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與禪宗思想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禪宗突出人性自覺,實現(xiàn)了佛教的自我內觀向自然客觀境界的轉向,有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在繪畫題材,審美觀念和表現(xiàn)形式上均產(chǎn)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禪宗思想 山水畫 意境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是由印度佛教的神秘主義,中國老莊的自然主義以及儒家的實用主義相結合的產(chǎn)物。禪宗的建立與傳播對中國的社會,建筑,文學,藝術等領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中國的繪畫藝術尤其是中國山水畫領域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但他并未表現(xiàn)在語言符號上,因為禪宗本來就否定了語言的表達的無限性和可能性,他的影響主要通過對中國文人,士大夫性格以及審美情趣的滲透,,反映在對藝術需求的意境和主體的審美觀照之中。
禪宗思想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首先體現(xiàn)在繪畫題材上。魏晉以前繪畫的題材以人物為主,服務的對象是宮廷寺觀。禪宗及老莊思想興起以后,其在藝術上空,遠,淡的境界追求,在人物的繪畫上也很難找到著力點,禪宗思想要求能擴展作者的胸懷,這是人物畫這種題材的繪畫,不容易有太豐富的表現(xiàn),繪畫所能涵容的作者精神已經(jīng)受到了限制。在中國山水畫萌芽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們,文人們同樣也以虛無的胸襟,玄學的意味去體會大自然,使中國的山水畫自始至終是一種“意境中的山水”,而不是純客觀自然景物的再現(xiàn),這與西方繪畫截然不同。因為在文人們看來山水的美不在于山水本身,而在于山水中的意境,“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體現(xiàn)了道家的“萬物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選材上,魏晉這個動亂時期,繪畫中取材也發(fā)生了變化,南北文化的相互融合中,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轉移促進了江南一帶的發(fā)展,南方秀美山川的景色給畫家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巴镌?,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他們不同程度的在其自然山川中找到寄托,并且在山水畫中再現(xiàn)了這種感受。禪宗主張過而不往之,去來認之,是自心與自性的徹悟,在瞬間頓悟的心境中發(fā)現(xiàn)自心與自性。禪宗這種在于自我內心瞬間的頓悟的解脫是一種人人可行,并且有時宜行的解脫方法,因此人們逐漸把目光從外向尋求解脫轉向了向類內心尋求解脫。自此,繪畫者不在是畫工,繪畫也不再是政治,宗教的附屬物,不再是以人為主的單一繪畫,而是主題的心靈創(chuàng)造,是“心畫”,是人生體會與所悟的“形跡”。所以,如果說玄學的出現(xiàn)使山水萌芽,那么禪宗思想為中國畫這種在題材上,立意上有限的繪畫藝術提供了審美體驗的無限可能性。從而,以前的以人物畫為主占據(jù)畫壇的局面,開始轉向自然山水。文人們紛紛將思想感情寄于自然山水,寄于繪畫筆墨,抒發(fā)胸臆,遣興逸情。
禪宗思想改變的不僅僅是中國畫的題材,還改變了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觀念,意境的追求是禪宗思想對山水畫最重要的影響。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講道:“真山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則煙嵐之景象正矣?!彼灾袊剿嫴⒉灰螽嫾以佻F(xiàn)眼前的真山真水,而是對真實物象的高度概括,筆意間表達物象的神韻氣質,使觀賞者看到作品時展開想象,達到身在此山中的效果。山水畫講究“氣”“趣”追求意境和禪境,抒寫主觀的心靈,追求“物我同化”的創(chuàng)作,以及含蓄朦朧的審美意向。禪宗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畫家用獨特的形式將身邊的山水繪進畫中,大大擴充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題材,使內容的精神層面得到升華,讓人們能與平常景物和平常心中體會“生活即禪”和“道無所不在”的道理。山水畫的意境因為必須是作者通過體驗才能感悟,所以畫中的意境成為了藝術家內心的情感,心中所體驗以及其對景物的形象的聯(lián)想的凝聚物,這使欣賞著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力最大限度馳騁的在創(chuàng)造過程。因為禪境本身具有無限性,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心靈中的“意”,“空”,“氣”,“趣”的感受很難用象征的手段來表達。藝術融合了體驗,感知,情感,聯(lián)想等多種心理因素在其內的心靈活動。這種活動以追求和達到“天人合一”為至境,“天人合一”是禪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藝術家所追求的最高禪境。
禪宗思想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表現(xiàn)形式上。早期的山水畫就有狀物抒懷的體現(xiàn),在展子虔的《游春圖》中就可以看出,圖中的一些游人在春山之間興高采烈的神態(tài),以及那春意盎然的情景,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我們不僅感受到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再以唐代李成為例,鄧椿認為他所作的畫中的形象多有象征意味的意味,“所作的寒林多在巖穴中,裁札俱露,一興君子在野也。自余窠植盡生于平地,亦以興小人在位。其意微也?!币詭r穴寒林,平地超植來比興君子和小人,使人通過畫面感受到畫外的境界,從中獲得精神上的升華。我們知道,禪宗思想是把外界事物的變化的根源看做自己內心的變化,由于自我內心的變化,創(chuàng)作才會具有各種“靈氣”,山水作品之中反應了作者的主觀意向。所以山水繪畫中要求具有靈變,靈不是指具體的某處的物象,而旨在所繪畫的景物中有了變化,才能有“氣”的存在。這樣的變化可能是色彩的變化,筆法的變化,或者是山的布局,云的穿插,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種氛圍,這樣的氛圍不是在無原則的變化中得到的,是根據(jù)自己內心的所想表達的氛圍而變的。北宋畫家米芾在其《畫史》中曾說:“山水古今相師,,少有出塵格者,因信筆作之,多煙云,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睆闹锌梢钥闯鲈谏剿嫷膭?chuàng)作中需要作者隨心所欲,不拘泥于物象的形態(tài),充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按照禪宗的意思,既然法相一界,世間萬物的差別都應該是佛法或者本心的幻化了。那么山河大川所能容納的一切,一株花草或者一棵樹木也同樣能具有一切,即“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佛法在世間,在萬物之中,只要是有所感悟的人,都可以領略得到。
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中國山水畫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平常體驗性和對環(huán)境的心靈感,主張師心自用。兩者默契的相吻合。中國畫家們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并不是客觀再現(xiàn)自然山水的一草一木,而是通過感知,理解,情感和聯(lián)想等多種心里活動且以客觀為基礎主觀的描繪心中的山水,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也是禪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歷綱要》,黃宗賢 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
[2]《中國古代畫論發(fā)展史實》,李來源 林木 編著,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3]《古代山水畫論備要》,殷曉蕾 著,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作者簡介:石云天(1988.8.14-),男,四川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國畫專業(yè)10級本科,研究方向:繪畫專業(yè)(中國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