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榮
“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并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就曾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上明確指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本唧w來說,是要求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中,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要求學生能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合理選擇有效的技術工具,進行信息獲取、分析和綜合。下面就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必要性和整合思路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從當前的教育現(xiàn)狀看。學生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隨時隨地通過各種媒體獲取豐富多彩的信息,而傳統(tǒng)課堂單調呆板的注入式教學和課堂信息的老化,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感興趣。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可以將各種不同的知識信息,如數(shù)據(jù)、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集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lián)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學場景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創(chuàng)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們在仿真環(huán)境下感受、理解知識的內涵,進而為其建構穩(wěn)定的知識基礎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其次,從學生的需求來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尊重學生,我們的教學工作要從學生的需求來考慮如何優(yōu)化教學過程。小學生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還需要大量具體、直觀、形象的資料來幫助;他們需要獲得大量、豐富的課外知識,幫助理解課內知識;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不喜歡在老師的控制下,被動的接受知識,而喜歡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就能滿足學生的這些需求,并且能將單純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變化為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構建自主探究式的學習環(huán)境。
第三、從語文學科的特點看。語文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任務。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語文材料的容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需要廣泛的涉獵,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單靠一兩天、一兩次強化訓練,一兩篇優(yōu)秀范文的講解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而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教學窠臼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科技發(fā)展和信息社會的要求,沒有一定的訓練量,要想切實提高語文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很困難的,而計算機及網(wǎng)絡不但能儲存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還可以隨時檢索和顯示,利用信息平臺,我們可以輕輕松松地得到我們所需的任何一種像“大海撈針”一樣的信息,提取量大,顯示質量高,可使語文教學做到大容量。這樣,就可把學生直接帶進訓練的語境中,讓學生經(jīng)受一定廣度、深度和難度的思維訓練,對培養(yǎng)學生敏捷、嚴謹、周密的思維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用很大。
二、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思路。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我認為主要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情境渲染。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苯處煆亩嗝襟w課件中選取合適的、教學需要的動畫、文字等資料,配合光、形、聲、色,提高語言感知的效果,調動學生的內在情感,喚起學生進入學習的準備狀態(tài),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聽、說、讀、寫的愿望。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體會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如臨其境的真切感受,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辦法。
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詹天佑》一課時,為使學生領悟教學內容,感悟詹天佑的創(chuàng)新發(fā)明,我為學生播放了制作的動畫片,看著生動形象的“中間鑿進法”、“兩端鑿進法”和“人字形路線”的動畫,學生很快進入了一個學習狀態(tài),孩子們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從而達到“課伊始,趣亦生?!钡木辰?。
而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們觀看一段有關桂林風光的錄像。“你從片中看到了哪些美景呢?”隨著我的提問,學生的眼里閃爍出興奮的光彩,紛紛舉手暢談?!拔铱吹搅嗣利惖睦旖?“我看到了造型奇特的大象?!薄晿樊嬐降难菔纠L聲繪色,仿佛把學生帶到了美麗的桂林。通過引人入勝的多媒體畫面,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從而使他們能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投入學習,為下面的教學活動作好鋪墊。據(jù)此而言,沒有情境的渲染,就沒有“語文”,更談不上語文教學。
(二) 擴大語文的外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資料,不僅幫助學生理解課內知識,而且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大閱讀量,提高語文能力。尤其是新教材中的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擴大語文的外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執(zhí)教《桂林山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走進桂林,了解桂林,教學之前,我教會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讓學生從電腦“網(wǎng)頁”上收集有關“桂林”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了這些圖片和資料,學生被桂林美麗的風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時我又趁熱打鐵,提供了桂林的旅游資源網(wǎng)站,學生在旅游網(wǎng)中自由選擇,閱讀了桂林的傳說,桂林的概況,桂林的風味小吃,并欣賞了桂林的風光圖片。這些豐富的閱讀內容促進了學生的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可見,在課堂上利用網(wǎng)絡廣泛閱讀,自由地汲取知識。不僅逐漸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三)鞏固知識
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快速反饋、快速遷移,將語文知識轉化為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和智能的發(fā)展。閱讀能力需要通過閱讀文段來檢測提高。傳統(tǒng)教學操作起來非常麻煩,要刻版,要印刷,費時費力。利用信息技術,只需將要閱讀的文段輸入計算機(可用掃描儀,也可用漢字識別系統(tǒng),或鍵盤輸入),學生就可以翻閱答題了,40分鐘,不僅完成新授任務,還能實現(xiàn)快速反饋,快速遷移,及時查漏補缺。復習課這種方法更受歡迎。
(四)知識系統(tǒng)化。
語文教學雖以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主要任務,教給學生系統(tǒng)化的語文知識也不可忽視。運用信息技術將零散分布在多冊課本中的語文知識系統(tǒng)化,非常有利于學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將小說知識、詩歌知識、記敘文知識、說明文知識、議論文知識、戲劇知識、散文知識分別做成表格,再將這些表格做在一個課件里,提供給學生,不論是查閱還是識記,操作起來都非常方便,學生很輕易地就能把握這些知識系統(tǒng)。魏書生老師提到的語文知識樹也可以做成課件,這也是信息技術與語文經(jīng)典教學方法的整合。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育作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wǎng)絡”。實踐證明,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可以提供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學習資源。就語文教學而言,課堂教學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從而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艱巨任務。信息技術教育手段,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興趣,開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因此,語文教師應努力掌握和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