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教”是一個歷史概念,歷代對它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漢代的《毛詩序》對儒家的“詩教”做了全面的總結(jié),使“詩教”內(nèi)容貫穿于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教育、詩歌鑒賞整個過程當中,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他的一些“詩教”理論也不可避免地會滲透于《毛詩序》當中。
關(guān)鍵詞:詩教 《毛詩序》 詩言志 功用 六義
“詩教”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禮記·經(jīng)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眥1}所謂詩教指的就是詩的教化作用和社會功能,是儒家學者通過總結(jié)《詩經(jīng)》的內(nèi)容、性質(zhì)和社會作用而提出的一種重要文學主張??鬃釉娊檀笾驴梢苑譃樗膫€方面:詩樂之教、德行之教、政事之教、文學之教,這在當時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到了漢代,《毛詩序》的問世,秉承了孔子的詩教觀點,并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從政治教化和倫理道德方面進一步發(fā)揮,豐富了“詩教”的內(nèi)容,使“詩教”內(nèi)容貫穿于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教育、詩歌鑒賞整個過程當中。集中反映了漢代儒家的詩歌理論,確立了儒家詩教在中國古代文論史上的正統(tǒng)地位,它的文論觀點將儒家詩教系統(tǒng)化、明晰化了,是儒家詩教的一個高峰,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詩論的第一篇專著。
一、對詩歌抒情言志特點的闡述
“詩言志”是《毛詩序》關(guān)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命題,《尚書·堯典》載帝舜曰:“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2}其中詩言志代表了對詩歌本質(zhì)的早期認識,被譽為我國詩學的“開山的綱領(lǐng)”{3}。但作為一個理論概念提出來,“詩言志”應該有較早的淵源,它最早大約出現(xiàn)于《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其中記載了趙文子對叔向所說的“詩以言志”{4}一語。到了戰(zhàn)國時代,“詩言志”的說法就比較普遍了。例如《莊子·天下》篇所言:“詩以道志”、《荀子·儒效》篇所言“詩言是其志也”等?!渡袝虻洹匪浴霸娧灾尽睉斒菍@些論述所做的一個總結(jié)。而今竹書《孔子詩論》的問世,對《毛詩序》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孔子試論》中,“志”的具體使用情況是——第八簡:“《小 》多疑,疑言不忠志也。”第二十四簡: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 初志?!钡诙啠骸皫挪豢扇ヒ病C裥怨倘唬浩漤颈赜幸灾I也?!钡诙啠骸啊掇ぽ酚行⒅??!钡谑藕啠骸啊缰?,既曰‘天也,猶有怨言?!眥5}
在孔子看來,志與孝、與 、與幣帛聯(lián)系在一起,是社會道德倫理向個體感性的文化積淀,意在將“志”字里的情凸顯出來,反映了孔子對人的內(nèi)心世界和詩歌抒寫心靈的藝術(shù)本質(zhì)的認識,向著深入細化的方向邁進。
《毛詩序》繼承了孔子詩論的觀點,強調(diào)詩歌抒情言志的特點,強調(diào)情與志的結(jié)合:“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眥6}這句話值得闡述。一是對“詩言志”作了理論展開?!爸尽弊鳛槿说乃枷?、意愿、感情的一般意義開始受到了重視,這在《楚辭》中有明顯的表現(xiàn)?!峨x騷》中說“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彌節(jié)”,《懷沙》中言“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這里的“志”實際上指的是屈原內(nèi)心的整個思想、意愿、感情。因此《大序》開頭幾句使這一古老觀念更加明確。二是強調(diào)詩緣情而生,情事詩歌產(chǎn)生的動力,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雖然志包括情,情寓于志當中,但情與志的區(qū)別在于情具有強烈的個體感性色彩,帶有不發(fā)不平、不能自已的驅(qū)動力和爆發(fā)力,而志中除情感之外的志向、抱負、意志等構(gòu)成因素,需要逐漸修煉養(yǎng)成的功夫和由內(nèi)到外的轉(zhuǎn)化過程,是緣情而生的。三是對情不能自已的詩的語言形態(tài)做了描繪,所謂“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追f達《正義》曰:“直言者非詩,故更序詩必長歌之意?!眥7}這生動地揭示出詩歌舞皆緣情而生的藝術(shù)本質(zhì)?!睹娦颉氛f:“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8}在中國古代文論史上,《毛詩序》首次將“詩言志”的“志”的內(nèi)涵擴大到了“情”,以情志論詩,提出了情志統(tǒng)一的詩歌本質(zhì)論。這不但大大發(fā)展了“詩言志”的思想、豐富了對孔子詩教的認識,而且也更準確全面地概括了詩歌的本質(zhì)特征。
二、對詩歌社會作用的闡述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著名的“興、觀、群、怨”說,全面地論述了文學的社會作用。“興、觀、群、怨”是孔子在《詩經(jīng)》鑒賞的意義上而言的。“興”是指受眾閱讀、觀賞《詩三百》所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感興,這是《詩》能夠?qū)崿F(xiàn)教化的關(guān)鍵所在;“觀”是指從詩之中觀風、觀政和觀志;“群”是指通過群居切磋《詩意》而增加和同能力;“怨”則指怨刺上政和抒發(fā)一切人生詩意情緒。可以說重視詩的社會政治作用是儒家詩論的核心,《毛詩序》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理論學說,使之更加理論化、系統(tǒng)化。一方面《毛詩序》論述了詩歌的認識作用:“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眥9}這段文字引自《禮記·樂記》,說明不同時代的詩歌有不同的內(nèi)容,可以從安樂、怨怒、哀思之音中看出時代政治的好壞、國家的興亡。這無疑是對孔子詩“可以觀”的理論觀點的繼承。進而《毛詩序》又提出了“變風變雅”之說:“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眥10} “變風變雅”是哀敗時代的詩歌,充滿批評諷刺的內(nèi)容,通過它可以了解時代政治的衰變、倫理道德的廢弛。另一方面《毛詩序》論述了詩歌的教化諷喻作用:“《關(guān)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薄跋韧跻允墙?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薄吧弦燥L化下,下以風刺上……”{11}教化,主要是統(tǒng)治者對臣民的教化,即“上以風化下”,統(tǒng)治者利用詩歌,按照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要求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對臣民進行正面教育。教化的目的是使被教化者恪守封建綱常、禮義制度,以維護封建秩序、鞏固封建統(tǒng)治。
諷喻,是臣民對統(tǒng)治者的諷喻,即“下以風刺上”,臣民對政治或社會現(xiàn)實有所不滿,利用詩歌對統(tǒng)治者進行勸諫,促使統(tǒng)治者改良政治或改正過失。這無疑是對孔子詩“可以怨”的觀點的繼承。但是“上以風化下”是無條件的,而“下以風刺上”是有條件的??梢浴鞍l(fā)乎情”,但必須“止乎禮義”;可以“刺上”,但必須“主文而譎諫”。一是作為諷喻工具的詩歌,其內(nèi)容必須符合封建政治倫理道德的要求,要做到孔子所說的“思無邪”;二是在進行諷刺的時候要講究態(tài)度和方法,既要指出統(tǒng)治者的過失,又不能損傷統(tǒng)治者的尊嚴,兩全的辦法就是“主文而譎諫”,即通過適當?shù)奈霓o委婉而含蓄地勸諫,而不直言過失。這就需要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運用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鞍l(fā)乎情,止乎禮義”,“主文而譎諫”無疑是把孔子“溫柔敦厚”的原則具體化了,明顯地反映了儒家詩論的保守性。但是《毛詩序》注意到了詩歌發(fā)揮教化諷喻作用形象含蓄的特點,還是具有借鑒意義的。
三、對詩歌體裁和手法的闡述
用“風”、“雅”、“頌”、“賦”、“比”、“興”這六個概念來論說《詩經(jīng)》,在先秦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周禮·春官·大師》中說:“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眥12}《毛詩正義》也載:《鄭志》:“張逸問:‘何詩近于比賦興?答曰:‘比賦興,吳札觀詩已不歌也??鬃愉洝对姟?,已合風雅頌中,難復摘別。篇中義多興?!眥13}看來在孔子時代也注意到了詩的“六義”,到了《毛詩序》把《周禮》的“六詩說”發(fā)展為著名的“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标P(guān)于“六義”的含義人們的理解不盡相同。比較流行的是唐代的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所作的解釋:“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并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也就是說,風、雅、頌是《詩經(jīng)》的體裁,而賦、比、興是《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這種解釋成為傳統(tǒng)定論,為人們普遍接受和采用?!睹娦颉穼︼L、雅、頌作了具體的解釋:“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眥14}它認為,“風”是通過個人抒情言志反映一個地區(qū)的政教和風俗;“雅”則是講整個周王朝王政廢興的,不過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之別;“頌”是歌頌先王功德而告之神明的?!睹娦颉穼︼L、雅、頌的劃分和解釋還是比較科學的,大體上符合《詩經(jīng)》的基本內(nèi)容。
關(guān)于賦、比、興這三種表現(xiàn)手法,《毛詩序》雖然提及,卻沒有作出具體的論述?!傲x”說,在中國文學史,尤其是詩歌發(fā)展史上影響深遠。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一直把“六義”作為基本的詩體和詩法。從鄭玄和弟子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有關(guān)“六詩”的問題,鄭玄也不能給出一個很明確的界定,他似乎也認為“六詩”都是指詩體而言,只是賦比興三詩消融到風雅頌當中去了。從鄭玄的答語中可以看出,將賦比興合于風雅頌的不是別人,而是刪《詩》的孔子。
總之,《毛詩序》對孔子的詩教進行了多方面的總結(jié)并有所發(fā)展,它的文論觀點將儒家詩論系統(tǒng)化、明晰化了,是儒家詩教的一個高峰,對后世的文學理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① 崔高維:《禮記·經(jīng)解》,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71頁。
{2}{13} 孔穎達:《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頁,第13頁。
{3} 朱自清:《詩言志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頁。
{4} 冀昀主編:《左傳上》,線裝書局2007年版,第406頁。
{5} 汪祚民:《詩經(jīng)文學闡釋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頁。
{6}{7}{8}{9}{10}{11}{12}{14} (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 附校勘記》,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9—270頁,第261頁,第263頁,第270頁,第271頁,第269—272頁,第266頁,第273頁。
作 者:張亞輝,暨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