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娟
誦讀是出聲地朗讀,不過它跟朗讀相比,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誦讀更注重一個“熟”字。不是讀一遍兩遍,而是要讀好多遍,即所謂“熟讀成誦”。為什么要讀這么多遍呢?朱熹對此也有過精辟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p>
其次,要“精思”。閱讀活動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里浮現(xiàn)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比如讀《珍珠鳥》中描寫珍珠鳥外形特點的一段,就要邊讀邊在腦子里“過電影”,也就是要迅速地把文字符號轉換成形象,想象出珍珠鳥的爪、羽毛、眼睛、嘴是什么樣子、什么顏色的,并將其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珍珠鳥的形象。
其三,更注重聲調的抑揚頓挫。聲調也是一支無形的“筆”,也可以繪形繪色。讀“小雪花飄呀飄呀”,就要讀得輕一些,慢一些,讓人聽了好像看到一片片雪花飄飄悠悠落下來。若是讀“狂風呼嘯,大雪紛飛”,就要讀得重一些,有氣勢一些,讓人感到雪下得很大很大,風刮得很猛很猛。通過聲調的輕重疾徐、抑揚頓挫來達到效果。誦讀最適用于那些聲情并茂的課文,如詩歌(尤其是古詩)、寫景或抒情的散文等。
為什么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要提倡誦讀呢?這是因為閱讀本來就是閱讀主體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對于文本中的信息,只有在他的記憶貯存中能夠找到與它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組塊后,才能夠進行匹配與識別。由于每個學生頭腦里存儲的相似模塊(即存儲于記憶中的知識與經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課文,其認識與感受也不同。那種以教師分析和學生記憶為特征的閱讀教學方法是有悖于學生的閱讀心理的,應予以擯棄。誦讀還有助于學生的思考,有助于體會課文的聲律氣韻,有利于培養(yǎng)語感和背誦積累。
怎樣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誦讀、養(yǎng)成誦讀的習慣呢?筆者認為,誦讀課文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亦即閱讀主體對課文認知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在不同的閱讀層面應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一、 整體感知層面的誦讀訓練
這是訓練誦讀的第一步。這一步先要讓學生辨認書面符號,再憑借口語經驗對書面符號進行“意義組合”,逐步達到“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對于那些兒童比較生疏的書面語言,需要教師給予具體指導;對于剛剛起步學習閱讀的兒童,教師還可以領著學生一句一句地讀。在這一層面,學生主要是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二、 感悟層面的誦讀訓練
感悟層面的誦讀,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深化對課文內容的自我感受與體驗。在這一層面的誦讀課文,應堅持“扣讀導悟,以讀見悟”,即緊緊地扣著讀書,引導學生通過感知、領悟、想象等活動,理解其語言,進入其境界,體會其感情。然后再通過讀,來檢驗學生們是不是已經對課文有所感悟了。學生一旦進入了課文所描繪的境界,讀起課文來,自然能夠虛心涵泳,以聲傳情,聲情并茂。請看于永正老師教《翠鳥》一課的片段:
(學生自由朗讀第2、 3自然段)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聽?
生:(讀)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
師:“疾飛”讀得好,讓人聽了感到翠鳥飛得很迅速。
生:(繼續(xù)讀)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
師:“輕輕”再讀輕讀慢,讓人感到翠鳥落得很輕。要這樣讀:“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p>
生:(繼續(xù)讀)它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泛著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
師:注意,這時靜極了,讀到“小魚”,連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齊讀這一段體會體會。(生齊讀)
從這一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出,誦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會之于心,誦讀出之于口,心口相應,相得益彰。指導學生感悟課文,就是要讓他們進入角色,體會情感,想象場景。誦讀課文,不過是把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用聲音表達出來罷了。
三、 積累層面的誦讀訓練
積累層面的誦讀訓練,具有整合與審美的功能。有的教師指導學生背誦課文,往往只求短時突擊,死記硬背,變成了“單打一”的語言外殼的記誦,而把蘊藏在語言之中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拋到了一邊。這樣做不僅削弱了背誦訓練的價值,而且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積累。我們應在學生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一邊輕輕地吟誦,一邊展開想象,必要時可輔之以掛圖、錄像或多媒體,也可以采用創(chuàng)造性復述、分角色對話、演課本劇等形式,進一步加深對范文語言的感受與內化。
(作者單位:宜興市桃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