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彥珍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科技文化等的迅猛發(fā)展,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交流范圍不斷擴大,文化差異成為跨國交流的障礙。英語作為世界通用工作語言,自然存在其自身文化,因此,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和傳播語言自身的文化是極為重要的,英語課堂教學務必將語言和文化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充分認識、理解語言并了解本國與英語國家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是語言與文化關(guān)系的要求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受文化的影響,同時文化又反映在語言上。語言既是文化的產(chǎn)物,又是文化的載體,它依附社會而存在,伴隨社會而發(fā)展。如果抽去社會文化內(nèi)容,語言就只剩下了空洞的外殼。語言與文化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因此,要學好語言,就要深入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shù)、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風土人情甚至生活方式,這樣才能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種語言。而英語教學自然也離不開英語文化,要學好英語,就必須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
2.文化教育是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關(guān)鍵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的基礎(chǔ),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重視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法知識和理解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而忽略了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和語言的文化差異。學生難以掌握面對什么對象、在什么場合應當如何恰當言表。如,某校有學生與初次聘請的外籍教師對話時這樣發(fā)問:“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How old are you?” 其實這些問題就中國人而言是合乎情理、很是尋常的,但對于外國人則是要忌諱的,這種冒犯隱私的話題必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3.適當?shù)奈幕瘽B透可加深學生對兩種不同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在英語教學中適時適度導入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且有益于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使學生受益于真實交流中,更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意識和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對中英文化差異的認識,使學生具備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主要內(nèi)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 ,文化差異及其給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稱呼語
在西方,常用sir或madam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國,對十幾歲或二十幾歲女子可稱呼Miss,但是,有時陌生人之間也可用表面上很親密的稱呼,例如love, dear, honey, sweet heart 等。這在英國某些非正式場合用得非常普遍,如在市場上商販和顧客之間,在公車站售票員和乘客之間等。漢語中,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平輩關(guān)系基本都以兄弟姐妹相稱,盡管他們未必有血緣關(guān)系。但是在英語中,親屬稱謂用于社交并不廣泛。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Jenkins”, “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尷尬。英語文化中只有關(guān)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2.介紹
學習介紹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之分。在會場上介紹一位來訪嘉賓或重要人物時,主持人會說:“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這樣的介紹既鄭重又得體。在非正式場合,介紹方式則隨便許多。帶朋友到家里可這樣介紹:“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 “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 ...”在介紹兩人相識時,一般要注意以下順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遠等。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冊中,“Whats your name?” 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 ...”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姓名時,一般也是委婉地說:“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 ?”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 ?”對方則感覺像是罪犯在被警察審問。
3.感謝和答謝
“Thank you(謝謝)”這句話不論中英文都用得很普遍。它可用來對許多事物表示感謝,例如禮物、邀請、幫助或其他種類主動提供的東西等。但是如何確切地使用這句話,兩種語言之間是有差別的。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而中國人在親密朋友之間、家庭成員之間是不太習慣用“謝謝”的。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生疏,或表示相互間在情感、心靈上產(chǎn)生了距離。對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出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以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會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所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并欣然接受,再稱贊一番和道謝。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會問及年齡、婚姻、收入以表示關(guān)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卻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英語國家的人希望自己在對方心目中是精力充沛、青春永駐、精明強干、生活富足、開心如意的,對自己的年齡、情感、收入秘而不宣,尤其是女士。又如中國人習慣這樣打招呼:“干什么去?(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和 “你在干什么呢?(What are you doing?)”而這對英語國家的人來說則是試探和審視別人私事的話題,會惹對方反感甚至惱怒。
5.謙虛
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以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受到別人贊揚時,自己卻貶損自己。中國人在聽到別人贊美自己的長相、衣服漂亮時,往往會謙虛一番:哪里,哪里!當美國人對中國人這種夸贊遭到拒絕時,美國人會作出判斷:自己的言行哪出錯了。這種跨文化的接觸交流有可能以失敗告終。在送禮物時,中國人可能會謙虛地說:“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不知道這是“謙虛”的說法,他們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認為“not good”小禮物給別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當聽到英美人士贊揚自己時,可以用“Thank you”回答,并且要注意不要誤用“中國式”的謙虛。
6.打招呼
中國人打招呼一般說“你去哪里”,其實體現(xiàn)了對對方的關(guān)心,但是外國人就很難理解,因為這可能冒犯了別人的隱私,他們心里會想:“我去哪里關(guān)你什么事?”中國人也經(jīng)常說“你吃飯了沒有”,這也會讓西方人誤解,以為是想邀請他吃飯。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這些不涉及個人隱私也不涉及國家政治或種族情況的事物為話題。如:
A: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B: Yes. The sun is very beautiful.
7.打電話
打電話的用語,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規(guī)則。比方說在英語國家里私人打電話的模式一般為:電話鈴響,接電話人自報電話號碼,打電話者要求與某人通話。這樣能讓對方明白有無打錯,這樣接電話的人大多屬于“紳士階層”。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 is ...speaking. ”而不是:“ I am ...” 詢問對方是誰時說:“Is that...?”或“Whos that speaking?”而不是說:“Are you ...? ”或“Who are you?”
三、英語教學中實現(xiàn)文化滲透的方法
文化滲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文化知識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
1.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
課堂是滲透跨文化意識的主陣地,教師可結(jié)合教材的內(nèi)容適時適度地融入英語國家的文化。
(1)注釋法。即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對教材中涉及的英漢文化差別作適當?shù)闹v解和說明。
(2)角色扮演法。如關(guān)于購物、問路、介紹、打電話等對話內(nèi)容,都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兩人一組進行對話表演,這樣使每位學生都身臨其境地置身于具體的語境中,并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一些英語常用的表達法,同時領(lǐng)會中英文化意識的差異。
(3)比較法。即在英語教學中將中西文化的差異直接進行對比,使學生發(fā)現(xiàn)中西文化的異同。如在講授節(jié)日“Christmas”時,教師介紹圣誕節(jié)的習俗后,可讓學生將我國春節(jié)的習俗與之進行比較,再將西方的感恩節(jié)與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本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認識,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利用課外活動滲透文化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還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舉行一些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解英語文化和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機會。例如,可以舉行英語演講比賽,組織學生開英語Party,創(chuàng)辦英語角,定期開展一些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按照目的語的文化習慣進行交際;也可以通過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shù)、歷史和風土人情;利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耳濡目染英語文化;利用校園廣播,在課余時間播放英文歌曲;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提醒學生注意文化信息等等。通過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自主、能動地去接受文化的滲透,去體驗文化的差異。
四、文化滲透應遵循的原則
文化滲透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文化滲透的方法多種多樣。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教師不是把西方文化都一一灌輸給學生,筆者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相關(guān)性原則
課堂所講的文化點必須與課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或者是教材內(nèi)容的拓展。脫離教材講文化,其結(jié)果是既講不好文化又教不好語言。文化導入教學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盡可能與語言教學同步并行。
2.實用性原則
所謂實用性原則,就是指文化教學結(jié)合語言實踐,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將文化背景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注重與日常交際的主要方面緊密聯(lián)系,教會學生運用英語解決實際的問題:如何關(guān)心別人,如何拜訪別人,如何應答別人,如何夸獎別人等。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才會真正認識到文化因素對于語言習得的重要性。
3.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要求導入的文化內(nèi)容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注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擴展其范圍。如在教學生如何進行拜訪時,應告訴學生,在英美文化中,若想拜訪某人,一般要通過某種方式,如打電話或當面約定等,事先給所要拜訪的人打招呼預約,約定好會面的時間和地點。而在中國,通常情況下,熟人和朋友間互訪一般事先不打招呼。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到了中高級階段,在教學中就應該側(cè)重教會學生一些更深層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如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
總之,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重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滲透,重視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的影響,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正確運用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學的一項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是時代的需要。因此,廣大中學英語教師應高度重視,并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在平時看報或讀書時,做個有心人,盡力攝取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劉倩.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王勇.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J].國外外語教學,1998(4).
[5]王鴻懿.中學英語教學的跨文化新視角[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2(3).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