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克玲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蓬勃開展。新課改,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新課改,讓語文教學更精彩。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fā)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奮。反思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在轟轟烈烈的新課改中,還存在著一些貌合神離的現象,貌似實施了新課標,其實沒有實效性。我們發(fā)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chuàng)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語文課堂丟失了“語文味”。我們注重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不能淡化其工具性;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時,不能放任自由。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真正帶有“語文味”,現在課堂教學中的出現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的關注與反思。
一、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時不能淡化其工具性 。
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了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我們的反思,當前傾向性的問題是課堂教學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內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視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甚至以“得意”為唯一目標,忽略語言的學習。表現在課堂上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精彩文段的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這種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而且長此以往會把語文掏空。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把提升人文素養(yǎng)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課堂才能上出“語文味”。
二、強調自主學習時不能勿略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把課堂還給學生。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于是語文課堂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提出這樣的學習要求:“你喜歡學習哪一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等。這種讓學生自主讀書、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的教學方式,的確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如果不分年級、不分內容,是否會學無主次,學無層次,顯得雜亂無章?如果教師不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按內容定教法、按內容定學法,而是按照學生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教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這實質上就是曲解了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的放任,完全喪失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放棄了教學主動權。其實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自主性學習不是無師自通,教師應該作為學生自主性學習活動的總指揮,參與、合作、促進和指導。
三、課堂合作探究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只是一種形式。
合作探究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探究,只追求形式,且無論什么樣的課都采用,應用次數頻繁。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討論時間給得不夠,剛剛分好組,沒說幾句,就被教師止住安排下一項內容了,學生對這種形式已沒有了新鮮感和主動性,合作學習顯得匆忙、零亂、敷衍了事,更無所謂探究了。其實這僅是為了給自己的課堂教學貼上“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等時髦的標簽,根本不考慮討論的質量和效果。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操作中,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討論”等形式,而看不到其必要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探究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探究與獨立思考的關系。其實,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真實的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
四、單調重復的學生評價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舞臺,每一堂課都應滲透著濃厚的情感色彩,而這種情感的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行為,如果教師充分調動了自己的情感因素,正確地評價,學生們往往會難以忘懷,這對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現在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經常聽到教師“很好!真棒!”“你很聰明!”等籠統(tǒng)的評價,這樣做的結果真的能促進學習嗎?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評價,目的不是對學生進行分等,而是有效地促進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我認為,教師過多的、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評價,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促進,反而導致學生形成浮躁心態(tài)和隨意應付的品格。在學生發(fā)言后,為了提供更為廣闊的交流空間,教師以“激勵性評價”取代“傾向性評價”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而且,激勵性評價語言一定要多樣化,避免單調重復。否則,會事倍功半。
五、優(yōu)化教學手段,但不能流于形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和教學整體改革活動的深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語文課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直觀等特點,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容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但是,語文教學是師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僅在“輔助”兩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課堂講解,更不可能代替學生的主體閱讀。語文的魅力在于語言本身,有些內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而必須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去感悟、領會。若過分依賴多媒體,濫用多媒體,就會在無形中扼殺學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再說一手漂亮的粉筆字,對學生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老師必要的板書還是應該堅持的。我們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應輔助在學生經驗的盲區(qū)、知識的盲點、思維的堵塞處、情感的模糊處。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絕不能成為一種美麗的“包裝”,而要堅持為學生的“學”服務,以起到啟發(fā)、點撥、開竅的功效,追求點“石”成“金”的境界。
新課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實踐和探索。只要我們深入學習課程標準,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在反思中建設,在實踐中成長,我們必將會走出與新課改理念“貌合神離”的尬尷境地,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更會煥發(fā)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