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向東
刑事錯案與檢察官的不端行為有何關系?負責指控犯罪的檢察官是否應對錯案承擔相應的責任?由檢察官不當行為導致的錯案如何進行救濟?尼努·萊昂斯案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美國檢察官不端行為的范例。
一、基本案情
尼努·萊昂斯(Nino Lyons),1960年生,商人,是美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地方分會(NAACP)的副主席[1]。他成長于福羅里達州奧蘭多郊外,兒童時期因父親在監(jiān)獄服刑,而一度由母親單獨撫養(yǎng)。大學畢業(yè)后,在肯尼迪航空中心工作了一段時間,上世紀90年代,在奧蘭多開了幾家服裝店和夜總會。2000年圣誕節(jié)前,大批警察包圍了萊昂斯的住所,并入室搜查所謂的“一挺非法持有的機關槍”。但警察發(fā)現(xiàn)的可疑物品只是各式各樣合法持有的槍支和18.5萬美元的現(xiàn)鈔,其中有一些還是假幣。萊昂斯辯解說,這些現(xiàn)金是他準備支付給一家奧蘭多夜總會的錢。
此后的一年里,檢察官啟動司法程序,試圖通過多達二十余名在押人員證明萊昂斯是一件販毒案件的主犯。2001年,陪審團用了一周多的時間,聽了一個又一個作為本案證人的在押嫌疑人的陳述,他們證實萊昂斯是如何向他們販賣可卡因的。其中一名證人說,在奧蘭多經營服裝和夜總會的萊昂斯甚至企圖雇傭他去殺死兩名提供毒品的人。陪審團認定了幾乎每一起針對萊昂斯的指控,其中包括搶劫汽車、銷售假冒商標服裝以及足以判處終身監(jiān)禁的密謀策劃的毒品犯罪。其中一名叫哈羅德·紐瑟姆(Harold Newsome)的陪審團成員說,“面對檢察官在法庭展示的各種證據(jù),我除了投他有罪的票別無選擇”。
2004年,即萊昂斯被羈押的第三年,一份緩刑報告的字里行間,透露出該案存在未開示的無罪證據(jù)的信息,真相才逐漸浮出水面。這一線索引起了萊昂斯的辯護律師羅伯特·貝利(Robert Berry)的注意,他懷疑自己還有一些沒有被告知的事實,并最終“挖掘”出了檢察官尚未開示的數(shù)百頁的其他證據(jù)。原來,聯(lián)邦檢察官沒有讓陪審團聽取所有的案件事實。例如他們從未揭示那些聲稱從萊昂斯處購得數(shù)百磅可卡因的證人(在押嫌疑人)是如何費勁地辨認萊昂斯照片的事實。此外,證人隱匿了案件事實以作為檢察官允諾他們盡早離開監(jiān)獄的對價。為此,司法部同意撤回對萊昂斯的販毒罪指控,而萊昂斯在奧蘭多北部的郡監(jiān)獄已被錯誤羈押1003天。2010年7月,萊昂斯被宣告無罪釋放。
萊昂斯被羈押期間,他辦的公司倒閉了,妻子戴比(Debbie)被所供職的小學降職,而學校堅稱此舉與萊昂斯的案件毫不相干。她被迫賣掉了房子并找了一份給移居的農場工人子女做家教的活兒以謀生計。最終,萊昂斯獲得15萬美金的賠償金,并獲得了后來接手此案的檢察官李·本特利(Lee Bentley)以個人名義所作的道歉[2]。但是,自從萊昂斯被第一次發(fā)現(xiàn)“有罪”以來,“宣告無罪”并沒有使其恢復名譽。在被釋放后的六年中,他未能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甚至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如今他只能在一個奧蘭多的教會項目中做一項教育那些服刑人員子女的兼職工作。他所獲得的報酬也就只一個月花銷。
二、檢察官不端行為的界定
“不端行為(misconduct)”,《布萊克法律詞典》解釋為“瀆職行為,違法或不當?shù)男袨椤?。關于檢察官的不端行為,該詞典進一步解釋為“檢察官不誠實或者企圖通過欺詐或不道德手段說服法庭或陪審團的行為?!盵3]據(jù)維基百科網(wǎng)(Wikipedia),被告人可以因檢察官違反法律的行為而行使不承擔刑事責任的程序性抗辯權,因為檢察官的行為屬于“不當”或“不公正”的行為。這種抗辯事由包括檢察官拒絕出示有利于辯方證據(jù)的指控,以及蓄意允許證人做虛假證言的指控。鑒于“檢察官不端行為”已成為刑法中的專業(yè)術語而被描述為檢察官違反被告人憲法性權利的不端行為,美國律師協(xié)會與全美地區(qū)檢察官協(xié)會于2010年4月10日要求初審法院與上訴法院在審查檢察官行為時,使用“錯誤”(error)而非“檢察官不端行為”更能準確表述有關行為[4]??紤]到筆者所收集的相關素材主要是2010年以前的,本文仍以“檢察官不端行為”展開論述,以確保意思表達的一致性。
戴維斯認為,美國關于檢察官不端行為的著述已是汗牛充棟,這些不端行為種類繁多,包括[5]:(1)法庭上的不端行為(在陪審團面前做出不適當?shù)幕蛏縿有缘脑u論;提出或企圖提出不可采納的、不適當?shù)?、煽動性的證據(jù);對案件證據(jù)或事實向法庭或陪審團做出錯誤的概括;違反挑選陪審團成員規(guī)定;做出不適當?shù)慕Y案陳述);(2)對物證處理不當(隱匿、毀滅、篡改證據(jù)、案卷材料或者法庭筆錄);(3)不開示無罪證據(jù);(4)威脅、引誘證人或唆使證人作偽證;(5)使用虛假或者誤導性證據(jù);(6)騷擾或對被告人及其辯護人表示成見、宿怨(包括選擇性起訴、報復性起訴,后者例如拖延迅速審判);(7)在大陪審團程序中行為不端等。也有學者將美國檢察官的不端行為,稱之為“公訴不端行為”,將其分為歧視性起訴、報復性起訴、公訴手段不端、法庭陳述不端等四種類型[6]。
盡管檢察官不端行為的上述表述略有不同,筆者認為它們的共同特點在于:一是不端行為通常指檢察官故意實施的行為;二是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中違反職業(yè)倫理或法庭規(guī)則所實施的不當或違法的行為;三是不端行為屬于檢察裁量權的濫用;四是不端行為往往侵犯被告人的憲法權利并導致審判不公,甚至錯案。
三、檢察官不端行為的后果
在美國司法體系中,檢察官不端行為是導致刑事錯案的重要因素之一。2010年《今日美國報》的兩名記者對萊昂斯錯案展開調查發(fā)現(xiàn),盡管絕大多數(shù)檢察官不端行為案件是在圣地亞哥州、馬薩諸塞州、華盛頓特區(qū)和波多黎各州等法院發(fā)現(xiàn)的,但這種檢察官不端行為幾乎各州都有。事實上,在數(shù)量驚人的死刑案件中也發(fā)現(xiàn)檢察官不端行為,這種不端行為的比例為16%至19%[7]。數(shù)十年來,法官們曾發(fā)出檢察官的不端行為正威脅憲法確立的公正審判原則的警告。國會曾于1997年通過了防止檢察官濫用權力的法案。司法部道德監(jiān)察處相關記錄顯示,該機構調查了日益增多的由法官受理和發(fā)現(xiàn)的有關檢察官不端行為的投訴。2001年為42件,2009年為61件。該報告還認為,由于絕大多數(shù)被披露的檢察官不端行為的案件是陪審團審理的案件(約占所有案件的5%),是因法官或辯護律師的細致審查而發(fā)現(xiàn)的,而絕大多數(shù)通過辯訴交易解決的案件,檢察官不端行為及其導致的錯案一直是個謎,而見諸報端的錯案只是“冰山一角”[8]。
當然,檢察官不端行為案件,比起被告人確實有罪的數(shù)百萬件案件,確是鳳毛麟角。不容否認,絕大多數(shù)檢察官是遵守職業(yè)倫理的,他們艱難地履行檢察官的職責并尊崇法律的規(guī)定。但是,正如在任何一項職業(yè)中,都有害群之馬。據(jù)無辜者運動(Innocence Project)披露,這個非營利性的訴訟團隊通過DNA復檢,77名因檢察官不端行為被關押的無辜者中已經有33人被無罪釋放。在這33人案件中,導致錯判的主導原因是檢察官隱瞞了無罪證據(jù)[9]。
在具體的案件中,檢察官不端行為產生如下后果[10]:(1)使無罪的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在亞利桑那州,一名婦女因被指控實施了2000次銀行盜竊而被監(jiān)禁8年之久,因為檢察官并未告訴她另一名婦女偽造她的簽名在同一地區(qū)盜竊銀行并已被起訴。在華盛頓特區(qū),2005年法院撤銷了一起謀殺案,而兩名“罪犯”為他們并未實施的謀殺罪已經服刑20年,造成這起錯案的原因是檢察官隱瞞了另兩人實施謀殺犯罪的證據(jù)?!督袢彰绹鴪蟆繁?,有47起案件被告人因檢察官不端行為曝光而被免除刑罰或者被釋放。(2)使有罪的人逍遙法外或被從輕發(fā)落。在波多黎各,聯(lián)邦法庭沒有對搶劫殺人案被告人判處死刑,而是判處其終身監(jiān)禁,原因是指控證據(jù)不足。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名被指控向中國泄露秘密的被告人,由于檢察官拒絕被告人的律師與關鍵證人——辦理此案的聯(lián)邦偵探談話,而判處被告人緩刑。還有不少被告人,如毒品犯罪和搶劫銀行的被告人,因為他們的案件被“玷污”而被允許提前釋放。(3)浪費了司法資源。司法部已經為被錯誤指控的被告人支付了將近530萬美元的賠償金。這些費用實際上要比那些因檢察官不端行為而重走司法程序的案件花費更高,盡管這種程序可能要經過若干年,且實際費用難以計算。比如,加利福尼亞州的一起案件,檢察官用了四年的時間和經過三次庭審證實被告人犯了騙稅罪,但在之后的上訴審中,法院以“證人向法庭撒謊時,檢察官卻保持沉默”為由撤銷了此案。(4)影響司法公信力。毫無疑問,檢察官的不端行為,尤其是故意的隱藏有罪證據(jù)而剝奪被告人接受公正審判的行為,使司法公信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2013年,49歲的新奧爾良人湯普森(Thompson)曾被兩次錯判,其中一次是搶劫汽車,另一次是謀殺。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監(jiān)獄服刑了18年,而其中14年是在等待死刑執(zhí)行的過程中度過的。他的死刑執(zhí)行令被先后下達了8次。當他的辯護律師發(fā)現(xiàn)那些被檢察官隱匿了數(shù)年之久的無罪證據(jù)時,距他的死刑執(zhí)行日期僅有幾周時間。
四、檢察官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
關于檢察官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大體有以下幾種:
首先是為追求勝訴而無視被告人的憲法性權利?!督袢彰绹鴪蟆?010年的一份調查發(fā)現(xiàn),法官、前任檢察官爆料,在那些最糟糕的案件中,檢察官為了勝訴而故意制造了“差錯”。在里根總統(tǒng)和布什總統(tǒng)任職期間,擔任檢察官的索恩伯勒(Thornburgh)認為:“有一些行為失常的檢察官,經常會受到個人野心和盲目自信的驅使?!?/p>
其次,檢察官工作壓力大,責任心不強。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平均每名檢察官審查起訴14名犯罪嫌疑人;2009年,人均起訴數(shù)上升至28人。盡管絕大多數(shù)案件是以辯訴交易方式結案,但這對檢察官而言仍然是任務繁重,因為他們不僅僅要負責指控犯罪,還要監(jiān)督指導偵查工作。
再次,權力專橫,缺乏監(jiān)督。美國基本上奉行公訴壟斷主義,即公訴由檢察官提起,其他人原則上無權分享這一重要權力。檢察官在此階段有廣泛的自由裁量權,立法與司法機關對公訴并無指導方針;若檢察官決定不予起訴,立法與司法機關即便感覺不可理喻,但通常仍無能為力。[11]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聯(lián)邦憲法修正案第五條規(guī)定“非以大陪審團提起公訴,公民不受死罪或不名譽的宣告?!备鶕?jù)該條款,聯(lián)邦檢察官若沒有陪審團制作的控告書,不得進行刑事檢控。大陪審團旨在預防和限制檢察官濫用自由裁量權特別是起訴權。但由于主要由普通社區(qū)成員組成的大陪審團成員對案件所涉及的法律背景特別是證據(jù)法應用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因而對檢察官依賴性很大。理論上講,如果大多數(shù)大陪審團成員認為證據(jù)不足,則可以駁回檢察官的起訴請求,但這類案件鳳毛麟角,大約只占陪審團處理案件的3%-5%[12]。因此,實際上大陪審團起訴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檢察官的意愿。美國檢察官的權力很少受到有效的監(jiān)督。
最后,檢察官的“流動性”。美國各級檢察長、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都不是“職業(yè)化”的檢察人員,而是“臨時性”的檢察人員。他們出于種種原因而僅把檢察工作作為自己事業(yè)的某種“跳板”,這是美國檢察官職業(yè)化的最大障礙[13]。美國檢察官的流動性主要由其產生的方式決定,如聯(lián)邦檢察官(包括聯(lián)邦檢察總長)由總統(tǒng)任命產生,任期4年,是否連任取決于政黨在總統(tǒng)大選中的勝負。地方檢察官(包括州檢察長)一般有本州公民直接選舉產生[14],任期為4年或2年。承擔具體案件調查和起訴的助理檢察官則由檢察官雇用,其去留基本上取決于雇用他的檢察官是否連任。選舉的方式有利于當?shù)剡x民對檢察工作的監(jiān)督,有利于增強檢察官對民眾的責任感,但這種方式易使檢察官成為政治官員。實際上,美國檢察官職位往往被視為政治生涯的起點,這種屬性使他們在工作中過多地考慮“競選的需要”,以至于某些情況下采取不端的行為。任命的方式某種意義上可以避免競選活動的干擾,但這種方式使得檢察官與行政長官關系密切,為行政干預檢察官的日常工作開了方便之門。助理檢察官的流動性則嚴重地影響了檢察工作的職業(yè)化,也影響了執(zhí)法工作的效率和連續(xù)性。
五、對檢察官不端行為的懲戒
在美國的司法體系中,檢察官因其不端行為可以輕則受到紀律懲戒,重則受到司法追究。但事實上,實施不端行為的檢察官很少被懲戒。
2010年,南加利福尼亞州“無辜者運動”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在他們調查的600起存在檢察官不端行為的案件中,只有大約1%的檢察官受到了懲戒。而67名檢察官在法院的不端行為記錄都在一次以上,其中兩人有五次不良記錄[15]。對公共政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的超黨派組織——廉政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于2003年完成了對檢察官不端行為的為期三年的全面調查,發(fā)現(xiàn)自1970年以來,檢察官不端行為侵犯被告人憲法權利的案件中,只有44個案件的檢察官面臨懲戒的程序。
不少檢察官的不端行為是犯罪行為。檢察官明知證人撒謊而讓他們出庭作證時,他們就是在教唆偽證。在全部的五十個州中,教唆偽證都是重罪。1999年,伊利諾斯州杜佩琪縣(DuPage)出現(xiàn)了鮮有的對檢察官不端行為起訴的事例,三名前檢察官、四名治安官助理因妨礙司法、教唆偽證等多種罪行受到起訴和審判[16]。
對于因不端行為而極少受到處罰的事實,已經逐漸引起美國國內各界關注甚至不滿。我們不妨從萊昂斯案件看各相關方面對檢察官不端行為的看法:(1)當事檢察官對自己的不端行為以及因此造成的錯案不以為然,如負責起訴萊昂斯案的檢察官欣謝爾伍德被問及萊昂斯被宣告無罪時,他只是說“此事與我無關?!保?)當事檢察官所在檢察官辦公室的則會做出“迅速而強硬的反映”,甚至避重就輕為檢察官開脫責任,如欣謝爾伍德的前任主管保羅·佩雷斯(Paul Perez)認為欣謝爾伍德是“一個經驗豐富但是非常懶散的檢察官”,但他沒有故意違反訴訟規(guī)則。(3)對于檢察官所在的州律師協(xié)會,對投訴的調查一般要持續(xù)一年多時間,最后的處理往往不了了之[16];(4)負責審查檢察官不端行為的法官則與檢察官辦公室的說法大相徑庭,如審查萊昂斯案件的普雷斯內爾法官發(fā)現(xiàn)承辦該案的檢察官不僅僅是未能將無罪證據(jù)提供給辯方,而且是“厚顏無恥”地違抗法庭的命令;(5)被冤獄的被告人的反映是最強烈的,萊昂斯出獄后說“欣謝爾德應受到良心折磨或者進監(jiān)獄”[17]。此外,從媒體上看,對于不端行為導致冤錯案件的檢察官很少受到處罰,知情者頗有微詞,但是總體而言公眾反映并不強烈?!吨ゼ痈缯搲瘓蟆吩鴮z察官不端行為系列報道后,進行了一次非正式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即便對于重罪案件,美國公眾最終也希望法律得到公平的執(zhí)行。抽樣調查還意味著,公眾對檢察行為不端的憤怒的缺失,可能由于對檢察官干什么、如何干缺乏了解。”[18]
為什么檢察官很少受到懲戒更不必說遭到刑事起訴呢?其中一個原因是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對于檢察官的順從,以及無害錯誤原則(harmless error),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通常的救濟措施是撤銷該刑事案件。聯(lián)邦最高法院存在大量的被告人有罪證據(jù)時不愿撤銷定罪,表明它更重在保證確認定罪,而不是處罰犯錯誤的檢察官。另一個與之相關的原因是,最有可能了解案件實情尤其是檢察官不端行為的辯護律師由于擔心受到檢察院的報復而極少投訴檢察官[19]。
六、對檢察官不端行為的救濟
1、無辜者運動。美國的無辜者運動(Innocence Project)是為那些自稱是無辜者的囚犯提供法律代理服務或者在案件調查方面提供幫助的民間非贏利性組織,主要致力于糾正無辜者被判有罪的案件。一般來說,無辜者運動是法學院內部設立的實踐教學機構,或者是附屬于法學院的機構,主要通過定罪后的DNA檢驗來平反冤獄。早在1983年詹姆斯·麥克羅斯奇(James McClosekey)就創(chuàng)立了一個非贏利性的組織——百夫長事工(Centurion Ministries),其使命是幫助那些被無辜定罪的人獲得自由、進而徹底消除無辜者被判有罪,這是第一個實質意義上的無辜者運動[20]。但從無辜者運動網(wǎng)站主頁以及維基百科網(wǎng)獲知,一般認為無辜者運動創(chuàng)建于1992年,創(chuàng)始人為葉西瓦大學本杰明·卡多佐法學院的瑞·謝克(Barry Scheck)和彼得·紐弗德(Peter Neufeld)。自1989年至2011年12月9日,全美已經有311名重刑犯被洗冤,其中8人曾被判處死刑[21]。
2、通過案件復審救濟。廉政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于2003年對在1970年至2003年間有檢察官不端行為的11452起案件的調查表明,法官以檢察官不端行為為由對2012起案件分別作出了撤銷案件、改變判決或減輕刑罰的決定[22]。
無辜者運動通過DNA重檢對錯判案件予以救濟,事實上還必須通過法院對案件的復審來實現(xiàn)。但是洗冤工程是一個艱難而復雜的過程,一方面是因為多數(shù)案件并沒有生物學證據(jù)樣本或其他物證,有的因為時間太長而無法取得相關的DNA樣本;另一方面是很多州缺乏明確的允許定罪后DNA復檢的法案。但目前上述兩個問題正逐步得到改善,如前美國總檢察長吉姆·佩特羅(Jim Petro)就一直主張“應當獲取所有被定罪者的DNA樣本”,在他任職期間(2003年至2007年),俄亥俄州為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的數(shù)據(jù)庫CODIS增加了210,000份DNA圖譜[23]。此外,1999年以前,只有紐約和伊利諾斯州有法案批準進行定罪后的DNA檢驗,到2002年底,全美超過一半的州都制定了類似的法案,美國憲法也正在考慮對某些情況下進行有罪判決后的DNA檢驗進行立法。
對檢察官不端行為導致錯案的救濟畢竟是“亡羊補牢”的行為,對于如何制約和監(jiān)督檢察官的權力,盡可能地減少不端行為的發(fā)生,安吉娜·戴維斯提出檢察職能的外部改革應包括[24]:一是強化倫理規(guī)則和律師懲戒程序,以及其他能夠提高檢察官的執(zhí)法標準的方式;二是通過增加檢察院的透明性、對公眾進行檢察職能教育,強化檢察官的選舉、任命程序;三是必要時頒布法律保障必要的改革舉措得到實現(xiàn)。她的建議還包括“組織起來的法律人應設立檢察審查委員會。這些委員會的目的在于審查申訴、并對檢察決定進行隨機審查,以防止不端行為以及專橫決策”。
注釋:
[1]See Brad Heath & Kevin McCoy, “ Prosecutors' conduct can tip justice scales”, on the website: http://usatoday30.usatoday.com/news/washington/judicial/2010-09-22-federal-prosecutors-reform_N.htm, visited on Sept. 10th, 2013.
[2]未向陪審團出示有利于萊昂斯證據(jù)并導致錯誤審判的檢察官是布魯斯·欣謝爾伍德(Bruce Hinshelwood)。據(jù)《今日美國報》,有關部門曾就此事采訪了欣謝爾伍德,但拒絕透露他是否被追究責任,只是說已責成佛羅里達州律師協(xié)會安排他接受為期一天的道德標準學習班培訓。
[3]See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second pocket edition), West Group 2001, p.450.
[4]張鴻巍:《美國檢察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2版,第334頁
[5][美]安吉娜·J·戴維斯:《專橫的正義——美國檢察官的權力》,李昌林、陳川陵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第130頁。
[6]閆召華:《公訴不端:美國的實踐及其啟示》,載于京師刑事法治網(wǎng),網(wǎng)址:www.criminallawbnu.cn/criminal/info/showpage.esp? ,2013年9月10日訪問。
[7]同注[5],第138頁。
[8]《今日美國》發(fā)現(xiàn),在過去的15年,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審理的刑事案件被告人增長了將近一倍,然而,2009年大約只有3500人被實際交付審判,較以往下降了30%。除了4%的被告人被交付審判外,其他被告人都通過辯訴交易的方式得以迅速處理,這些案件都沒有經過法官的細致審查。參見今日美國信息,網(wǎng)址:http://usatoday30.usatoday.com/news/washington/judicial/2010-09-22-federal-prosecutors-reform_N.htm,2013年9月10日訪問。
[9]See “Misconduct Is Crime”, on the website:http://suite101.com/article/prosecutorial-misconduct-is-a-crime-a58867, visited on Sept. 10th, 2013.
[10]同注[8]。
[11]同注[4],第175頁。
[12]鳳玲:《檢察官不起訴處分監(jiān)督及審查制度之比較研究》,載“臺灣地區(qū)高等法院”網(wǎng)站:http//www.tph.moj.gov.tw/public/Data/.,2013年9月10日訪問。
[13]何家弘:《檢察制度比較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7頁
[14]只有新澤西、康涅狄格、羅德島、特拉華四洲的檢察長由州長任命。
[15]研究者通過查閱上訴法院的案卷,對1997年至2009年加利福尼亞州上訴法院受理的4000余件案件進行了調查。其中法院駁回上訴的案件大約為3000件。在法院發(fā)現(xiàn)存在檢察官不端行為的707件案件中,研究者們在其中600件案件中查閱到了相關檢察官的姓名。通過進一步查閱州律師協(xié)會公共紀律檔案,調查者發(fā)現(xiàn)只有6名檢察官受到了處罰。律師協(xié)會只是“非公開地批評了檢察官”,相關信息并未對社會披露。參見檢察官不當行為未被處罰的消息,網(wǎng)址: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847104575532340572909432.html,2013年9月10日訪問。
[16]同注[5],第145頁。
[17]同注[1]。
[18]同注[5],第149頁。
[19]同注[5],第147頁。
[20]劉品新:《刑事錯案的原因與對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397頁。
[21]參見網(wǎng)址:http://en.wikipedia.org/wiki/Innocence_Project,2013年9月10日訪問。
[22]參見網(wǎng)址: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secutoial-misconduct#cite-note-3,2013年9月10日訪問。
[23][美]吉姆·佩特羅,南?!づ逄亓_:《冤案何以發(fā)生?導致冤錯案見的八大司法迷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第1頁。
[24]同注[5],第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