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說“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是海明威的經(jīng)典之作,內(nèi)容雖短小簡潔,意義卻很深刻,要能體會小說的深意,必須反復斟酌原著,把握作者的潛藏之意。在翻譯的過程中根據(jù)已知信息,對譯文進行適當?shù)亍安亍迸c“放”,保持譯文與原文風格基本一致。本文通過對翟象俊和張祥麟的譯文對比評析結(jié)合本文作者翻譯此文的感悟評析兩者譯文對原文中代詞和介詞的翻譯,旨在體會譯文中對信息的“藏”與“放”。
關(guān)鍵詞:翻譯 代詞 介詞 對比評析
一、引言
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家,其作品語言簡練,卻暗藏著深意。作品中常用“冰山理論”來表達其內(nèi)涵?!癏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就是一部典型的運用了“冰山理論”敘事手法的經(jīng)典之作,讓人讀完意任未盡。需斟酌其中各種細節(jié),才能領悟其玄機。
海明威的短篇小說“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講的是,在西班牙北部艾布羅河的一個火車站,一個男人和一個女孩在等火車,男人設法說服女孩去做人工流產(chǎn)手術(shù)。整部小說看似簡單,卻用了很多代詞和介詞,指代不明,模糊隱晦,需要深刻體悟文意,才能保證譯文質(zhì)量。眾所周知,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對與作品的理解直接影響到翻譯質(zhì)量。然而,翻譯海明威小說的困難之處就是對原文的理解和譯者對已知信息的“藏”與“放”。翻譯海明威的作品,在對原文理解透徹的基礎上,較于讀者,譯者掌握的信息是最多的,對這些信息的篩選是為了讓譯文既保持原文風格,又避免讓讀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本文便以“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為例,對翟象俊和張祥麟的譯文對比結(jié)合本筆者的翻譯感悟評析兩者譯文對原文中代詞和介詞的翻譯。
二、譯文對比評析
經(jīng)過對比翟世鏡和張祥麟的譯文,作者發(fā)現(xiàn),兩者的對原文的理解大體一致,張祥麟的譯文更為簡潔,與海明威的文體風格更接近一些。如同在對所掌握信息的“放”與“藏”方面,翟世鏡“放”得更多,而張祥麟則“藏”得更多。比如:
“Four reales.”
翟譯:“一共是四雷阿爾?!?/p>
張譯:“四里亞爾。”
這里是原文中男女主人公想嘗下“Anis del Toro”這種飲料,酒吧里的女人以為兩人要結(jié)賬說的話。這篇短篇設定的故事背景十分模糊,作者沒有男主人公一個名字,兩人在車站呆了多久也沒有直接說明。此處,可表明兩人已交談了一段時間,通過后面對杯墊的描寫可以看出兩人情緒已激動,爭論到了高潮。翟的譯文傳達的信息明顯比張的大。
“翻譯的工作如同別人把房間里的東西翻亂,叫你整理;他不但把東西翻亂,而且還把許多東西藏在秘密的地方,叫你去找。甚至沒有的東西也要叫你補出來,有些東西要你丟掉?!保ㄋ脊?,2001,12)。普通的翻譯過程都要經(jīng)過對原文信息的整理,有些原文信息僅止步于字面,隱藏的信息少,有些則如冰山一角,需要通過譯者費心思量,反復揣摩之后才能掌握原文信息,進而整理。在“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中,原文信息通過各種方式隱晦地表達。其中使用代詞和介詞是隱藏信息的一個方式。翻譯海明威作品,對原文信息“放”與“藏”的質(zhì)量會影響讀者的邏輯思維和對文章的理解。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翻譯也如此,筆者只是抒發(fā)己見。
(一)譯例—代詞翻譯
“英語傾向與多用代詞,憑借指代關(guān)系傳遞邏輯信息,漢語傾向與重復名詞或名稱,憑借復述傳遞邏輯信息。因此,我們應注意在漢語譯文中減省代詞或重復名詞或名稱。”(劉宓慶,1985,371)。比如在“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中的代詞“it”,“it”是指代非人類的代詞,文章的標題是個明喻,又含有極強的象征意義。男女主人公對話的話題關(guān)于墮胎,腹中的胚胎也可用”it”指代。海明威就是擅于利用英語多用代詞的語言特點,讓自己的作品文意隱晦,暗藏玄機,讓譯者仔細品悟。以下列舉的幾個典型譯例進行評析。
例1 “It tastes like licorice,” the girl said and put the glass down.
翟譯:“這酒甜絲絲的就像甘草,”姑娘說,一邊放下酒杯。
張譯:“味道像甘草,甜中帶苦,”姑娘說,放下杯子。
翟將“it”翻成了上文提到的酒,且味道甜絲絲的。張沒有譯主語,直接譯其味道像甘草,甜中帶苦。這里,筆者認為張的譯文更好。整篇小說男女主人公的對話是以墮胎手術(shù)為中心的,從他們的對話可以判斷女孩不愿意墮胎,男人一直在勸說女孩。男人認為孩子是他們的累贅,生下來會影響兩人的感情。女孩對腹中的孩子,對兩人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并且女孩在和男人爭論的過程中內(nèi)心是復雜和糾結(jié)的,每句話都暗含隱喻和對墮胎這件事的態(tài)度。所以這里的“it”指的并不只是酒,可能是兩人的愛情或未來的生活。所以張對此介詞的處理相當?shù)卯敚鴮ξ兜赖拿枋龅降资恰疤鸾z絲”還是“甜中帶苦”很難判斷。此時,女孩想到的有可能是兩人的愛情,也有可能憧憬著孩子降臨帶來的歡樂。所以直接譯成“味道像甘草?!奔纯?。
例2 “All right. I was trying. I said the mountains looked like white elephants. Wasnt that bright?”
翟譯:“行啊。我剛才就在想法。我說這些山看上去像一群白象。這比喻難道不妙?”
張譯:“就這樣。我可是盡力的。我說過山岡如同白象。這難道不是想開去?”
這里翟的譯文將“that”翻成“這比喻”,張翻成“這”,可見兩者對這整句話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翟認為女孩說的是自己比喻得妙,可理解為諷刺。張認為女孩是說自己的比喻證明自己的樂觀心態(tài),讓兩人盡量開心,“that”不用明指。經(jīng)查找資料,白象是一種叫稀罕、珍貴的動物,但不能用于勞作,美國文化對白象的理解是“不想要的禮物”。山如白象這個比喻在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其中一點是要暗示男人對女孩腹中孩子的態(tài)度。女孩再次提到山如白象是在強調(diào)自己明白男人心中所想,男人是心虛的,他百般說服女孩墮胎是因為他只想享受,不愿承擔責任。所以“that”的翻譯張?zhí)幚淼妮^合情境。
例3 “I know we will.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Ive known lots of people that have done it.”
翟譯:“我知道咱們會幸福的。你不必害怕。我認識許多人,都做過這種手術(shù)。
張譯:“我知道我們會的。你不用擔心。我認識的很多人都曾經(jīng)做過。”
例4 “If I do it you wont ever worry?”
翟譯:“如果我去做手術(shù),你就再不會心煩了?”
張譯:“要是我去做了你也用不著發(fā)愁?”
例5 “But I dont want you to,” he said. “I dont care anything about it.”
翟譯:“但我并不希望你去做手術(shù),”他說,“做不做對我完全一樣。”
張譯:“不過我不叫你去,”他說?!拔也辉龠^問這件事情了。”
因篇幅原因,例3、例4、例5是從整篇文章中抽取的較短的句子。對比翟張的譯文可知,兩者對原文中代詞“it”的翻譯不同,翟將其譯為“手術(shù)”,而張怎用主謂結(jié)構(gòu)模糊過去??v觀全文可知海明威只在一個地方明指兩人的談話是關(guān)于手術(shù):“It's really an awfully simple operation, Jig,” the man said. “Its not really an operation at all.” 之后都是“it”代替,根據(jù)推斷,可以肯定是一個墮胎手術(shù)。在西方世界從宗教意義上來說,對“墮胎 ”就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墮胎在美國歷來都是一個敏感話題,直至現(xiàn)今都備受爭議。小說中,男人雖然十分希望女孩打胎,但他的內(nèi)心是惶恐的,心虛的,不想被別人知道。女孩不想墮胎,她不忍心,害怕。因此“墮胎手術(shù)”甚至“手術(shù)”兩人都是能不提盡量不提,而是委婉地表達出來。
例6 “Ill love it. I love it now but I just cant think about it. You know how I get when I worry.”
翟譯:“我會非常喜歡的。其實我現(xiàn)在就喜歡聽你這么說,只是心思集中不到那上面去。心煩的時候,我會變成什么樣子,你是知道的。”
張譯:“我會喜歡的。我現(xiàn)在就喜歡這樣,只不過我不敢這么想。我發(fā)愁的時候是個什么狀況你是知道的?!?/p>
男人說的這句話用了三個“it”,前兩個“it”應該指代的是同樣地東西,即男人喜歡女孩將事物比作白象。翟張的兩人對這兩個“it”的翻譯大同小異,翟的更具體,張的更簡潔。而下面那句話,兩人的側(cè)重點就出現(xiàn)了偏差,翟將這個“it”理解為女孩的比喻,張則理解為男人自己的看法。女孩將山比作白象,有可能白象似的山象征著孕婦的肚子,也有可能女孩對男人絕望,腹中的孩子對于男人就是“沒有用的禮物”。男人之前反感女人的比喻是因為他的矯情,他想讓女孩知道勸說其墮胎全是為了她,而不是逃避責任。男人的口是心非只會讓他以心煩導致心思不集中為由去為自己辯解,而不是坦白自己心虛。翟對這句話的翻譯較妥當。
(二)譯例—介詞翻譯
“英語中的介詞的用法非常多,可單獨使用、搭配使用或和其他介詞連用,這就使介詞的意義靈活多變。漢語的介詞種類少,活用少,且通常作為動詞使用。所以在英譯漢中,介詞的翻譯絕對是一個難點?!保ㄍ踝谘祝?984,4)對原文中介詞翻譯的質(zhì)量,通常取決于譯者對介詞的理解。譯者要想準確理解介詞,有時光借助典是不夠的,要有扎實的語言能力,豐富的翻譯實踐經(jīng)驗和嚴密的邏輯思維。
例7 The warm wind blew the bead curtain against the table.
翟譯:熱風把珠簾吹得拂到了桌子。
張譯:熱風吹動的珠簾門刮碰到桌子。
“against”的基本意思是“相對”、“相反”,在這里根據(jù)字典是“碰著”、“撞擊”的意思,作介詞用,介詞在翻譯的時候經(jīng)常動詞化。翟的譯成拂到了桌子上,拂的意思通常指柔軟的物體輕輕地碰到,而張的“刮碰”則體現(xiàn)出了風的力度,且珠簾是竹子做的,質(zhì)地較硬,碰到桌子上肯定是有一定力度的。并且海明威在這里加了這樣一個描述應該是下文兩人爭吵的一個鋪墊,起風了暗指局勢發(fā)生變化,珠簾碰桌子,兩人開始就此事爭鋒相對。本文作者在翻譯這句話時也是有所思量的,最終翻成了“吹碰”,和張的“刮碰”相比,少了些許風的力度,沒把兩人將產(chǎn)生的強烈摩擦表達出來。
例8 “They just let the air in and then its all perfectly natural.”
翟譯:“他們只要注入空氣,然后就一切正常了?!?/p>
張譯:“他們只要吸一下空氣便一切完全正常?!?/p>
這句話的重點在介詞”in”上,對這個詞的翻譯需要對當時美國社會婦女墮胎的背景知識有一定了解。當時的婦女墮胎時使用一種抽吸器,是在懷孕三個月以內(nèi)使用的,原理是借助抽吸管的將胎兒強力抽出。翟按字面意思譯成注入空氣是不符合邏輯的。兩人都沒有補譯成“用抽吸管吸一下”,這里的信息是要隱晦地“藏”起來的。
例9 Across, on the other side, were fields of grain and trees along the banks of the Ebro. Far away, beyond the river, were mountains.
翟譯:鐵路對面,在那一邊,埃布羅河兩岸是農(nóng)田和樹木。遠處,在河的那一邊,便是起伏的山巒。
張譯:遠處,鐵路的那一邊,沿著埃布羅河的兩岸,是一片片的農(nóng)田和樹林。河對岸的更遠處,山岡連綿。
這個句子的介詞很多,翻譯起來主要是景物位置的排布。海明威的作品中景物描寫很少,其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必有他的用意。這篇小說的標題就相當于一個景物描寫,小說中的景物描寫肯定與標題呼應的。翻譯的過程需要利用很多線索,比如主題、搭配習慣、情景再現(xiàn)等。翻譯寫景的橋段的線索通常涉及到很多方面,譯者綜合各方面線索,最終要進行情景再現(xiàn),借助想象力,在想象中形成一個畫面,再用語言描述出來。翻譯這段時,會對比第一段的景物描寫,一段描寫被太陽暴曬的一邊,一段寫沒被暴曬的一邊。男女主人公所在的便是被暴曬的這一邊,沒有良田美景。因此這段寫的是鐵路那一邊遠處的景色,和白象似的群山是同一邊。劃線部分張位置排布描寫較清楚,由近及遠,而翟的則有點混亂。
三、小結(jié)
對比翟象俊和張祥麟的譯文,兩者譯文的通常只是在一兩詞上出現(xiàn)異意,如本文所列舉的代詞和介詞,這些詞在英語中表意模糊,而漢字是表意文字,翻譯時需謹慎措辭。因此,在翻譯海明威作品的時候,譯者要仔細品讀原著,用心揣摩每一個詞,尤其是代詞和介詞的反復使用之用意,海明威通過使用一系列模糊的代詞和介詞設置成多處“冰山”等待讀者來挖掘。譯者翻譯的時候既要保持譯文和原文文體風格一致,又要使譯文迎合漢語習慣和思維,這讓譯者難以把握什么樣的信息譯文該“藏”,什么樣的信息譯文該“放”。
筆者是根據(jù)閱讀翻譯著作和文獻,自己筆譯實踐經(jīng)驗和對“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這篇小說的理解來評析兩人的譯文,點評之處略帶主觀色彩,有些譯例不夠典型。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大量閱讀、重實踐、勤查字典,提高英漢語言能力,積累翻譯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 張祥麟. 英漢譯例評析[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1.
[2] 王宗炎, 辨義為翻譯之本[J]. 翻譯通訊, 1984, 4.
[3] 劉宓慶, 漢英對比與翻譯[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
[4] 思果, 翻譯研究[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5] 呂俊, 侯向群[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6] 劉宓慶, 文體與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5.
[7] 鐵紅玲, 王平, 再讀《白象似的群山》[J]. 西安社會科學, 2001, 2.
[8] 付美艷, 孫敏,《白象似的群山》標題與主題之間的關(guān)系解讀, 黑龍江社會哲學, 2009, 1.
[9] 陸國強. 思維模式與翻譯[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2.
作者簡介:鄭瑋(1989.5-),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院,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