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
[摘要]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的作文呆板,思維僵化,這固然和學生的生活、思想、修養(yǎng)有關,但學生寫作時的拘謹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教師如能引導學生用“格言思維”進行作文,學生思維就會活躍起來,作文教學就可能取得好的成效。
[關鍵詞]僵化;拘謹;格言思維;引導
作家高爾基說過:“在用格言進行的思維中,我學會了很多東西。”“用格言思維”是指作者寫作時提煉警策性的語句的思維。好的文章常常有獨到的警句和秀句。如果沒有格言秀句,就像果木無實,花卉無花。格言思維過程能喚起、調動和培養(yǎng)一些作文時必不可少的意識。
一、引用格言,力求變化
引用是追求一種表達效果。總是自己的語言,就只會是一種色彩。引一引別人的,就會有兩種色彩。兩種色彩合起來,就能破除單調,使文章活躍起來。
例如一位學生在題為《我喜歡我自己》的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遇到那些夸大自己痛苦的人,我覺得很可笑。一個人有了一顆易滿足的心,從不對生活厭倦。早上從被窩中被叫醒,也不會認為將開始的一天是無趣的。作家梁遇春說過:“望著遠方一線天光,唱一支古老的歌。一陣風過去了,窗前有多少片葉子回到地母的懷抱。拿起筆,寫一首小詩或隨意寫下你心中要說的話?!碧焯炜梢赃^這樣優(yōu)美的生活,還有什么不滿足的,而非要憑空編排些憂郁讓自己消遣呢?沒有一個人是與幸福無緣的。只要他不把自己封閉在沒有視聽的痛苦的海洋里。
這里的引用使得表達別具一格,作家描繪的生活,也正是小作者認為富有情趣,感到滿足的生活,雖平常,卻令人覺得趣味很濃。借引用以說明沒有一個人是與幸福無緣的,這樣引一引,不僅省去嘮嘮叨叨的文字,更使文章平添一種情趣,一種詩意。
議論文中有一種引論的方法,即引權威性的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引證是從論證說理這一意義上來說的,其實,從另一層面來說,這類引用也是求變化的一種手段,它的意義,不僅是提供一種令人信服的依據,增加論證的力量,還在于謀求表達時的多色彩,增強語言的表達力。
二、引用格言,開啟思維
許多學生在寫作文時常常會遇到無話可說的尷尬情況,特別是寫議論文時,總是沒寫幾句,就覺得話已說完。這首先是個認識問題,對論述對象認識到什么程度,也就能寫到什么程度,要“了然于心”才能“了然于口與手”。然而,思維是可以觸發(fā)的,也是需要觸發(fā)的。認識思維容易形成習慣定式,寫作時由于受一些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又容易變得拘謹,于是就很需要一種外在的力量出面做做引導的工作。泰戈爾說過:“你有一個蘋果,他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各人手中仍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他有一種思想,交換一下,各人手上就有了兩種思想?!逼鋵?,這種交流,有可能是各人握有三種思想、四種思想,因為這種交流并不僅僅是純粹的輸出與接受,在與已有的思想碰撞的過程中,完全有可能激發(fā)出另一種全新的思想。當作文因受環(huán)境的制約無法與別人交流時,你就可以試著與儲存的引文交流,借此開啟思維,尋找靈感。
議論說理,講究思維發(fā)散,向橫向和縱深發(fā)展,落實在具體的寫作上,也就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問題。而這多角度、多層次的選定,引文常??梢詭兔?,因此選擇合適的引文,作為自己思維發(fā)展的導向,是引用在寫作中極有意義的一項工作。
筆者曾布置過一篇《人生當吃苦》的議論文。不少學生都引用了一句俗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舉了一些好的例子。但總的來說還是觀點加例子的模式,缺變通,缺深度。在眾多的文章中,有一段文字較獨特,是這樣寫的:“巴爾扎克說過,‘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這‘老師是什么意思呢?是說苦難教給我們許多東西。人在苦難的浮沉中會懂得生活的艱辛,增加責任感??嚯y會給人勇氣,給人智慧,人會在不斷的思索中,不斷的奮進中充實完善自己的人生?!睘樽h論主體引入了一個同位對象,開啟了行文思路,扣住“老師”兩字講了苦難能給人以教益,較好地闡述了吃苦與充實、完善自身的因果關系,使文章有了深度。
借引用開啟思維,可能會出現千人百態(tài),也不能指望所有學生都往一條道路上走。寫作中思維活躍起來,會左右逢源,文思泉涌;思維受到了局限,寫出來的作文就只能是千人一面。格言思維的介入,實際上起的作用就是促進思維的發(fā)展、流動。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