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紅 袁崇梅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文之后的“研討與練習”是編者遵循新課程標準精神,根據(jù)課文特點、教學目的和訓練重點精心設計的。就人教版《語文》閱讀部分簡要談一談如何有效使用“研討與練習”。
語文課程研討練習教學效果一、夯實基礎養(yǎng)習慣
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顯得尤為重要,而人教版《語文》的“研討與練習”在促成學生自主學習并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上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導語中就強調(diào)“要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為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一冊的“研討與練習”中基本上都貫穿著對于朗讀(誦)的要求,特別是對于詩歌、美文和古詩文之類的選文,這一要求就顯得特別突出。
從閱讀方面說,初中學生最重要的語文學習習慣應該包括“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yōu)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等等,這些要求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同時又包含著語文學習的方法,在“研討與練習”中有著明確的要求,特別對于剛剛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教師一定要重視“研討與練習”中所蘊含的對于語文學習習慣的要求;同時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要求不是針對哪一個階段,而是貫穿于語文學習的所有時段甚至終身。
二、做好示范教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思維和方法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超越了知識本身。面對古今中外類型多樣、風格各異的文章以及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同閱讀材料,如何能夠做到準確迅速自如地閱讀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而這種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必須以一定的方法訓練做基礎,“研討與練習”中的問題設計背后往往蘊含著基本的閱讀方法,教師應當認識到這些問題具有很好的典范性并從中挖掘出實用技巧。
新聞閱讀題練習不僅傳授了新聞常識,而且也讓學習者意識到新聞類文本的閱讀重點所在,學生運用新聞六要素知識和新聞結(jié)構知識,整體把握兩則新聞的內(nèi)容之后,實際上也掌握了新聞閱讀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文學類的文章雖然靈活多變,但是其閱讀也是有章可循的,從精到的練習設計中可以摸索出其閱讀方法。
小說閱讀的重點可以通過練習設計中體現(xiàn)。(1)從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角度設置題目,它實際上告訴學生對于小說情節(jié)的概括基本上都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2)提示人物性格分析要從人物的語言和行為(當然也包括肖像、心理)描寫中去把握,又可從人物形象刻畫技巧上告訴學生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兩種方法以及各自的妙處。
以此類推,關于詩歌、散文、戲劇和文言文的閱讀方法也都可以在教材的“研討與練習”中一一體現(xiàn),如詩歌如何朗誦、如何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文言文實詞古今異義的辨析、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文章語言從哪些角度進行賞析,等等。因此,閱讀方法上的示范需要教師按照“研討與練習”的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探討,以求全面,形成有操作性的方法。
三、訓練思維求拓展
哥倫布把雞蛋的一頭在桌上輕輕一敲,敲破了一點兒殼,雞蛋就穩(wěn)穩(wěn)地直立在桌子上了,在敲破雞蛋殼之前,周圍人的思維走入了死胡同,在哥倫布敲破雞蛋殼之后,豎雞蛋變得何其容易!“哥倫布豎雞蛋”的故事雖然有些游戲成分,但它表明一個人的思維有多遠他的路才能走多遠。我們語文學習離不開知識、思維和實踐,知識是基礎,思維是關鍵,實踐是根本?!冻踔姓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人教版“研討與練習”對學生思維訓練有著高度重視。教師對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問題的開放題要深入挖掘,對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維的題目要在關鍵處予以點撥,既讓學生有探究的興趣,也適當減少不必要的阻礙,讓學生在自我探索中獲得尋求知識的快樂和不竭動力。
例如,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么?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世說新語>兩則》)?
此題設題目的是誘發(fā)學生評價詩句的興趣,評價質(zhì)量的好壞是次要的,有爭論更好,但無須作定論。此題實際上涉及到文學鑒賞的標準問題,學生要評判比喻飛雪的兩句詩的高下就必然涉及到比較的角度和文學創(chuàng)作藝術,具體說來就是什么樣的比喻算作好比喻的問題。在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中要注意提醒學生不要完全“憑著感覺走”,要把“感覺”好的和“感覺”不好的原因?qū)こ鰜?,這樣學生在思維方面才會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突破,那么今后遇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比較清晰地找到思考的切入點——這一點同樣具有“示范”意義。
教師對此類涉及文學鑒賞的問題,可以從思想內(nèi)容或?qū)懽魈攸c等方面進行評論,答案要不拘一格,學生能說多少就說多少,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思考評說的興趣,有了對于文學欣賞的興趣便可促進學生自覺自主閱讀。
又如,(1)說真話需要勇氣,有時還要付出代價。如果你當時也在場,會怎樣做?試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討論有關說真話的問題。(2)有人認為課文中的騙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試就這個問題展開辯論(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皇帝的新裝》)。
這道題目抓住了人類社會中一個非常重要而嚴肅的話題:說真話,并且提示“說真話需要勇氣,有時還要付出代價”——課文中已有所表現(xiàn),從生活經(jīng)驗來說,學生受到的教育都是“要說真話,撒謊是可恥的”,然而這則故事卻給出了與生活相反的許多怪現(xiàn)象,這就很能促進學生思考的興趣,同時,此題采取了情景式的假設極易吸引學生的深入思考:像那個小孩一樣說真話?——當周圍的世界都在說假話時,這不但需要勇氣,而且要考慮到后果;那么是不是要考慮一下說真話的方式?像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樣,講策略方能達目標(教師還可補充,像觸龍說趙太后、李密《陳情表》等事例);或者像那些騙子一樣欺騙別人?欺騙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牟利或者全身遠禍;或者像那些看熱鬧的人群一樣沉默?“不反抗就意味著同盟”,如果我們不與惡勢力作斗爭,最終受害的也難免不包括自己。因此,這道題目的設置不但高揚了語文的人文性,也彰顯了思維的深度美,而形式上也頗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是一道高質(zhì)量的題目。
總之,教師必須充分認識“研討與練習”這一部分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用好精心設計的問題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思考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熟悉解題方法,培養(yǎng)高品質(zhì)的思維能力,鍛煉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在使用“研討與練習”時,教師要對編者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思維有比較深入的分析,有針對性地選擇問題,做到課前預習、課堂講授和課后提示都有的放矢,學生完成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在思考的基礎上,有的只需口頭表達,有的要形成書面文字?!皽p肥”——讓語文教學回歸語文味◆仇海潔(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橫山橋中心小學)
如今,許多語文教師面對著層出不窮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繚亂,帶著沖動的熱情和時尚的追求,不知不覺走進了語文教學的誤區(qū),造成語文課“體態(tài)過豐”,逐漸“肥胖”起來。這樣下去,語文教育將會迷失自我。因此,有必要給語文課減肥,讓其回歸語文味。
語文語文味“減肥”課程改革的春風早已度過了“玉門關”,給語文教學增添了生機活力。我們欣喜地看到,這場新課程的改革,確實為語文教育洞開了一片美麗的天地。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靜心思忖之后,我們又感覺到,許多語文教師面對著層出不窮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繚亂,帶著沖動的熱情和時尚的追求,不知不覺走進了語文教學的誤區(qū),造成語文課“體態(tài)過豐”,逐漸“肥胖”起來。筆者認為,在這場改革中如果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就這么恍恍惚惚、虛無縹緲地進行下去,那么,我們的語文教育將會迷失自我。因此,有必要給語文課減肥,讓其回歸語文味。
一、整合整“胖”了,減肥
1.與綜合結(jié)太深的緣
一位年輕的女教師教學二年級的《美麗的丹頂鶴》。上課伊始,老師和著優(yōu)美的音樂朗讀了課文,讀后便問學生:“丹頂鶴美嗎?想畫一畫這美麗的丹頂鶴嗎?”“請你們拿出紙筆來畫一畫這美麗的丹頂鶴,好嗎?”于是乎,教室熱鬧了起來。教師還借助實物投影儀,儼然像一位美術老師,邊畫邊指導。當大屏幕上出現(xiàn)一只美麗的丹頂鶴時,老師看看孩子們畫,覺得效果不佳,于是又耐心、細致地指導了一遍如何來畫好美麗的丹頂鶴??偹阏垓v好,近20分鐘過去了。更令聽課老師感到意外的是,下課時老師對同學們說:“同學們,咱們將這節(jié)課的讀書收獲——美麗的丹頂鶴畫,送給聽課的老師,請他們提一提意見?!闭Z文課怎么成了美術課……至于把語文課“異化”成音樂、自然等大雜燴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課內(nèi)外溝通,學科間整合,注重資源的開發(fā),視野的拓展,這本無可非議。但如果一味地去搞課外延伸,“文理溝通”的潛臺詞是“淡化學科界限”,加強學科間的縱橫聯(lián)系,注重學科間的整合,這樣的所謂“綜合”實在是令人堪憂。學完一節(jié)課后關于語文的知、能、素養(yǎng)的收獲得之甚少,學課文只不過是走馬觀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這,還有語文味嗎?
2.與人文攀太近的親
教一篇主題是“誠實守信”的文章,僅致力于如何做一個誠實人的大討論,充實理由是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讀《鳥的天堂》僅注重于感受大榕樹如何如何美麗,美其名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上《跳水》《稱象》等課文時,僅著力引導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稱象的辦法,美其名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上課時,漠視那人事、情感、性靈背后的“言語”,于是,課文學習完了,學生不會讀意境優(yōu)美的文字,不會品其間的精美詩句,更不用說積累其間的語言運用于生活中的語境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了。細細品來,與“人文”攀得這么近的課,還有多少語文味?
3.與媒體貼過密的心
多媒體課件的描述和演示,引入了眾多的課外信息,溝通了形象和影像,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告別了“一塊黑板一枝粉筆”的蒼白無力。可現(xiàn)在我們會看到:不恰當?shù)亩嗝襟w課件充斥著各種場合的公開課、評優(yōu)課,也殃及日常的語文教學。不僅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而且過于直觀的視覺沖擊,一再干擾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于是,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沖擊下“日薄西山”。學生“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思維時空在多媒體的泛濫展示中漸趨狹窄,學生對文本言語的感悟在多媒體的富有動感的演示中淺嘗輒止……教師是最鮮活的教學媒體,教材是最豐富的學習媒體,課件是教學的輔助媒體。我們的教學重點應放在把握文章的感情脈搏和語言品位上,在多媒體的參與下,讓學生在舒卷流暢、動容傳神的語言文字中感悟體驗,切不能以削弱文本潛在魅力為代價,讓多媒體課件“喧賓奪主”。
二、主體主“胖”了,減肥
學生的主體發(fā)展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語文教學應該在尊重主體基礎上,在生動愉悅的情境中,引導學生主動發(fā)展。教師要大膽發(fā)揮主導作用,精心引導、點撥在學生閱讀疑竇處、感悟模糊處、內(nèi)化“卡殼”處,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的內(nèi)蘊世界。
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凸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現(xiàn)了“你喜歡怎樣就怎樣”的時尚模式,簡單地迎合學生游離于表面的膚淺體驗。對學生脫離文本和實際生活、不著邊際的閱讀感悟,不加以“干預”,甚至對學生感悟中出現(xiàn)的“讀誤”,過分地遷就放任,課堂顯得雜亂和混沌。
學生的心智比較幼嫩,知識不成系統(tǒng),思維不夠成熟,過分放手不引導,課堂的教學效益只能在一個低層次上徘徊。作為語文教師,要心中裝著學生,時刻想著主體,高瞻遠矚,把握尺度。既不能壓抑主體,也不能放任主體;既不能過分主導,又不能削弱主導。二者有機融合,和諧發(fā)展。
三、探究探“胖”了,減肥
現(xiàn)在有的教師視探究為法寶,追求時尚,喜新厭“舊”。把學生主要精力和大量時間消耗在價值不大的探究上。有的把學生限制在拋出問題和預設答案的管道中,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自己設計的套路,尋求答案,為學生的探究結(jié)論架設假性展示的平臺。這種貌似探究,實際上是“穿新鞋走老路”“重復昨天的故事”;有的把文本中一讀就懂,一想就會的問題讓學生探究,學生喪失興趣,探而無味;有的讓學生探究難度大、曲折多的問題,學生望而生畏,探而無果;有的探究過程過于理性化,偏重邏輯推理,用“甲等于乙,乙等于丙,甲就等于丙”的等式來機械地解讀文本,失去了語文教學的動感和靈氣。學生由于缺乏厚重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缺乏豐富的理性認識和抽象的思維能力,過于理性化的探究只能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考慮探究信息材料的可感性、可操作性,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抓住文章中需要探究、能夠探究、適合探究的內(nèi)容和契機,有形而探,有感而發(fā),讓學生在探究中走進文本、感受文本、融入文本、升華文本、超越自我。
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樣把石頭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蓖瑯拥牡览?,語文課盡可能地把不是語文或不具有“語文味兒”甚至是語文但不是重點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可謂是“刪繁就簡一樹花”。我們必須正確領悟新課程理念的內(nèi)涵,反思課堂教學行為。堅持活用新理念,推陳出新;摒棄炒作新理念,花樣翻新。恰當定位不亂位,準確到位不越位,為語文課減肥,讓語文課回歸語文味!
參考文獻:
[1]李玉芳.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09,(03).
[2]馮旭霞.領略“文本陌生處”的風景[J].語文教學通訊,2009,(03).
[3]朱艷,吉守益.關注文本,追尋“語文味”[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04).
[4]楊春麗.弱水三千只飲一瓢——淺談課內(nèi)外信息的整合與利用[J].文教資料,2006,(05).
[5]季維維.“補”出來的精彩[J].內(nèi)蒙古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