICC穿刺點出血的主要原因
1.1 穿刺操作穿刺手法、速度、部位選擇、不能做到一針見血等都會造成血管壁不同程度損傷而容易出血。
1.2 特殊患者群凝血功能較差、肝功能異常、營養(yǎng)不良等易引起出血[3-5]。
1.3 包扎換藥方法按壓方式、時間、加壓包扎的力度及換藥方法不當也會造成出血。
1.4 宣教患者不能正確了解PICC導致做出引起出血的行為,如劇烈運動等[6]。
2 PICC穿刺點出血的預防及護理
2.1 穿刺方法
2.1.1 穿刺部位的選擇貴要靜脈由下至上逐漸變粗,靜脈瓣少且分支少,一次置管成功率較高,是穿刺的最佳靶血管。肘窩處皮膚皺褶多、容易出汗,易發(fā)生感染且不易固定,另外,肘關節(jié)活動也會增加滲血的幾率,要注意避免此處穿刺。另外肘正中靜脈正位于肘窩處,頭靜脈發(fā)生穿刺失敗和送管困難的概率較高。護士在穿刺過程中可根據(jù)患者的血管條件、操作難度等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最佳的穿刺途徑。
2.1.2 經(jīng)皮下隧道法進行穿刺點選擇在血管下方或側方2-3cm左右,穿刺時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潛行2-3cm后刺入血管,穿刺成功后將導管插入到預定長度。此方法可使針眼和血管處針眼錯開,相隔一段距離,同時皮膚組織的收縮也起到了壓迫針眼的作用,使?jié)B血明顯減少。
2.1.3 穿刺速度進皮速度快,穿刺血管時速度易緩慢,對血管損傷小,滲血較少。
2.2 包扎方法的改進
2.2.1 使用網(wǎng)狀管型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置管成功后覆蓋3M透明敷貼,再將一粒大棉球垂直置于敷貼外穿刺點上方,加壓固定,以8cm網(wǎng)狀管型彈力繃帶套住穿刺肢固定。根據(jù)患者手臂大小、部位,可用剪刀在網(wǎng)套下端剪開一小口來調(diào)整松緊度。此種方法患者舒適感加強,便于觀察,且固定牢固,壓迫力度均勻,松緊適宜,可有效減少出血。在加壓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上肢的溫度和顏色,24h后松開加壓物并更換敷料,視滲血情況,有必要時延長加壓時間。
2.2.2 使用3M自粘纏繃帶加壓包扎3M自粘纏繃帶具有無粘性但自我粘纏的特點,加壓包扎的力量可以調(diào)節(jié),包扎后產(chǎn)生恒定壓力,使包扎部位達到理想的包扎效果,壓迫止血效果好。此外,其透氣性、順應性較強,拆除時患者無疼痛感,更換敷料后如需再用可重復使用,不影響加壓效果,患者容易接受。
2.2.3 使用碘仿紗條取無菌碘仿紗條折疊成約2cm×3cm大小,覆蓋在穿刺點上,再貼透明敷料。貼膜時要壓緊,避免空氣進入。碘仿紗條的主要成分為碘仿、甘油、醫(yī)用脫脂紗布,通過鹵化和氧化菌體原漿蛋白活化基因發(fā)揮殺菌作用,具有防腐、除臭和壓迫止血功能,應用于局部組織還可以收縮創(chuàng)面血管的斷端,促進局部血液凝固。碘仿紗條制作簡單,使用安全方便。
2.3 凝血藥物的使用
2.3.1 人凝血酶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主要功能為將可溶性的纖維蛋白原水解成為不溶性纖維蛋白原,在止血和凝血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于PICC置管后在穿刺點周圍撒凝血酶粉劑500U(1支),然后加蓋無菌紗布,透明敷料覆蓋后加壓包扎。該方法可加速血小板低下患者置管后局部止血效果,減輕心理恐懼,減少費用。
2.3.2 立止血具有凝血酶及類凝血酶作用,將藥物浸濕于小紗布上,覆蓋于穿刺點上,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受損血管處,促進血小板聚集,可起到止血效果。該方法起效快,止血持久,使用方便。
2.3.3 腎上腺素具有收縮血管而起到止血作用,局部用藥時全身作用很少,對患者的血壓及心率無顯著影響。用注射器抽吸一定量的腎上腺素,注入紗布覆蓋于穿刺點上,覆蓋透明敷料后加壓包扎。
2.3.4 云南白藥是治療出血和淤血腫痛的良藥,具有縮短凝血時間、止血、止痛等功效。在穿刺針眼處外敷云南白藥粉末,然后用無菌小紗布覆蓋,再用3M貼膜固定,此方法減少了局部出血的發(fā)生,在臨床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2.4 低溫止血 局部冷療可以加速穿刺創(chuàng)口收縮,減慢血流,加速凝血。目前有研究者通過自制冰指應用于PICC置管后的止血效果明顯。冰指的制作比較簡單,將滅菌橡膠手套沿指根部剪下,向內(nèi)灌入經(jīng)10%氯化鈉溶液浸透的圓柱狀脫脂藥棉,末端打死結,放入-18℃冰箱12h即可。
2.5 明膠海綿 明膠海綿是一種白色或黃白色多孔的海綿狀物質(zhì),不溶于水,但置于出血部位可吸收超過其重量很多倍的血液。血液進入海綿空隙后,血小板迅速破裂,釋放血小板因子,促進血液凝固,而且有支架的作用,使血塊固著于出血的部位而不易脫落,達到止血目的。明膠海綿止血效果比較快,操作方便,減輕患者感染機會。
2.6 其他注意事項 靜脈內(nèi)纖維蛋白鞘形成可造成滲液、滲血。PICC置管操作時,由于不同程度的血管內(nèi)膜損傷,可以激活凝血系統(tǒng),損傷內(nèi)皮細胞,促使血小板和白細胞黏附在內(nèi)皮細胞上。凝血因子的激活生成凝血酶,使纖維蛋白原轉(zhuǎn)變成纖維蛋白。從而導致纖維蛋白鞘的形成。出現(xiàn)以下情況提示纖維蛋白鞘形成:用20ml生理鹽水脈沖式?jīng)_管時,穿刺點明顯滲液,停止沖管時滲液不明顯,同時可伴或不伴有輸液速度減慢。有研究者在臨床中使用5000U/ml尿激酶溶液1-2ml封管,3-5天后滲液明顯減少,1-2周后滲液停止;也可給予62.5萬U肝素靜脈用藥,2次/d,5天后滲液減少并逐漸停止。
3 出血的評估及處理
在穿刺部位出現(xiàn)滲血時,應根據(jù)滲血情況評估嚴重程度,進而給予個體化的處理。
3.1 輕度出血 穿刺處2cm×2cm的小紗布被部分浸濕,有或無皮下瘀斑??山o予更換穿刺點敷貼,限制術肢活動。
3.2 中度出血 穿刺處2cm×2cm的小紗布完全被血液浸濕,有瘀斑。應更換敷料,根據(jù)患者情況采用有效的止血包扎,注意觀察術肢末端血液循環(huán)。
3.3 重度出血 穿刺處血流不止。應及時予以拔管,穿刺點加壓包扎。
4 小結
穿刺點出血是PICC的常見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與病人的基礎狀態(tài)有關,通過改進穿刺方法、包扎技術,并合理的使用凝血藥物,能有效地預防出血的發(fā)生。同時低溫止血、明膠海綿等新技術的使用能幫助減少穿刺點出血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申屠英琴,趙銳祎,陳春芳.27例PICC穿刺部位滲液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46(2):131-132.
[2] 周美玲,李惠萍.中美兩數(shù)據(jù)庫中有關PICC并發(fā)癥及異常情況的文獻分析[J].護理學報,2008,15(8):14-17.
[3] 李春霞,支梅芬,洪夏曉.凝血酶縮短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置管后出血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12):1902-1903.
[4] 張惠英,唐永紅,于曉莉,等.肝衰竭患者PICC穿刺皮下移行長度對術后滲血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26):3205-3206.
[5] 朱洪梅.凝血酶原活動度小于30%的重癥肝病患者PICC并發(fā)癥的護理[J].醫(yī)護論壇,2010,7(14):160-161.
[6] 魏志華.PICC置管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臨床醫(yī)學,2005,25(1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