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內(nèi)容摘要: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對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有重要作用,其中教學語言是重中之重。教學語言的特點眾說紛紜,本文從得體和到位兩方面進行論述。有效的教學語言要考慮身份、場合、對象、情境并表達清晰、語氣肯定、態(tài)度誠懇,如此才能達到喚起學生思維和表達的興趣,培養(yǎng)語文學習能力的目的。
關(guān)鍵詞:教學語言 有效性 到位 得體
教學《沂水春風》時,我發(fā)現(xiàn)孔老師的教學語言是相當見功力的,很值得我們學習??偣矁删湟龑дZ“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一個微笑、一句評價“吾與點也”,就讓四個性格、年齡各異的弟子各抒己見,并且能從軍事、經(jīng)濟、文教等各層面貫徹闡述老師的治國主張,可以說很有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其樂融融,氛圍輕松愜意,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得到了自由拓展,為他們以后游走各國參政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高爾基說:“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苯處熗ㄟ^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處的點撥,把學生帶進瑰麗的知識殿堂,并開啟心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而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服務。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勞動效率”??梢姡處煹慕虒W語言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個老師學問再高,但是表達不好或者表達不清,如茶壺里煮餃子,肚子里有貨但倒不出,學問也是要大打折扣的。教師的成功在于不僅要倒得出,還要掌握怎樣倒。
關(guān)于教學語言的特點,研究者們發(fā)表了許多見解,但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結(jié)論。我認為可以歸結(jié)為得體和到位兩點。
一.“得體”指符合教師的身份、學科的特點、課堂的氛圍、學生的層次等方面。具體而言可分為以下幾點。
1、聲音富有感染力,以語言突顯情感的張力。體現(xiàn)語文教師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
語文是對詩意的追求,是要呵護學生心底最柔軟的東西,是要為學生構(gòu)建精神的棲居地。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無不需要激情的支撐。老師沒有了激情,追尋詩意、高效的課堂就成了一句空話。一個說話沒有標點、沒有抑揚頓挫、不懂激趣的老師,縱有再高深的知識,也很難讓學生喜歡聽你的課。教學語言的首要前提是動情,然后有理趣。
情感投入可以通過語速的快慢、語音的輕重抑揚和神態(tài)表情來表現(xiàn),還可以通過教師的范讀實現(xiàn)。比如上《報任安書》《五人墓碑記》《〈黃花崗烈士事略〉序》等慷慨壯烈的文章時,教師通過激情澎湃的朗讀,將“碧血橫飛,浩氣四塞”的激憤,“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的愧痛傳達給學生;在上《琵琶行》《長亭送別》等依依凄苦的文章時,以婉轉(zhuǎn)沉郁的朗讀,將“同是天涯淪落人”、“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悲愁痛徹感染學生。無需多言,以聲喚情。
德國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曾經(jīng)指出:“教育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p>
“動之以情”還需伴之“曉之以理”。杭外的黃昊老師教學《沂水春風》時語言不疾不徐,顯示出學者風范。他與學生探究“吾與點也”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師:前三人相對緊張,曾點則顯得從容,后人稱為“曾點氣象”
生1:曾點講了暮春時節(jié)祭祀有關(guān)的事情,是到大自然中求禮,為人民祈求更好的生活。
師:在儒家文化中春預示希望,“天地有大德曰生”。
生2:曾點的描述給人以愉悅感,祭祀是真誠的活動,為了求得天地人三者和諧。
師:大眾的歡愉,就是孔子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生3:首先,孔子當時的狀態(tài)是多次碰壁;其次,亂世中也可以達到學習“道”的快樂;再次,曾點在這里描繪的是雍容華貴的太平氣象。
師:孔子的弟子志大多才又急于用世,正像孔子的六十歲時感嘆的“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在所以裁之?!笨鬃硬⒉皇枪噍斪约旱囊庵尽?/p>
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苯虒W語言富含文學素養(yǎng),能讓學生感知中華文化的典雅深厚;教學時聯(lián)系學生已有知識,能喚起學生的興趣,發(fā)現(xiàn)生活處處皆語文。黃老師用自己豐厚的學養(yǎng)和循循善誘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表達能力,將《論語》語錄融會貫通,儼然是讓學生如沐春風的孔老師的代言。
2、語言簡潔、樸實,有錯要誠懇地承認并糾正。
教師的課堂語言,其作用是引領(lǐng)學生。如果能使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梯度,便是有效的;如果沒有價值,那無論多么深奧、多么華麗都只是炫耀賣弄而已。正如老舍的《想北平》,應于平實處、細小處見深情,才更觸動人心。
表現(xiàn)在提問時,應注意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盡量使用簡樸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在回答時感到由衷的滿足和自然的提升,產(chǎn)生探索的動力。
如《阿房宮賦》“綠云擾擾,梳曉鬟也”一句,可以問“平時我們都用‘青絲形容頭發(fā),杜牧為什么說成是‘綠云?”學生就從“綠”這種色彩本身入手生發(fā)聯(lián)想,思考出這是一群如春天剛發(fā)芽的柳枝和青草一樣嬌嫩年華的少女,有著對生活對愛情最美好的憧憬和騷動難安的情愫,但卻在深宮里忍受著寂寞噬心的煎熬,“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隨歲月流盡的除了青春年華,還有那一點一滴對生命的熱情。
再如教學《江南的冬景》,學生說喜歡“寒村微雨圖”,可以問“你愿作酒客嗎?你們會聊什么?你若作旁觀者,你臉上會是什么表情?”。
簡潔、樸實的語言能減少學生的畏懼感,產(chǎn)生思考的動力,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如孔老師那句“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營造了溫馨輕松的對話環(huán)境。
教師是教練的角色,正如馬俊仁跑不過王軍霞,劉翔的教練跑不過劉翔一樣,我們未必能處處超越學生,出錯難免,關(guān)鍵是作為教師若囿于身份,困于面子死撐,那么就真的失去了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失去了陣地。認錯也要講求技巧,態(tài)度要誠懇,語言要簡潔,要正面表態(tài),不可閃爍其詞,可以和感謝、鼓勵相結(jié)合。比如高三復習語音時,我按習慣將“節(jié)骨眼”念成了jié,學生課后查字典告訴我應該讀jiē,我馬上感謝并表揚了這個學生,并在下節(jié)課時寫在了黑板上,學生有此一事,反而更記得住。有時對一詞一事的記憶不是很肯定,如果問“有誰能幫我準確地表述一下嗎”,也是有效的。
課堂上總難免口誤,我就請學生原諒我有時會將“賣火柴的小女孩”說成是“賣女孩的小火柴”,我想學生的哄堂大笑表示的是對我的理解和尊重。
3、了解并適當使用網(wǎng)絡用語,進行正確輿論引導。
中國語言文字發(fā)展到網(wǎng)絡時代,也可算開辟了新天地。如“囧”字,就很符合中文象形字的特征,且將“窘迫、尷尬、無奈、郁悶、悲傷”等多種情緒形象表達,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再如“雷人”一詞,用比喻將驚訝、震撼的情態(tài)形象化地表達出來,讓人產(chǎn)生無限聯(lián)想。再如“無語”、“拍磚”、“打醬油”、“童鞋”等網(wǎng)絡用語,都意趣無窮。
作為教師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甚至可以在課堂上適當?shù)剡x用一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小組討論時說“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糾正學生錯誤時說“這只是個傳說”,分析詩歌意境時可以引用“釣的不是魚,是寂寞”,教學《長亭送別》時說“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并且教師的恰當引用可以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讓學生學會辨別網(wǎng)絡語言的優(yōu)劣,不會胡亂使用,也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對社會和時事有清醒的認識。
二.“到位”的標準是看教學語言是否能喚醒學生表達的欲望。是否有利于增進學生表達完整有層次的能力。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表達清楚,指向明確,語氣肯定。
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深刻指出,思緒不清,則語言不明。馬克思也概括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的著名論斷。表達上的不貼切和含糊只能說明思想混亂。教學時對知識的描述和界定要肯定、準確、科學,切勿含糊其辭,避免使用“大概”、“或許”、“可能”之類的言辭,也應避免出現(xiàn)諸如“嗯”、“啊”、“這個”、“那個”等畫蛇添足的口頭禪。
我們在預設(shè)問題時常常使用“如何”、“哪些”等詞,如教學《誨人不倦》,問“看到‘誨人不倦這個課題,猜猜可能會寫到哪些方面”,“孔子是如何教育學生”的。這個“如何”和“哪些”的指代范圍非常廣,可以指方法、態(tài)度和內(nèi)容等。太大學生就不明白往哪個方向作答了。
再如提問“孔子是如何教育學生的,而學生又是如何學習成長的。”若將前一個“如何”修改成“用了什么教育方法”,將后一個“如何”修改成“用了什么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指向性會更明確,學生更容易找到思考路徑。
課堂提問應避免“是不是”“對不對”這類無意義的用語,將問題設(shè)計成學生能完整表達的,適合深入分析的,而不僅僅是判斷題式的單詞型回答。
如問“孔子對子貢是不是不怎么了解?那么他問‘女與回也,孰愈突不突兀?”,其實這不是真的問,而是為了引出對“女與回也,孰愈”這一章的解讀,但問出口自然會引發(fā)學生思考,他們對這個問題有疑慮,總覺得不該是這樣,很不明白老師問這個問題的用意。無效的問題多了,學生思考和回答的欲望就被抑制了。
英國教育學家羅素說過:“教學語言應當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催化劑,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闭n堂上要將話語權(quán)交給學生。如果學生的回答是脫離文本的,他們可以不假思索,不讀文句地作答,那么這些提問也就失去了價值。
2、課堂評價中肯,鼓勵要具體,指明修改方向。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能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課堂是充滿生命靈性的,動態(tài)的,常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情境、獨到見解和獨特體驗。這些“意外”是學生獨立思考后靈感的萌發(fā)、瞬間的創(chuàng)造,是張揚學生個性、深化學生思維的最佳契機。教師不僅要保護這類“意外”,而且要善于捕捉。
所以課堂上要進行實時評價,孫紹振說教師有“告知”的責任。學生回答正確要贊揚、鼓勵,還應提示學生“棒在哪里”、“怎樣才能更棒”;學生回答有誤也需即時指正,布魯納說過“學生的錯誤是有價值的”,糾正錯誤不是進行批評、指責,而可以通過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發(fā)揮了他們的主體性。
比如教學林語堂《動人的北平》時讓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北平好像是一個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種老成的品格”中“魁梧”和“老成”的含義。學生回答“魁梧是有霸氣的意思”,完全脫離了文本,只就詞本身進行解說。一般情況下可能會問“文中哪里有表現(xiàn)出霸氣嗎”,以此來糾正學生的誤讀。但更有效的是進行以下對話:
師:我們先來讀一讀2、3兩段,這兩段作者運用對比寫出了北平的包容,你讀出了什么感覺?
生:很自由的感覺。
師:哪里看出來?
生:“誰來理你?”
師:是啊,我們在這里讀到的是飽經(jīng)滄桑的成熟美,有包容,有寬厚,但沒有霸氣。這種成熟的感覺是其他城市所沒有的。
這是“歸謬法”的運用,暫時擱置不理,然后讓學生通讀上下文,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
英國教育家威廉亞瑟說“平庸的教師只是講述,較好的教師是講解,優(yōu)秀的教師是示范,偉大的教師是啟發(fā)”,正在與此。
3、使用恰當?shù)闹w語言,以無聲傳情。
人的體態(tài)是人類的無聲語言,負載著大量的信息,是人們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重要補充。出于教學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身體的相關(guān)器官的作用,通過適度的動作、姿勢、體態(tài)、造型等,配合自己的有聲語言,達到一種更加完美的境界。教師的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愛撫的動作,都會讓學生感受到愛和支持、信任,
不過,肢體語言使用要恰當。要自然樸素,配合情境,不可生搬硬套,這樣才能對有聲語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教學語言有效與否,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學習到思考問題的良好方法,捕捉到思維歷程中閃現(xiàn)的火花,從而激起提高自身思維能力的愿望。教師語言的機智會影響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語言的觀點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語言的材料會影響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有一位網(wǎng)友回憶他曾經(jīng)印象最深的語文課,一堂課下來,腦子里一連幾天回蕩著的,都是那些抑揚頓挫的詩句。其實很多人記憶中美好的語文課大多如此,老師不需要總結(jié)太多閱讀技巧,也不需要灌輸很多基礎(chǔ)知識,學生們記住的美好的語文課,往往是語言文字本身,是他們的個人體驗本身。
參考書目:
1.錢威:《教學語言前探》,載《教育研究》,1991(8)。
2.李如密:《教學藝術(shù)論》,247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