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俊
經(jīng)典誦讀,可以提升每個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素養(yǎng);可以改變?nèi)松?,走出困境。好詩文可以使人養(yǎng)成好的習慣,也可以呈現(xiàn)一幅季節(jié)性強的真實景色——美麗如畫;也可以反映出一個感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催人淚下;更有能體現(xiàn)詩人的愛國氣節(jié)——精忠報國。
唐代孟浩然的作品《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边@首詩中體現(xiàn)了作者熱愛祖國風光、流連自然、與風雨花鳥為伴的輕快心情,深深感染著我。
“春眠不覺曉”,作者開頭交代了時間和節(jié)令——春季。由于昨夜酣睡,醒來時不覺天已大亮了,詩人又驚又喜?!疤幪幝勌澍B”中描寫了誰驚擾了詩人的好夢呢?原來是窗外的鳥鳴;春天不僅給人們帶來了希望,也給鳥兒帶來了歡樂,詩句含蓄地流露出一絲欣喜之情。這句詩起到緊承上句的作用,解釋醒來的原因,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的優(yōu)雅情景。“夜來風雨聲”生動地刻畫了詩人聽見鳥鳴之聲,不禁想起夜間聽到的風雨聲。在詩人剛醒來的睡眼朦朧中,由鳥聲想起昨夜雨聲,品味著自然音響的樂趣;這里由“聽”和“覺”進而轉(zhuǎn)入“憶”,“夜來風雨聲”和“不覺曉”遙相呼應(yīng),暗暗點出“不覺曉”的原因之一是昨夜風雨的驚擾。“花落知多少”這一句緊緊承接上句,詩人由風雨而又聯(lián)想到房前屋后的花草,昨夜風歷雨急,吹落了多少花瓣呢?滿院大概又是落英繽紛了吧!這里“花落”說明是暮春時節(jié),無限美好的春光將要逝去,欣欣向榮的夏季即將到來,這本來是自然界的正常交替;可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反映出作者惜春之情,但這一點點惜春之情卻流露得非常輕巧,若有若無。
學生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從作者這短短的四句詩里看到了春夏交替之季,雨夜過后天亮時落英繽紛的田園景色;這樣美麗的祖國風光深深感染著大家。
還有另外一首詩讓我記憶深刻,每每想起家人的時候,就想起它——《靜夜思》。
“床前明夜光,疑是地上霜?!薄霸碌街星锓滞饷鳌薄R龟@人靜,萬籟俱靜,月色更顯得明亮皎潔。詩人在睡夢中忽然醒來,睜眼一看,床前一片明晃晃耀眼的月光,像水銀似的撒滿里床頭,又像銀白色的秋霜鋪了滿地?!芭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明亮的月光撩撥的人無法繼續(xù)入睡,詩人不禁抬頭望,一輪銀盤似的圓月,高掛在黯藍色的空中;皎潔的月色,籠罩著四野。作者的目光由室內(nèi)而向室外,由床前而向夜空?!把鲱^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他鄉(xiāng)的明月,是詩人想起故鄉(xiāng)的明月。
這首《靜夜思》使人在寂靜的夜晚,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明月千里寄相思”呀!
當下,每年我國在飲食上的浪費驚人,令人深思。通過對《憫農(nóng)》的誦讀和講解,恰當適時。《憫農(nóng)》唐朝李紳的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p>
“鋤禾日當午?!?,在地里給禾苗鋤草一直鋤到正晌午。“禾”,古代專指谷子,后泛指谷類植物。鋤草歷來是農(nóng)村最辛苦的勞動之一,農(nóng)歷六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月份。天越熱,莊稼長得越快,草葉長得越快,鋤草工作也就越繁忙,所以,農(nóng)民冒著中午的烈日辛勤除草。“汗滴禾下土”。汗水地落到禾苗下邊的土地里。這句詩緊承上句,“汗滴”由“鋤禾”而來?;蛞话愕南娜眨藗冏谑a涼地還要出汗,更何況在烈日下鋤禾了!大顆大顆的汗珠滾落到土里。所以,有的民歌中唱到“一滴汗水一粒糧”,糧食確實是汗水換來的。這前兩句詩是寫在烈日下鋤禾的典型場面,生動地表現(xiàn)出農(nóng)民的辛苦,為后兩句詩所展開的議論做好了鋪墊?!罢l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餐”這里指飯。這兩句詩說:誰知道盤中的米飯,粒粒都是辛辛苦苦換來的!詩人眼見農(nóng)民揮汗鋤禾,不禁聯(lián)想起人們吃飯的情景。富人家米爛成倉,視糧食如糞土,根本不懂得糧食來之不易。就是一般人家也有時有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因此,詩人深深慨嘆:誰了解生產(chǎn)糧食的堅信呢?
這首詩用簡練、通俗、口語化的語言,不僅說明了糧食的來之不易,更能形象、生動地教育當前的小學生珍惜糧食,養(yǎng)成節(jié)約糧食的好習慣,并讓這種好的生活習慣發(fā)揚光大。
通過這三首詩的賞析,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淵博、偉大。通過經(jīng)典誦讀與解析,使古詩文中的精華在學生腦海中生根、發(fā)芽,最終長成生機勃勃的大樹。借此增強小學生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理解和接納,受其影響,最終成為一名有的華夏文化積淀的熱血愛國少年。這不僅是家長和老師的期望,更是社會的渴望。“少年強,則中國強”。因此,引導學生誦讀經(jīng)典是教師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