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海茹
理論上講,隨文識字這種方法是根據(jù)兒童的語言思維發(fā)展水平與特點,從兒童的興趣與接受能力出發(fā),建構學習體系與內容;同時把識字與閱讀及發(fā)展語言結合起來,以識字與學習書面語言互相促進的方式,貫串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
這是隨文識字在理論方面的解釋,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曾經講過的一節(jié)課來說一說自己在實踐層面的理解。我講的這節(jié)課是二年級語文上冊第20課的《紙船和風箏》,這是一篇很感人的童話故事,我將這節(jié)課的基調定為以識字寫字教學為主,閱讀理解為輔。在這樣的方針指導下,隨文識字就是一種必然的也是最佳的選擇了。
備課時,我根據(jù)教學需要,將《紙船和風箏》這節(jié)課的教學確定為兩課時,我講的是第一課時。第一課時要完成7個要認的生字和4個要寫的生字,并完成1~6自然段的閱讀任務,體會松鼠和小熊之間深厚的友誼。在上課伊始,我以簡筆畫板畫的形式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讓孩子們猜一猜這節(jié)課要學習哪篇課文,因為孩子們課前有預習,所以很快就猜出是《紙船和風箏》一課,在齊讀課題時強調“箏”的輕聲變化,完成第一處關于字音的糾正。
范讀課文后,進入了我依托文本的第一個問題:“同學們,課文聽完了,這么美的大山里住著兩只小動物,同學們看他們是誰?”我出示小熊和松鼠的圖片,學生回答后,我又出示了松鼠的詞卡,追問能讀出它的名字嗎?再繼續(xù)出示“松”字的字卡,“你是怎么認識這個字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尊重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圖片的具體形象到詞語的整體認識,再到一個字的認識學習,體現(xiàn)了一個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程,也體現(xiàn)了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特點和規(guī)律。
學生認識了“松”字后,我便告訴學生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需要寫的第一個字,明確學習任務,并提問“木字作偏旁時要注意什么?”此時的學生已經有了整整一年的書寫訓練,有了一定的書寫經驗,很容易將以往課堂上對木字旁的注意事項遷移到本節(jié)課上,這只是對以往知識的回顧,而我在“松”字的書寫教學中更想強調的是兩個部件組合時應注意“謙讓”,然后教師范寫,學生練寫,教師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我解決了關于“松”字的認知與書寫問題。接下來,進入第二個問題,學生自由讀第2自然段到第6自然段,思考:“是什么讓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紙船是誰做的?風箏又是誰做的?”由這個問題來解決“扎”字的教學。出示“扎”后,請同學試著讀一讀,咱們做老師心里有數(shù),“扎”字有平舌的讀音,還有翹舌的讀音,課文中究竟讀什么音,這是每一個教師可以預見的問題,也是一個一定會出現(xiàn)矛盾的問題,這個矛盾的出現(xiàn)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資源,而我在利用這一教育資源時趙主任又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建議——查字典。是的,字典是一個非常好的識字工具,查字典是一個非常好的識字方法。盡管這種方法這么好,但真正能在學習過程中翻開字典、利用查字典學習的學生是少而又少,遺憾的說,這是一個學習習慣的缺失。所以當課堂上孩子們一起翻開字典查字典的時候,弄懂了“扎”字的兩個讀音都對,但課文中應該讀什么呢,水道渠成,我又引導孩子們結合字的意思去確定課文中到底讀什么。“扎”字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詞語是“扎風箏”,但風箏是如何做的,孩子們很少知道,更多的孩子知道的是風箏是廣場上老爺爺賣的,所以我就講了一下自己曾經做風箏的經歷,“扎風箏”就是把竹條用細繩捆好、綁好,我這么一解釋,孩子們很快確定了“扎風箏”應該讀平舌。課堂上的矛盾就這么順利地解決,但由此牽涉出另一個翹舌音應該怎么確定。所以,我又結合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扎針”,讓孩子們明白當一個物體刺進、鉆入另一個物體時要讀翹舌音。明白了這一方法,我利用大屏幕出現(xiàn)了幾個詞語,讓孩子們自己根據(jù)得到的知識去判斷、去認定,以達到學以致用、鞏固的目的。直到現(xiàn)在,當我弄不清這個字的讀音時,都會回憶一下這節(jié)課的教學,可見課堂教學中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教師也可以在自己的教學中與學生共同進步。
接下來,第三個問題“紙船折好了,風箏扎成了,他們是怎么送到對方手里的呢?”學生們通過讀文很快就抓出了兩個句子“風箏乘著風,飄呀飄,飄到了松鼠家門口”;“紙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家門口?!闭垖W生們自己讀這兩個句子,孩子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兩個句子中都有讀飄的字,而這兩個字我都用拼音代替的,接著我說,“老師想到了兩個讀飄的字,可是確定不下來,只好請同學們幫忙了?!焙⒆觽円娎蠋熡欣щy,都很愿意來幫忙,他們很快就找到了區(qū)別這組同音字的方法——借助偏旁,在我的贊揚聲中,孩子們很深地體會到了“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形聲字構字特點。
“小熊收到對方的禮物,可高興了,你從課文中的哪句看出了他們高興的心情,試著讀一讀”;“哪句話直接寫出了他們的高興?”孩子們找到了“樂壞了”這句話。認識“壞”字對孩子們還說很簡單,但我提高了難度,出示了這樣的兩個句子“樂壞了”和“摔壞了”,追問這兩個句子中的“壞”字意思一樣嗎?不一樣,“樂壞了”還可以怎么說?孩子們有的說,“樂壞了”可以說成“非常高興”,有的說“高興極了”,有的說,“特別高興”。孩子們憑借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個人理解,初步地體會了中華漢語言文字的獨特現(xiàn)象——“一字多義”的魅力。
接下來要學習的字是“抓”字。這個字是一個動詞,并且孩子們在書寫時特別容易把“抓”字右半部分的“爪”寫成“瓜”。針對這個字的這兩個教學點,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小松鼠高興嗎?你們現(xiàn)在都是小松鼠了,快看,風箏飄過來了,趕快抓住它”。二年級的孩子們確實很可愛天真,他們竟像真看見了似的,全都伸出小手來抓,看著他們把小手伸出來了,我馬上說停,幾十只小手停在空中,真成了一道最亮麗的風景。我順勢問,看看自己的小手什么樣的?孩子們說手指直直的。是的,我出示了“爪”字的字卡,并解釋“爪”字是古時候手向下抓東西的變形,,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在它的前面加了形符提手旁,就變成了今天的“抓”字。我又進一步強調抓東西時,手指伸得直直的,所以右半部分的字不能寫成“瓜”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不僅針對“抓”字的漢字演變的字理,更關注了這個字的易錯點。
在本節(jié)課要認識的生字中,有一個字很有特點,這就是草莓的“莓”字。在這個字中,下半部分的“每”字是一個派生能力強的母體字,它可以加上不同的偏旁派生出不同的漢字,如誨、海、侮、敏……課堂是孩子們的課堂,孩子們是課堂的主體,我把這個機會給了孩子們,孩子們便真的能動起來了。思想中的火花最美,思考中的孩子最美,孩子們學習的就不止是 “莓”這一個字了??梢姡肿遄衷谧R字教學中能夠運用漢字構字規(guī)律來舉一反三,簡化教學過程和兒童識記過程,達到擴大識字量,提高了識字能力和讀寫能力。所以,我們不可小視字族字在孩子們多認漢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本節(jié)課中要認識的七個字中,有兩個字偏旁相同,就是“祝?!倍?,這兩個字都有示字旁,示字旁最容易寫成衣字旁,兩個偏旁孩子們最容易弄錯,但究其弄錯的原因,遠不止馬虎大意那么簡單,而是孩子們不明白兩個偏旁的來歷。這就需要我們在此多加關注,所以我在這設計了一個課件,演示了示字旁與衣字旁的演化過程,并讓孩子說一說其他示字旁和衣字旁的字,讓孩子們明白示字旁的字多與祭祀有關,而衣字旁的字多與衣服有關,然后再指導示字旁的書寫,鞏固識字效果。
本節(jié)課需要認識的7個漢字和4個需要寫的字,就在這樣的設計中完成。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力圖有所針對,有所體現(xiàn)?,F(xiàn)在回過頭來,總結一下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的做法,我認為有兩點值得思考。第一點就是以課文為識字教學的載體,將識字這一重點依托于文本中。也就是抓緊隨文識字中的“隨文”二字。但為了避免想要識字而肢解課文的弊端,我在依托文本、設計問題時,力爭前一個問題與后一個問題銜接緊密,不脫節(jié)。第二點是教學中應用多種識字方法,但不能為了體現(xiàn)方法的多樣性而牽強附會、人工堆砌,而是要研究每一個字在這節(jié)課中應該關注什么樣的重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設計不同的識字方法,而方法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本節(jié)課的識字寫字任務,更是為了教給孩子們一種思想、一種技能。作為教師,我們的目光不應該放在一字一詞的得失上,而是要教給孩子們繼續(xù)學習的能力,激發(fā)他們繼續(xù)學習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