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立 姚方方 劉宏真 曹晉 張建成
【關鍵詞】可調節(jié)縫線;治療;難治性青光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15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607-01
我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入眼科治療的難治性青光眼30例32眼,手術使用鞏膜池聯合新鮮羊膜移植可調節(jié)縫線小梁切除的16例18眼作為觀察組,手術使用常規(guī)小梁切除術的14例14眼作為對照組,下面就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對照組男6例,女8例。年齡10-70歲,平均年齡為51歲。14例患者中,新血管性青光眼2例2眼,無晶狀體眼青光眼2例2眼,濾過手術后失敗4例4眼,先天性青光眼2例2眼,葡萄膜炎繼發(fā)性青光眼4例4眼,手術前眼壓(32.20±13.21)mmHg。
1.1.2觀察組16例18眼。男7例,女9例,年齡6-77歲,平均年齡55歲,16例中先天性青光眼4例4眼,葡萄膜炎繼發(fā)性青光眼2例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例3眼,做濾過手術后失敗的5例7眼,無晶狀體性青光眼2例2眼。手術前眼壓(33.12±11.50)mmHg。
1.2羊膜制備羊膜來源:無菌條件下四項感染性標志物檢測陰性的健康產婦剖腹產產后的胎盤,胎盤清洗后經過侵泡、脫水、剪塊、消毒等一系列處理后,4℃溫度下保存?zhèn)溆谩?/p>
1.3手術方法在顯微鏡下做4mmx4mm結膜瓣、厚度為鞏膜厚度的一半,鞏膜瓣下放入棉片(用0.3mg/mL絲裂霉素C浸泡),3分鐘后把棉片取出用平衡液立即反復沖洗手術視野,切除鞏膜瓣下一定大小的小梁組織和相應部位周邊的虹膜,然后在鞏膜瓣下植入羊膜,鞏膜瓣及羊膜用10-0尼龍線于兩側鞏膜后唇頂端分別縫合一針,做可調整縫線在鞏膜瓣兩邊,在透明角膜處打一活結。由房水外濾過情況調整張力,最適宜的張力為房水濾過量適度。術后眼內壓、功能性濾過泡、前房情況,對外置的縫線要控制性拆除,具體拆除要看眼內壓的高低、前房有無出血及其他的前房情況而定。
2結果
2.1眼壓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眼壓均比術前明顯降低,但對照組與觀察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視力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改善者分別3眼、2眼,減退者分別為1眼、2眼。兩組基本無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功能性濾過泡觀察組16例中18眼有功能性濾泡17眼(94.4%),對照組14眼有功能性濾泡10眼(71.4%),兩組有明顯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并發(fā)癥觀察組的并發(fā)癥前房出血1例,余沒有明顯的合并癥,合并癥占總例數的6.3%,對照組合并癥淺前房1例,占7.1%,低眼壓1例,占7.1%,前房出血、前房反應分別1例,各占7.1%,白內障3例,占21.4%,總病率50.0%。后者明顯高于前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5視野兩組患者術后視野檢測結果觀察組視野擴大3例,占18.8%,對照組視野擴大1例,占7.1%,視野縮小的觀察組1例,占6.3%,視野縮小對照組5例,占35.7%,兩組對比,觀察組手術從視野大小比較,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3討論
低眼壓、淺前房、前房出血、前房反應等是常規(guī)手術早期易出現的并發(fā)癥,手術后晚期的失敗率高的達到了30%[2],濾過口阻塞導致手術失敗。手術是否成功要看手術后有沒有形成功能的濾過泡。
羊膜屬于穩(wěn)定的無抗原性組織。它能使炎性反應減輕、新生血管形成、減少抑制纖維組織增生的作用。因生物相容性好,在鞏膜及結膜瓣下可以維持的時間很長,在溶解過程起到抗炎的作用,使濾過泡周圍的炎性反應和濾過泡的纖維瘢痕化減少,手術區(qū)域組織瘢痕化受阻,對功能性濾過泡的形成有幫助。從而使眼壓長期穩(wěn)定,手術成功率提高。而且羊膜有固定的來源,成本低,臨床的應用價值大。
本次聯合鞏膜瓣下植入羊膜,因羊膜可減少術后晚期瘢痕形成,明顯提高了遠期手術效果,避免了單純的傳統的手術眼壓、濾過泡等方面的不良的作用。還能通過濾過及前房情況及時調整縫線把眼壓控制在理想的范圍,手術成功率明顯的提高。本次觀察組16例(18眼)難治性青光眼患者術后隨訪2年內觀察組16例中18眼有功能性濾泡17眼(94.4%),對照組14眼有功能性濾泡10眼(71.4%),兩組有明顯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兩組相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較療效高,合并癥少見,鞏膜池聯合新鮮羊膜移植可調節(jié)縫線小梁切除術是治療難治性青光眼的一種花費少、療效佳的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劉祖國.眼表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611-612.
[2]彭愛民,周輝,汪昌運.小梁切除術鞏膜瓣可調整縫線的效果觀察[J].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04,26(10):74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