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指出,閱讀教學需要完成多元目標:提高適應各類語體、文體的閱讀能力;發(fā)展閱讀過程中的信息提取、思維加工和問題求解能力;培養(yǎng)對自然、對社會的責任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提升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 由此可見,英語教學不能只關注詞匯學習和語法現(xiàn)象,還要從語言的文學性和文化性角度對文本的深層涵義進行解讀;英語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對語言和信息進行表層理解,還要幫助引導學生“關注作者觀點、情感態(tài)度和寫作意圖,把握文本的脈絡層次和結構特點”, 最終達到“鑒賞語言文化”的目的(葛炳芳,2010)。本文以人教新課標第二模塊第五單元Music的第一篇閱讀The Band That Wasnt教學設計為例,具體闡述如何通過教師有效提問挖掘文本內涵。
一、閱讀前(Prereading):通過提問引入主題
教師播放門基樂隊的一段表演視頻,然后依次提問:
①What did you see in the video?
②What do musicians need in order to play good music?
③What can success bring them?
分析:讀前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引入文章主題,為閱讀文章作準備。筆者借助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樂隊表演視頻讓學生討論樂隊成功所需元素,為閱讀文章做好鋪墊。教師在教授新詞匯的時候,也圍繞著“樂隊依賴什么才能成功”這個問題。同時通過最后一個問題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很多樂隊期盼成功,成功能帶來什么,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思考得出答案,開始引入文章主題——成功。到底成功意味著什么? 作者眼中的成功又意味著什么?以此過渡到文章閱讀。
二、 閱讀中(Whilereading):通過提問挖掘文本
1.教師承接學生對上一個問題的回答提問:
①Does the writer think the same way?
②How do you get it? /What makes you think so? /Can you find a proving sentence?
分析:在學生通過略讀第一段得出答案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章中去找出原句來證明自己答案的準確性。
2.教師要求學生細讀課文,找出兩種成功之路的具體步驟,并填入相應的表格中。
①How are the two ways different?
②How do you know the Monkees became successful?
③What did they do later after accidentally becoming successful? Find a sentence from the text, please.
④So in conclusion, in a usual way, musicians practise hard, then wait for a good chance to be successful. (practice—chance—success)What about the Monkees?
⑤Why do you think they became more successful?
⑥Do the two ways have anything in common?
分析: 學生通過表格內關于普通樂隊成名之路和門基樂隊成名之路的細節(jié)比較,找出差異并進行歸納總結——普通樂隊的成名首先來自勤奮苦練,然后是等待機會,從而走向成功;而門基樂隊卻是因為一次意外走紅,然后才去練習自己的音樂,最后走向更高的輝煌。在找出差異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去總結相同點——勤奮苦練、機遇、成功……學生每次給出答案的時候,教師追問學生如何得出該答案,從而引導學生重回文本。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慢慢開始挖掘文本內容,深入理解文章主題:成功的具體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成功的原因卻有相似之處。通過比較異同,學生慢慢被引領到對文本更加深入的思考中來。
三、閱讀后(Postreading):通過提問聯(lián)系實際
① Group discussion: What made the Monkees successful?
They became successful because the Monkees is a band that .
Then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The Band That Wasnt? There must be some words missing, right? Can you try to make it complete?
分析: 讀后第一個問題基于細節(jié)閱讀的表格部分,學生可以根據(jù)表格內容總結出門基樂隊的具體成功原因。教師要求學生使用定語從句,一方面復習該單元的語法內容,另一方面為解讀文章標題The Band That Wasnt作準備。
② Individual work: What i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their success? Do you agree with the writer?
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作者的觀點、文章內容、作者的意圖等方面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可以是贊同、欣賞,也可以是質疑、反對,可以是延伸,也可以是對比。(貴麗萍,2011)既然找出了門基樂隊成功的原因,那么作者是怎么看待他們的成功的呢?這個問題要求學生從文本中找出相應的單詞、詞組或者句子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通過對構成語篇內容的詞匯在閱讀文本中的分析,才能了解“作者的真實創(chuàng)作意境”。(王曉青,2001)
③Report: Which way suits you or your partners better?
分析: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適合各自的成功之路,最后以小組匯報的形式進行交流。“學生并不是帶著一個空的容器來學校接受知識的”, 因此“只有將學生的經歷與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學生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周勝敏,2010)因此此處設計要求學生根據(jù)所學內容,聯(lián)系現(xiàn)實,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分析哪種成功之路更加適合自己。
④ Draw a conclusion: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article?
T: 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we have to be hardworking, talented, creative and be given a good chance. Hard work is the basis of success. So we need to keep on working. Talent is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so we need to keep on improving. Chances play a necessary role, so we need to keep on trying. Creativity is the way out, so we need to keep on thinking.
分析: 新課標七級要求學生運用適當?shù)恼{控策略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總結學習結果。通過師生對文本的深層次解讀,筆者和學生得出什么(what)是成功的要素,及怎么樣(how)才能達成這些要素。再次聯(lián)系現(xiàn)實,對學生的實際生活起到指導作用。
筆者設計的四個讀后問題緊緊圍繞“成功”這個主題從文本過渡到現(xiàn)實,然后再從現(xiàn)實回到文本,最后又一次將文本和實際生活相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強調突出文章的主題。
閱讀除了閱讀語言知識,還應閱讀語言表達的思想。在閱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設計課堂提問,通過有效提問,除了在文本與語言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之外,還應該努力在文本和結論、文本和作者、文本和學生的多維智能以及文本和現(xiàn)實生活之間建立豐富的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1]葛炳芳.High School Reading Instruction: A SIMPLE Perspective[J].一線教師,2010(2).
[2]貴麗萍.以評判性閱讀提升閱讀層次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1(7).
[3]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曉青.培養(yǎng)問題意識,體會語言內涵——談文體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1(1).
[5]周勝敏.基于學生體驗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2010(9).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