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芳
陶行知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闭Z文教學實踐證明,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問是教師把握學習內(nèi)容、提高學生分析能力、鑒賞能力、表達能力的基本方法。
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教書與學習、教師與學生、人與文本、講授與練習等都以信息的傳遞和反饋形式進行著。而這些多項交叉的聯(lián)系網(wǎng)絡(luò),聚焦的卻是課堂提問。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提問,能像磁鐵一樣深深吸引著學生,挑起他們的求知欲望。與此相反,不會提問的課堂,往往會讓學生機械、被動的學習而感到枯燥無味。時間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慢慢喪失,學習成績也會逐漸下滑;同時,教師也會感覺這樣被拖著走的課堂很被動、很累。時間久了,教師為了教學進度就會進入硬拉著走、滿堂灌的課堂,使師生關(guān)系也越來越僵硬。為此,筆者所在學校提出了“每課一問式”小組學習模式,即課堂上讓孩子對文本進行提問。這樣,對養(yǎng)成孩子自覺學習的習慣是一個很好的引導方式。
所謂“每課一問式”,就是學生在課堂上對文本提出問題,由教師匯總整理出一個有效的、精髓的問題。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尋找答案,最后在互動中解決問題。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好、更有效地掌握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的主角。只有將教材“短程化”,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吃透文本”,而不是要老師花大量的時間來逐一講解,學生在那兒很無奈地聽。
例課中的教學提問
筆者在執(zhí)教《丑小鴨》一課中,曾嘗試過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先質(zhì)疑完課題,再初讀課文;之后,讓每個小組長先對組員提出一個問題;然后,選一個大家覺得對同學們有價值的問題,在全班提出來讓大家共同來討論;最后,根據(jù)各組提出的幾個問題,筆者整理出最有價值的幾個問題供全班學生一起來解決。問題如下:(1)丑小鴨為什么離家出走?(2)大家為什么要討厭它?(3)你從哪些詞語讀出了丑小鴨真的很丑?(4)聽到別人叫它丑小鴨,它高興嗎?(5)大家又是怎樣討厭它的呢?(6)丑小鴨離開家,它想了一些什么呢?(7)它希望尋找到什么呢?(8)最后結(jié)果怎樣了呢?
這些問題的提出,將整篇課文的重點、難點都抓住了,解決了這些問題,本課的教學目標也就完成了。于是,孩子們都踴躍讀書,希望在書中去尋找答案,思考自己找的答案是否正確,是否還有更準確的自己沒有找到。其中,原本幾個平時學習比較懶的學生見到大家都在讀課文,他們也不由自主地讀起課文來。等讀完了,筆者讓學生來回答問題,發(fā)現(xiàn)舉手的人多了,自信的眼神多了。孩子們對同學拋出的問題,回答得非常積極,當他們回答完一個問題,老師給出肯定時,都紛紛露出自豪的眼神。那些平時成績不太好、課堂發(fā)言不太積極的孩子的眼睛也發(fā)出了亮光。原來答案就是在書中,這么簡單,甚至還有的學生大聲且焦急地說“剛才我也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對于接下來的幾個問題,學生一次比一次有自信,一次比一次舉手的人多,很快就解決了??吹綄W生們的表現(xiàn),筆者上課更有了激情,更能感染學生;學生在老師的這份感染下更積極了,互動更多,課堂氣氛也更活躍。整堂課下來,用了30多分鐘就完成了教學任務(wù)。剩下的幾分鐘,筆者向孩子們介紹了作者安徒生以及他的一些其他名作。有讀過的學生就自豪地炫耀自己讀過安徒生的哪本書,故事是怎樣的,自己有安徒生的哪幾本書。沒讀過的學生也從失落中見了曙光,馬上去問同學借閱,孩子們閱讀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了。課后,很多學生饒有興趣地去找關(guān)于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還在課間交流。那兩天,筆者發(fā)現(xiàn)課間打鬧的孩子少了,坐在位子上安靜閱讀、同學一起閱讀的身影多了。
讓學生輕松完成學習任務(wù)
此次教學經(jīng)歷,讓筆者深刻體會到:這樣的提問為化解教學的重點、難點提供了契機,使教師獲得了反饋信息,能夠充分檢查學生理解知識的深度、廣度和精確度,同時達到了調(diào)節(jié)師生關(guān)系、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課堂提問成為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重要“抓手”。學生通過提問,把課文的內(nèi)在機理、語言形式和思維內(nèi)涵抓住了,在更短、更有效的課堂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wù)。這樣的課堂,長期下去有什么樣的效果,可想而知。孩子們開始積極舉手發(fā)言,從他們自信的眼神、精準的回答中不難發(fā)現(xiàn),老師已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學生自己成為課堂的主角;老師說得少了,孩子積極性高了,興趣調(diào)動起來了,教學目標也很快、很好的完成了;時間長了,還能把很多課堂節(jié)約下來的時間引領(lǐng)孩子讀課外的書,讓孩子們更能充分地去閱讀、互相影響中去閱讀、自覺地去閱讀。能激活孩子的思維,引導學生深入地讀書,讓他們自己“悅”讀,這不正是教師追求的學習目標嗎?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qū)同樂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