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麗
一、什么是閱讀
閱讀是一個心理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對由視覺輸入的語言文字符號的信息進行解碼,獲取作者想表 達的信息。
在多數情況下,閱讀的目的是獲取篇章信息,而不是掌握語言形式。按照交際語言教學的觀點,閱讀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際。作者在寫作時知道他的讀者群是什么人,他顯然想讓他的讀者讀懂他想表達的意思。讀者的閱讀過程是一個能動的、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個人腦中新舊信息相互作用與反應的過程。
二、閱讀的心理機制和相關因素的控制
閱讀的心理機制和心理軌跡是什么?閱讀受到哪些相關因素的控制?
閱讀是對外來視覺信號進行加工和處理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用眼睛的移動、注視和回視獲取直 觀信息,而對直觀信息的加工則充滿了復雜的心理活動,如辨認、記憶、回憶、聯想、分析、綜合、推理、預 測,甚至再創(chuàng)造等。
三、閱讀的心理機制對閱讀教學的啟示
1.語言知識問題
語言知識指語音、詞匯、短語、句子結構、段落和篇章結構等方面的知識。語言知識非常重要,語言是信息的載體,是傳遞信息的媒介。閱讀時被激活和調用的非直觀信息中,閱讀者的語言知 識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它是辨認視覺信號輸入的基本手段。
2.語言的意義和文化背景知識問題
閱讀的目的是獲取篇章信息。許多試驗表明語言形式和意義結合在一起時,學習者易于記憶,難以遺忘。因此,在閱讀 教學中應多做意義練習,少做機械練習。另一方面,在閱讀者的非直觀信息中,非語言信息也是極重要的因素。學生對世界的認識,他們的人文、歷史、地理、科技、體育、衛(wèi)生、環(huán)境、生活、習俗和 風土人情等方面知識的多寡,直接影響他們的閱讀理解。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激活學生知識網絡中這方面的知識,使他們產生聯想,培養(yǎng)他們發(fā)散性思維的能力。在學生缺乏相關的基礎知識時,應給予適當的提示和與學 生進行必要的討論,因為全新的信息是無法被加工的。由于新教材話題的廣泛性,學生對課文內容不一定熟悉或僅部分熟悉,這正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因此閱讀量越大,獲取的信息越多。學習語言的過程成了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同時增長的過程,這正體現了語言的工具和媒介作用。此外,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中國的學生來說,英語是一門外語。英語的教學材料不可避免地包含了相當部分的異域文化的內容。
3.閱讀過程中的監(jiān)控作用問題
如果學生只注重語言知識,那么他們所關心的僅是課文中詞匯、短語和句子結構,而對全文的理解則顯得支離破碎,這樣做難以培養(yǎng)閱讀能力。
課堂上教學目標的設置取決于教師。由此可見,雖然學生是主體,教師的導向和控制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仍是決定性的因素。教師應引導學生既準確地理解語篇的意義,也應增加詞匯、短語、句子結構、段落、語篇的構建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充分發(fā)揮監(jiān)控的作用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
4.閱讀的整體教學問題
一篇文章的整體性不僅表現在表層結構或結構層次中詞、句、段等方面的聯系,還表現在深層結構或意圖 層次中所存在的一個語義中心,這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和寫作的目的。文章是一個語義整體,也可以被看作話語層面上一個交際功能的完成。
課文的整體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課文的梗概,而且要引導學生利用語言形式去構建全文的語義圖象,還要利用全文的語義圖象去理解段落、句子、詞組、單詞的語言形式,把語言形式的教學和語言意義有機地結合起來。
5.閱讀量和閱讀技能問題
閱讀的生理機制表明閱讀速度和技能是閱讀能力的體現。那么如何提高速度或培養(yǎng)技能呢?閱讀的生理機制結合閱讀的模式可以給我們如下啟示:
1)如果學生學會識別直觀信息提供的一切線索,并在此基礎上利用非直觀信息(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網絡)構建文章的語義圖象,預測全文的內容,記憶加工信息時要作的選擇就會被減少,閱讀速度 就會變快;因為他們往往只需要驗證和調整閱讀前和閱讀過程中形成的預測和假設。
2)在激活學生的非直觀信息方面,教師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是“幫助學生閱讀”。此外,由于閱讀是一個言語輸入技能,閱讀量越大,永久記憶中儲存的信息就越豐富,易于形成閱讀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環(huán)。
3)精讀不太能反映閱讀的自然過程。過細的語言講解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很有幫助,但是由于對所有的詞、句處理的方式一樣,學生無法注意它們在文章語義中心中的作用。如果學生 只是聽講解,沒有閱讀的機會,沒有一定的閱讀量,閱讀的心理和生理機制無法得到培養(yǎng)和鍛煉。因此,英語課應該講、讀結合。
4 )在閱讀的心理機制中實施控制作用的閱讀策略對技能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在這一方面應該得到 系統(tǒng)的訓練。如語篇的功能與目的的討論、主題的判斷、主題句的尋找、作者的態(tài)度和觀點的推斷、事實的歸納、語篇連接手段的分析、根據上下文推斷詞義等。這些閱讀策略與技能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一定的閱讀量來保證。
四、關于閱讀教學的一些建議
新教材的閱讀量較大,話題廣泛,課文的信息量和涉及的語言知識也較多。這種既要讓學生讀,又要適度講解的課型,其操作的難度可想而知。閱讀課并沒有固定的模式,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閱讀的準備階段或閱讀前的活動
這一部分可被視為新課的“導入”。教師運用啟發(fā)手段,如問答、討論等引入本課的話題,讓學生適度了解話題內容。閱讀課同樣應使用提問策略調動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問答和討論旨在激活學生永久記憶中相關的知識網絡,使他們產生閱讀的愿望和心理準備。
生詞的處理可在導入新課之前,也可在導入過程中帶出生詞。一般沒有必要呈現全部生詞,只需要呈現那 些“對閱讀理解形成重大障礙的生詞”,因為學生很快會在課文的語境中判斷出生詞的準確含 義并熟悉它們的用法。況且,通過上下文的線索和詞本身的構成線索確定詞義是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閱讀中的活動
本階段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取較詳細的篇章信息,了解和熟悉課文中生疏的詞匯、短語、結構等語言現象。在簡短的第一次閱讀以及檢測和討論其答案之后,學生已了解全文的梗概。教師可使用快捷問題和適度的講解、討論來梳理全文的信息和語言。在此過程中應始終注意全文的語義中心,注意部分和整體的聯系,盡可能使用一些直觀手段,如用黑板或投影顯示歸納全文內容的圖解、表格等,幫助學生構建較詳細的語義圖象,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3.閱讀后的活動
此階段側重于對課文中語言形式的掌握和運用,對文章結構的分析以及文章的第二層次即意圖層次的理解 。教師可先組織學生做一些語言形式的基本練習,如本課需重點掌握的詞匯、短語、結構等。練習的選擇和設 置應注意語言形式與意義的聯系。然后教師可根據本階段的目的選擇下列口頭和書面的活動形式:
1)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歸納,以及對話題中心、寫作意圖、作者觀點、態(tài)度等的討論。
2)對語篇結構的分析和討論。如是線性結構, 應注意該文的時空順序、主要情節(jié)及其發(fā)展等;如是層次結構,則可引導學生尋找主題句、分主題句、用于支撐主題的事實等。
3)圍繞課文內容的言語交際活動。如縮寫、改寫、 續(xù)寫課文或其中的一段。
這些活動旨在讓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鞏固所學的語言形式,認識語篇的結構層次和意圖層次,并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本課所掌握的語言形式。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說和寫是言語輸出技能,應分層次要求,即對學生言語表達的要求應比理解語言的要求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