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敏
一、晝夜現(xiàn)象與晝夜交替現(xiàn)象
晝夜現(xiàn)象是指由于太陽光線的照耀,地球面向太陽一面被照亮處于白晝狀態(tài),而另一部分由于自身的阻擋未被太陽光線照亮處于黑夜?fàn)顟B(tài)。因此,晝夜現(xiàn)象的形成與地球為不透明、不發(fā)光的球體及日地距離(太陽光線能夠到達(dá)地面)有關(guān),而與地球是否自轉(zhuǎn)無關(guān),即假設(shè)地球不自轉(zhuǎn),也會存在晝夜現(xiàn)象。
晝夜更替是指地球上某地從晝到夜再到晝的地理現(xiàn)象,它的形成首先要求地球上存在晝夜現(xiàn)象;要掌握晝夜交替的形成必須要理解晨昏線(圈)。晨昏線是太陽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其特點如下:平分地球,是過球心的大圓;晨昏線(圈)所在平面始終與太陽光線垂直,線上各點的太陽高度為0°;永遠(yuǎn)平分赤道;一年之中,只有春分、秋分時與經(jīng)線圈重合,其余時間與經(jīng)線圈相交;一年之中,只有在夏至、冬至?xí)r與極圈相切;在地表表現(xiàn)為自東向西運動,速度為15°/小時,與地球自轉(zhuǎn)方向相反(如圖1中的AB為晨線、圖2中的甲乙為晨昏圈、圖3中的ACB弧為晨昏線、圖4中的BD為晨昏圈)。
地球自轉(zhuǎn)的周期為一個恒星日(以恒星為參照物),時間為23小時56分4秒,其長度基本保持不變。地球上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以太陽為參照物),約為24小時,但其長短與地球的自轉(zhuǎn)角速度是有關(guān)的。其計算法則可以從晨昏圈入手,晨昏圈是太陽光線與地球表面相切的切點連接而成,晨昏圈上太陽高度為0°,把地球平分為晝半球和夜半球。在某天或很短時間里,可認(rèn)為晨昏圈相對于太陽的空間位置固定不變(這是由于地球的公轉(zhuǎn)周期較長,在較短時間內(nèi)日、地的相對空間位置變化很小,那么太陽光線與地球表面切點的空間位置變化很小)。由于地球不斷自轉(zhuǎn),因此晨昏圈相對于地面向西移動的角速度就等于地球的自轉(zhuǎn)角速度。因此,晝夜更替的周期就可以這樣認(rèn)為:地球上各地隨著地球的自轉(zhuǎn),從位于晨線上(見到日出)到位于昏線上(見到日落)再回到晨線上(再次見到日出),這樣的一段時間長短就為該地的晝夜更替周期長短。晝夜更替則可以認(rèn)為是地面上各地相對于晨昏圈的運動,其周期大小T=360°/地球的自轉(zhuǎn)角速度?,F(xiàn)在,地球上各地(除南、北兩極點)角速度均為15°/小時,因此晝夜更替周期為24小時,稱為一個太陽日。如果地球只是公轉(zhuǎn)而不自轉(zhuǎn),則地球上的晝夜更替周期為一年。
二、地球上運動物體晝夜更替周期長短計算
在地球上運動的物體,它們的晝夜更替周期就有可能不是一個太陽日。對于此類問題的計算,筆者認(rèn)為關(guān)鍵在于把抽象化為具體,這就要求能夠建立一個具體的地理模型然后加以分析,此模型的建立需要引進(jìn)晨昏圈來進(jìn)行。在某段較短的時間里晨昏圈的空間位置(相對于太陽或者相對于地心)是不會發(fā)生明顯變化的,因為晨昏圈是太陽光線與地球表面的切點構(gòu)成。以下分析以晨線為例,假設(shè)物體的運動剛剛從位于晨線的空間位置開始來計算其晝夜更替周期。把物體的運動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來進(jìn)行討論。
如果物體相對于地面向東運動:假設(shè)物體相對于地面向東運動的角速度為W1,而地面是相對于晨線向東運動,角速度為W2=15°/h。那么物體相對于晨線向東運動,其角速度W3=W1+W2,W3> 15°/h。物體的晝夜更替周期T=360°/W3,T<24小時,周期短于一個太陽日。
如果物體相對于地面向西運動:假設(shè)物體相對于地面向西運動其角速度為W1,而晨線相對于地面是向西運動其角速度W2=15°/h,那么物體相對于晨線運動的角速度大小為W3=|W1-W2|。物體的晝夜更替周期T=360°/W3,而W3=|W1-15|,周期T大小與太陽日比較,要分以下三種情況:若W1<15時,W3<15,則T>24,此情況的晝夜更替周期大于一個太陽日。若W1=15時,W3=0,則此情況物體無晝夜更替。若30>W1>15時 ,W3<15, 則T>24,此情況的晝夜更替周期大于一個太陽日。若W1=30時,W3=15,則T=24,此情況的晝夜更替周期等于一個太陽日。若W1>30時,W3>15,則T<24,此情況的晝夜更替周期小于一個太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