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
在初中的美術教材《動感生活》一課中,展示了多張德加的芭蕾舞演員作品。德加一生有少數(shù)幾個常畫不衰的題材,芭蕾舞演員便是其中之一。在起初的教學中,筆者并不喜歡德加描繪的芭蕾舞演員,他的描繪讓筆者感到困惑,在他的作品里,看不見芭蕾舞的神圣,看到的只是一些舞蹈演員在舞臺背后的“偶然瞬間”。筆者所看到德加描繪的芭蕾舞演員是這樣的,有的在系鞋帶、有的在撓后背、還有的在休息……而且他筆下的芭蕾舞演員沒有挺拔、傲然的身姿,典雅、飄逸的舞步和美麗、精致的容貌,她們的面孔多半是模糊的,神情多半是倦怠的,比例給人畸形之感。筆者以為德加不是不懂芭蕾舞,就是不會表現(xiàn)芭蕾舞。
近階段,在筆者的身邊發(fā)生的事情,讓筆者改變了對德加作品的原有看法,筆者再看德加的舞蹈演員作品,還是同樣的那幾幅畫,卻被深深打動了,是因為筆者有了親身的經(jīng)歷和體會,感受到舞蹈背后的艱辛歷程。我校為參加省市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對舞蹈節(jié)目的參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給予全方位的支持。從3月份開始,在七年級、八年級和高一年級精心挑選了一些具有舞蹈素質(zhì)的學生組建舞蹈隊。這些學生每天都要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和排練,周六周日全天無休。因工作的關系,使筆者經(jīng)常有時間接觸到這些孩子,看著她們在訓練中慢慢變化、進步、成長。在幾個月的訓練中,她們哭過、笑過、堅持著單調(diào)、乏味的訓練。這其中,有堅持不下來黯然離隊的,有在訓練中腳部受傷仍然堅持的,舞蹈隊的孩子換了一個又一個,最終,有23個孩子堅持到了最后。在觀看市藝術展演舞蹈專場比賽的那一天,當優(yōu)美、歡快的音樂響起,多變的節(jié)奏、千變?nèi)f化的舞姿,身心合一的舞蹈隊員在舞臺上盡情綻放的那一刻,所有在場的領導、家長、老師被她們的舞蹈深深打動和折服,舞蹈所產(chǎn)生的魅力讓大家心潮澎湃、激情涌動。那種歡呼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也是對近三個月來的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訓練最好的驗證。最終,我校的舞蹈《天鵝》技壓群芳獲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筆者感受到了在舞臺上華麗綻放的瞬間,背后這些孩子所付出的一切,也讓筆者在此刻讀懂了德加的作品,他所描繪的是舞臺背后真實的舞者。
一、善于描繪舞臺背后真實的舞者
德加成年之后的時代,在巴黎的上流社會,觀賞芭蕾舞是一種流行的消遣。在19世紀的法國,芭蕾舞雖屬高雅的藝術,但演員的地位普遍不高。劇院的觀眾可以自由出入舞者的更衣室和舞臺兩側(cè),還可以看預演。這使出身上層的德加能夠深入了解舞臺大幕背后的舞者。那些從七八歲就開始習舞的女孩子,多半出身低微,為了爭取比較長期的演出,掙得比較穩(wěn)定的薪水,她們必須進行極其艱苦的訓練。這就是德加的視角,他近乎冷酷地拂去了芭蕾舞公眾性的優(yōu)雅、超凡的那一面,他強調(diào)、抓取的是舞者背對觀眾時的那些更加生活化、私人化的極其真實的“偶然瞬間”。 在這樣的瞬間里,人們看到的是枯燥的、乏味的而又無休無止的訓練,舞者的疲乏和勞累是顯而易見的。德加畫的芭蕾舞女只是一些普通演員,她們勤于藝事,每天苦練,報酬很低,還經(jīng)常有被解雇的危險。畫家以這些普通演員的舞姿為媒介,刻意地追尋著光與色的繪畫表現(xiàn),與此同時,在他的筆下也流露出對這些演員的真誠的同情。所以,畫家描繪她們在舞臺背后的真實的訓練生活,是展現(xiàn)當時舞蹈演員生活的廣角鏡。
二、嫻熟地運用光與色的藝術技巧
美國的美術史家喬治·哈德·哈密爾頓稱:“德加的色彩是給現(xiàn)代美術的最后的,也是最優(yōu)秀的禮物?!薄段枧_上的舞女》是德加描繪芭蕾舞女的作品中光與色發(fā)揮了極致的效果的作品。舞臺燈光自下而上地射在舞女身上,畫面充滿著光斑的效果,展示給人們的是特有環(huán)境下的美,光影在畫面上似乎是在晃動著的。舞裙鮮亮而透明,模糊的輪廓線更烘托出舞蹈的動感和舞姿的輕盈,在這里德加充分發(fā)揮了他色粉畫的技巧,創(chuàng)造出一種光色交融的最有魅力的典型美。光線由下而上,襯托著光照下的舞女,顯得虛無縹緲、絢麗變幻,畫面背景處理得非常好,和舞者形成了虛實對比,突出了舞者的主體地位。
畫中的色彩配置強烈而柔和、粉彩發(fā)揮了極致的色彩效果,特別是舞衣上和舞者頭上的花朵的暖色和背景上的暖色形成呼應關系,背景舞臺側(cè)面的旁觀者,特別是穿晚禮服、手插口袋的男士,暗示著這不過只是奢侈、高貴、迷人的虛幻片刻。這種人物的動感與藝術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結合,使人物真正動了起來。
三、體現(xiàn)了作者與眾不同的目光
德加在《舞蹈教室》中,顯示了他與眾不同的目光。他似乎有意挑戰(zhàn)俗世,他出人意料地畫了舞蹈教室中的一個場景。那拄棍而立的教師和學生之間分明是一種緊張并且對立的關系,那教師心中是有火氣的,而學生們卻顯得心不在焉。更為突出的是,一個跳芭蕾舞的女孩穿著潔白的紗裙坐在琴蓋上,她一手撐在琴蓋上,另一只手由下而上斜伸向右上方背部搔癢,為了達到那個部位,使得她的身體處于緊繃,她的頭向后仰去,面部表情雖是側(cè)面,也能讓人想象得到。當人們欣賞作為高雅藝術的芭蕾舞時,可否想到隱藏在舞臺背后的真實?德加無意識地表現(xiàn)了一個社會的真實性。她們都是普通的勞動者,她們?yōu)樯婷刻爝M行無休止的勞作與訓練。
四、能夠抓住人物的細節(jié)進行描繪
再看德加所畫的《燙衣女工》。在這幅畫中,女工右手使勁握緊工具,左手伸到腦后撐住后仰的頭,張大嘴,打了一個毫無顧忌的哈欠。也許有人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畫的含義,比如,過度的勞累,這是可以解釋得清的,旁邊另一位女工兩手疊加在一起用力按動著熨衣斗,可見她們已經(jīng)工作很長時間了,這種持續(xù)的勞動無疑很累。德加也許不想表現(xiàn)生活的壓迫,否則,他可以畫出她們的疲憊,甚至怨恨,愁苦。但是這些都沒有。德加就突出了這一個哈欠,這個哈欠把這個有點肥胖的女工表現(xiàn)得憨態(tài)可掬,從這一個哈欠里可以想象她的性格,純樸、單純,我們還會從這一個動作里想象出她所生活的底層社會狀態(tài)。但是,這一生理的刻畫不僅沒有讓人覺得可厭,反而給人以美感,這一特寫鏡頭般的畫面,將俗世人生的表情表現(xiàn)得是那么可愛。在德加眼里,最高雅的芭蕾舞演員和最凡俗的燙衣女工之間并沒有太大差異,她們都是勞動著的人,她們?yōu)樯娓冻鲋5捏w力。在《燙衣女工》里,那個毫不掩飾地打著哈欠的女工,很容易讓人想起那些疲倦地整理著舞衣的芭蕾舞女。
德加是一個冷靜的畫家,也是一個有思想的畫家。他出身資產(chǎn)階級,瞧不起下層民眾,但他從這些人中提取入畫的材料,在司空見慣中發(fā)現(xiàn)上流社會少見的單純、質(zhì)樸的“美”。他剝?nèi)ド鐣∪A的外衣、優(yōu)雅的芭蕾舞的偽裝,抓住枯燥、重復、無休止的勞作與訓練的生活化瞬間,讓人感受這個社會的不同生活層面。讓生活中的真實瞬間帶給人們一種視覺美感,它超越生活,升華為美的享受。德加抓住了生命的即興與即逝,他看透了痛苦與歡愉同時存在的人生真諦。
參考文獻
[1]李春. 西方美術史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2]何政廣.世界名畫家全集——德加[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3]約翰.雷華德.印象派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4]鐵凝.鐵凝散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