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 本文認為,可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解與范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通過朗讀形成表象,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觸發(fā)學生的語感;在設身處地的感受中形成學生的語感;在扎實的字詞句訓練中強化學生的語感。
關鍵詞: 語感 語文能力 培養(yǎng)方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各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瀏覽、略讀和精讀。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nèi)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chǎn)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xiàn)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之上的,它具有直覺性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典范的語言材料進行感受,從而獲得認知上的直覺能力。獲得這種直覺感受最有效的途徑是大量反復的誦讀吟詠。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眳问逑嫦壬赋觯骸罢Z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p>
語感是對文章語言近乎直覺的敏銳的感受能力,是語文學習中長期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的積累和結果。小學生年齡小,理解力與感受力都比較弱,自控力也相對較差,語感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他們可塑性強,如若教師引導、訓練得法,則對于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習作、說話水平十分有益,而且對于他們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素養(yǎng),發(fā)展思維和提高鑒賞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對語感的認識和培養(yǎng)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解與范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語文學科的性質與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師應是情感豐富的教師,不但要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對學生真摯的愛心,借助作者的感情,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語言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用真情撥動學生的心弦,從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這才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前提與“催化劑”。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可以起到“傳染語感”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調(diào)節(jié),這樣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進入課文描述的境界,獲得準確鮮明的感知。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學生聽著老師那飽含深情的范讀,一個個淚眼汪汪。他們仿佛看到了長安街上那涌動的人群,仿佛看到那緩緩行駛的靈車,仿佛聽到人們那悲痛的哭聲和對總理深情的呼喚,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油然而生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和深切的懷念。這樣的范讀,既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又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示范作用,從而達到了“傳染語感于學生”的目的。
二、通過朗讀形成表象,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觸發(fā)學生的語感。
課文中有些詞句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不難理解,卻富有鮮明的感情色彩,體現(xiàn)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朗讀的方式,形成鮮明的表象,引發(fā)學生的語感。如《小珊迪》一課,作者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了從白天到晚上所發(fā)生的事情。小珊迪為了要“我”買他的火柴,從請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而“我”的心情也隨著變化,從不在意到同情再到感動。教學時,可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一邊聽老師的感情朗讀,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并隨著老師感情朗讀時的感情變化聯(lián)系類似的電影、電視中的有關鏡頭,將人物的具體情景浮現(xiàn)于眼前,引發(fā)學生敏銳的語感。然后,讓學生通過輪流讀、分角色讀等方式,再次形成表象。小珊迪那誠實、善良的美好品質,不但深深打動了“我”,而且喚起了學生對他悲慘遭遇的同情。
三、在設身處地的感受中形成學生的語感。
感受到的東西才能記憶,才有可能理解。語感訓練首先強調(diào)的是對語言的感受。語文教材中,大量的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體會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塑造和陶冶學生健康美好的感情,并使他們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是語文教學十分重要的任務。
《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有這樣一段話:“清清的水,潑呀,潑呀!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開心!”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把自己置身于這熱烈的場面中,充滿感情地讀出語感,學生便會產(chǎn)生這樣的體驗: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真是太高興了,傣族人民也感到十分幸福;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心連心;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就像一家人……
四、在扎實的字詞句訓練中強化學生的語感。
訓練語感離不開語言文字。教材中精選的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語言精雕細刻,妙不可言。教師要在語言文字訓練上下工夫,特別是抓住那些重點的、精美的語句作為培養(yǎng)點,讓學生進行比較、揣摩、欣賞,獲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如《古井》一文中,在教學能顯示古井特點和風格的“溫情”、“哺育”兩詞時,我先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慈母的“溫情”,體會浸透在“哺育”一詞中的偉大母愛,然后進行點撥:“溫情”的“溫”是“溫暖、溫和”的意思,“哺育”是“喂養(yǎng)、培養(yǎng)”的意思,從這兩個詞中可以看出古井像一位慈母。對這兩個詞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再指導學生理解文中與這句話相呼應的“多好的古井啊,它不僅為鄉(xiāng)親們提供著生命的泉水,還陶冶著鄉(xiāng)親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一句,體會古井“以人寫井、以井育人”的寫法。這樣,學生對語句和課文內(nèi)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古井”的形象躍然紙上,語感自然而生。
總之,語感培養(yǎng)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和方法,“文選爛,秀才半”“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為教師,只有反反復復地對各式各樣的語言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反反復復地進行感性和理性的認識,才能使學生對言語的感受逐漸從膚淺、狹窄、遲鈍走向深刻、全面、靈敏和迅速,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靈敏、全面、深刻的直覺能力,而這正是語文教學之靈魂所在,是語文教學的最高追求。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