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政
【摘要】提問能不能溝通聯(lián)系,傳授知識,反饋信息,使教學目標達成,關鍵就在于教師能不能瞄準時機,看準“火候”,選準切入點。如果能,那么“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久而久之學生質疑問難、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定然得到培養(yǎng)與提高。
【關鍵詞】課堂教學;提問;審時度勢;瞄準要點
課堂教學少不了提問。提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實現教學目標而使用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的提問要飽蘸藝術的醍醐,才能滋潤學生智慧的心田。那么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該如何進行呢?本文就小語教學提問的藝術談兩點淺顯體驗。
一、審時度勢,把握提問的“火候”
烹飪講究火候。無適當的“火候”去燒、炒、爆、烤,則無法做出美味佳肴。課堂教學中的“火候”是指時機。以課前精心設計或課堂隨機而動的提問,給學生以啟發(fā)、思考、可使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1.導入處提問。導入環(huán)節(jié)處理得好,可營造一種利于教學的氛圍,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令其主體地位凸現,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fā)。這就是“成功之半”的“良好的開端”。如教學《石頭書》,教師可這樣導入:“同學,你們知道書是什么做的嗎?書的作用是什么?你們見過石頭書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去見識一下石頭書,看石頭書有什么價值和作用?”如此導入,學生立馬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探究心理。
2.關鍵處提問。課堂教學漸入佳境,教師教得順手,學生學得入神。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關鍵處“投石問路”,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問出熱烈討論的氛圍。如教學《軍神》,劉伯承在手術中“抓破”床單,而“一聲不吭”,表現了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至此,劉伯承的“軍神”形象初步得到體現,學生一定領略到了。就在此時,教師提問:劉伯承把“嶄新的床單”“抓破”,是因為他指力過人嗎?他在“抓”的同時還干了什么(數刀數)?沃克醫(yī)生聽了以后“嚇了一跳”這與前面手術時“微抖”是否告訴我們沃克醫(yī)生膽子太小了?你們有什么想法或是怎樣理解 ?這樣的問題一經拋出,課堂氣氛變得熱烈起來,它的提出有利于引導學生向縱深方向思考。
3.導讀中提問。學生通過自學或課前預習,已經能把課文的句子讀順了,甚至讀流利了。在精(細)讀時,教師必須設置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疑障,讓學生在朗讀中解疑排障。如教學《雪兒》,教師可作這樣的提問:我和雪兒的感情日深月濃——“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終于有一天,雪兒展開雙翅飛起來了,啊!我為雪兒歡呼”。于情于理,她不應該“放飛”雪兒,上下文似乎不一致,是不合情理的矛盾,你們怎樣理解?難道真是那種“不圖天長地久,只圖曾經擁有”的情感嗎?放飛雪兒“我”的心里還“十分快慰”?對此,大家怎么看?以上這些問題的提出,雖然有一定深度,但是足可使學生的探究情趣得以激發(fā),這對理解課文無疑產生“事半功倍”之效。
4.總結時提問。一篇課文上完,如同一幕話劇之結局。學生在配樂朗讀之后,精神尚沉浸在對課文理解的滿足或陶醉狀態(tài)時,老師如果能提出個有分量的妙趣橫生的問題來,立馬會打破“陶醉”之后的平靜,產生“投石擊破天井”的效應。如教學《第八次》,教師在總結時這樣提問:“布魯斯王子七戰(zhàn)七敗,他看到了蜘蛛結網第八次獲得成功,于是他也要干第八次,結果他成功了。如果他看到蜘蛛第七次結網成功,那么布魯斯王子還會干第八次嗎?”這個問題在總結時提出,它不是“蛇足”,此時討論,強化了“不懈斗爭”的主題思想,起到加固“信念教育”之定海神針效應。
二、瞄準要點,優(yōu)化提問的質量
就目前語文課堂提問的現狀來看,有不少經過“精心”準備的公開課、示范課、觀摩課、由于教師提問有瞄準要點,沒有抓住“七寸”,所提問題,學生對答如流,如同話劇舞臺上的演員在背臺詞,這種俗套的提問表面上熱鬧,但受益甚微,聽者懨懨欲睡,學者學無所獲。俗話說:“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個點,既指教師的提問,也指教師的點撥、點化。那么課堂教學的“點”在哪兒呢?總結他人與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點”:
第一,重難點。任何一篇課文,都有其重難點。教師在設計時,必然觸及到這個“點”。這個“點”就是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如果抓不住這個“點”去提問,去“點”撥,去設疑解難,本課的教學任務就可以說沒有完成。
我曾聽過《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評優(yōu)課,我對教者的一個提問很欣賞。作者刻畫了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背靠著一顆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老奶奶為什么顯得那么焦急,又為什么那樣很耐心?作者把一對反義詞放在一起,是否矛盾?從老奶奶表面矛盾中可以看出她怎樣的心境?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時說,老奶奶的心理并不矛盾,“焦急”表明急切地想要為人民的好總理送行的心情,“耐心”說明她對總理真摯的愛,不等到靈車來,即使天再冷也不回家。歸結一點,在“四人幫”橫行的日子里,人民對總理深沉的愛用“等待”的行為去加以傾訴。由于教者問得好,學生答得好,自然達到了理解疑難,獲取了本應獲取的知識和能力。
第二,易漏點。課堂教學雖然不能面面俱到,但有些問題看起來是“小不點”,似乎不被重視,就是這個“小不點”每每被遺漏忽略。然而它卻常常成為一節(jié)課的精彩之處。如《鼎湖山聽泉》,文章第4自然段,開頭寫道:“入夜,山中萬籟俱寂,只有泉聲一直傳送到枕邊”明明該用“耳邊”,可作者為什么要用“枕邊”呢?用“枕邊”好不好?好在哪里?這個小問題,每每被忽略、遺漏。
第三,興趣點。課堂教學的效果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直接聯(lián)系。興趣是內驅力,有內驅力的學習活動,其學習的效果也顯著。因而,教師必須于課前精心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用以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倘若教師提問難不住他,此時他會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如教學《西湖》,教師在配樂朗讀之后,學生對十里西湖的美景已有所了解,可以這樣問:“西湖美嗎?”生答:“美”?!澳苡靡粋€詞語來形容西湖之美嗎?”生答:“能!人間仙境?!苯又處熥プW生的興趣發(fā)問:“仙境”是什么樣子的?你在哪見過仙境?你讀了本文中哪一句有到了仙境的感覺?此時學生聽了這幾個提問,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展開想象的翅膀,進入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感悟。通過朗讀、討論,在盎然的興趣中玩味了西湖仙境般的美。
第四,熱點。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好奇心特強,對人們談論的熱點問題也每每洗耳恭聽或參與討論。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抓住熱點問題去提問,定然能夠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一種探究心態(tài),大有不搞清楚這個“熱點”問題“決不罷休”的勢頭。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師在導入時這樣問同學們,過年了你們高興嗎?你們在過年時會干些什么?這兩個小問題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爭著回答,因為他們有這種快樂的經歷。繼而,教師再問:“可是,你們知道嗎,就在大年夜竟有一個小女孩,在大街上賣火柴,最后她的結局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自己看課文,看小女孩是如何過年的?”這樣,小女孩如何過年、命運如何隨之成為每個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學生很快進入探究的氛圍。
誠然,提問的“點”還有很多,諸如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學生在閱讀中碰到的似懂非懂的模糊點;可滲透德育教育的滲透點??傊?,提問藝術的珠璣閃耀在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和節(jié)節(jié)點點,教師能夠瞄準時機,看準“火候”,選準切入點展開質疑,定能收到解疑啟智的良效。