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杉杉
【摘要】 目的 探討小兒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以及發(fā)病愿意與特點。方法 2012年12月以來,我院血液科共收治小兒缺鐵性貧血患者120例,對120例小兒患者的年齡,地區(qū)分布,病因,并發(fā)癥,預防,治療進行總結。結果 小兒缺鐵性貧血嬰幼兒期發(fā)病率高,與單純?nèi)轭愇桂B(yǎng),未及時添加輔食或幼兒期飲食質(zhì)量差,搭配不合理有關。結論 小兒缺鐵性貧血應采取預防為主,對小兒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膳食是預防的關鍵,提高兒童保健,科學合理的育兒。
【關鍵詞】 小兒缺鐵性貧血;臨床診治;預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1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295-01
缺鐵性貧血是由于體內(nèi)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所致。臨床上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蛋白減少和鐵劑治療有效為特點。缺鐵性貧血是小兒最常見的一種貧血,以嬰幼兒發(fā)病率最高,嚴重危害小兒健康,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小兒常見病之一[1]。2012年12月以來,我院血液科共收治小兒缺鐵性貧血患者120例,現(xiàn)就其臨床診斷與治療進行論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2月以來,我院血液科共收治小兒缺鐵性貧血患者120例,其中男90例,女30例,年齡4個月-6歲,其中主要集中在1-3歲患兒。主要臨床癥狀為:開始常有煩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愛活動,食欲減退,皮膚粘膜變得蒼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和手掌最為明顯。學齡前和學齡兒童此時可自述疲乏無力。
1.2 檢測方法 臨床醫(yī)生對兒童進行詳細詢問病史和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有明顯臨床表現(xiàn)的兒童進行血細胞分析檢測,采用的是日本產(chǎn)KX-21血細胞分析儀。正常值以g/L為單位,輕度90g/L,中度60g/L,重度30g/L。
2 結 果
120例患者中,輕度貧血患兒18例,中度貧血患兒90例,重度貧血患兒12例。其中合并營養(yǎng)不良的患兒最多,110例,并發(fā)感染的患兒2例,主要表現(xiàn)為上呼吸道的感染,佝僂病患兒8例。其中在缺鐵性貧血的患兒中,以農(nóng)村的患兒為主,84例,占70%,城市患兒36例,占30%。
3 討 論
3.1 致兒童鐵缺乏的原因 ①居住生活地理環(huán)境因素可影響水源內(nèi)鐵的生物活性,致使兒童鐵攝入不足。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發(fā)生改變,不重視食品衛(wèi)生,不注重營養(yǎng),攝入谷麥食物過精(精米和面),可降低鐵60%-80%,在烹調(diào)時大量的鐵元素被破壞,加上食品工業(yè)的發(fā)展,人工合成的食品進入家庭,在加工的過程中,鐵元素丟失[2]。③當今市場供應的兒童食品低劣,加上沒有給兒童營養(yǎng)也致使鐵攝入不足。④人工喂養(yǎng)的嬰兒,主要是乳母放棄母乳喂養(yǎng)占65%,以代乳品喂養(yǎng)嬰兒對鐵元素吸收不良,工業(yè)炊具換代可干擾兒童鐵的攝入,再加上兒童不良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普遍有挑食現(xiàn)象,如兒童每天營養(yǎng)搭配不合理也可引起鐵元素攝入不足。
3.2 鐵的來源與吸收人體內(nèi)的鐵主要來源于食物 食品中含鐵最高的首推黑木耳、海帶和豬肝等;其次為肉類、豆類、蛋類等。用鐵鍋做萊、煮飯也能得到相當量的無機鐵鹽。此外,紅細胞在體內(nèi)破壞后,從血紅蛋白中分解出的鐵幾乎全部重新合成血紅蛋白或為其他組織提供所需要的鐵[3]。
鐵的吸收主要有兩種形式,即以游離鐵的形式和以血紅素的形式吸收。植物中的鐵一般以膠狀氫氧化高鐵形式存。在胃蛋白酶和游離鹽酸的作用下,食物中的非血紅素鐵釋放出來,并變?yōu)橛坞x的二價鐵。維生素C能使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以利于吸收。此外、果糖、氨基酸(胱氨酸、組氨酸和賴氨酸)皆有促進鐵吸收的作用。在小腸的堿性環(huán)境中,容易形成磷酸鐵鹽和草酸鐵鹽而妨礙吸收。茶與咖啡亦影響鐵的吸收,茶葉中的鞣酸與鐵形成鞣酸鐵復合體,可使鐵的吸收減少75%。血紅素的吸收與游離鐵的吸收不同,動物食品中的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在胃酸與蛋白分解酶的作用下,血紅素與珠蛋白分離,可被腸粘膜細胞直接吸收,在腸粘膜上皮細胞內(nèi)經(jīng)血紅素分離酶將鐵釋放出來[4]。
3.3 小兒缺鐵性貧血的預防 首先應做好嬰兒喂養(yǎng)指導,母乳中鐵量不夠,但吸收好,如不能母乳喂養(yǎng),應選用強化鐵配方奶。從4-6個月開始,應加用強化鐵飲食,在奶方或輔食中加硫酸亞鐵,對于兒童最好在面粉中加入鐵,同時應盡量增加動物飲食。做好健康檢查工作,定期進行貧血普查,以便早期治療。
3.4 小兒缺鐵性貧血的治療 以補充鐵劑及祛除病因為原則。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特效藥。常用硫酸亞鐵,富馬酸鐵,葡萄糖酸亞鐵。劑量為元素鐵每天4-6mg/kg,分3次口服,一次量不應超過元素鐵1.5-2mg/kg,服藥最好在兩餐之間,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又利于吸收;同時加用維生素C,使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增加鐵的吸收。對于不能耐受口服鐵劑的,可用鐵劑注射,但因其副作用大且療效不比口服快,故須慎用。鐵劑治療應繼續(xù)應用至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達正常水平后至少6-8周。因不僅需糾正缺鐵,也需補足儲存鐵。重度貧血或合并嚴重感染者有輸血指征,但須少量多次輸入,以免引起心衰[5]。
參考文獻
[1] 賴建強,蔭士安,樸建華,等.嬰幼兒的血紅蛋白水平與母親貧血的關系[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6,40(4):290-291.
[2] 張文麗,王新利.嬰兒期營養(yǎng)性貧血多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4-6.
[3] 褚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714-1720.
[4] 陶麗菊,王小超,陳詩強,等.38例小兒缺鐵性性貧血臨床分析.內(nèi)科,2008,3(1):155-156.
[5] 許東亮,張國成,曹玉紅,張笑飛,錢新宏.血液病兒童人細小病毒B19檢測211例[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0,21(4):S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