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婷
【摘要】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精心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誘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學習情緒高漲,注意力集中和思維活躍的狀態(tài),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從而更有效地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新課程下值得教師們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教學;有效提問
語文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也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提問不僅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創(chuàng)造欲望和競爭意識,啟發(fā)學生思維,調動學生主動學習,還可以反饋信息,進行教學交流。那么,如何進行有效提問,才能使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場知識探索之旅呢?筆者在此,粗淺地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激趣性提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陛p松愉悅的情境總是可以讓學生興趣濃厚,探究欲望強烈,也最容易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意識;而照本宣科的提問,只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新穎有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趣味性提問應注意以下幾點:
(1)提問要符合學生心理。學生心里關心、感興趣的問題總是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課堂探究氛圍濃烈,因此教師結合教材重難點設計課堂提問時,要結合高中生的思維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
(2)提問要適度。問題設計要有廣度、深度、坡度,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具有挑戰(zhàn)性,讓學生在通過積極的思維中不斷取得成功,增強學習信心,保持對學習知識的興趣。
二、發(fā)散性提問
發(fā)散思維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基礎。教師在授課中提出發(fā)散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lián)想所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多途徑去分析、概括、評價問題,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好處。提問具有發(fā)散性并不等于放任不管,教師要適時引導,使學生的思路始終圍繞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的。
例如,一個中學高級教師,曾上過這樣一堂經(jīng)典的語文課。學完《鴻門宴》這一課進行小結之后發(fā)問:“項羽為什么不在席間殺死劉邦?”學生們說出了很多:項羽婦人之仁,猶疑不決(學生持此觀點居多);劉邦已經(jīng)臣服項羽,不好下手(現(xiàn)代意識觀);為了取信于聯(lián)合抗秦的各諸侯國;項羽有君人之度(亮點);項羽沒把劉邦當成爭天下的對手;因為有項伯的保護;樊噲忠心護主,使項羽有英雄惜英雄之感等等。學生各抒己見。發(fā)散性問題,既可以讓學生擺脫了標準答案的禁錮,發(fā)散思維,拓寬思路,將不同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還能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辯證思維也得到一定的訓練。
三、啟發(fā)性提問
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也就是說問題并非提得越多越好,而要看是否具有啟發(fā)性,能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以舉一反三。比如講《林黛玉進賈府》時,根據(jù)人物對話品味其中關鍵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價值觀是學習的一個難點。有學生提出疑問:賈母與賈寶玉分別問林黛玉“讀何書”的問題,答賈母是“只剛念了《四書》”,后面賈寶玉再問時又是“不曾讀,只上了一年,些須認得幾個字。”為什么回答的前后不一致?這么安排有什么用?筆者提出了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啟發(fā):①賈母作為一名典型的封建老太太,她的價值觀是什么?②賈母對黛玉的回答是否滿意?③林黛玉在賈府的身份是什么?(啟發(fā)學生關注主客對話的背景)通過啟發(fā),學生經(jīng)過一番仔細琢磨,不難得出:賈母這封建老太太信奉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對林黛玉的回答是不滿的,這讓初到賈府的黛玉感到很不安,當賈寶玉再問時那樣回答也就在情理之中,也反映出黛玉剛到賈府時“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可多走一步路”的謹慎心態(tài)。
在啟發(fā)式問題的幫助下,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得到不斷的鍛煉,當然,教師要善加點撥,才能使學生發(fā)現(xiàn)深層次的問題。
四、析疑性提問
孔子曰:“疑,思之始,學之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難問題。教師幫助學生解惑時,不要急于立刻給學生標準答案,而是根據(jù)學生水平的差異性,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結合重難點,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循循善誘,讓學生一步一步的接近答案,最后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最后的答案,這樣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深刻,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充分鍛煉。
如在教授《燭之武退秦師》時,估計學生對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策略不易理解,可以這樣設計問題:(1)燭之武剛見秦穆公時姿態(tài)是怎樣的?(2)燭之武跟秦穆公闡明了哪些利害關系?(3)燭之武站在怎么樣的角度為秦穆公分析這個亡鄭這個問題?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又能幫助學生學習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zhàn)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經(jīng)過點撥誘導,學生不難找到答案:剛見秦穆公時說“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以退為進,讓秦穆公放松警惕,為下面說辭做鋪墊,然后客觀上分析利害,若取鄭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是有害無利,接著又巧妙的勾起秦穆公對秦晉之間的矛盾記憶,然后說明保存鄭國對秦不僅無害反而有利,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謀劃,但卻從秦國利益出發(fā)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最終被秦伯所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句句打動對方,是談判說服、消弭戰(zhàn)爭、爭取和平的成功范例,在生活中也有很廣的應用,對于這樣方式的課,學生的興趣盎然,探究氛圍濃厚。
總之,學生的學習過程必然伴隨著思考,而學生思考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課堂提問的設計水平。因此,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設計合理巧妙的課堂提問,這不僅是使學生順利掌握知識,而且是提高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們一定要重視充分發(fā)揮這種手段的功能。
參考文獻:
[1]宋玲譯著.《課堂提問的藝術———發(fā)展教師的有效提問技能》[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2]劉江紅.《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原則》[J],考試周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